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原色三国志 : 汉末群英装容图鉴

書城自編碼: 385875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周渝
國際書號(ISBN): 9787516834923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243.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财之道丛书·赚钱的艺术
《 财之道丛书·赚钱的艺术 》

售價:HK$ 55.2
清代礼学思想研究
《 清代礼学思想研究 》

售價:HK$ 98.9
赎罪
《 赎罪 》

售價:HK$ 51.8
经纬度丛书·文字的故事:从结绳记事到未来文字
《 经纬度丛书·文字的故事:从结绳记事到未来文字 》

售價:HK$ 103.5
好望角丛书·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的文明重构
《 好望角丛书·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的文明重构 》

售價:HK$ 71.3
李小龙传:光荣与孤独
《 李小龙传:光荣与孤独 》

售價:HK$ 79.4
数据资产管理——体系、方法与实践
《 数据资产管理——体系、方法与实践 》

售價:HK$ 90.9
别太着急啦:名取芳彦讲述“放慢”哲学
《 别太着急啦:名取芳彦讲述“放慢”哲学 》

售價:HK$ 57.4

 

編輯推薦:
【本真“三国”】
充分运用二重证据法,不仅深挖文献资料,而且充分研究出土文物、吸纳考古成果,还原三国人物本真形象。

【图绘“三国”】
彩绘三国英雄,图释武器铠甲。以形象设定图为核心,直观解读人物性格、相貌、身材、衣冠、甲胄、兵刃。

【实拍“三国”】
正冠纳履,披坚执锐!融合汉服复原、甲胄复原,以真人实拍再现三国英雄,复演三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文化“三国”】
不仅复盘历史,更涉及历代三国题材小说、戏剧、游戏,绘画、雕塑、模型,梳理三国英雄的千年形象变迁。

【社会“三国”】
不只是文臣武将的英雄列传,更囊括三国时期的风俗、信仰、服饰、发型、妆造,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內容簡介:
三国,一个群星闪耀、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充满演绎、传说和浪漫遐想的舞台。“一吕二赵三典韦”“过五关斩六将”“白衣渡江”……时至今日,三国英雄的形象仍旧生动鲜活,三国英雄的事迹仍旧广为传颂。
然而,一千八百年过去了。经过野史、小说、戏曲、评书、连环画、影视剧、游戏等各种作品的塑造,三国英雄的形象往往和他们的本真面貌相去甚远,掺杂了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忆和时代特征。
那么,刘备、关羽、诸葛亮,孙权、周瑜、太史慈,曹操、许褚、夏侯惇,这些主公臣下、文臣武将的真实形象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的相貌是英俊还是丑陋?他们的身材是高是矮,是胖是瘦?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披挂什么样的甲胄,使用什么样的武器?他们的才能、武力、功绩和传说中有什么不同?
这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结合现代考古成果,以人物彩绘、装备图解、真人复演等形式,还原三国人物的本真形象,再现汉末三国的社会风貌,为广大历史爱好者和汉服、甲胄爱好者提供直观的视觉参考。
關於作者:
【周渝】
○青年文史作家,*深汉服研究者
○“人民文学·紫金之星”奖得主,第三届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榜首
○人民日报社《国家人文历史》杂志主创,民革中央第六届《台湾研究》特邀撰稿人,CCTV-9纪录片《他们与天地永存》撰稿人
○吴中博物馆“夜读三国”阅读活动主讲嘉宾,山东省博物馆“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开幕式观礼嘉宾
○多次在CCTV-1、CCTV-7、CCTV-9、CCTV-15、CGTN、北京卫视、江苏卫视等频道以主讲嘉宾、青年代表、汉服模特等身份出镜
○文章常见于《国家人文历史》《中华遗产》《博物》等文史类期刊
○著有《中国甲胄史图鉴》《卫国岁月:国民革命军抗战将士寻访录》《战殇:国民革命军抗战将士口述实录》等作品
目錄
黄巾起义:帝国梦魇,群星起点
上篇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东汉的不散阴霾
下篇 *熟悉的陌生人:汉末三国文武众生相

刘备:英雄何须叹华年
上篇 赤壁前后的荆州攻略
下篇 刘备装容复原记

诸葛亮:从《隆中对》到《出师表》
上篇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中篇 诸葛亮装容复原记
下篇 诸葛亮装容实拍图志

关羽:“一人之下”的荣耀与危机
上篇 “武圣”神话背后的历史之惑
中篇 关羽装容复原记
下篇 关羽形象的流变与定格

张飞:被演义匡正的“神话”
上篇 “*一猛将”的多重反转
下篇 张飞装容复原记

赵云:戎马半生,仍是少年
上篇 黑暗时代里的可爱之人
下篇 赵云装容复原记

马超:独当一面,何以位高权轻
上篇 失意英雄的最佳结局
下篇 马超装容复原记

黄忠:一战功成,勇冠三军
上篇 正史资料匮乏,演义形象丰满
下篇 黄忠装容复原记

孙策:霸王的大陆
上篇 他为东吴留下了多少宝藏
下篇 孙策装容复原记

太史慈:江东流星闪耀时
上篇 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下篇 太史慈装容复原记

孙权:坐断东南战未休
上篇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下篇 孙权装容复原记

周瑜:吞食天地的帝业擘画者
上篇 周公瑾的江东帝业蓝图
中篇 周瑜装容复原记
下篇 周瑜装容实拍图志
附篇 长江的燃烧:赤壁之战配角志

曹操:建安十三年南征疑云
上篇 赤壁纵横:曹操视角的建安十三年
下篇 曹操装容复原记

夏侯惇:宗亲掌军权之代表
上篇 与曹操同生共死的独眼大将军
中篇 夏侯惇装容复原记
下篇 夏侯惇装容实拍图志

李典:一个家族的精忠史
上篇 曹操集团中的“带资入股”者
中篇 李典装容复原记
下篇 李典装容实拍图志

许褚:豪帅的另一种选择
上篇 生前无悔,身后有憾
下篇 许褚装容复原记

五子良将:武将乱世悲喜剧
上篇 决胜官渡:五子良将归曹记
中篇 张辽装容复原记
下篇 于禁装容实拍图志

乱世红颜:汉末三国女子装容
上篇 红颜不让须眉
中篇 两汉时期女子服饰变化
下篇 三国女子装束图志

两汉魏晋女子时尚妆发指南
上篇 当窗理云鬓
下篇 对镜贴花黄

附录一 骐骥有良种,宝马待英雄——那些真真假假的三国名驹
附录二 猛虎不怯敌,烈士无虚言——以虎为尊的三国乱世
附录三 谁是普及三国文化的主力军——《三国演义》连环画发展史
內容試閱
明朝宣德时期,有位叫商喜的宫廷画师,留下了一幅《关羽擒将图》,题材取自《三国演义》中关羽水淹七军、生擒魏将庞德的故事。因为画工精湛、图像清晰,直到今天,这幅六百年前的古画在各种提及关羽的书籍、刊物及历史纪录片中,出镜率一直居高不下。更重要的是,即使不知道这幅画的年代、作者及名称,人们也一定能认出画中人就是义薄云天的三国英雄关云长。
看来,六百多年前明朝人心目中的关羽,已经和今天我们所认知的关公高度相符。无独有偶,另一尊藏于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的明代关公铜塑,也是丹凤眼、美须髯,头戴软巾,身穿华丽甲胄,模样好不威武。人们但凡看见这尊铜塑,即使不知其由来,也一定能认出这就是关二爷的塑像。不过,若是结合两汉魏晋时期的历史资料和相关考古成果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这些披甲执锐的明代三国人物作品,与明十三陵神道两侧的大汉将军(即殿廷卫士)像极为相似。巨大的肩吞(肩部连接肩甲的金属兽头)、腹吞(身甲腹部的防护装饰部件),以及文武袍的穿着方式,在汉末其实尚未出现。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关羽绝不可能如此穿戴。
的确,在世人的印象中,关羽出场就一定得攥着青龙偃月刀,吕布的行头就必须是兽面吞头连环铠,诸如赵云、周瑜等人的装束,都是一身华丽铠甲,头上戴着非常有特色的凤翅盔。从明代小说插图、绣像,到近现代连环画,再到当代游戏绘图,无不如此设定。只不过,这种形制成熟的凤翅盔,和关羽“标配”的青龙偃月刀一样,都是典型的宋明武备。我们“司空见惯”的这些三国装备,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
诸多三国人物无论服饰装束,还是甲胄武器,都带有浓厚的宋明特征。这也难怪,东汉末年与《三国演义》成书的元末明初,时隔一千余载,社会形态早已翻天覆地。即使是守着典籍的史官,也未必对千年前的装束有所了解,更何况名不见经传的民间画师,就地取材也在情理之中。那么,这些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在驰骋沙场时,究竟是怎样的装容呢?
中国的现代考古学发展到今日已有百余年历史,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于两汉到魏晋时期的考古发现更是硕果累累。相比生活在明清时期,几乎无法获取汉末三国时代的风貌信息,只能就地取材的文学家、画家,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享受着前人耕耘的百年考古成果,在此基础上重新创作一组符合时代特征的三国人物形象则要便利许多。尤其是近年来,无论是古代服饰、古代妆容,还是古代甲胄、古代兵器,都已取得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也是时候把原本属于汉末三国的衣着、甲胄、兵刃,还给这些被错穿了战袍、错拿了武器的英雄们了。
服饰是人类文化最早的物化形式,是记录人类文明的具象符号。两汉到魏晋之际的服饰变化,恰恰有着承前启后之作用,奠定了中国服饰发展史的基调,而我们熟知的汉末三国正处于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无独有偶,两汉到魏晋时期,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尤其是战车淘汰,骑兵崛起,在战场上起防身护体作用的甲胄也经历了重大革新。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三国时代,实际上还应包括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至公元220年曹丕称帝,这长达三十多年的汉末时期。因此,探寻三国甲胄的真容时,先得了解东汉武备的历史背景。东汉甲胄无论是形制还是材料,都在西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其中一大原因在于,此时甲胄的重点防护对象,已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刀枪剑戟,还有飞矢。正因如此,三国铠甲不仅甲片密度高,而且还越来越长,类型也颇为丰富。
这本《原色三国志:汉末群英装容图鉴》的创作初衷,是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英雄们开创另一种可能性——他们身穿符合史实的衣物、甲胄,按照当时的风尚来打扮,会是一种什么形象?每一位三国人物的章节都包含“群英别传”和“复原图鉴”这两个部分。前者主要以人物特点为核心,从生平经历、代表事件、未解疑案等多个角度,深度挖掘史料,力求探寻三国英雄真实的历史形象;后者则从可视化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还原。笔者力求结合20世纪以来的相关考古成果,依托服饰实物、陶俑、壁画、画像砖等文物,系统梳理汉晋服饰发展脉络,并以绘图或真人实拍的方式进行最直观的展示,为中国传统服饰的研究和科普提供更加丰富、直观、生动的形象资料。
本书中,无论是家喻户晓的周瑜、诸葛亮、关羽、曹操、夏侯惇等“顶流明星”,还是知名度相对不那么高的波才、皇甫嵩、刘陶、蒋干等“冷门人物”,复原每一个人物时都对其服饰、甲胄、兵器进行了解析,并且阐明推测复原之逻辑。此外,在创作过程中,笔者还对宋代以来大量创作的三国题材的绘画,以及元明以来市井间出现的各种三国题材的小说插图进行了研究考证。其中一些已在世人心中形成固有印象的著名三国人物,其装容流变史亦得到了考证和梳理,确保读者能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最后简单谈谈书名。本书定名《原色三国志:汉末群英装容图鉴》,因为书中绝大部分人物都活跃于汉末,而他们又都名列《三国志》之中。“原色”二字则是指区别于固有印象中带有浓厚宋明色彩的演义装容,还原其汉末三国时期服饰、甲胄、武器的原貌本色。三国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庞大的三国宇宙之中,故事仍在书写,作品永远在推陈出新,各种各样三国题材的书籍早已琳琅满目,不过结合中国服饰史、中国甲胄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系统性推演复原三国人物史实装容的作品,这本书应该是第一本。希望它的问世,能有抛砖引玉之用,为今后三国英雄的形象装容塑造提供另一种更贴近人物时代的可能性。对我而言,亦是圆了自童年时代就已萌发的三国梦。
在探索过程中,如有疏漏,还请读者多多包涵!

周 渝
2022年5月4日

赵云装容复原记
样貌
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
——《云别传》
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
——《三国演义》第七回
如今提及赵云,人们*先想到的形容必然是“帅”字。尤其是《三国演义》中长坂坡一战,赵子龙白袍银铠,跨坐白龙马,一手持青釭剑,一手提亮银枪,于百万曹军中七进七出,所向披靡,更是雄姿英发。他不仅拥有俊朗容貌与潇洒英姿,性格也成熟稳重,放在今日来看,也是非常受欢迎的高颜值男神。
要绘制赵云这样一位历史人物,除了推测甲胄、武器之外,表现他的相貌也相当关键。最好还是以正史资料为主要参考,以小说、戏剧的描述为补充。陈寿的《三国志》中并没有关于赵云容貌的描述,直到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用《云别传》才首次提及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身长八尺好理解,若按照汉末三国时的一尺约合今天23厘米来算,赵云的身高在一米八五左右。总而言之,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他都是高个子。但对“姿颜雄伟”的理解就见仁见智了。考虑到每个时代审美不尽相同,仅凭文字描述去推断具体容貌难免会出现偏差。那不妨换一种思路,首先,正史中留下容貌记载的汉末三国人物是比较少的,绝大多数人都像张飞那样,长相只字未提。这说明赵云在当时是相貌出众的人物。其次,“姿颜雄伟”这四个字是褒义,完全可以理解为长得帅。
既然如此,综合各时代帅的标准,求一个“中位数”来绘制,逻辑上也算合理。但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即审美本身是多元的,说得通俗一些,帅也分很多种,赵云究竟是哪种风格的帅哥呢?《三国演义》对他的面貌做了进一步描述,即“浓眉大眼,阔面重颐”。浓眉大眼好理解,但“阔面重颐”却很容易被今人想象成肥头大耳。这种理解有一些偏差,当时“阔面重颐”实际上更偏向于脸部饱满、面颊有棱角。随着《三国演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清代已有不少关于赵云的年画、木刻雕像,它们大致可以反映出时人心目中的“阔面重颐”形象。
清代留下的赵云画像有个共性,基本都是面白无须形象,这可能与《三国演义》中赵云初登场时是一位年少小将有关。在京剧中,赵云从登场一直到截江救阿斗之时,都以小生形象出现,直到平阳关才挂须口,也就是说绝大部分高光时刻都发生在面白无须的小生身上。想必这对后世创作影响深远,是赵云形象越来越俊的重要原因。
由于赵云容貌在正史中已有记述,而后世赵云形象的演变又较为复杂,我们决定遵循表现帅气这一基本原则,充分考虑赵云武将的身份和成熟的性格,抛弃无须小生的形象,将他设定为阳刚成熟型的美男。
兜鍪
张飞一章已提到,这种头盔主要以吉林省榆树县老河村东汉墓出土的兜鍪为参考。但因为张飞的甲胄颜色较深,细节不太容易看清,故而没有详细讲解兜鍪的结构。赵云甲胄为浅色系,这就比较容易看清头盔的结构——上半部分为长甲片围成的半圆形盔顶,下半部分则沿边以另一种小型甲片编缀护颊。也就是说一顶盔采用不同形状的甲片编缀。装备之后不仅能保护全头,搭配盆领之后,连颈部、喉部及肩部也在防护范围之内。汉末三国到两晋战事频仍,武将对甲胄防护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盔型是此时的主流。
大铠·筒袖铠
赵云身甲色彩较为明亮(明光铠的一种解读即指这种明亮的甲片),甲胄结构也比较明显,故而本书中蜀汉阵营将领的大铠标配筒袖铠(又称“袖铠”)的细节也在此一并详解。
汉末三国时期,中国经历了士族地主的崩溃与庶族官僚的崛起,频繁的战事促进了武备的进步,铠甲领域出现了重要革新。
言三国武备革新,不得不提诸葛亮。历史上的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治国谨慎的政治家,在军事武备方面,也成就卓越。前文提到的筒袖铠,据传就是诸葛亮亲自督制而成的。《宋书·殷孝祖传》这样形容筒袖铠的威力——“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
问题来了,如果筒袖铠仅仅因为有筒状甲袖而得名,那么,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就出土过类似款式的甲胄,为何说是诸葛亮督制的呢?
1984年,河南偃师杏园村西晋墓出土的一件武士俑,也许可以解开这个谜团。该俑身上所穿的铠甲胸背相连,由小块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编缀而成。这种编缀方式,是将金属甲片钉在布或皮革上,借助底料,使之挤在一起。甲片更细、密度更大,而甲片之间则有直接的连接。与刘胜墓中的筒袖汉甲相比,西晋筒袖铠的特点在于不开襟,穿着时,就像穿T恤衫那样,直接从头部套入。这样一来,整个铠甲也就不存在“敞怀”的风险了。
筒袖铠之所以能做到“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除了形制可能被改造加强外,材质上也有很大进步——采用了东汉以来较为先进的百炼钢。这种将薄钢片反复折叠的技术,让甲胄的防御力迅速提升。诸葛亮写过一篇《作刚铠教》,明确规定:“敕作部皆作五折刚(钢)铠。”铠甲材料要“五折”,也就是折叠并反复锻打五次,才算合格。这种技术打造的甲胄坚硬无比,从三国到南北朝时期,皆以此法为制甲主流。
诸葛亮本人是否穿过他亲自督造的筒袖铠呢?或许穿过,但《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显然不关心孔明先生的着装问题。我们想做复原,所能依据的文献,*早是东晋人王隐的《蜀记》、裴启的《语林》。原书皆已佚失,相关文字主要收录于北宋《太平御览》。在王、裴二人笔下,诸葛亮乘坐素舆,头戴葛巾,手执一把扇子。这两则距离当事人时代最近的记载,都告诉后人,诸葛亮在战场上也习惯以文士装束示人。那么由他督造改良的筒袖铠,*有可能出现在哪位武将身上呢?赵云算是一个,魏延、姜维等名将,大概也曾身披丞相督造的筒袖铠,为蜀汉叱咤沙场。
盔甲与兵器是一对矛盾,相互竞争,相互促进。随着铁兵器的普及,以及如马槊这类带破甲属性的新兵器出现,甲胄的性能也越来越高,不仅覆盖面积越来越大,甲片密度也越来越高。即便如此还嫌不够,于是出现了《三国志》中记载的身穿两层铠甲的现象。与其他武将一样,绘图中的赵云除了身穿鱼鳞纹式的精良筒袖铠之外,还在胸腹要害部位装备了一件裲裆加强甲。
胫甲
胫甲即保护小腿部位的甲。已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文物中就有青铜制成的胫甲,说明这种装备早已存在。不过后来不知是何原因,在秦兵马俑、汉杨家湾军俑等较为具体的展现军士时代风貌的文物中,都没有发现装备胫甲者,也就是说它可能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魏晋时期,砖画上才再次出现了类似的装备,但因为形象过于模糊,具体为何物还不好论定。经过南北朝至隋唐的发展,胫甲的确又重新被武士们装备。从汉末三国时期甲胄覆盖面积越来越大的基本逻辑来看,砖画上的武士细节模糊的腿部装备很可能就是胫甲。故而在绘图中也为经常上战场的赵云置办了一套。

长矛
绘图中赵云的主武器为长矛,副武器为汉剑。正史中没有提及赵云使用的兵器,但无论是作为“主骑”,还是长坂坡一役的表现,都足以证明赵云骑术精湛,所用的武器自然应该是骑兵使用的穿刺型长杆兵器,矛、戟、槊都有可能。
既然于史无载,那么再来看看《三国演义》,从赵云第一次登场,小说就明确交代他使用的武器为枪。界桥之战,袁绍大将麴义与赵云遭遇,只见赵云“挺枪跃马,直取麴义”“战不数合,一枪刺麴义于马下”。可怜历史上的河北名将麴义,在罗贯中笔下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成了赵子龙的枪下之鬼。当然,小说中并没有提及赵云这杆枪的名字,后来盛传的什么狼牙枪、亮银枪、龙胆枪之类的名称,都是各种戏剧或游戏创造出来的。倒是比《三国演义》更早一些的《三国志平话》,明确提到“赵云使一条枪名曰涯角枪,海角天涯无对”。所以要追根溯源,这杆枪的*一个名字应该叫“涯角枪”。
汉末时期赵云本就是骑兵部队,使用长杆武器,既不违背历史逻辑,也符合后世对赵云兵器的认知,故而做此设定。当然,当时骑兵用长柄刺击武器,还是称作矛为宜。
【摘自正文152—156页】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