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财之道丛书·贪婪的游戏:金融投机100年
			》
 售價:HK$ 
			74.8
 
  《 
			算力崛起:重塑未来经济与社会
			》
 售價:HK$ 
			76.8
 
  《 
			敦煌壁画?纹样
			》
 售價:HK$ 
			151.8
 
  《 
			丑的美学 一部跨越两个世纪的美学沉思录
			》
 售價:HK$ 
			140.8
 
  《 
			智圆行方――燕京医学名家处方手迹藏臻
			》
 售價:HK$ 
			437.8
 
  《 
			大设计师威廉·莫里斯
			》
 售價:HK$ 
			151.8
 
  《 
			新宏观经济学 来自后凯恩斯主义-老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第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
			》
 售價:HK$ 
			283.8
 
  《 
			《山海经》的博物世界:植物(刷边特装版)博物岛系列 探寻上古草木之美纵览山川博物大观
			》
 售價:HK$ 
			281.6
 
 
 | 
         
          | 編輯推薦: |   
          | 1.真正深入的阅读分享,带来深刻的阅读价值! 作者分享出55篇高品质读书笔记,重点讲述里尔克、庞德、奥登、艾略特、马尔克斯、赫塔·米勒、阿赫玛托娃等欧美现代诗人的八卦往事与作品,令人越读越上头!
 2.带你越过重重障碍,享受阅读的乐趣!
 带你领略严肃文学、通俗文学及文学作品中的美、独特和趣味,让你透过文字的表层,潜入文字背后,寻踪索迹,摄取文字深处的思想和精神,体验其中细微的人生经验与情感。
 3.简约精巧颜值高
 硬壳精装小开本,便携可爱,设计风格简约干净,随处随时翻阅,都能带来手感、视觉和精神的享受。
 |  
         
          | 內容簡介: |   
          | 《我站在奥登一边》,是一个诗人近三十年来的读书清单,分享对其读书和写作生涯影响深刻的书籍。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作者桑克对庞德、奥登、艾略特、里尔克、曼杰施塔姆、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等欧美现代诗人如数家珍,细说潜藏在其诗作背后的故事和趣味性。
 书中还有作者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创作经验,对雨果、君特·格拉斯、马尔克斯、赫塔·米勒、张爱玲等东西方小说巨匠创作华点的分析;在译诗和关注、琢磨他人译作的过程中体验到的其间的乐趣与真谛;也有从中外史学读物和文学史读物甚至武侠小说等通俗读物之中挖掘和摄取的精华。
 |  
         
          | 關於作者: |   
          | 桑克 黑龙江日报高级编辑,中国作协会员。曾出版诗集《桑克诗选》《冬天的早班飞机》《转台游戏》《冷门》《朴素的低音号》等,译诗集《菲利普·拉金诗选》《学术涂鸦》等。获得过人民文学奖、中国诗人奖、《草原》文学奖等,四次入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  
         
          | 目錄: |   
          | 代序:当谈起读书,我们还能想起什么 我站在奥登一边
 老庞德的红胡子
 “当时相爱而实在无知”
 艾略特英伦腔调
 在缪佐显出全部魄力
 里尔克的终结与重新“开机”
 本能总比智慧更擅钻营
 曼杰施塔姆大街
 泥水噗噜噗噜响
 测试现实的试金石
 米沃什的金属石头
 用继续对抗沉默
 中国孩子和于连·索黑尔? ? ?
 笨拙的或伟大的巴尔扎克?
 圣伯夫的小魅力? ? ? ? ? ? ?
 乔伊斯携带的爱尔兰? ? ? ? ?
 勃留索夫的遗憾? ? ? ? ? ? ?
 纪念君特·格拉斯? ? ? ? ? ?
 马尔克斯先生的冰块? ? ? ? ?
 帕特里克·卡文纳及雨夜旧信?
 赫塔·米勒的顶针? ? ? ? ? ?
 纽约的奥哈拉的超现实? ? ? ?
 勒·克莱齐奥的回敬? ? ? ? ?
 纪念艾特玛托夫? ? ? ? ? ? ?
 特朗斯特罗姆与唤醒的诗? ? ?
 用继续对抗沉默?
 新鲜必要的治疗
 与《人物》分享的三本书? ? ? ?
 新鲜必要的治疗? ? ? ? ? ? ? ?
 必要的杂质? ? ? ? ? ? ? ? ? ?
 草叶将记下他的姓氏? ? ? ? ? ?
 国王的肖像与思想的芳香? ? ? ?
 两本文学的历史书? ? ? ? ? ? ?
 终于从植物发展为水泥? ? ? ? ?
 从清凉的哈尔滨到凄凉的俄罗斯?
 申佳洛夫的书引起的? ? ? ? ? ?
 把斯坦因称作强盗? ? ? ? ? ? ?
 以人文精神引导的选择性描述? ?
 诗歌江湖的如来神掌? ? ? ? ? ?
 匆忙之书? ?
 世间哪有不朽事
 国王的全班人马? ? ? ? ? ? ?
 名将的本来面目? ? ? ? ? ? ?
 流光暗影说仙容? ? ? ? ? ? ?
 寂寞比井深几许? ? ? ? ? ? ?
 宝葫芦里卖的是什么秘密? ? ?
 翻译家的生与死? ? ? ? ? ? ?
 失踪者的归宿? ? ? ? ? ? ? ?
 世间哪有不朽事? ? ? ? ? ? ?
 雪夜读金庸? ? ? ? ? ? ? ? ?
 古龙的理解力? ? ? ? ? ? ? ?
 快乐的读物:黄易小说? ? ? ?
 晚霞照耀的时候? ? ? ? ? ? ?
 粗粝的素描?
 后记
 |  
         
          | 內容試閱: |   
          | 代序:当谈起读书,我们还能想起什么 当我们谈起读书,还能想起什么?
 我问自己。画面丰富,同时又是一片空白。
 它们其实相辅相成,如果丰富是正面,那么空白就是侧面。
 读书改变命运或者知识改变命运,可能如此,但是我并不能十分肯定。谁都知道,书是用来解惑的,但是它仍旧能够产生新的疑问。或许这就是创造或者通透的开始。
 少年读诗非常容易理解,但是中年读诗就不容易,尤其是读现代诗。它看起来并不规整,内容或许因为隐秘而显得神秘或者晦涩。而我还偏偏写诗。
 既然是人生应有之义,那么这些就无须再提。
 中年读史似乎已成趋势,电视或者手机里历史的踪迹比比皆是。
 我同样是历史书的爱好者,增加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去除之前看起来理所当然的想象所营造的不真实,比如魏晋是什么样子的,荀彧究竟是因忧病死于寿春还是因受赠空器饮药而卒——这些其实都是历史。它们与流布之说相互争论或者辩白,何况还有评书或者其他传说对真实历史无意或者有意的搅和,而我们这些人只不过是希望获得清晰的常识而已。
 读书主要还是看兴趣。没兴趣而硬逼着读其实没甚意思。如果他兴趣浓郁,你就是拿鞭子赶,他也不会离开图书馆或者书房的。所以我见过书痴,因书而痴迷的人;也见过书盲,根本看不见书的人。人生本就百态,放在读书之事中同样如此。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书中其实并无黄金屋或者颜如玉之类经世济务的工具,只有情感、道德或者其他修身之类的东西,或者仅仅是一种时间伴侣,如同陪伴咖啡的方糖或者奶精。
 我是喜欢读小说的。除了中文系会考小说,任何人都觉得看小说并不实际。
 非常对。读小说耗费的时间非常多,况且有的小说并无宏大意义,而仅仅提供生活细节或者单纯快感而已。我从来不劝人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自由选择读物是和人本性相关的。当然读波拉尼奥的人更让人欢喜,或者读莎士比亚与穆旦的人。
 但是朋友见面难免相互开书单,不仅书痴如此,喜欢分享的人同样如此。这几天在看商周出版公司出版的《写作风格的意识》。这是一本关于英语写作和语法指南的书。一个朋友强烈推荐,我耳顺就买了,果然爱不释手,一副疯疯癫癫的样子,仿佛它是一本畅销小说。
 有时细想,人这辈子即使时刻看书也看不了多少本,而有的书却看过多遍甚至十几遍,比如在我看来非常经典的《红楼梦》或者艾略特的《荒原》,或者在我人生某一阶段扮演重要角色的《金蔷薇》或者米歇尔·布托尔的《变》,甚至是古龙或者金庸或者还珠楼主。
 除了纸本书,我其实并不歧视手机、平板之类的电子设备,电子书我也同样攒了不少。我常用的Kindle 阅读器得自严锋的推荐。而累的时候我还听有声读物,其中既有天马行空的中国哲学,也有佶屈聱牙的《尤利西斯》,而且是英文的。不管听懂听不懂,全当摇篮曲了。
 读书改变命运或许略难,但是改变人却极为可能。
 不信,在镜子之中看看我的面貌,可能就是一个拙劣的证据——读了一肚子书,虽然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但至少讲礼貌——我突然想到。
 
 艾略特和他的诗
 
 …………
 我次读就给震住了,因为从来没有想过黄昏居然是“病人麻醉在手术台上”。如果这仅仅是一种新鲜的比喻也就罢了,问题是其中还包裹着严重的现代城市病。它的写作灵感可能源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以及拉弗格的自由诗,但是多年之后,我才发现这种以城市社会生活作为喻体表现自然风物的修辞方式——我在阅读张爱玲的小说时恍然大悟。
 在这本诗集中,艾略特不仅塑造出一个暧昧的社交场合中的现代人物普鲁弗洛克,同时也以一种轻微的喜剧色彩描写了几个活生生的人:“老处女”海伦姑母、“摩登”的南瑟表妹,以及“迷人的”、长着“尖尖的耳朵”的阿波里纳克斯先生(与艾略特在哈佛学术茶会上遇见的罗素有关,有人认为这是对罗素的一种极具想象力的再现)——
 他笑如一个不负责任的胎儿。
 他的笑声是潜艇和深渊
 仿佛海洋中的老人
 藏在珊瑚岛的下面
 这与 19 世纪诗歌的比喻完全不同:那时候仿佛只有复杂的感情和灵魂,而没有这些看起来似乎表面化实则却表现出社会深度的元素。“黄色的雾在窗玻璃上擦着它的背,/ 黄色的烟在窗玻璃上擦着它的嘴……”而在《窗前的清晨》里——
 我看到了女仆的阴湿的灵魂
 从地下室的门口忧郁地抽出幼苗。
 一边是人,一边是植物,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一种美学奇观。更有意思的是在艾略特身上也有这样类似的结合:他是诗人,同时是银行职员。在读者看来,这是两个完全无关的工作,甚至觉得它们之间存在矛盾,实际上这是完全正常的。且不说卡夫卡、斯蒂文斯及今天大多数从事教育或传媒工作的诗人们,何况艾略特当时年轻,能够挤出时间写诗,还能够挤出时间兼职,比如担任《利己主义》杂志的助理编辑。
 艾略特的批评才能为他的诗增添了罕见的光彩,尤其是他 1917 年写的《传统与个人才能》:诗不是个性表达,而是从个性之中逃逸。而他关于“客观对应物”的认识,“不仅是一块艾略特诗性思维的试金石,而且是一座建立二十世纪文学之中独有的‘历史意识’的里程碑”。将近一百年过去了,重读这篇文章,它仍如刚出炉的面包一样甜香四溢。把它与艾略特的诗对照来看,你可能会发现,这些全是他的心声,而非一些僵硬的写作戒律。
 和《普鲁弗洛克及其他观察》的布局相似,艾略特在 1920 年的诗集《诗》中仍把为重要的作品放在开头的位置:《枯叟》不仅描写一个老男人的生活或者说与之关联的回忆——
 这就是我,干旱岁月中一个老人,
 由一个男孩给我读书听,等候甘霖。
 我既不曾在火热的隘口
 也没有在炎热的雨中战斗,
 更没有没膝在沼泽地带,挥舞着弯刀,
 挨着飞虫咬,浴血奋战。
 按照 1954 年 2 月 14 日奥登在 CBS 电视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中的阐述,这六行诗更体现出“享受反讽对比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快感特征之一:把相反特征放在一起,卑鄙与宏大,不同寻常与司空见惯”;而且我认为它机智地描写了更为重要的“历史”,并表现出略嫌刻薄的价值判断——
 在这样的了解下,怎能有宽恕?想想吧,
 历史有的是狡猾的小道,拼凑的走廊
 和结局,她以悄语的野心欺骗我们……
 艾略特赋予“小老头”的内心独白一如既往,这不仅利于在形式方面深入人物内心,而且由此获得一种依靠逻辑推进的诗歌方式,从一个句子迅速而自然地生成另一个句子,当然也利于戏剧化的转折,不管性质是残酷的还是喜剧的,或许能够以此克服从学徒期迈向成熟期的过程中出现的写作危机。虽然表面上艾略特并不依靠天赋,而只用庞德所说的“自我训练”的“现代主义”,但是这种心理上的细腻揣摩恐怕只有庞德才能理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