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改变的勇气:数十个真实人生蜕变故事,教你改变命运的密码。
			》
 售價:HK$ 
			64.9
 
  《 
			明清时期的灾害治理机制
			》
 售價:HK$ 
			66.0
 
  《 
			甲骨文丛书·理查国王:尼克松和水门事件
			》
 售價:HK$ 
			108.9
 
  《 
			绣罗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饰与时尚
			》
 售價:HK$ 
			93.5
 
  《 
			HR如何招聘人才:招聘思维与技能
			》
 售價:HK$ 
			61.6
 
  《 
			《汉印精选》
			》
 售價:HK$ 
			206.8
 
  《 
			思索马基雅维利
			》
 售價:HK$ 
			162.8
 
  《 
			皇帝与国王:足利义满和他的时代(颠覆天皇王权的逆贼将军,还是活用东亚朝贡规则的政治能人?)
			》
 售價:HK$ 
			64.9
 
 
 | 
         
          | 編輯推薦: |   
          | ★250余张北京珍贵老照片,再现百年旧世相 车夫大战电车、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漂洋过海而来的动物园、慈溪专用小火车、北平各色美食、百年前的假照片……
 一本书收录百年前的奇趣事儿、时髦事儿、民生民俗、不为人知的宫廷秘事,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生动、立体的老北京。
 ★打破你对老北京的认知,重温那些早已淡出人们视线的日常图景
 烤鸭渊源、水中甘苦、北京婚俗、市井生活……将一百年前的新鲜事儿娓娓道来。
 ★用1小时看尽100年古都变迁史
 东西方文化碰撞、新旧意识交替、古老与现代、贫穷与奢华、开放与蒙昧……
 从皇宫转身为博物馆的故宫,为缓解交通拥堵而改造的正阳门,太和殿前盛大的受降仪式……穿越旧时光,去亲眼见证老北京的现代化转型,见证中国从衰落到触底反弹艰辛历程。
 ★北京日报深度周刊《旧京图说》集大成之作,原汁原味老北京风貌
 ★快翻开这本书,带你穿越时空,逛遍老北京!
 |  
         
          | 內容簡介: |   
          | 本书选取了北京日报深度周刊“旧京图说”栏目的经典篇章,250余张北京珍贵老照片,再现百年旧世相:车夫大战电车、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漂洋过海而来的动物园、慈溪专用小火车、北平各色美食、百年前的假照片……图文并茂,生动重现老北京旧影,那些奇趣事儿、时髦事儿、民风民俗、不为人知的宫廷秘事,打破你对老北京的认知,重温那些早已淡出人们视线的日常图景,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生动、立体的老北京。 |  
         
          | 關於作者: |   
          | 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著 2007年《北京日报》创办了《纪事》栏目,《纪事》栏目由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负责采写,十余年来,《纪事》栏目已成为《北京日报》的精品栏目,采写大量有影响力且极具可读性的主题作品。编著出版《寻找英雄:重温一种伟大精神》《共和国震撼镜头:看得见的历史》《星火征程》《旧京图说》《纪事》等图书。
 |  
         
          | 目錄: |   
          | 第一章 居然是这样的老北京 无风三尺土,有雨半街泥
 前门旧影
 京张铁路修建记
 1915:改造前门
 燕大往事
 东、西单牌楼拆除之谜
 北京来了铛铛车
 从水局到消防队
 “北京人”发现 100 年
 第二章 一百年前的新鲜事儿
 大栅栏的繁华旧影
 漂洋而来的动物园
 1907: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
 拉贝眼中的北京
 北平市井
 水中甘苦
 贴秋膘,吃烤肉
 烤鸭之味
 老北京“碰头食儿”
 老北京的婚俗
 第三章 你或许不了解的宫廷故事
 慈禧太后的小火车
 慈禧的女画师
 百年前的假照片
 北京,电话
 到此一游
 没落的外三营
 从皇宫到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开放记
 沧桑恭王府
 第四章 从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走向光明
 执掌晚清外交的人们
 克林德碑前世今生
 失落的狂欢
 烽火“一二·九”
 太和殿受降
 日侨日俘大遣返
 新世界前夜
 挺进北平
 |  
         
          | 內容試閱: |   
          | 通往旧时光的隧道 
 北京已建城三千多年,建都八百多年。站在车水马龙的长安街边,面对繁华的现代化大都市,人们不禁会问:“过去的北京是什么模样?”
 从一百六十卷的《日下旧闻考》中,我们能够查到北京城纵贯南北的中轴线,能够查到世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能够查到天下奇观万里长城和美不胜收的皇家园林,能够查到宏伟壮观的五坛八庙、帝陵古塔,却无法再现“古道西风,宫檐落日”;从老舍的小说、梁实秋的散文中,我们能够品味出老北京的素雅、淡泊、简约、委婉,却无法还原“枯藤、老树、昏鸦”的韵致。
 文字的力量终究有限,再形象的描摹也不如一幅照片来得直接、具体。老照片犹如通往旧时光的隧道,将那些消失的建筑、逝去的风俗、湮没在历史中的人和事,再一次拉到人们的眼前。
 为了向人们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生动、立体的老北京,2012年《北京日报》创办了用老照片讲述老北京故事的栏目——“旧京图说”。
 何谓“旧京”?我们把时间线定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无疑是自己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1949年10月之前有多少老照片?其中又有多少是关于北京的老照片?说实话,创办之初,我们心里没底。然而,选题一期一期做下去,我们发现北京的老照片是一座富矿。
 我们没有想到,早在1907年北京街头就举行过一次汽车拉力赛;我们没有想到,一百年前无良商家为了推销自己的假古董,竟把慈禧太后PS进小广告;我们没有想到,北京最早的电话接线员竟然还梳着大辫子。
 漂洋而来的动物园,从皇宫转身为博物馆的故宫,为缓解交通拥堵而改造的正阳门,太和殿前盛大的受降仪式……这一幕一幕,不但见证了北京这座城市艰难的现代化转型,也见证了中国从衰落到触底反弹的艰辛历程。这些画面有的新奇,有的震撼,有的令人唏嘘,有的则催人奋进。
 一图胜千言。对于今天的新闻事件如此,对于早已远去的老北京更是如此。今天,我们从“旧京图说”曾经刊出的几千张北京老照片中撷取精品,带您重温那些早已淡出人们视线的日常图景,领略百年前的新鲜事,窥探不为人知的宫廷秘事,见证从动荡不安走向光明的曲折历程。
 相信通过这条通往旧时光的光影隧道,您可以了解到一个更加多元、立体、具体而生动的老北京。
 
 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
 
 无风三尺土,有雨半街泥
 提起老北京,人们总会津津乐道于红墙黄瓦的紫禁城,悠闲的胡同生活,公园古刹处处是景的古都风貌……久而久之,这些成了老北京的代名词,成为了老北京的名片,同时也成为人们对老北京的一种美好的想象。然而,老北京不但有温情脉脉、风景如画的一面,同时也有污秽遍地、肮脏没落的另一面。早年间,老北京的交通和路况就是来京的外国游客吐槽最多的方面。1868年9月,德国旅行家李希霍芬来到北京后发现:“宽宽的道路都没有硬化,由于地面松软,久而久之,路面形成许许多多高低不平的凹槽,有时深达一米多。”
 清代,北京的道路都是黄土铺成的,天一下雨,黄土变成泥浆。人走车轧,天长日久,许多主要干道中央都有几道大车辙。李希霍芬抱怨,“坐马车是一件危险的事”,因为水坑和垃圾坑几乎占了路面的一半,而车夫只能凭经验躲开这些凹陷。由于路面松散,行人车马经过时总会扬起许多尘沙,正所谓“无风三尺土,有雨半街泥”。冬天,人们烧煤取暖,煤灰倾倒在街上,西北风一刮,灰土满天。皇帝每次出行都要黄土垫道,因此北京许多街道比两边民房地势高出许多。
 清末,北京的排水系统几乎失灵,虽然官府按照惯例,每年春天都要疏浚排水道,但在政局动荡、财政入不敷出的年代,这些沟渠早已经形同虚设。那时候各家房前都有脏水坑,雨后积水状况就更加严重了。据说,人力车夫最怕雨天拉活儿,不但泥浆会使车子变重,满地积水还会浸坏他们的鞋。积水最严重的时候,不要说人力车,骡马也难以前行。
 直到 1900 年以后,清政府才开始有了市政建设的概念。官府开始为部分路面铺设碎石,但大多数道路仍然裸露在外。民国初年,北京大街上开始出现汽车,飞驰的汽车加剧了扬尘。当时一名记者讽刺道:“街上若不过汽车,也显不出尘沙的威力,地上若没有沙尘,也显不出汽车威风,二者可算‘相得益彰’了。”直到 1949 年,北京城区只有前门大街、东交民巷、西交民巷等十几条低级沥青路,其他街道,尤其是胡同里仍是尘土
 飞扬。
 更糟的是,近代北京没有现代的垃圾处理系统,居民将垃圾随手倾倒在路边,难闻的气味和各种污物病菌满街飘荡。随着卫生知识逐渐传入,人们开始认识到道路清洁的重要性。1905 年外城巡捕西分局就曾张贴告示,告诫居民:“京师每逢春秋时令,常有瘟疫病症,全因为街上不净,气味传染的缘故……可见打扫街道一事,是生死攸关的。”结尾还不忘恫吓:“积下灰土等类,断不可在门口乱倒……自爱的商民,千万知道廉耻要紧,倘敢违抗,另行究办!”告示虽然苦口婆心,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1928 年,北平特别市卫生局成立。新机构雄心勃勃,一心想搞好清洁工作,以此扫去晚清和旧军阀时代的不良风气。次年,卫生局发起“厉行清洁工作”,要求下属的清洁队每天上午完成主要街道的清扫,午后则和公益夫役一起清理胡同。实行之初,清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仅仅过了半个月,便因经费不足被迫停止。民国年间,北京城的卫生状况,虽在几次卫生运动期间有所好转,但风潮一过,垃圾很快又堆在街边。
 新中国建立之初,北京市政府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清洁卫生运动,在街道动员下,群众们共清扫出 20 多万吨垃圾。与此同时,整个北京市共修建道路 248 公里,许多原先的土路铺上了沥青。通过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北京的道路终于面貌一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