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速写随手画 临摹训练素材集
			》
 售價:HK$ 
			61.4
 
  《 
			女性的奥秘
			》
 售價:HK$ 
			85.8
 
  《 
			理解人性:成熟不是看懂事情 而是看透人性 任何事件中 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
 售價:HK$ 
			61.6
 
  《 
			看见情绪价值2(做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不要和别人一起欺负自己,你的情绪比全世界的期待都重要)
			》
 售價:HK$ 
			54.8
 
  《 
			罪案调查科:罪终迷局
			》
 售價:HK$ 
			58.1
 
  《 
			从达·芬奇到互联网 : 文艺复兴以来的技术与文化
			》
 售價:HK$ 
			94.6
 
  《 
			绑架游戏(东野圭吾相当出色的设定系推理)
			》
 售價:HK$ 
			65.8
 
  《 
			逆战: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警示(日本财政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金子胜深刻解读日本经济 敲响中国警钟)
			》
 售價:HK$ 
			74.8
 
 
 | 
         
          | 內容簡介: |   
          | 身体转向是二十世纪哲学的一个指标,中国哲学有很强的工夫论传统,也有颇具中国特色的身体观。本书从身体概念的角度探讨中国哲学,论文作者来自两岸三地,全书共十七篇,分成四个部分:(一)身体与伦理、(二)体感与体知、(三)身体与语文、(四)前瞻与反思,全面性地反思了中国身体哲学在当代的处境。相较于当代新儒家强调天道性命相通的主体性哲学,本论文集注重道德感受与伦理实践的身体依据,全书显示一种新的具体哲学的走向。 |  
         
          | 關於作者: |   
          | 杨儒宾:1956年生于台湾台中。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等。著作有《儒家身体观》、《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从〈五经〉到〈新五经〉》、《1949礼赞》、《儒门内的庄子》等。 
 张再林:1951年生于陕西西安。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学者特聘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所执行所长,世界身体哲学研究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东西哲学比较、身体现象学等。著作有《中西哲学比较论》、《中西哲学的歧异与汇通》、《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身道研究》等。
 |  
         
          | 目錄: |   
          | 序言 i 导论 I
 第一篇身体与伦理 1
 1.道德感动与儒家伦理中的自然情感本位 2
 2.性别在中西哲学里的地位及其思想后果 16
 3.父子伦理,还是夫妇伦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元伦理之争 29
 4.中国传统身体观与当代堕胎难题 43
 5.身体现象学与实践形上学 56
 6.作为身心修炼的礼仪实践以《论语乡党》篇为例的考察 70
 7.试论中国思维中的身体隐喻 85
 第二篇体感与体知 105
 8.论日本近现代哲学中的「感性论」倾向──以中村雄二郎的「共通感觉」为例 106
 9.身体与山水:探索「自然」的当代性 123
 10.味觉的意义中国哲学的视域 131
 11.体知解意兼及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议题 142
 12.恻隐之心与疼痛镜像神经元对以识痛痒论仁思想一系的现代解释 156
 13.康德论「通常的人类知性」──兼与杜维明先生的「体知」说相比较 169
 14.回归与重设:格物在民主与科学联合脉络中的新意涵 181
 第三篇身体与语文 209
 15.庄子与人文之源 210
 16.《庄子》身体观的三维辩证:符号解构、技艺融入、气化交换 233
 17.由指看人的符号活动的身体性、公共性和创造性 267
 第四篇前瞻与反思 280
 18.当代欧美学界中国古代身体观研究综述 281
 19.华文学界身体研究概述 301
 |  
         
          | 內容試閱: |   
          | 本论文集源于2010年11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的一场学术会议「中国哲学研究的身体维度」,会议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发起,北大高研院、西安交通大学哲学所、台湾清华大学人社中心是主要的支持单位。在这场汇集两岸研究身体论述与中国哲学关系的学者之会议,主办单位共筹得二十余篇论文。会议结束后,筹划小组的张再林教授与杨儒宾教授分别在大陆与台湾作会后编辑的工作,增损文章,厘清体例。几番邮电与见面讨论,反复整理后,终于呈现出目前版本的面貌。一场会议,一本论文集,也要汇聚众缘才能完成的。我们首先感谢参与会议以及贡献此本论文集的众多作者,没有他们辛苦的付出,就不会有这本较完整的身体论述文集呈现出来。我们也非常感谢北大高研院、西安交大哲学所、台大高研院以及台湾清大人社中心的支持,虽然行政与物质的支持不能保证会议质量,但没有行政与物质的支持,就无法缘会海内、外的硕学鸿儒,共聚一堂。我们还要感谢北大高研院杜维明院长以及台大高研院黄俊杰院长,杜先生对体知的推动以及黄院长平素对东亚儒学的支持与慨允此书出版,使得此次的盛会从始条理到终条理,都可以先后一贯,圆满达阵。我们期待这本论文集可以成为跨学科、跨领域、跨两岸合作的一个案例,在学界讨论体知,体知总是从具体可行的计划合作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