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企业可持续发展/ESG工作实用手册
			》
 售價:HK$ 
			50.6
 
  《 
			HR数智化转型:人机协同与共生
			》
 售價:HK$ 
			79.2
 
  《 
			范怨武讲透中医基础理论(全2册,中医临床医生范怨武历经四年精心创作)
			》
 售價:HK$ 
			118.8
 
  《 
			四海资身笔一枝:唐寅的书画人生【全球33家顶级机构珍藏,全景展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艺术世界】
			》
 售價:HK$ 
			184.8
 
  《 
			50岁后的家庭生活:中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家务劳动与孩童照料
			》
 售價:HK$ 
			140.8
 
  《 
			《正义论》导读 壹卷Yebook 理解《正义论》关于哲学、科学、社会、历史和人类未来的批判性思考
			》
 售價:HK$ 
			90.2
 
  《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平装版 全八册)
			》
 售價:HK$ 
			327.8
 
  《 
			万物皆有时:中世纪的时间与生活
			》
 售價:HK$ 
			96.8
 
 
 | 
         
          | 編輯推薦: |   
          | 读者对象: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研究者、爱好者 |  
         
          | 內容簡介: |   
          | 《中国哲学史新编》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经典著作。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以对每个思潮中涌现出的哲学中心问题的阐释为要,对中国哲学史做出了全面而深透的研究;综合历朝历代的政治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事件,提炼出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和学术高度的独创性见解,对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在着重探讨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对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进行了梳理,呈现出一个高度浓缩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  
         
          | 關於作者: |   
          |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产生深远影响。 |  
         
          | 目錄: |   
          | 第五册 自序3
 绪论5
 第一节从地主阶级贵族到四民之首5
 第二节士与知识分子阶层9
 第三节士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10
 第四十九章通论道学12
 第一节什么是道学12
 第二节从比较哲学的观点看道学的特点14
 第三节道学的目的和方法19
 第四节道学的发展阶段21
 第五节道学的名称22
 第六节道学的历史作用26
 第五十章道学出现的政治条件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27
 第一节军阀和士的联合专政27
 第二节当时变革的必要29
 第三节庆历新政和范仲淹的改革十事30
 第四节庆历新政和李觏的《周礼致太平论》32
 第五节熙宁变法和王安石的新政40
 第六节道学的兴起46
 第五十一章道学的前驱周惇颐和邵雍49
 第一节谁是道学的创立者49
 第二节周惇颐的《太极图说》51
 第三节周惇颐的《通书》58
 第四节周惇颐论孔颜乐处62
 第五节邵雍的先天学64
 第六节邵雍的世界年谱69
 第七节《皇极经世》的《观物内外篇》73
 第八节对于周惇颐和邵雍的图像的两种了解78
 第五十二章道学的奠基者二程83
 第一节二程的家世和经历83
 第二节二程对于王安石新法的态度86
 第三节天理或理94
 第四节气、心、性、情100
 第五节程颢的《识仁篇》和《定性书》103
 第六节程颐的《易传序》111
 第七节二程的气象和孔颜乐处113
 第五十三章道学的奠基者张载117
 第一节张载的生平及其著作117
 第二节发挥唯物主义的有无混一论118
 第三节发挥辩证法的二端论122
 第四节张载的《西铭》与人的精神境界127
 第五节《正蒙》的《大心篇》与为学之方129
 第六节《正蒙》的《诚明篇》与为学之方133
 第七节张载的政治社会思想139
 第五十四章朱熹144
 第一节北宋道学所引起的哲学问题144
 第二节朱熹的生平及其著作146
 第三节理、太极149
 第四节气153
 第五节朱熹的宇宙形成论156
 第六节性、心、情、才160
 第七节修养方法164
 第八节王霸之辨170
 第九节朱熹易学中的辩证法思想172
 前期道学的高峰181
 第五十五章陆王心学的兴起183
 第一节陆九渊对于无极而太极的批评183
 第二节陆九渊的宇宙观和修养方法187
 第三节鹅湖之会和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190
 第四节王守仁的《大学问》192
 第五节致良知与知行合一197
 第六节良知与爱有差等201
 第七节良知与动静合一203
 第八节从哲学上看理学和心学的异同205
 第五十六章道学外的思想家陈亮和叶适209
 第一节陈亮的政治态度209
 第二节陈亮的社会思想210
 第三节陈亮对于程朱形上和形下的批评211
 第四节陈亮和朱熹关于王霸问题的辩论215
 第五节叶适的政治态度和社会思想218
 第六节叶适的哲学思想219
 第七节陈亮和叶适重商思想的社会根源224
 第五十七章气学的复兴和理学的自我修正及革新227
 第一节王相对于道学的态度227
 第二节王相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228
 第三节王相的唯物主义认识论231
 第四节王相对于心学的批评233
 第五节罗钦顺对于心学的批评234
 第六节罗钦顺对于理学的修正革新236
 第七节王相和罗钦顺在后期道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239
 第五十八章心学的发展240
 第一节杨简的《己易》240
 第二节王畿的四无说242
 第三节李贽的童心说245
 第五十九章后期道学的高峰王夫之的哲学体系252
 第一节论客观世界的真实性252
 第二节关于有无问题253
 第三节关于动静问题255
 第四节关于形上形下问题256
 第五节关于理及其各项对立面257
 第六节王夫之的认识论及其对心学的批判261
 第七节关于知行问题263
 第八节关于性命问题265
 第九节王夫之的历史观266
 第十节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268
 第十一节王夫之哲学思想的局限性271
 第十二节王夫之的著作的幸与不幸274
 第六册
 自序277
 绪论280
 第六十章中国历史第二次大转变时期思想界中的先行者黄宗羲289
 第一节《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289
 第二节对于罗钦顺的评论291
 第三节对于心学的修正296
 第四节《明夷待访录》所画的蓝图298
 第六十一章颜元对于道学的批判303
 第一节颜元的《四存编》303
 第二节颜元对于格物致知的新解释306
 第三节颜元对于格物致知新解释的历史意义308
 附记309
 第六十二章戴震反道学的斗争310
 第一节戴震论道310
 第二节戴震论形上形下312
 第三节戴震论理313
 第四节戴震论性气314
 第五节戴震论欲情知316
 第六节戴震对于道学的政治的批判319
 第六十三章魏源应付大转变的新形势的总对策及其哲学思想321
 第一节魏源的总对策321
 第二节魏源的经世精神324
 第三节魏源的哲学思想326
 第四节魏源以夷为师思想的影响及其局限性329
 第六十四章农民大起义和太平天国的神权政治330
 第一节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情况330
 第二节洪秀全传略331
 第三节洪秀全的宗教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太平天国的神权政治332
 第四节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335
 第五节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338
 第六节洪仁玕的《资政新篇》340
 第七节总论洪秀全和太平天国342
 第六十五章 所谓同治中兴和同治维新的中心人物曾国藩345
 第一节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斗争的历史意义345
 第二节曾国藩的哲学思想347
 第三节曾国藩的军事思想351
 第四节曾国藩的洋务措施和洋务派思想356
 第五节曾国藩与满汉斗争361
 第六十六章 戊戌变法(所谓光绪维新)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康有为366
 第一节康有为的生平和著作366
 第二节康有为早期变法思想367
 第三节康有为所领导的公车上书368
 第四节康有为的《统筹全局折》369
 第五节康有为所理解的君主立宪制371
 第六节康有为的重商思想374
 第七节康有为的《官制议》376
 第八节康有为与今文经学378
 第九节康有为与孔教382
 第十节康有为的《大同书》和他的哲学思想387
 第十一节近代维新时期的格义391
 第六十七章戊戌维新运动的激进理论家和哲学家谭嗣同393
 第一节谭嗣同对于封建制度和道德的批判394
 第二节谭嗣同论仁和以太396
 第三节谭嗣同对于事物发展的了解和认识过程的分析403
 第四节谭嗣同的道器说和三世说407
 第五节谭嗣同对戊戌变法的说明和辩解411
 第六十八章中国第一个真正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家严复415
 第一节严复对于当时所谓中学和西学的格义416
 第二节严复对于当时中国的问题的看法420
 第三节严复所介绍的《天演论》425
 第四节严复论自由428
 第五节严复与逻辑学430
 第六节严复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432
 第七节严复的哲学思想434
 第六十九章中国近代美学的奠基人王国维438
 第一节王国维对于康德的推崇439
 第二节王国维的《论性》441
 第三节王国维的《释理》442
 第四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444
 第五节王国维的《论哲学家及美术家之天职》448
 第六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450
 附记457
 第七十章关于中学、西学斗争的官方结论460
 新版校勘后记(蔡仲德)4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