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史记·货殖列传新诠》 一篇学问世故、治身治国的文章;一个经济、教育大学者的经世解读;奇伟文章在乱世
			》
 售價:HK$ 
			41.8
 
  《 
			博物馆里的中国 故宫
			》
 售價:HK$ 
			85.8
 
  《 
			海洋治理与中国的行动(2024)
			》
 售價:HK$ 
			107.8
 
  《 
			阿萨姆茶园:一部环境文化史
			》
 售價:HK$ 
			107.8
 
  《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资料编译·第一辑
			》
 售價:HK$ 
			107.8
 
  《 
			绝对历史主义何以可能?--黑格尔主义进路下的葛兰西绝对历史主义思想研究
			》
 售價:HK$ 
			96.8
 
  《 
			新民说·欧洲城市现代史:从 1815 年至今
			》
 售價:HK$ 
			96.8
 
  《 
			拍出绝世佳作 世界顶级摄影师私藏技法解密
			》
 售價:HK$ 
			140.8
 
 
 | 
         
          | 編輯推薦: |   
          | 1. 了解宋诗特色,不能不读黄庭坚。论宋诗,以江西诗派为主流,而黄庭坚是该诗派开山宗匠,可代表宋诗之特色,不可不看。2. 全面了解黄庭坚,其文。黄庭坚的书简、题跋等小文章,富有理趣,很多论做人、治学、书法的文字,也有极精辟的见解。 作为全集,本书篇目收录相当齐全。本书底本是历代最全的黄庭坚诗文集,整理时又据墨迹和他书进行了补充,使本书成为目前市面上收录齐全的版本。修订初版讹误,质量升级。本书初版于二十年前,本次再版,诗词部分重核底本,更正了文字讹误;剔除了伪篇,并增补部分新篇。质量更胜一筹。 附录资料丰富齐全,附人名索引,为读者提供方便。索引收录标题及正文中的人名,同人异称、多人合称、亲属关系也都有标注。还附有黄庭坚的传记、年谱、历代评论等资料,实用性很高。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为黄庭坚诗文全集,包括《正集》三十二卷,《外集》二十四卷,《别集》十九卷,《续集》十卷,《补遗》十卷,附录七种和人名索引。本书底本为光绪义宁州署刻本《黄文节公全集》,参校十二种版本,由四川大学刘琳、李勇先、王蓉贵先生点校。门类、编序等编次仍依底本,采用分体分类编排的形式。除底本所收篇目外,还据他书增补诗、词、文十卷,并附有传记、年谱、历代评论和人名索引等资料。本书收录篇目齐全,资料丰富,校勘精良,是读者了解黄庭坚诗文的优选版本。 |  
         
          | 關於作者: |   
          |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一。他是江西诗派开创者,其诗自成一派,称作“山谷体”。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大家”。在词、散文、绘画、琴、棋乃至医药方面也都有所成就。 刘琳(1939- ),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留校任教,后任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担任《全宋文》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与历史文献学,代表作有《华阳国志校注》。
 李勇先(1965- ),四川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地理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宋史及学术史研究。已出版专著及校点整理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王蓉贵,(1956-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文献学、计算机辅助整理古籍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  
         
          | 目錄: |   
          | 前 言 宋黄文节公全集·正集
 卷至第十一 诗
 卷第十二 赋 楚辞
 卷第十三至第十四 词
 卷第十五 序
 卷第十六至第十七 记
 卷第十八至第十九 书
 卷第二十 论 表 奏状 传 碑
 卷第二十一 铭
 卷第二十二 赞
 卷第二十三 颂
 卷第二十四 字说
 卷第二十五至第二十八 题跋
 卷第二十九 杂著 祭文
 卷第三十至第三十一 墓志铭
 卷第三十二 墓志铭 墓碣
 宋黄文节公全集·外集
 卷至第二十 诗
 卷第二十 楚词 赋
 卷第二十一 书
 卷第二十二 墓志铭
 卷第二十三 题跋
 卷第二十四 杂著
 宋黄文节公全集·别集
 卷 诗 赋
 卷第二 序 记
 卷第三 铭 赞 颂
 卷第四 字说 笺注
 卷第五 表 奏状 策
 卷第六至第八 题跋
 卷第九 行状
 卷第十 墓志铭 墓表
 卷第十一 杂著
 卷第十二 书 疏 启 婚简
 卷第十三 祭文
 卷第十四至第十九 书简
 宋黄文节公全集·续集
 卷至第九 刀笔
 卷第十 诗 书简 记 说
 宋黄文节公全集·补遗
 卷 诗 词
 卷第二 申状 书简
 卷第三至第七 书简
 卷第八 赠序 序跋
 卷第九 论说 题记
 卷第十 杂文 铭 赞 颂 疏 碑铭
 附录一 传记
 附录二 年谱
 附录三 历代序跋
 附录四 历代诏敕谥议祠记
 附录五 历代评论
 总评
 评文
 评诗
 评词
 附录六 黄庭坚著作历代叙录
 附录七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再版后记
 《黄庭坚全集》人名索引
 |  
         
          | 內容試閱: |   
          | 一 黄庭坚(一○四五—一一○五),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黄庶工诗,有《伐檀集》传世。舅父李常官至御史中丞,家有李氏山房,藏书近万卷。个岳父孙觉官至龙图阁学士,第二个岳父谢景初也是一位诗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二十三岁的黄庭坚登进士第,调汝州叶县尉。熙宁五年(一○七二)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受到文彦博的赏识。元丰元年(一○七八)开始与苏轼通信,自此以后往来不绝。次年“乌台诗案”起,黄庭坚为此受到罚铜的处分,并因此栖迟县镇多年。元丰三年(一○八○),改知吉州太和县。路过舒州时,游览三祖山上的山谷寺(在今安徽潜山西北),喜爱这里林泉之胜,因此自号山谷道人。
 纵观黄庭坚的一生,五十岁前官不过七品,而晚年的十余载除了中间两年展转荆渚外,都是在流放中度过,流离困厄,历尽艰辛。虽然他的政治立场比较接近于反变法的“旧党”,但同时他也会盛赞王安石“真一世伟人”。……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主要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但又掺合着浓厚的佛、老思想;他的性格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正派士大夫的性格。他曾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怎样才算不俗?他说:“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他不赞成苏轼式的嘻笑怒骂,而服膺传统诗教的敦厚平和,但他绝不俯随流俗。他参与修史,据实直书,其中有熙宁中“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之语。绍圣初追问此事,他回答说:“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在江陵时,他应僧人之请撰写《承天寺塔记》并书碑,本路官员陈举等多在场环观。他在碑尾但书“作记者黄某,立石者知府马某”。陈举等说:“某等愿记名不朽,可乎?”他不予理睬。陈举怀恨在心,后来摘取碑中数语,诬告他“幸灾谤国”,以致流放宜州两次迁谪,他都淡泊处之,无介于心。……元丰初,他曾写过两首诗寄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其中说:“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反映了他直面挫折的人生态度。人们之所以推崇他、敬仰他,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字写得好,而首先是因为他正直的人品,谥为“文节”,确是比较恰当的。
 二
 黄庭坚博学多才,不仅工于诗歌、书法,对绘画、琴、棋,乃至医药、烹饪,也都有所研究。当然,他的主要贡献还是在文学与书法方面。
 在黄庭坚文学艺术的实践与理论中,贯穿着一种执着的创新精神。“文章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是他的名言。他反复地强调这一点。但他又认为,创新须与继承结合起来。因此他主张学诗的人必须读破万卷书,必须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的一切好的东西,包括作诗的法度、技巧、语言等等。但是这种学习和吸收不是为了一步一趋地追随古人的后尘,而是要把这些好的东西加以融会贯通,化为我有,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造。继承只是基础,创新才是目的。
 在这种创新精神的指导下,他不断探索,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诗歌风格,其主要特点就是瘦硬生新、冷峻峭拔,追求新奇、瘦劲、深折、隽永。此种风格不仅一扫晚唐之柔靡、西昆之浮华,也迥异于盛唐而另辟新境,代表了宋诗的特色。现代著名学者缪钺先生在《论宋诗》一文中说:
 宋诗之有苏黄,犹唐诗之有李杜。元佑以后,诗人迭起,不出苏黄二家。而黄之畦径风格,尤为显异,足以表宋诗之特色,尽宋诗之变态。……其后学之者众,衍为江西诗派,南渡诗人,多受沾溉,虽以陆游之杰出,仍与江西诗派有相当之渊源。……故论宋诗,不得不以江西派为主流,而以黄庭坚为宗匠矣。
 这是对黄诗之特色及其影响极好的概括。正因此,黄庭坚的诗在当时已经是名满天下。苏轼在《举黄鲁直自代状》中称赞他“瑰玮之词,妙绝天下”,世人将山谷与东坡相配,并称“苏黄”。
 黄庭坚又是我国古代流的书法家,正、行、草三体俱妙。后世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他的书法一如其诗,在努力吸取古今书家长处的基础上力求创新,遒劲峭拔,以意取胜,跳出唐人窠臼,上追南北朝,而自成一家。他的书法理论也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