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从概念到思维——写给法科新生的12堂法学导读课
			》
 售價:HK$ 
			74.8
 
  《 
			甲骨文丛书·尼罗河的源头:非洲大湖地区两千年
			》
 售價:HK$ 
			107.8
 
  《 
			一语胜万言
			》
 售價:HK$ 
			49.5
 
  《 
			朱子的穷理工夫论 , 香江哲学丛书
			》
 售價:HK$ 
			104.5
 
  《 
			雾越邸暴雪谜案:全2册(綾辻行人作品)
			》
 售價:HK$ 
			141.9
 
  《 
			数据资产:从价值评估到价值管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4.8
 
  《 
			时代狂澜与士人心波:晚明传奇中的情与理研究
			》
 售價:HK$ 
			96.8
 
  《 
			日本侵华战争及其战后遗留问题和影响
			》
 售價:HK$ 
			74.8
 
 
 | 
         
          | 編輯推薦: |   
          | ★清学史入门必读的经典性名著,大家学术回忆录 ★全新编排,文字优美,方便阅读欣赏的同时又具有超高性价比。
 ★回味大师经典,学习传统文化。
 |  
         
          | 內容簡介: |   
          | 《清代学术概论》初稿著成于1920年,原本是梁启超为友人蒋方震所著《欧洲文艺复兴史》写的序言。本书并不是一本单纯地论述清代思想界之蜕变的专门史著作,同时也是梁启超个人的一部学术回忆录。书中梁启超重新论列清代学术,提出以复古为解放 作为清代学术发展的总特征。梁先生对于清代学术理论的概括以及展现出来的学术精神,对如今中国学术界仍有裨益。 |  
         
          | 關於作者: |   
          |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卓如,一字任甫。广东人,清光绪举人。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  
         
          | 目錄: |   
          | 自 序1 第二自序4
 一 〔论时代思潮〕5
 二 〔略论清代思潮〕8
 三 〔清学的出发点〕13
 四 〔顾炎武与清学的黎明运动〕15
 五 〔阎若璩和胡渭〕20
 六 〔黄宗羲和王夫之〕24
 七 〔颜元〕29
 八 〔梅文鼎、顾祖禹和刘献廷〕33
 九 〔由启蒙到全盛〕38
 十 〔考证学的群众化和惠栋学派〕41
 十一 〔戴震和他的科学精神〕47
 十二 〔戴门后学〕58
 十三 〔朴学〕63
 十四 〔经史考证〕66
 十五 〔水地与天算〕73
 十六 〔金石学、校勘学和辑佚学〕76
 十七 〔清代的学者社会〕81
 十八 〔清学全盛的时代环境〕86
 十九 〔桐城派与章学诚〕88
 二十 〔清学分裂的原因〕92
 二十一 〔清学分裂的导火线〕95
 二十二 〔清代今文学与龚魏〕98
 二十三 〔康有为是今文学运动的中心〕102
 二十四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创作〕106
 二十五 〔梁启超的今文学派宣传运动〕110
 二十六 〔梁启超与康有为的分歧〕114
 二十七 〔晚清思想界彗星谭嗣同〕120
 二十八 〔清学正统派的殿军章炳麟〕125
 二十九 〔晚清西洋思想之运动〕127
 三十 〔晚清思想界一伏流佛学〕130
 三十一 〔前清学风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异点〕133
 三十二 〔清代自然科学为何不发达〕136
 三十三 〔结语〕138
 附录 《清代学术概论序》142
 |  
         
          | 內容試閱: |   
          | 附录 《清代学术概论序》 方震编《欧洲文艺复兴史》既竣,乃征序于新会。而新会之序,量与原书埒,则别为《清学概论》,而复征序于震。震惟由复古而得解放,由主观之演绎进而为客观之归纳,清学之精神,与欧洲文艺复兴,实有同调者焉。虽然,物质之进步,迟迟至今日,虽当世士大夫大声以倡科学,而迄今乃未有成者,何也?
 且吾于清学发达之历史中亦有数疑问:
 一、耶稣会挟其科学东来,适当明清之际,其注意尤在君主及上流人,明之后、清之帝皆是也。清祖康熙,尤喜其算,测地量天,浸浸乎用之实地矣。循是以发达,则欧学自能逐渐输入。顾何以康熙以后,截然中辍,仅余天算,以维残垒?
 二、致用之学,自亭林以迄颜李,当时几成学者风尚。夫致用云者,实际于民生有利之谓也,循是以往,亦物质发达之门。顾何以方向转入于经典考据者,则大盛,而其余独不发达?至高者,勉为附庸而已。
 三、东原理欲之说震古铄今,此真文艺复兴时代个人享乐之精神也。遏欲之害,甚于防川,兹言而在中国,岂非奇创?顾此说独为当时所略视,不惟无赞成者,且并反对之声而不扬,义何故?
 四、迨至近世,震于船坚炮利,乃设制造局,译西书,送学生,振振乎有发达之势矣。顾今文学之运动,距制造局之创设,后二十余年,何以通西文者,无一人能参加此运动?而变法维新、立宪革命之说起,则天下翕然从之,夺格致化学之席,而纯正科学,卒不扬?
 此其原因有原于政治之趋势者。清以异族,入主中夏,致用之学,必遭时忌,故藉朴学以自保,此其一也。康熙末年,诸王相竞,耶稣会党太子,喇吗党雍正(此言夏穗卿先生为我言之),既失败于外,又遭谗于罗马,而传教一事乃竟为西学输入之一障害。此其二也。有原于社会之风尚者。民族富于调和性,故欧洲之复古为冲突的,而清代之复古,虽抨击宋学,而凭圣经以自保,则一变为继承的,而转入于调和,轮廓不明瞭,此科学之大障也。此其三。民族尚谈玄。艺术一途,社会上等诸匠人,而谈空说有者,转足以自尊。此其四。今时局机运稍稍变矣,天下方竞言文化事业,而社会之风尚,犹有足以为学术之大障者,则受外界经济之影响,
 实利主义兴,多金为上,位尊次之,而对于学者之态度,则含有迂远不适用之意味。而一方则谈玄之风犹未变。民治也,社会也,与变法维新立宪革命等是一名词耳,有以异乎?无以异乎?此则愿当世君子有以力矫之矣。
 民国十年正月二日 蒋方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