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救命有术
			》
 售價:HK$ 
			74.8
 
  《 
			中国历代图书总目·哲学卷(全20册)
			》
 售價:HK$ 
			2200.0
 
  《 
			RNA时代(诺奖得主解密RNA分子如何创造生命的新奇迹)
			》
 售價:HK$ 
			86.9
 
  《 
			无论在哪儿都是生活(中国好书奖、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得主肖复兴新作)
			》
 售價:HK$ 
			52.8
 
  《 
			隋唐与东亚
			》
 售價:HK$ 
			63.8
 
  《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售價:HK$ 
			118.8
 
  《 
			智慧储能革命 揭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路线与底层逻辑 洞见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
			》
 售價:HK$ 
			86.9
 
  《 
			身体知道幸福:发现感恩、幸福与喜悦的意想不到的方式
			》
 售價:HK$ 
			86.9
 
 
 | 
         
          | 編輯推薦: |   
          |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它是融合时代和社会的综合性艺 术,是当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方式与哲学、生活美学、 物理力学、化学、生物学、光学、数码科技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本书从新媒体艺术
 的欣赏方式、传授模式、创作目的、艺术媒介及空间与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展开全 面的论述。详解新媒体艺术特征的开放、体验、虚拟、超时空等个性要素,将艺术
 带入了与公共对话的领域,使受众的个性体验在公共性的基石下拓展了更大的自由 文化空间。它既赋予了个体不同的体验感受,亦重构了公众的知觉经验与时空观念,
 对于人类探知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定的实验意义。 本书从人文和文化的层面建立认知新媒体艺术的新角度,有别于以往众多出版
 物偏重于从技术层面对新媒体艺术的解读,为研究新媒体艺术建立一个文化学意义 的基础理论框架,以期对新媒体艺术的教学与创作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本书提出
 的公共性与个性体验融合的观点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是一组辩证关系, 缺一不可,共同作用于艺术的整体感知系统,也是崭新的学术研究观点。
 |  
         
          | 內容簡介: |   
          |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它是融合时代和社会的综合性艺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术,是当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方式与哲学、生活美学、
 物理力学、化学、生物学、光学、数码科技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本书从新媒体艺术
 的欣赏方式、传授模式、创作目的、艺术媒介及空间与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展开全
 面的论述。详解新媒体艺术特征的开放、体验、虚拟、超时空等个性要素,将艺术
 带入了与公共对话的领域,使受众的个性体验在公共性的基石下拓展了更大的自由
 文化空间。它既赋予了个体不同的体验感受,亦重构了公众的知觉经验与时空观念,
 对于人类探知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定的实验意义。
 本书从人文和文化的层面建立认知新媒体艺术的新角度,有别于以往众多出版
 物偏重于从技术层面对新媒体艺术的解读,为研究新媒体艺术建立一个文化学意义
 的基础理论框架,以期对新媒体艺术的教学与创作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本书提出
 的公共性与个性体验融合的观点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是一组辩证关系,
 缺一不可,共同作用于艺术的整体感知系统,也是崭新的学术研究观点。
 |  
         
          | 目錄: |   
          | 目录 
 序一
 Ⅳ
 序二
 Ⅵ
 前言
 Ⅷ
 
 绪论
 1
 
 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
 2
 二、新媒体艺术的研究现状
 4
 三、本书研究重点和意义
 6
 四、笔者的新媒体艺术实践
 9
 
 第一章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和分类
 13
 
 第一节 新媒体艺术的产生
 16
 一、技术动因
 17
 二、哲学动因
 20
 三、艺术动因
 21
 第二节 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形式
 25
 一、影像艺术
 26
 二、数码摄影
 30
 三、网络艺术
 38
 四、互动装置艺术
 41
 五、虚拟仿真艺术
 47
 六、电子游戏艺术
 49
 七、人工智能艺术
 52
 第三节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
 56
 一、对技术依赖的程度不同
 57
 二、作品形态的不同
 57
 三、与观者的关系不同
 57
 
 目录 I
 
 
 四、使用材料的不同
 57
 五、认知模式的不同
 58
 本章小结
 58
 
 第二章新媒体艺术特征分析
 61
 
 第一节 新媒体艺术的技术特性
 62
 一、数字化
 63
 二、交互性
 65
 三、虚拟现实
 66
 四、超时空与实时性
 69
 五、人工智能
 71
 第二节 新媒体艺术的时代特性
 72
 一、全球语境
 73
 二、塑造新知觉
 74
 三、未来的实验性
 76
 第三节 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性
 79
 一、由观看走向体验
 80
 二、行为、视觉与意识
 80
 三、科技与人性
 81
 四、文化语境的变迁
 83
 五、公共内涵
 85
 本章小结
 86
 
 第三章新媒体艺术的公共性
 89
 
 第一节 公共性概念诠释
 92
 一、公共领域的概念
 93
 二、公共领域的转型
 95
 第二节 公共性的基本要义
 96
 一、参与对象的公共性
 97
 二、内容的公共性
 97
 三、场域的公共性
 97
 四、目的的公共性
 97
 第三节 艺术公共性的四大主体要义
 99
 一、公众参与
 100
 二、大众符号
 101
 三、开放平台
 101
 四、权利共享
 102
 第四节 机械复制时代与大众消费文化
 103
 第五节 艺术史上两次公共性的尝试
 108
 一、杜尚:现成品的意义
 109
 
 
 
 二、波普艺术
 112
 第六节 新媒体艺术的公共性
 116
 一、参与对象的公共性
 117
 二、场域的公共性
 120
 三、目的的公共性
 126
 四、内容符号的公共性
 129
 本章小结
 133
 
 第四章融合的边界:公共性与个性体验
 135
 
 第一节 多元的个性体验
 136
 一、用户体验:web2.0的时代精髓
 137
 二、超现实与梦境:通向潜意识的回廊
 139
 第二节 多元个性体验的创作机制
 143
 一、双向、交融的创作路径
 144
 二、创作主体身份的消解
 144
 三、跨学科的整合、互渗
 145
 四、观念的无限增殖与现代性
 147
 五、从个人走向集体
 148
 第三节 艺术传受方式的双向变更
 150
 一、艺术传播方式的变更
 151
 二、改变接受艺术的方式
 151
 第四节 多元个性体验与新时空感知
 153
 一、沉浸式感知系统
 154
 二、虚拟身份与情感
 156
 第五节 权利共享与自由感知
 158
 本章小结
 163
 
 第五章结束语
 165
 
 一、解惑的路径
 167
 二、创新的维度
 168
 三、启示与未来
 169
 
 参考文献
 174
 附录
 A 国内外新媒体艺术主要研究机构
 180
 附录
 B 国内外主要新媒体艺术节和艺术展
 197
 后记
 210
 作者简历、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著、获奖经历与研究成果
 212
 
 
 目录 II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