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创建强势品牌(典藏版)
			》
 售價:HK$ 
			130.9
 
  《 
			美绘聊斋志异
			》
 售價:HK$ 
			131.8
 
  《 
			启微·红帆:中国东南诏安湾的港口、船货与海洋遗产
			》
 售價:HK$ 
			107.8
 
  《 
			全球公民教育:批判性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售價:HK$ 
			74.8
 
  《 
			做事的逻辑(专享版)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
			》
 售價:HK$ 
			47.1
 
  《 
			人形机器人 技术、产业与未来社会 全景式解读人形机器人时代的技术密码与未来蓝图
			》
 售價:HK$ 
			108.9
 
  《 
			暗黑历史书系·罗马帝国
			》
 售價:HK$ 
			96.8
 
  《 
			英语同义词辨析大词典
			》
 售價:HK$ 
			294.8
 
 
 | 
         
          | 編輯推薦: |   
          | 陈寅恪是我国20世纪学术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著述既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重要文献,从中见出百年间中国学术文化嬗变的历程,也为研究陈寅恪的学术成就、心路历程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新资料。而贯穿其全部著述的核心精神,即通过中西会通,促进传统史学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完成新时代学术品格的铸造,更是留给21世纪中国学界宝贵的精神遗产。 |  
         
          | 內容簡介: |   
          | 《陈寅恪集》自2001年1月至今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刊行。共计13种14册,含专著、论文集、书信、诗作、读书札记、讲义、备课笔记及其他杂著,总计约350万字,另附各类图片140余幅,全面呈现作者平生的音容与著述面貌。 |  
         
          | 關於作者: |   
          |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1925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后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挈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1939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南迁广州,任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其后并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陈寅恪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卓越学者。他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古典文学、敦煌学等诸多领域的精湛研究,均达到很高的境界,具有开拓和奠基的意义。他以终生的学术实践标举现代学术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 目錄: |   
          | 论文集 三种 《寒柳堂集》
 所收十余篇论文涉及中古史、敦煌学、中外文化交流史诸方面。其中《论再生缘》是篇重要论著。《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及其补文是其晚年的自传性遗文,对研究近代中国政治及作者本人生平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
 分别收作者生前手定重要论文、序跋数十篇,涉及中古政治、经济、典制、文化、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隋唐史专著三种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两书为姊妹篇,中国中古史的传世杰作,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前书系统论述汉魏到隋唐文物制度的渊源与流变,提出著名的隋唐制度“三源流说”,提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后书讨论统治阶级、党派分野、内政外交诸专题,对有唐一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
 《元白诗笺证稿》
 对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诗作的研究专论。作者引史证诗、以诗证史,论及唐代社会文化风俗的诸方面。
 《柳如是别传》(三册)
 以柳如是和钱谦益的姻缘为核心,考察明清之际社会与思想文化之变迁,揭示历史存亡关头的士人心灵和生命形态。作者晚年重要的作品。
 诗作、书翰
 《诗集 附唐筼诗存》
 收陈寅恪及夫人唐筼诗作、联语近四百首,均为“文革”散失后多方搜集而得,是全面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作品。按年编排,并附有提供相关资料的编者注。
 《书信集》
 收1923—1966年间笔者致亲朋、学者的书翰200余件,内容涉及论学、论人、心志情感和日常生活。这批书翰对于研究20世纪学术史、研究陈寅恪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读书札记、讲义与杂著
 《读书札记一集》《读书札记二集》《读书札记三集》
 《一集》为新旧唐书研读札记;《二集》为《史记》《汉书》《刘宾客集》等18种古籍文献阅读批校札记;《三集》为佛教史文献《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阅读批校札记,附高僧传笺证稿本。对了解陈寅恪治学特点、借镜其读书方法均有益处。
 《讲义及杂稿》
 汇集作者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编写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几门主课的备课笔记、讲义。另收十数篇已刊、未刊文章、访谈、演讲记录、评语、批语等等,颇能反映其文化观念和学术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