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绣罗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饰与时尚
			》
 售價:HK$ 
			93.5
 
  《 
			HR如何招聘人才:招聘思维与技能
			》
 售價:HK$ 
			61.6
 
  《 
			《汉印精选》
			》
 售價:HK$ 
			206.8
 
  《 
			思索马基雅维利
			》
 售價:HK$ 
			162.8
 
  《 
			皇帝与国王:足利义满和他的时代(颠覆天皇王权的逆贼将军,还是活用东亚朝贡规则的政治能人?)
			》
 售價:HK$ 
			64.9
 
  《 
			锦衣行 (《白衣公卿》影视原著小说)
			》
 售價:HK$ 
			54.8
 
  《 
			乘风而上(美依礼芽中文自传)
			》
 售價:HK$ 
			85.8
 
  《 
			金庸江湖的另一面
			》
 售價:HK$ 
			64.9
 
 
 | 
         
          | 編輯推薦: |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代表作 20世纪里程碑式巨著
 回顾美国百年货币史,揭示大萧条真相,洞悉未来经济走向
 |  
         
          | 內容簡介: |   
          | 《美国货币史:1867—1960(精校本)》以货币存量为主线,研究了美国1867—1960年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作者通过对货币供应变化和通胀水平的因果关系的细致描绘,证明了货币政策对于一国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货币在稳定经济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全书将繁杂详尽的历史统计材料与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经济分析完美地融于一体。书中许多视角独特的分析以及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结论,例如作者关于1929—1933年大萧条的分析和解释,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深化了全球金融界对金融市场的理解。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该书被公认为是弗里德曼的影响为深远和突出的成就之一,是20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不仅是经济学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参考文献,而且对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特别是理解全球金融动荡及其政策走向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 關於作者: |   
          |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货币主义理论创立者,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Anna Jacobson Schwartz,1915— ),美国经济史学家,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高级研究员。
 |  
         
          | 目錄: |   
          | 目 录 上册 镀金时代与崩溃(1867—1933)
 第1章 绪 论/
 第2章 绿钞时期/
 2.1 1867年货币存量的构成/
 2.2 货币、收入、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2.3 恢复铸币的政治斗争/
 2.4 影响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
 2.5 与绿钞时期相联系的几个特殊问题/
 2.6 总结/
 第3章 银元政治和价格长期下降(1879—1897)/
 3.1 货币、收入、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3.2 银元政治/
 3.3 导致货币存量改变的因素/
 第4章 黄金通胀和银行改革(1897—1914)/
 4.1 经济复苏时期(1897—1902)/
 4.2 相对稳定的增长时期(1903—1907)/
 4.3 1907年的银行业危机/
 4.4 支付限制解除后的银行改革/
 4.5 后危机时代(1908—1914)/
 4.6 货币存量数学意义上的变动/
 4.7 回顾比较/
 第5章 联邦储备体系的初期(1914—1921)/
 5.1 货币和银行结构的改变/
 5.2 战时和战后的通货膨胀/
 5.3 1920—1921年的衰退/
 第6章 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期(1921—1929)/
 6.1 货币、收入、价格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发展历程/
 6.2 商业银行运营的变化/
 6.3 货币政策的发展/
 6.4 影响货币存量的因素/
 6.5 总结/
 第7章 大萧条时期(1929—1933)/
 7.1 货币、收入、价格、速度和利率的发展历程/
 7.2 引起货币存量变动的因素
 7.3 银行倒闭/
 7.4 大萧条的国际特征/
 7.5 货币政策的发展/
 7.6 其他可选政策/
 7.7 为何货币政策如此无能/
 下册 复兴与反思(1934—1960)
 第8章 新政时期银行结构和货币本位的变化/
 8.1 银行结构的变化/
 8.2 货币本位制度的变化/
 第9章 周期性变动(1933—1941)/
 9.1 货币、收入、价格和流通速度的变化/
 9.2 引起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
 9.3 高能货币的变动/
 9.4 联邦储备政策/
 9.5 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变动/
 9.6 1937年紧缩及随后复苏过程中货币性因素的角色/
 第1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通货膨胀(1939—1948)/
 10.1 美国中立时期(1939年9月—1941年11月)/
 10.2 战争赤字时期(1941年12月—1946年1月)/
 10.3 战争结束到价格高峰时期(1945年8月—1948年8月)/
 10.4 收支余额/
 第11章 货币政策的复苏(1948—1960)/
 11.1 货币、收入、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11.2 导致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
 11.3 货币政策的发展/
 11.4 为什么货币存量保持稳定增长/
 第12章 战后货币流通速度上升/
 12.1 替代资产收益率的变化/
 12.2 货币替代物的发展/
 12.3 以上考虑因素的综合效果/
 12.4 稳定性预期/
 第13章 总 论/
 13.1 货币存量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2 货币关系的稳定性/
 13.3 货币方面的变动的独立性/
 13.4 表象的欺骗性 /
 附录A 基本表格/
 附录B 名义货币存量的主要决定因素/
 理事评论/
 主题词索引/
 第一版译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