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经纬度·何以中国·反思与重构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精选
》
售價:HK$
96.8

《
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 收录杨本芬、塞壬、黎戈、沈书枝、苏枕书、殳俏等20位备受瞩目的女作家散文力作,用“女性的看见”生成“新的语法”。
》
售價:HK$
65.8

《
《本草纲目》里的博物学(全6册)(给孩子的309堂本草博物课,全景展现“东方博物大百科,6大卷本草,41大体系分类,350余幅手绘图谱)
》
售價:HK$
217.8

《
95%的不舒服,呼吸能解决
》
售價:HK$
98.9

《
新加坡史:从夹缝求生到奇迹崛起
》
售價:HK$
140.8

《
甲骨文丛书·克里米亚战争
》
售價:HK$
123.2

《
大英博物馆:讲故事的中世纪神话艺术
》
售價:HK$
217.8

《
大学问·古史中的神话:夏商周祖先神话溯源(一部三代造神指南,重构夏商周祖先神话)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嗜好心理学:酒精,粗话的隐藏好处》为《怪癖心理学》姊妹篇,荣膺搞笑诺贝尔奖。版权卖出罗马尼亚、韩国、日本、意大利、台湾等15个国家地区。
作者是英国心理学会董事,国际宿醉研究协会创始人,作者之前因为研究骂脏话的好处得到来自世界各地媒体的瞩目。
超好玩的心理学实验书,内容涉及性、上瘾、脏话、醉酒、宿醉、爱情、死亡等许多精彩的项目。这本书会从此改变你对于“坏”的看法!
|
內容簡介: |
说性行为能缓解压力?一口闷掉威士忌,能让你在社交上变得开朗活泼、长袖善舞?满口脏话、“操”声不绝,能极大地缓解疼痛?这是真的吗?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将带着你游览心理学世界的“法外之境”。它不怎么像一脸严肃的正经科普读物,倒更像是茶余饭后的闲聊谈资。它涉及了方方面面的人类体验——从生到死,从性行为到爱情,从速度的快感到头脑放空的百无聊赖,从(适度)喝酒到脏话连篇。偶尔做点不那么好的事,蕴含着你未曾预料到的数不清的无形益处。
名人推荐:
本书有来自流行文化的种种趣事,还有科研领域耐人寻味的逸闻。它用亲切态度,梳理了日常生活中从酗酒到嚼口香糖的种种“恶习”,还将它们背后的“善与美”娓娓道来。理查德史蒂芬斯以轻松,温和又有趣的口吻讲述了他身为心理学家的观点:风险和危险不一样,冒少许危险,能让生活变的更充实——当然了,要看环境。”
—— 迈克尔.雷尼尔,惠康慈善基金会科普作家/编辑
“理查德·史蒂芬斯博士表明,坏事情(‘绝不准去做那个!’)在生活里也有它们好而且实用的一面。”
——马克·亚伯拉罕斯,搞笑诺贝尔奖发起人
媒体推荐:
本书有来自流行文化的种种趣事,还有科研领域耐人寻味的逸闻。它用亲切态度,梳理了日常生活中从酗酒到嚼口香糖的种种“恶习”,还将它们背后的“善与美”娓娓道来。理查德·史蒂芬斯以轻松,温和又有趣的口吻讲述了他身为心理学家的观点:风险和危险不一样,冒少许危险,能让生活变的更充实——当然了,要看环境。”
——迈克尔·雷尼尔,惠康慈善基金会科普作家/编辑
“理查德·史蒂芬斯博士表明,坏事情(‘绝不准去做那个!’)在生活里也有它们好而且实用的一面。”
——马克·亚伯拉罕斯,搞笑诺贝尔奖发起人
|
關於作者: |
作者:(英国)理查德·史蒂芬(Richard Stephens) 译者:闾佳
理查德·史蒂芬斯(Richard Stephens),在2014年获得Wellcome Trust Science Writing Prize。他是Keele University的讲课者。他针对骂脏话对于心理上的利益的研究让他受到来自世界各地媒体的瞩目,并上过BBC的The One Show以及Stephen Fry的Planet Word电视节目。他和他的团队在2010年获得Ig Nobel Prize“先让你笑,再让你思考”奖。他是国际宿醉研究集团的创办人,也是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Psychobiology Section的董事。
|
目錄:
|
序言
第一章 到处睡
第二章 喝大酒
第三章 说脏话
第四章 飙快车
第五章 动春心
第六章 抗重压
第七章 闲混
第八章 死硬
|
內容試閱:
|
序言
我认识一个人,他戒烟戒酒戒色戒美食。一直到自杀那天,他的身体都挺健康的。
——约翰尼·卡森(Johnny Carson) 电视节目主持人、喜剧演员、作家、制片人和音乐家
在这个信息时代,事实、数据和观点片刻不停地轰炸着我们。吃这个,不吃那个;做这个,不做那个……信息流淌,无休无止。透过这一切,一套说法浮出水面:人应该做些什么来保持健康——不喝酒,不吃高脂食物,经常锻炼。事实上,这套说法的核心信息似乎是,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规避一切形式的风险。但这么做的乐趣在哪儿呢?难道会有人写本书或者拍部电影,讲述主人公拒绝大胆一试的故事?
身为人类,我们需要承担风险来提醒自己还活着。当然,有个关键:只冒那些归根结底对我们有好处而不是大有可能害死我们的风险。人们经常认为承担风险是不负责任、很糟糕的行为——但做些坏事儿也有无形的好处。这好处,不光针对逾矩的个人,也针对更广大的群体。
我敢这么说是颇有一些信心的。我的信心来自科学的基础。就像这样的科学:
20世纪80年代初曾有过一场极不寻常的讲座。一位教授冒了一次险,原本例行的沉闷会议讲演变成了难忘的独特体验。讲演的主题是:勃起功能障碍的血管活性治疗。在美国泌尿学会的年会上,这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随着讲演的推进,一部分观众注意到,讲台上那位著名的学术主讲人,衣着打扮不太合乎常理,十分不正式。但讲演大约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真相大白了:戴着眼镜的老教授暂停了一下,从讲台后面走出来,在一片惊讶声中,把运动裤的裆部紧紧地绷了起来。这一行为向犹豫不决、心存疑惑的听众说明了两点:首先,主讲人选择他自己的阴茎作为研究对象;其次,他的研究似乎进展得相当顺利……
现在想象一个不同的场景。时值早春,某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在教学楼的走廊上溜达。本科生们正为自己最后一学年的论文报告做研究,教室里人声嘈杂。主任从虚掩着的门内能够听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嗡嗡声、键盘嗒嗒的敲击声,甚至有热情的学生检验自己的假说时哼唱的小曲儿声。但有一扇门内传出了不和谐的声音。主任停下脚步,想弄清是怎么回事。在神圣的大学走廊内,竟然有一副紧张的嗓子,清晰地重复着一个极其突兀的字眼:“操……操……操……”我必须承认,那是我的实验室,说脏话的是我的几个学生。他们正在研究骂脏话的无形好处,并且发现:本例中,脏话能提高我们的疼痛耐受度。
假设你现在正在开车。这天道路状况不错,周围有其他的车,但并不拥堵,你舒舒服服地往前开。当你经过路上众多天桥之一时,我希望你停下动作,观察眼前的场景:桥下的风景,前挡风玻璃,汽车内部,你自己的身体。现在——你的双手在干吗?你是两只手都把着方向盘,还是把一只手放在换挡杆上或是耷拉在打开的车窗边?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心理学家们观察过天桥下经过的许多汽车,他们可以根据“你怎么把控方向盘”这一简单的动作,判断你是哪种类型的驾驶员、你出事故的概率有多大。显然,单手开车不是良好的驾驶习惯,但心理学家们发现了它的一个无形的好处:你怎么把控方向盘,能透露出你出事故的概率有多高。
除了用科学的观点说明做坏事有些什么无形的好处,本书还列举了心理学研究人员怎么做的几个例子。撰写本书期间,美国心理学协会的PsyclNFO数据库收录了全球300多万篇心理学研究论文的研究细节。研究主题无所不包,从社会排斥到情绪智力,从音乐欣赏到疼痛感觉,从宗教到死亡……它们是人类经验的缩影,反映了心理学研究者的世界跟其力争理解的世界有着多大的不同。通过研究,心理学试图解答人们身边各种各样的问题。略举几例:它对性(身体吸引力的基础是什么)、对成瘾(为什么有人酗酒)、对脏话(骂脏话有什么作用)都有一套自圆其说的见解。不管你对什么感兴趣,在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多多少少总有些心理学研究能为你的兴趣效犬马之劳。
这本书全是来自心理科学研究世界的惊人传说,阐释做坏事的隐性好处。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来保证本书的科学准确性,但有些地方仍然得提醒各位读者注意。有时候,我简化了研究的描述,省略了错综复杂的细节,只谈到相关切题的部分。我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让科学便于阐释,也让读者们更容易理解。我没有将某个主题下存在的所有科学文献都详尽地搜索一番。有可能,一项发表的研究表明情况是X,但后续研究无法再现该结果。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科学充满矛盾,心理科学也不例外。我讨论了很多此类情况(比如第七章,有关嚼口香糖是否能减轻压力,我就举了不少互相矛盾的研究案例)。但作为一本科普作品,我只想说些有关心理研究的有趣故事,或许漏掉了其他矛盾的案例。总之,别把书里的故事当成死板的教条就行。
人们常常分享对政治、音乐和体育的看法,却很少拿科学说事儿。不过,现在出现了一些旨在让科学进入主流、提高现代生活中整体“科学精明度”的文化潮流。这方面的例子包括《流言终结者》和《达拉·奥布莱恩的科学俱乐部》等电视节目,以及“科学咖啡馆”“酒吧里的怀疑论者”等现场晚间活动。我认为,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公众不大清楚科学到底是什么。一般人认为,科学就是实验室里的白大褂、高科技产品和深奥难懂的公式。但是,这不是科学的核心——科学的核心其实很简单。科学家进行实验的时候,是想要对待议现象建立一套公平的测试机制——仅此而已。
我真诚地希望,随着你翻开书慢慢读下去,我能让你相信书上面的话,调动起你的兴趣,对心理学研究有更多的了解。这是一本关于性、上瘾、脏话和开快车的书。它说的是各种事情——从涂涂画画到嚼口香糖、从走人行道到坐过山车——的无形好处。这里会有浪漫、冒险、生死一线,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设想和引人入胜的研究成果——好多你猜都猜不到。这是一扇通往心理科学的大门,而且,门还是打开的——你为什么还不进来?
理查德·史蒂芬
2015年2月
越痛越美丽
罗格斯大学纽华克分校的动物行为学家们(见下文Whipple&Komisaruk)在研究动物世界中有望最终应用于人类的天然麻醉剂。他们发现,如果刺激雌性老鼠的阴道,它们尖叫或尾巴晃动等疼痛反应会减少。表面上看来,这似乎是一项相当离奇的研究——最初是怎么想起来要尝试这一设想的呢?遗憾的是,论文没说。不过,减少疼痛或痛苦毕竟是高尚的研究方向,我们就假设研究员们用心良苦吧。动物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受试者(也就是动物们)无法口头报告。研究人员未能排除“阴道刺激本身就疼痛,故此干扰了其他痛感”的可能性。为了证实阴道刺激是否能减缓疼痛、不会造成进一步的不适,只有一条路可走了。
研究人员找来一些女性志愿者接受人类版本的疼痛研究。疼痛感知的测试程序使用了一种螺杆拧紧夹手指的机器——其实就相当于现代版的指头夹(这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刑具)。研究人员想要知道产生疼痛所需的压力水平(所谓的疼痛检测阈值),以及随着螺杆的不断转动,受试者喊停前可以忍受的压力量(疼痛耐受度)。而在接受这些检验的过程中,女性志愿者们同意用面部按摩器刺激自己最私密的地方。
老实说,为了弄清面部按摩器是个什么东西,我在谷歌上查了一下。原来,这是一种电池供电可震动的金属或塑料棍,旨在刺激面部皮肤。你可以用它来减少皱纹、恢复皮肤的紧致和弹性——当然了,这些设备可不止能用到面部这一个身体部位。论文并没有说明在这个非常私密的过程中使用了什么措施保护隐私,只说加盖了毯子,调暗了灯光。研究人员向女性志愿者们确认,保证她们一点儿也不紧张地按照要求做。
研究人员发现,按摩器刺激阴道期间,受试者的疼痛检测阈值比无刺激时提高了42%,疼痛耐受度增加了30%。然而,触摸阈值(用尼龙刷轻轻摩擦受试者的手背来检测),在阴道刺激和对照条件(无刺激)下并无不同。在第二项研究中,让女性更长时间地使用按摩器,以求诱发性高潮。4名妇女达到了性高潮,而且,在她们的高潮瞬间,疼痛检测阈值进一步提升了无刺激时的107%,而疼痛耐受度则比无刺激时提高了75%。同样,触摸阈值保持不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