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普林斯顿历史学研究指南
			》
 售價:HK$ 
			103.8
 
  《 
			即用是体:阳明学深度解读
			》
 售價:HK$ 
			280.8
 
  《 
			山河在:一部鲜活的抗战史(1931—1945)
			》
 售價:HK$ 
			269.0
 
  《 
			《庄子》中的100个哲理故事
			》
 售價:HK$ 
			92.0
 
  《 
			极限聊斋:王蒙神侃聊斋(精装珍藏版)
			》
 售價:HK$ 
			93.2
 
  《 
			2025-2028帆船竞赛规则
			》
 售價:HK$ 
			115.6
 
  《 
			华章大历史042——帝国的骨架:先秦、秦汉地缘政治结构变迁大势
			》
 售價:HK$ 
			115.6
 
  《 
			香遇中国:中华香史五千年
			》
 售價:HK$ 
			127.4
 
 
 | 
         
          | 編輯推薦: |   
          | 1.打通经络,一步到位。必知经络疏通生活常识,必学家庭保健养生大穴,带你全面认识人体经络! 2.八大疗法、一穴多用。109个穴位疏通疗法分步详解,14条经络循行规律全面展示,特色疗法,巧治百病!
 3.分证论治,对症调补。13种常见病辨证按摩图示,全国养生专家倾心推荐食疗调补,精心养护、家庭常备!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汇集了全国多位养生名家,专业、生动、简明、易懂,是为全国广大读者量身打造的一本贴心实用的健康养生图书!书中针对经络的特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分别介绍了经络的基本理论和8种简单实用的疏通经脉法。其中包括按摩、拍法、刮痧、艾灸、拔罐、食疗、瑜伽、气功。全书采用图解形式,用表格、流程图展示正文精彩内容,解答文中疑难问题。每条经络配以清晰的经络循行图,并用不同线条标出经络循行路线和相应穴位。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图文对应。每个穴位都有相应的简易取穴法,读者只要依照图片所示来操作,就能轻松找准穴位。 |  
         
          | 關於作者: |   
          | 高海波 工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学博士后,河北省健康管理研究会创会秘书长。现任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刘红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 30 多年。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师从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刘冠军教授,国医大师贺普仁亲传弟子,家学渊源。善用中医中药、针灸、火针等治疗临床疑难病症,出版学术著作 20 余部,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
 |  
         
          | 目錄: |   
          | 阅读导航  26 第一章 疏通经络,治病养生
 1 经络不通,百病全生 30
 2 打通经络就能治病养生 32
 3 找准穴位,再通经络 34
 4 十四经络气血的流注方向 36
 5 自我检测:经络是否通畅
 按穴位测虚实 40
 6 自我检测:经络是否通畅
 冷体质检测表 42
 第二章 快速打通经络的八种方法
 7 按摩通经活络效果好 46
 8 四种常用的穴位按摩手法 48
 9 刮痧散淤消积活气血 50
 10 常用的八种刮痧法 52
 11 刮痧的注意事项 54
 12 拍打经络能行气 56
 13 拔罐刺激穴位消淤滞 58
 14 拔罐的多种吸拔方式 60
 15 四种常用的拔罐方法 62
 16 艾灸行气活血促循环 64
 17 丰富多样的艾灸疗法 66
 18 气功调气行血增免疫 68
 19 瑜伽平衡经络气顺畅 70
 20 瑜伽经络十二式 72
 21 饮食配合助调养 74
 第三章 人体的十四条重要经络
 22 手太阴肺经肺系健康的掌控者 78
 中府穴肃降肺气之养生大穴 80
 尺泽穴清肺补肾之养生大穴 81
 孔最穴调理肺气之养生大穴 82
 列缺穴疏散表邪之养生大穴 83
 经渠穴宽胸理气之养生大穴 85
 太渊穴行气止痛之养生大穴 87
 鱼际穴解表宣肺之养生大穴 88
 少商穴清肺止痛之养生大穴 89
 23 手阳明大肠经肠道和皮肤健康的指示灯 90
 商阳穴退热止痛之养生大穴 92
 三间穴行气泻热之养生大穴 93
 合谷穴行气活血之养生大穴 94
 阳溪穴通经散淤之养生大穴 95
 下廉穴调理肠胃之养生大穴 96
 曲池穴清热解毒之养生大穴 97
 肩髃穴舒筋通络之养生大穴 98
 迎香穴通窍活络之养生大穴 99
 24 足阳明胃经消化系统的保卫者 100
 承泣穴通络明目之养生大穴 102
 四白穴明目养颜之养生大穴 103
 地仓穴祛风通络之养生大穴 104
 颊车穴祛风解痉之养生大穴 106
 下关穴通利关窍之养生大穴 108
 头维穴明目止痛之养生大穴 110
 人迎穴降压平喘之养生大穴 112
 乳根穴行气通乳之养生大穴 113
 滑肉门穴健养脾胃之养生大穴 115
 天枢穴调理肠胃之养生大穴 116
 归来穴调经止带之养生大穴 117
 气冲穴行气止痛之养生大穴 119
 伏兔穴强壮腰膝之养生大穴 121
 犊鼻穴理气消肿之养生大穴 123
 足三里穴调理脾胃之养生大穴 125
 丰隆穴化痰护胃之养生大穴 126
 解溪穴通络降火之养生大穴 127
 内庭穴消食导滞之养生大穴 128
 厉兑穴通络安神之养生大穴 129
 25 足太阴脾经掌管气血运化之脉 130
 隐白穴调经止血之养生大穴 132
 太白穴健脾和胃之养生大穴 134
 公孙穴健脾止痛之养生大穴 135
 三阴交穴健脾调经之养生大穴 136
 阴陵泉穴健脾化湿之养生大穴 137
 血海穴健脾养血之养生大穴 138
 府舍穴润脾祛燥之养生大穴 139
 大横穴消胀止泻之养生大穴 140
 周荣穴生发脾气之养生大穴 142
 大包穴通络健脾之养生大穴 143
 26 手少阴心经疏通心经,百病不生 144
 极泉穴通络强心之养生大穴 146
 青灵穴理气止痛之养生大穴 147
 少海穴宁神通络之养生大穴 148
 神门穴安神宁心之养生大穴 149
 少府穴宁神调心之养生大穴 150
 少冲穴醒神开窍之养生大穴 15
 27 手太阳小肠经主导人体水分及营养的吸收 152
 少泽穴醒神止痛之养生大穴 154
 后溪穴通络活血之养生大穴 155
 阳谷穴安神活络之养生大穴 156
 养老穴舒筋明目之养生大穴 157
 小海穴润肠补气之养生大穴 158
 肩贞穴活血止痛之养生大穴 159
 天宗穴活血理气之养生大穴 161
 肩中俞穴宣肺解表之养生大穴 162
 颧髎穴明目通窍之养生大穴 163
 听宫穴利窍聪耳之养生大穴 165
 28 足太阳膀胱经调节膀胱功能 166
 睛明穴明目通窍之养生大穴 168
 眉冲穴宁神通窍之养生大穴 169
 曲差穴清热降浊之养生大穴 170
 五处穴清利头目之养生大穴 172
 承光穴清热通窍之养生大穴 174
 通天穴通窍止痛之养生大穴 175
 攒竹穴宁神解疲之养生大穴 176
 天柱穴通络明目之养生大穴 178
 大杼穴清热止痛之养生大穴 179
 风门穴宣通肺气之养生大穴 181
 会阳穴温阳益气之养生大穴 182
 承扶穴通便消痔之养生大穴 183
 殷门穴强健腰膝之养生大穴 184
 委中穴解痉止痛之养生大穴 186
 承筋穴舒筋解痉之养生大穴 188
 承山穴舒筋活血之养生大穴 190
 飞扬穴舒筋除疲之养生大穴 192
 昆仑穴散热止痛之养生大穴 194
 申脉穴宁神止眩之养生大穴 195
 至阴穴清火泻热之养生大穴 197
 29 足少阴肾经影响人体衰老的速度 198
 涌泉穴益肾清热之养生大穴 200
 太溪穴补肾益气之养生大穴 201
 复溜穴祛湿调肾之养生大穴 202
 筑宾穴清热泻火之养生大穴 203
 横骨穴清热润燥之养生大穴 204
 大赫穴调经止遗之养生大穴 205
 气穴补益冲任之养生大穴 207
 肓俞穴散热止痛之养生大穴 208
 商曲穴祛痛止泻之养生大穴 209
 神封穴升清降浊之养生大穴 211
 俞府穴止咳平喘之养生大穴 212
 30 手厥阴心包经维持心脏功能的平衡 214
 天池穴清心除烦之养生大穴 216
 曲泽穴清热除烦之养生大穴 218
 内关穴宁神止痛之养生大穴 219
 大陵穴清心和胃之养生大穴 220
 劳宫穴镇静安神之养生大穴 221
 中冲穴除烦解热之养生大穴 222
 31 手少阳三焦经防卫全身,保护内脏 224
 关冲穴清热开窍之养生大穴 226
 液门穴泻火清热之养生大穴 227
 中渚穴传递气血之养生大穴 228
 阳池穴生发风气之养生大穴 229
 支沟穴通利三焦之养生大穴 230
 天井穴清热凉血之养生大穴 231
 消泺穴祛湿消脂之养生大穴 232
 肩髎穴祛风通络之养生大穴 234
 颅息穴通窍聪耳之养生大穴 236
 角孙穴降浊明目之养生大穴 237
 耳门穴聪耳降浊之养生大穴 238
 丝竹空穴明目宁神之养生大穴 239
 32 足少阳胆经肝胆通畅,代谢良好 240
 瞳子髎穴活血明目之养生大穴 242
 悬颅穴通络止痛之养生大穴 243
 悬厘穴消肿止痛之养生大穴 245
 天冲穴定惊止痛之养生大穴 247
 阳白穴保健视力之养生大穴 249
 目窗穴益气明目之养生大穴 251
 风池穴醒脑止痛之养生大穴 253
 肩井穴通经行气之养生大穴 254
 环跳穴通络止痛之养生大穴 255
 风市穴祛风化湿之养生大穴 256
 阳陵泉穴疏利肝胆之养生大穴 257
 阳辅穴清泻胆火之养生大穴 258
 足临泣穴运化气血之养生大穴 259
 33 足厥阴肝经调节肝功能及血液循环 260
 大敦穴疏肝理气之养生大穴 262
 太冲穴平肝通络之养生大穴 263
 曲泉穴清利湿热之养生大穴 264
 足五里穴通利水道之养生大穴 265
 阴廉穴通利下焦之养生大穴 267
 中封穴行气止痛之养生大穴 268
 章门穴疏肝健脾之养生大穴 270
 期门穴疏肝行气之养生大穴 271
 34 督脉整合各条阳经的阳脉之海 272
 长强穴调理肠腑之养生大穴 274
 命门穴调补肾气之养生大穴 275
 身柱穴宣肺补气之养生大穴 276
 大椎穴解表通阳之养生大穴 277
 风府穴疏风解表之养生大穴 278
 强间穴升阳益气之养生大穴 279
 百会穴平肝息风之养生大穴 280
 前顶穴止眩定痛之养生大穴 281
 神庭穴宁神醒脑之养生大穴 282
 水沟穴清热宁神之养生大穴 283
 35 任脉统合各条阴经的阴脉之海 284
 会阴穴益阴壮阳之养生大穴 286
 中极穴化气行水之养生大穴 287
 关元穴益气补肾之养生大穴 288
 神阙穴健运脾胃之养生大穴 289
 阴交穴利水消肿之养生大穴 290
 上脘穴和胃行气之养生大穴 292
 膻中穴宽胸理气之养生大穴 293
 廉泉穴利咽开音之养生大穴 294
 第四章 疏通经络,巧治多种小病痛
 36 感冒 风寒风热暑湿 298
 37 疲劳 气虚脾虚湿困痰浊内蕴 302
 38 中暑 湿困脾胃气阴两虚 306
 39 肥胖 湿热内蕴脾虚湿盛 309
 40 虚寒证 脾肾阳虚血虚气虚血淤 312
 41 水肿 湿困脾胃脾阳虚肾阳虚 316
 42 失眠 痰热肝火心肾不交心脾两虚 320
 43 头痛 血淤痰浊上扰肝郁气滞肝阳上亢 325
 44 肩膀酸痛 肝郁血淤痰湿血虚 330
 45 目眩 肝火肝阳上亢气血两虚痰浊 335
 46 腰痛 寒湿肾虚血淤 340
 47 心悸 气虚血虚阴虚 344
 48 胃痛 虚寒湿热蕴积肝郁气滞 348
 |  
         
          | 內容試閱: |   
          | 疏通经络身体好 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连接五脏六腑和四
 肢百骸的桥梁,也是我们通过体表来医治内脏疾病的长臂触手。经络由
 经和络组成,经就是干线,络就是旁支。人体有12条主干线,也叫做十二
 正经,还有无数条络脉,经和络纵横交错,在人体里构成了一张大网。经
 络内连脏腑,外接四肢百骸,可以说身体的各个部位,如脏腑器官、骨骼肌
 肉、皮肤毛发,无不包括在这张大网之中。
 经络理论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1973年我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经络学专著。距
 今2000年的《黄帝内经》不仅具体、系统、全面地讲述了经络的循行分布、
 经络与脏腑的关系以及经络系统中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等内容,还提出
 了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等理论,成为指导针灸、推拿等临床各科
 的重要依据。《难经》对经络学说也有所阐释,特别是关于奇经八脉和原气
 的论述,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东汉末,张仲景撰用《素问》《九
 卷》《八十一难》等书著成《伤寒杂病论》,其中对经络理论的灵活运
 用,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典范。
 现存的经穴专著,以魏晋时皇甫谧所编的《针灸甲乙经》为最早,此书是
 汇集《素问》《九卷》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并分类整理而成。
 最早的经络穴位图明堂孔穴图也在此时产生。
 唐代,出现了《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专著,杨上善撰注的《太素》保
 留了不少针灸经穴的内容,对现代中医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宋朝对经络腧穴的整理研究甚为重视。宋政府早期组织编写的《太平圣
 惠方》中列有十二人形的经穴图。同时铸成铜人经穴模型2座,并
 以图经刻石,对统一经穴定位的影响甚广。宋朝政府后期组织编写《圣济总
 录》,其中按经排列腧穴的方式,为元代各书所继承。
 在宋金时期,关于奇经八脉的穴位出现了新的内容,提出了四肢部的八
 脉交会穴。宋金时期还将古代候气而刺顺时而刺的思想发展为具体的子午流注针法。
 元代,滑伯仁在忽泰必烈《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的基础上编著成《十四
 经发挥》,以后谈论经络的多以此书为主要参考。
 明清时期,经络理论得到全面完善。明代,李时珍对有关奇经八脉的文
 献进行汇集和考证,作《奇经八脉考》。清代,经络专书较少。《医宗金
 鉴刺灸心法要诀》中载有经穴歌诀,分绘经络图和经穴图。李学川《针灸
 逢源》一书,共载经穴361,这是对经穴的又一次总结。
 近代,西方的解剖学理论渐渐传入我国,而我国的医生在人体的解剖结
 构中找不到具体实在的经络,使经络学遭受了严重创伤。直至20世纪50年
 代,针灸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快速的发展,医疗实践证明经络学说的主流是
 正确的。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指出:针灸是中医里面的精华,要好好地推
 广、研究。根据此批示要求,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着眼于经络的研
 究。文革之后,中医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络学也随之成为中医学
 的主流学科。
 人之所以会生病,常常是相关的经络阻塞所致。现代经络学认为,只要
 保持经络通畅强健,往往能收到普通治疗所不具有的奇效。通过正确运用经
 络穴位自疗方法,就可以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本书针对经络的特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分别介绍了经络的基本理论和
 8种简单实用的疏通经脉法。其中包括按摩、拍法、刮痧、艾灸、拔罐、食
 疗、瑜伽、气功。从第三章开始,分别介绍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并针对各
 条经络上的重要穴位给出几种有效的疏通方法。
 本书采用图解形式,用表格、流程图展示正文精彩内容,解答文中疑难
 问题。每条经络配以清晰的经络循行图,并用不同线条标出经络循行路线和
 相应穴位。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图文对应。每个穴位都有相应的简易取穴
 法,读者只要依照图片所示来操作,就能轻松找准穴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