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经纬度·何以中国·反思与重构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精选
》
售價:HK$
96.8

《
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 收录杨本芬、塞壬、黎戈、沈书枝、苏枕书、殳俏等20位备受瞩目的女作家散文力作,用“女性的看见”生成“新的语法”。
》
售價:HK$
65.8

《
《本草纲目》里的博物学(全6册)(给孩子的309堂本草博物课,全景展现“东方博物大百科,6大卷本草,41大体系分类,350余幅手绘图谱)
》
售價:HK$
217.8

《
95%的不舒服,呼吸能解决
》
售價:HK$
98.9

《
新加坡史:从夹缝求生到奇迹崛起
》
售價:HK$
140.8

《
甲骨文丛书·克里米亚战争
》
售價:HK$
123.2

《
大英博物馆:讲故事的中世纪神话艺术
》
售價:HK$
217.8

《
大学问·古史中的神话:夏商周祖先神话溯源(一部三代造神指南,重构夏商周祖先神话)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莱布尼茨、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得以从中认识中国和中国哲学、历史,也从中寻找到新的政治模式、新的宗教和新的伦理道德观。
|
內容簡介: |
早在公元17世纪,西方传教士柏应理等人就把《四书》中除《孟子》以外的三部儒家经典翻译成拉丁文,并于1687年在巴黎以出版,题名为《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成为17世纪欧洲介绍孔子及其著述的*完备的书籍,迅速引起当时欧洲知识分子的关注并在他们中间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被誉为儒学西传的奠基性著作。该书的中译文,是迄今为止国内外*部以完整的形式把300多年前《四书》拉丁文回译为中文的著作,并且加以注释。几位翻译者都具备拉丁文和多种欧洲文字的精湛水准,又是中外学者合作,翻译质量上乘。
|
關於作者: |
梅谦立(Thierry Meynard),1963年出生,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档案馆副馆长。主要研究西学东渐研究、中西思想交流、西方古典哲学、当代新儒家。
|
目錄:
|
第一卷 前言 带有导读性质
第二卷《大学》《中庸》
第三卷 《论语》
第四卷 中华帝国年表
|
內容試閱:
|
前言在西方思想传统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学者投入最多精力的经典,毫无疑问是《圣经》。西方传教士来华时一定关注到在中国也有同样地位的 中国圣经,即所谓四书五经。不过,当耶稣会士进入这个庞大的中国诠 释学传统时,他们需要考虑,究竟什么经典最有权威和代表性,哪些注释家 真正诠释了经典的本意。他们反复阅读儒家经典和各种各样的注释评论, 跟士大夫们进行广泛交流,力图理解儒家经典的价值,并按照耶稣会士自己 的标准去判断:儒家经典是否包含真理,哪种注解更接近真理。来华的 耶稣会士自称彻底排斥宋明理学,与此同时,却大力提倡先秦儒学。可是, 当他们跟当时的士大夫进行交流时能够摆脱宋明理学的影响吗?他们对宋 明理学的排斥有没有某种修辞成分?有没有可能当时的理学影响太过强 大,以至于他们无法摆脱朱熹的注解?
他们反复阅读儒家经典和各种各样的注释评论,然后决定以诠释选 择来进行翻译工作。我们试图分析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1623-1693 在多年的努力后,于1687年主编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以下简称《孔夫子》。
尽管在《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以前已经有来华耶稣会士翻译了部分儒家 经典并在欧洲出版,如罗明坚对《大学》片段的翻译,但《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今天,如果从中西文化交 流史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则该书是一部具有世界文化史意义的重要著作。在西方思想传统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学者投入最多精力的经典,毫无疑问是《圣经》。西方传教士来华时一定关注到在中国也有同样地位的 中国圣经,即所谓四书五经。不过,当耶稣会士进入这个庞大的中国诠 释学传统时,他们需要考虑,究竟什么经典最有权威和代表性,哪些注释家 真正诠释了经典的本意。他们反复阅读儒家经典和各种各样的注释评论, 跟士大夫们进行广泛交流,力图理解儒家经典的价值,并按照耶稣会士自己 的标准去判断:儒家经典是否包含真理,哪种注解更接近真理。来华的 耶稣会士自称彻底排斥宋明理学,与此同时,却大力提倡先秦儒学。可是, 当他们跟当时的士大夫进行交流时能够摆脱宋明理学的影响吗?他们对宋 明理学的排斥有没有某种修辞成分?有没有可能当时的理学影响太过强 大,以至于他们无法摆脱朱熹的注解?
他们反复阅读儒家经典和各种各样的注释评论,然后决定以诠释选 择来进行翻译工作。我们试图分析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1623-1693 在多年的努力后,于1687年主编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以下简称《孔夫子》。
尽管在《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以前已经有来华耶稣会士翻译了部分儒家 经典并在欧洲出版,如罗明坚对《大学》片段的翻译,但《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今天,如果从中西文化交 流史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则该书是一部具有世界文化史意义的重要著作。
首先,这本书深深地卷入了欧洲近代思想的变迁之中,它是1600- 1700年间耶稣会士在文化适应方面最前沿的思想全面展现给欧洲公众的最 后几个例证之一。对于这本书出版后在欧洲所产生的影响,学术界已经 做了很深入的研究,其成果说明:欧洲近代思想的形成并不是在单一的欧洲 思想内部产生的,大航海后欧洲人走出了地中海,不仅为他们早期的殖民扩 张奠定了基础,也使他们开始接触欧洲以外的文化,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莫 过于中国文化。甚至有些学者说,欧洲人在北美发现的是土地,在东方发现 的是文明,一个不亚于欧洲文明,甚至发展程度高于欧洲文明的中国文明。 正是通过耶稣会士的一系列汉学著作,中国文明的内在精神性价值展现在 欧洲人面前。
中国对于这个时代欧洲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思想的变化绝非置之度 外。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哲学观念及其技术的例证强 有力地影响了欧洲,向它提供了一种宝贵的贡献。以《中国哲学家孔夫子》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为代表的早期传教士汉学翻译和著作在整整一个世纪期间吸引了知识界,不仅仅向他们提供了某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冒险活 动,而且还提供了一种形象和思想库。欧洲发现了它不是世界的中心 耶稣会士书简就如同其他许多游记一样,广泛地推动了旧制度的崩溃,在西 方那已处于危急的思想中发展了其相对的意义。
其次,该书标志着由此而激化的中国礼仪之争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 的一个重要事件。长期以来学术界都认为中国礼仪之争在本质上是一个 欧洲文化史的事件,但应看到,中国礼仪之争同时也是一个中国历史重大 事件。这个事件表明,从晚明开始中国已经卷入第一轮的全球化历程,那么 对中国历史思想的研究就不能单纯局限在中国本身来展开,中国礼仪之 争就是中国从思想上卷入世界文化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李天纲说得好: ''中国礼仪之争''是近代中西关系上首次高级别的冲突。另外,它是中西双 方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单纯的文化冲突。"②
最后,该书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最为系统的对儒家经典的翻译,标志着 对儒家思想的解释已经开始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在《中国哲学家孔夫 子》第一卷中附有一个关于孔子的简介,这是欧洲所知最早的,也是最为详 细的孔子简介。这样,我们将会看到传教士们对儒家经典著作的翻译和理 解,看到中国本土思想和欧洲哲学宗教思想的交流与碰触。可以说,《中国 哲学家孔夫子》拉开了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中国思想翻译与研究的序幕,以后 的卫方济Francois Noel、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理雅各James Legge、 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等从事儒家翻译的汉学家都要由此开始自己的翻 译事业。从这个角度看,该书在中国典籍外译历史上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和价值。
在西方思想传统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学者投入最多精力的经典,毫无疑问是《圣经》。西方传教士来华时一定关注到在中国也有同样地位的 中国圣经,即所谓四书五经。不过,当耶稣会士进入这个庞大的中国诠 释学传统时,他们需要考虑,究竟什么经典最有权威和代表性,哪些注释家 真正诠释了经典的本意。他们反复阅读儒家经典和各种各样的注释评论, 跟士大夫们进行广泛交流,力图理解儒家经典的价值,并按照耶稣会士自己 的标准去判断:儒家经典是否包含真理,哪种注解更接近真理。来华的 耶稣会士自称彻底排斥宋明理学,与此同时,却大力提倡先秦儒学。可是, 当他们跟当时的士大夫进行交流时能够摆脱宋明理学的影响吗?他们对宋 明理学的排斥有没有某种修辞成分?有没有可能当时的理学影响太过强 大,以至于他们无法摆脱朱熹的注解?
他们反复阅读儒家经典和各种各样的注释评论,然后决定以诠释选 择来进行翻译工作。我们试图分析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1623-1693 在多年的努力后,于1687年主编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以下简称《孔夫子》。
尽管在《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以前已经有来华耶稣会士翻译了部分儒家 经典并在欧洲出版,如罗明坚对《大学》片段的翻译,但《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今天,如果从中西文化交 流史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则该书是一部具有世界文化史意义的重要著作。
首先,这本书深深地卷入了欧洲近代思想的变迁之中,它是1600- 1700年间耶稣会士在文化适应方面最前沿的思想全面展现给欧洲公众的最 后几个例证之一。对于这本书出版后在欧洲所产生的影响,学术界已经 做了很深入的研究,其成果说明:欧洲近代思想的形成并不是在单一的欧洲 思想内部产生的,大航海后欧洲人走出了地中海,不仅为他们早期的殖民扩 张奠定了基础,也使他们开始接触欧洲以外的文化,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莫 过于中国文化。甚至有些学者说,欧洲人在北美发现的是土地,在东方发现 的是文明,一个不亚于欧洲文明,甚至发展程度高于欧洲文明的中国文明。 正是通过耶稣会士的一系列汉学著作,中国文明的内在精神性价值展现在 欧洲人面前。
中国对于这个时代欧洲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思想的变化绝非置之度 外。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哲学观念及其技术的例证强 有力地影响了欧洲,向它提供了一种宝贵的贡献。以《中国哲学家孔夫子》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为代表的早期传教士汉学翻译和著作在整整一个世纪期间吸引了知识界,不仅仅向他们提供了某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冒险活 动,而且还提供了一种形象和思想库。欧洲发现了它不是世界的中心 耶稣会士书简就如同其他许多游记一样,广泛地推动了旧制度的崩溃,在西 方那已处于危急的思想中发展了其相对的意义。
其次,该书标志着由此而激化的中国礼仪之争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 的一个重要事件。长期以来学术界都认为中国礼仪之争在本质上是一个 欧洲文化史的事件,但应看到,中国礼仪之争同时也是一个中国历史重大 事件。这个事件表明,从晚明开始中国已经卷入第一轮的全球化历程,那么 对中国历史思想的研究就不能单纯局限在中国本身来展开,中国礼仪之 争就是中国从思想上卷入世界文化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李天纲说得好: ''中国礼仪之争''是近代中西关系上首次高级别的冲突。另外,它是中西双 方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单纯的文化冲突。"②
最后,该书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最为系统的对儒家经典的翻译,标志着 对儒家思想的解释已经开始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在《中国哲学家孔夫 子》第一卷中附有一个关于孔子的简介,这是欧洲所知最早的,也是最为详 细的孔子简介。这样,我们将会看到传教士们对儒家经典著作的翻译和理 解,看到中国本土思想和欧洲哲学宗教思想的交流与碰触。可以说,《中国 哲学家孔夫子》拉开了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中国思想翻译与研究的序幕,以后 的卫方济Francois Noel、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理雅各James Legge、 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等从事儒家翻译的汉学家都要由此开始自己的翻 译事业。从这个角度看,该书在中国典籍外译历史上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和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