新書推薦:

《
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洲际公铁联运物流运行体系
》
售價:HK$
74.8

《
佛教与晚唐诗(修订本)
》
售價:HK$
55.0

《
食品中真菌毒素与健康影响
》
售價:HK$
151.8

《
王安石传(白话版)
》
售價:HK$
61.6

《
大模型智能推荐系统:技术解析与开发实践
》
售價:HK$
141.9

《
外资与俄国社会经济变迁(1861—1914)(结合一手俄文史料和统计数据,分析俄国近代转型之路上的关键因素。)
》
售價:HK$
96.8

《
成长手册随即一本+米歇尔家庭教育百科 父母育儿方法指南大全书籍 影响全球百万家长的科学育儿法一站式解决孩子爱顶嘴有逆反心理TS
》
售價:HK$
224.0

《
中国国家历史(叁拾柒)
》
售價:HK$
74.8
|
內容簡介: |
《艺术与设计(2012年8月·总第245期)》封面故事为惶恐与执着:阿拉伯当代艺术。从身边的大众媒介中,我们获得的关于阿拉伯世界的信息,多构成古板生涩的印象一一宗教纷争、民族对立、政治割裂以及丰富的石油储备和女性头上那层神秘而压抑的黑纱。这次,得以从当代艺术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个由22个国家和地区构成的辽阔区域。阿拉伯世界的艺术家们同世界其他地区的艺术家并无不同,他们敏感、尖锐并洞察真理。但同时,他们也常在被涂满政治色彩的艺术创作环境中惶恐着创作,执着地思考。随着近年来阿拉伯世界各个国家的努力,当代艺术生态的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管是贝聿铭的封笔之作一一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还是古根海姆博物馆在阿布扎比筹建的分馆,都引来世界的瞩目。而迪拜艺博会(Art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Duba)和沙迦双年展(the Sharjah
Biennial)也无不在向世界展示着阿拉伯地区的物质富有与艺术热忱。藉此,通过对阿拉伯当代艺术的一瞥,希冀能够带来对该地区更丰富立体的观感,毕竟,艺术为我们带来了相对纯粹的视角。
|
目錄:
|
环球·创意
外刊速览
特别策划
惶恐与执着——阿拉伯当代艺术
安尚秀:自具只眼,溯流而上
平面·平面
宫内贤治:只为设计较真
插图·装帧
克瑞斯·郝顿:“织”出插画师的社会担当
产品,物语
理性思维与感性设计
时尚·影像
出埃及记
将真实隐匿
广告·品牌
最好与最坏的时代——2012戛纳创意报告
设计后场
超现实主义者的诗意世界
建筑·城市
让飞机场变未来
住在船楼里
设计报告
艺术中国
三边联谈
|
內容試閱:
|
非营利艺术机构的艺术性、公益性及其它前不久,由2012中法文化之春“草场地摄影季—阿尔勒在北京”主办的研讨会“公共文化政策:欧洲与中国背景下对视觉艺术的支持”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之一是关于非营利艺术机构在当今艺术领域发挥的作用。在欧洲,非营利艺术机构的发展已可谓成熟;而在中国,这一形态才刚刚起步,但好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力量开始介入。
非营利是一种心态
若要谈非营利艺术机构,不如先谈谈做艺术的非营利心态。十年前,一个出生于外交官家庭的法国女子来到北京,不久,她就在当时还默默无闻的798厂区与朋友做起了首届大山子艺术节。
这名法国女子中文名字叫黎静,她与当时在798已经驻扎下来的艺术家朋友率先推出了当代艺术节,以自发的集体形式展示一些当下的艺术创作。彼时的798还在七星集团的房地产规划中,前途未卜。
为了维护这块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艺术区,黎静借助人脉在798-间艺术家工作室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邀请了当时在华访问的欧盟文化艺术官员与欧洲各国使馆人士参与,中方则邀请了媒体与政府机关的人士。在2005年以前,当代艺术在中国媒体与官方看来还是一些奇怪陌生的现象。当记者与官员们第一次在一间艺术家工作室与西方外交宫及文化官员碰面时,无不感到氛围的奇特与新鲜,并对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产生出一些友好的感受。
如今,798作为一个艺术区,早已免于被拆迁的命运,这也是来自黎静及其朋友们的努力。自2002年来到中国,黎静一直以志愿者的身份,凭借一腔热情和对亚洲文化的喜爱而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工作。如今,黎静操手的思想手工作室作为一个非营利艺术机构,已在798驻扎近十年。工作室一方面选择性地承接一些企业或公共机构的文化项目,一边致力于符合自己艺术构想的展览计划,例如草场地的阿尔勒摄影季等,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已经小有名气。即便如此,黎静坦诚道,她还是受到资金压力,非营利不好做。
在漫长过程中,资金、空间往往是最难解决的问题。眼前的这个法国女子,态度温和可亲,一口流利的中文,已在中国安家落户,她对中国当代艺术确实有着某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这种情怀也源自多年来浸淫其中的感同身受。在提到2005年中法文化年中国当代艺术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出时,黎静很快解释说,她并没有介入,虽然她的父亲当时就是中法文化年法方的总负责人。黎静也感叹道,这些年来,她始终专注于挖掘中国本土的艺术舞台,并没有将精力放到向西方推介中国当代艺术上去,由此也错过不少机遇。但是,她更看重中国的本土活力,哪怕这种关注会使她在资金运作上承受更大压力。如今,黎静正在不断开发新的中法文化艺术服务,用来支撑自己的非营利艺术项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