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汉晋士大夫结党交游研究
》
售價:HK$
63.8

《
考古何以可能?——考古学理论的对话
》
售價:HK$
96.8

《
大学问·昌明国粹:柳诒徵及其弟子之学术
》
售價:HK$
97.9

《
有兽焉.10
》
售價:HK$
65.8

《
人文传统一(“人文传统”系列丛书第七版,人文传统1:史前时期—中世纪,回溯人类文明的源头)
》
售價:HK$
140.8

《
西瓜船
》
售價:HK$
54.9

《
轻松阅读: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
》
售價:HK$
65.8

《
左岸译丛:袜子的哲学
》
售價:HK$
52.8
|
編輯推薦: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南京大屠杀惨案的亲历者或目击者,他们的个体记忆是南京大屠杀这一世界记忆遗产的具体承载。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调查尚有两千多名幸存者在世;而今(2017年)仅有不足百位幸存者尚在人世,能清晰表达自己经历的仅有五十余人。因此,对这些幸存者的个体记忆进行抢救性的记录、整理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这些幸存老人的口述记忆,我们得以与八十年前那段灰暗的历史零距离接触,用文字记录那些饱经风霜的生命,用书纸保存这些即将消失的珍贵记忆,当我们跟随语词穿越历史,今天的生命接续远逝的冤魂。历尽劫波,长风浩荡;紫金嵯峨,石城雄屹。我们因为离乱而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历史纪实作品。本书通过为数不多至今健在的幸存者的证言、大量详实、缜密的历史档案资料,详实地还原了南京大屠杀前后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与人生故事,用完整详实的细节揭露了日军侵略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与此前的种种大屠杀幸存者口述不同的是,此次口述资料的收集、整理、汇编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持,每一位口述者的经历讲述均由专家审读,并核准相关史实细节。幸存者的口述从大屠杀前的平静生活开始讲起,直至大屠杀过后多年,更为完整、详实、准确地反映了南京大屠杀给亲历者一生造成的无法逆转的巨大心灵伤痛。*同志在《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我们今天记录历史,记录下大屠杀幸存者*后的证言,是为了记录生命,传递和平,坚守正义,守望明天!
|
關於作者: |
张生
张生,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院长,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
张建军
张建军,南京市宣传部委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
|
目錄:
|
序(张生)
不能忘记过去的灾难。
陈德寿口述自传
两次逃出人间屠场。
李高山口述自传
我有一种责任感:我得活下来。
常志强口述自传
我们最后还是逃过来了。
蒋树珍口述自传
日本人进城后,一年年过来都是苦大仇深。
王秀英口述自传
大哥的遇害是全家人永远的痛。
王长发口述自传
后来只要听到日本人三个字我就特别害怕。
夏淑琴口述自传
我看见用机枪扫射人,吓死了。
岑洪桂口述自传
我们走出去看到满街都是死尸。
濮业良口述自传
那时候,没有一家不死人的。
余昌祥口述自传
我们踩着被杀害同胞的尸体逃亡。
祝再强口述自传
和平安宁的生活,是全世界人民的希望。
马庭禄口述自传
那时候日本人在南京毫无理由地见人就打。
季培生口述自传
鬼子来了,把我们养花的花房全烧光了。
王子华口述自传
日本人杀人不讲理。
易兰英口述自传
命都是拾来的。
艾义英口述自传
我有责任把我知道的讲出来。
程文英口述自传
这段历史不要忘记。
方素霞口述自传
叔叔死了,眼睛还睁着。
葛道荣口述自传
我为南京大屠杀作证。
石秀英口述自传
日本飞机炸碎了我们幸福的一家。
阮定东口述自传
大屠杀遇难人数我说不止三十万!
路洪才口述自传
日本鬼子来了就人山人海地逃命。
伍秀英口述自传
那时中国难民都是相依为命的苦人。
杨翠英口述自传
江水都被血染红了。
傅兆增口述自传
每个幸存者的身上都有一段苦难史。
佘子清口述自传
日本人的侵略使一个大家庭家破人亡。
陶承义口述自传
我在锅底躲鬼子。
潘巧英口述自传
我死过三次没死掉。
谢桂英口述自传
我们的粮食都叫日本人抢走了。
周智林口述自传
后记(张建军)
|
內容試閱:
|
后记
张建军
我是2015年10月底到纪念馆工作的,当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有120多人,到了没几天,就有同事告诉我,有一位幸存者老人去世了,没过多久,又有令人悲伤的消息传来。2016年的冬季,离开的老人陡然多了起来,负责日常联系幸存者老人家的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下简称援助协会)的同事也忙起来了,不断地到各家慰问。到了2017年 10月,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只有100位了。
一种紧迫感压过来,压得人心焦。生老病死本是人生规律,无论富贵贫穷,都要遵循这个规律,都应看得开。但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一群独特的人群。80年前,他们避过了日本飞机投下的炸弹,躲过了日军捅过来的刺刀,相对于那30万无辜死难者,他们算是幸运者。其实,如果你问他们是否感到幸运,他们一定会投给你不解、甚至埋怨的目光。父母在他们面前惨死,姐妹被日军凌辱,家园被大肆焚烧,那种痛苦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记忆里,终其一生,时不时地泛出来灼烧着。我几次到幸存者夏淑琴奶奶家探望,说起过去,她反反复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苦啊!
我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张生教授商量,抓紧时间对幸存的老人再做一次口述记录,并把口述的内容从大屠杀期间延展到他们的一生。我们一拍即合,立即启动了项目。历史上,南京市文化局、南京市教育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下简称纪念馆)等单位先后在1984年、1991年、1997年组织过大规模的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普查、复查和口述史料征集活动。1984年3月到8月,经过六个月的普查,在当时南京的六个城区、四个郊区共发现幸存受害者1756人。1991年夏,经过复查,发现有300人去世。1997年夏,经过对全市十五个区(县)500多万人口中70岁以上老人地毯式的调查,共发现1213名健在的幸存受害者、目睹者、知情者。纪念馆也曾于1994年和2005年分别出版了两本幸存者证言集。以上的工作是无数人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史料,成为南京大屠杀惨案的铁证。
着眼于记录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一生,以了解那段历史给这一群体带来的不同人生轨迹。2016年9月30日,纪念馆保管研究处的同事和南京大学的同学组成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史采访工作组,启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史调查,迅速开展了培训工作。援助协会和老人们提前逐一地进行沟通,然后团队成员编组到各家开展工作。每一个参与者都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投入了口述征集。这项工作是艰苦的,除了需要四处奔波,更困难的是,老人家们年事已高,很多人有明显的地方口音,采集的难度很大,事后核实的工作量也很大。2017 年 3 月,工作组经过总数超过150次的采访,完成了50 位幸存者老人的口述史收集工作,形成了经过整理的录音实录 120余万字,个人实录稿 40多万字。
在这次的口述证言采集中,共有100余位人员参与相关工作。纪念馆副馆长陈俊峰,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武黎嵩,纪念馆保管研究处艾德林、袁志秀、李雪晴等同事在具体工作中负责口述记录的组织和口述内容的史实核对工作。保管研究处的同事在完成基本展陈改造繁忙任务的同时,以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史实的核对工作。南京城市摄影队的10名队员冒着高温酷暑对100位老人家进行了影像记录,他们的部分作品在这本书中得到呈现。我和张生院长分别进行了终审。可以说,项目执行的过程,是团队合作的过程,也是我们接受一次最生动、最深刻历史教育的过程。
在2017年国家公祭即将举办之际,我们把这本口述历史奉献给大家,目的就是让国人永远保持对屈辱历史的痛感,更加珍惜今天宝贵的安宁生活,以我们的自强维护永久的和平。在此,我要感谢张生院长的支持,感谢各位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他们是:
口述采集团队:张生、武黎嵩、曹恺心、常远、陈是、崇润之、单雨婷、邓博元、邓雅欣、高昕宇、高旭东、官子木、郭婉祺、郭玉荣、韩建汶、郝怿、何影、胡雨玭、江雪、李丽晴、李清丽、李文睿、李新蕾、刘晓凯、卢奕、罗杨、马思千、彭成、齐婉音、秋香、阙香玲、商雅婷、孙冲、唐文玲、童昊霞、汪鸣谦、汪沛、王婧赟、王玮、王欣芃、王雪郦、王伊麟、王怡、吴雪映、香雪莹、谢卓弈、薛聪、于帆、贠彤、张楚豪、张炼、张欣然、张益偲、周文文、周寓萍、朱曼瑜、朱笑言、朱智立
史实审核团队:张建军、陈俊峰、艾德林、袁志秀、曹林、李雪晴、王山峰、孙红亮、张国松、段玉婷、罗欢、卢彦名、王晓阳、王立、汪贝
图片摄影:鲍卫东、陈烨、丁亮、林琨、李晓飞、刘晓光、毛劲松、孙晨、薛晓红、阮忠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 张建军
2017年11月1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