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修订版
			》
 售價:HK$ 
			107.8
 
  《 
			拉开人生差距的关键能力
			》
 售價:HK$ 
			65.9
 
  《 
			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
			》
 售價:HK$ 
			75.9
 
  《 
			大家京范 燕都掌故
			》
 售價:HK$ 
			96.8
 
  《 
			写作革命2.0:在所有学科和年级中通过写作提升思维的指南(美国亚马逊高分畅销教育类图书)
			》
 售價:HK$ 
			65.9
 
  《 
			理想国译丛073——他们也是幸存者:纳粹大屠杀亲历儿童的人生与记忆
			》
 售價:HK$ 
			107.8
 
  《 
			蝴蝶的世界:它们的自然史与多样性
			》
 售價:HK$ 
			140.8
 
  《 
			礼记训纂  全2册 十三经清人注疏
			》
 售價:HK$ 
			162.8
 
 
 | 
         
          | 內容簡介: |   
          | 《中国"诗史"传统》内容简介:诗史说的最初形态:重读《本事诗》、李白故事与诗史概念的产生、孟綮诗史说的理论背景:《春秋》义理与缘情、以诠释杜诗为中心的宋代诗史说、宋代诗史说的历史分期、仁宗末年到哲宗初年(10601090)间诗史概念的内涵、徽宗、钦宗朝(11011127)诗史概念的内涵、南宋至元初(11271286)诗史概念的内涵、宋末元初诗史概念的运用。 |  
         
          | 關於作者: |   
          | 张晖,1976年生,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硕士,香港科技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诗学、词学、清代文学和古典文学理论。著有《龙榆生先生年谱》(2001)、《诗史》(2007),曾点校《施淑仪集》(2011)、编著《量守庐学记续编:黄侃的生平和学术》(2006)。 |  
         
          | 目錄: |   
          | 引言 第1章 诗史说的最初形态:重读《本事诗》
 第一节李白故事与诗史概念的产生
 第二节孟綮诗史说的理论背景:《春秋》义理与缘情
 第2章 以诠释杜诗为中心的宋代诗史说
 第一节宋代诗史说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仁宗末年到哲宗初年(10601090)间诗史概念的内涵
 第三节徽宗、钦宗朝(11011127)诗史概念的内涵
 第四节南宋至元初(11271286)诗史概念的内涵
 第五节宋末元初诗史概念的运用
 第3章 走出杜诗:明代诗史理论的建构
 第一节明初至前七子对杜诗叙事的看法
 第二节明中后期复古诗论对诗史概念的讨论
 第三节复古诗论对诗史概念起源的考证
 第4章 情景交融理论中的王夫之诗史说
 第一节 诗不可以史为
 第二节 诗史的标准
 第三节情景事合成一片:王夫之诗史说的理论基础
 第5章 明清之际以诗为史阅读传统的确立
 第一节诗本于史:钱谦益、黄宗羲等人的诗史说
 第二节诗之用有大于史者:施闰章 、屈大均、方中履等人的诗史说
 第三节笼罩在以诗证史观念下的清初诗史说
 附: 诗与史的交涉钱澄之《所知录》以诗为史的书写样态
 第6章 清代诗史说举隅
 第一节比兴说
 第二节阐发旧说的诗史说
 第7章 诗史说的理论意义
 第一节诗史的主要内涵和理论意义
 第二节诗史说与中国抒情传统论述的关系
 第三节对以诗为史阅读传统的反省
 附录一诗史的发现与阐释:诗史概念的现代研究(19342010)
 附录二诗史问题研究知见书目
 附录三历代冠以诗史称号的诗人名录
 征引文献
 出版后记
 |  
         
          | 內容試閱: |   
          | 抒情传统虽然使得诗史说不断地反省和增加诗歌抒情的部分,但诗歌反映现实的观念非常强大,使得诗史说也慢慢地开展出一些抒情传统所无法笼罩的内容:这就是延续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忠实记录外在世界的观念,这个观念在宋代诗史说中已经得到讨论,到清初发展到极致。诗歌由此成为历史的史料,而写作诗歌就是为了保存历史。也就是说,到清初的时候,传统诗学中强调作品对于外部世界忠实的模仿很有可能突破抒情传统,形成另外一套类似于西方诗学中的模仿(Mimesis)理论。口但与此同时,另一条发展线索也表明,从宋代苏辙开始经过明代何良俊直至清代的王懋兹,均对元白诗歌的叙事有所批评,可以看到诗论家对于诗歌忠实记载现实有着很多的不满,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元白的诗歌缺失了诗歌本身的美感。这种模仿理论和抒情传统的冲突,直到清代才得以解决。清代大量的诗歌笺注者利用以诗证史的方法来阅读诗歌,开始重新重视诗歌的文体特征,强调诗人通过比兴、美刺来微婉地传达对现实重大事件的看法,从而将强调模仿的诗史说重新纳入抒情传统之下。可见,诗史说虽然一度强调诗歌忠实记录外在世界,但终因与强大的抒情传统完全背离,因此难以充分发展出一套模仿理论。 尽管如此,经过不断争辩,诗歌要在保持抒情美学特征的基础上记载现实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种观念,因为同时满足了抒情传统与诗歌模仿现实的需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不仅影响到诗歌的创作,而且还影响到后世阅读诗歌的习惯,并慢慢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观念结合起来,形成一套诗史互证的学术研究方法。口这种研究方法,经过近代学者陈寅恪的发挥,其影响一直到现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