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驰骋三界:汉代神兽的图像世界
			》
 售價:HK$ 
			118.8
 
  《 
			印章的故事
			》
 售價:HK$ 
			49.5
 
  《 
			数字化口腔
			》
 售價:HK$ 
			437.8
 
  《 
			中国史前玉器
			》
 售價:HK$ 
			96.8
 
  《 
			最后的使团:1795年荷兰访华使团及被遗忘的中西相遇史
			》
 售價:HK$ 
			96.8
 
  《 
			源远流长:英格兰银行史(1694-2013)
			》
 售價:HK$ 
			184.8
 
  《 
			第一性原理穿透思维定势
			》
 售價:HK$ 
			85.8
 
  《 
			俄国史译丛——先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知识界
			》
 售價:HK$ 
			115.6
 
 
 | 
         
          | 編輯推薦: |   
          | 读者对象: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研究者、爱好者 |  
         
          | 內容簡介: |   
          | 《中国哲学史新编》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经典著作。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以对每个思潮中涌现出的哲学中心问题的阐释为要,对中国哲学史做出了全面而深透的研究;综合历朝历代的政治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事件,提炼出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和学术高度的独创性见解,对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在着重探讨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对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进行了梳理,呈现出一个高度浓缩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  
         
          | 關於作者: |   
          |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产生深远影响。 |  
         
          | 目錄: |   
          | 全书绪论  1 第一节 本来的历史和写的历史  1
 第二节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2
 第三节 写的历史和史料  6
 第四节 什么是哲学  8
 第五节 理论思维和形象思维  14
 第六节 哲学与世界观  23
 第七节 哲学中的主要派别  25
 第八节 哲学和哲学史  29
 第九节 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殊任务  31
 第十节 阶级观点和民族观点  35
 第十一节 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41
 第一册
 绪 论  3
 第一章 商、周奴隶社会的兴盛与衰微商代和西周时期(前16 世纪至前8 世纪)宗教天道观的变化和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  12
 第一节 商代奴隶和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科学知识和技术工艺的进步  12
 第二节 商代的阶级对立及奴隶主阶级专政的精神工具宗教  14
 第三节 商末阶级斗争及商周民族斗争的激化  15
 第四节 周公旦巩固奴隶制的措施  16
 第五节 周公旦对于奴隶主的天命论的补充  19
 第六节 古代素朴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23
 第七节 西周奴隶制的衰落及宗教神权的动摇  29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变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31
 大转变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31
 第二节 大转变时期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34
 第三节 大转变时期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和奴隶身份的解放  35
 第四节 大转变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与没落奴隶主贵族夺权与反夺权的斗争  38
 第五节 春秋时期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  39
 第六节 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活跃和思想战线上的百家争鸣  44
 第三章 齐、晋两国的改革及齐桓、晋文的霸业  49
 第一节 齐、晋两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  49
 第二节 齐桓公与管仲  50
 第三节 管仲在齐国相地衰征的历史意义  53
 第四节 管仲对于分封制的改革  55
 第五节 管仲尊贤育才的政策  56
 第六节 管仲对于旧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  57
 第七节 管仲富国强兵的政策  58
 第八节 管仲对诸侯国的关系的政策  60
 第九节 晏婴的折中、调和论  61
 第十节 晋国第一次封建化的改革郭偃之法  65
 第十一节 晋国的第二次变革赵盾和夷之蒐  69
 第四章 前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孔丘对于古代精神生活的反思  71
 第一节 孔丘的阶级立场及其对于周制的态度  71
 第二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仁的理论  76
 第三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礼的理论  81
 第四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的人格  90
 第五节 孔丘对于古代宗教生活的反思  95
 第六节 孔丘对于古代文艺生活的反思  101
 第七节 孔丘对于古代学术生活的反思  106
 第八节 孔丘对于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的反思  109
 第五章 邓析与子产的斗争,名家的起源  115
 第一节 子产在郑国推行的改良路线  115
 第二节 邓析反对子产的改良路线的斗争  120
 第三节 关于伪《邓析子》  122
 第六章 春秋末期军事思想和经济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125
 第一节 春秋时期军事上的礼与非礼  125
 第二节 孙武和《吴孙子》  127
 第三节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  128
 第四节 辩证法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  129
 第五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范蠡的政治策略中的表现  132
 第六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计然的经济政策中的表现  134
 第七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商人思想中的表现  137
 第七章 墨翟和前期墨家的哲学思想  139
 第一节 大转变时期独立手工业的兴起  139
 第二节 《墨子》其书和墨翟其人  140
 第三节 墨翟对于劳动和劳动成果的重视  142
 第四节 墨翟对于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方式的批判  143
 第五节 墨翟关于尚贤尚同的思想  146
 第六节 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和经验主义的真理论  149
 第七节 兼爱非攻的阶级调和论  153
 第八节 主张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  157
 第九节 前期墨家向后期墨家的转化  161
 第八章 晋法家思想的发展  163
 第一节 晋法家和齐法家  163
 第二节 魏国进一步的改革李悝尽地力之教和《法经》  164
 第三节 韩国进一步的改革申不害的术  168
 第四节 赵国进一步的改革赵武灵王易胡服  170
 第九章 道家的发生与发展和前期道家  175
 第一节 所谓逸民  175
 杨朱的为我思想  179
 第三节 《庄子天下》论道家发展的阶段  183
 第四节 《老子》《庄子》中的全生保真的思想  184
 第二册
 绪 论  189
 第十章 秦国进一步的改革商鞅变法  191
 第一节 商鞅在秦国同顽固派的大辩论  191
 第二节 商鞅推广巩固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措施  195
 第三节 商鞅对于宗法的变革  199
 第四节 商鞅对于富国强兵的理论和措施  201
 第五节 商鞅的进步的历史哲学  205
 第十一章 道家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体系  209
 第一节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209
 第二节 《老子》哲学思想的阶级根源  216
 第三节 《老子》对于地主阶级政权的攻击及其应付的策略  218
 第四节 《老子》的兵法  221
 第五节 《老子》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  222
 第六节 《老子》中的宇宙观  227
 第七节 《老子》论为道和为学  235
 第八节 《老子》的历史哲学及其理想社会  240
 第十二章 孟轲儒家思想向唯心主义的发展  243
 第一节 孟轲的时代及其对于当时政治的态度  243
 第二节 孟轲的政治思想  246
 第三节 孟轲论王霸  251
 第四节 王道的物质条件井田制  252
 第五节 王道的精神条件仁和忠恕之道  255
 第六节 性善论和伦理学  257
 第七节 孟轲的历史观及其对于道家、墨家的斗争  264
 第八节 孟轲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理解和体会  267
 第十三章 墨家的支与流裔宋、尹文;农民的思想家许行  273
 第一节 宋钘、尹文的政治、社会思想  273
 第二节 许行的神农之言  279
 第十四章 庄周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家哲学向唯心主义的进
 一步的发展  283
 第一节 庄周其人和《庄子》其书  283
 第二节 庄周论齐物  287
 第三节 庄周论逍遥  294
 第四节 《庄子》论道、有、无  300
 第五节 庄周论自然和人为、必然和自由  305
 第六节 倒退的社会观  308
 第七节 庄周哲学是隐士思想的总结  312
 第十五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后期名家的发展  315
 第一节 关于名家这个称号  315
 第二节 惠施的法家思想  318
 第三节 惠施的万物说  319
 第四节 惠施历物之意十事  321
 第五节 惠施与庄周辩证法与相对主义、怀疑论和诡辩  327
 第六节 惠施的对立面公孙龙  329
 第七节 公孙龙关于白马非马的辩论  330
 第八节 公孙龙关于离坚白的辩论  334
 第九节 公孙龙关于指物的辩论  336
 第十节 公孙龙关于变的辩论  340
 第十一节 公孙龙关于名实的辩论  344
 第十二节 战国时期其他辩者的辩论  346
 第十三节 庄周及其一派对公孙龙的态度  350
 第十六章 慎到和稷下黄老之学  353
 第一节 战国中后期各家的分化  353
 第二节 《庄子天下》所说的慎到  355
 第三节 《慎子》中的慎到思想  358
 第四节 黄老之学的确切内容  362
 第十七章 稷下黄老之学的精气说道家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365
 第一节 黄老之学的名称的由来及史料的根据  365
 第二节 《管子》中的《水地》篇  367
 第三节 黄老之学关于精气的思想  369
 第四节 对于精气说的评价  376
 第五节 黄老之学的法家统治术  380
 第六节 黄老之学关于法的认识  384
 第七节 黄老之学的认识论的含义  386
 第八节 附录,齐法家的其他思想  388
 (一)重本抑末的思想  388
 (二)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391
 (三)关于法术势的理论  394
 (四)军事思想  397
 第十八章 楚国的改革与屈原,稷下精气说的传播  398
 第一节 楚国的封建化的改革  398
 第二节 屈原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进步的政治思想  399
 第三节 屈原《天问》中的唯物主义的宇宙发生论  402
 第四节 屈原《远游》《离骚》中的精气说  404
 第五节 古代医学中的精气说  410
 第十九章 墨辩后期墨家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415
 第一节 关于墨经  415
 第二节 后期墨家思想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416
 第三节 墨经中的科学知识  418
 后期墨家的反映论的认识论  420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  424
 第六节 后期墨家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434
 第七节 后期墨家的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  436
 第八节 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诡辩学说的批判  444
 第九节 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老、庄学说和其他各家的批判  452
 第二十章 阴阳五行家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世界图式  457
 第一节 关于阴阳五行家  457
 第二节 《洪范》以五行为基础的自然观  459
 第三节 《月令》的世界图式  462
 第四节 邹衍的地理学说和历史观  469
 第五节 阴阳五行家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  473
 第六节 对于阴阳五行家的估价和批判  475
 第二十一章 易传的具有辩证法因素的世界图式  480
 第一节 关于《易经》和易传  480
 第二节 筮法和易传中的数  483
 第三节 易传中的象  486
 第四节 易传的宇宙发生论及世界图式  492
 第五节 易传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496
 第六节 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  499
 第七节 易传哲学的阶级根源  507
 第二十二章 荀况儒家思想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512
 第一节 荀况与《荀子》  512
 第二节 荀况论王霸  513
 第三节 法先王和法后王  517
 第四节 礼和法  519
 第五节 荀况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521
 第六节 荀况的反映论的认识论和思想方法  530
 第七节 荀况的逻辑思想  540
 第八节 荀况的社会思想  546
 第九节 荀况关于文的理论  552
 第十节 荀况的人性论  554
 第十一节 荀况对于统一思想的主张  559
 第二十三章 战国时期最后的理论家韩非的哲学思想  562
 第一节 韩非的人口论的历史观  563
 第二节 韩非论他所认为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质  565
 第三节 韩非综合原来法家三派  569
 第四节 韩非关于法的论述  571
 第五节 韩非关于势的论述  574
 第六节 韩非关于术的论述  577
 第七节 韩非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579
 第八节 韩非对《老子》的改造  582
 第九节 韩非的政治、经济主张  594
 第十节 韩非对于当时战争的矛盾立场  597
 第二十四章 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终结  603
 第一节 儒家所做的总结  603
 第二节 道家所做的总结  608
 第三节 法家所做的总结  611
 第四节 杂家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  613
 第五节 杂家的出现与先秦哲学的终结  6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