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ETF投资 低利率时代财富进阶必修课(普通人躺赢的投资方法,领先一步学会ETF投资,早日赢得财富自由
			》
 售價:HK$ 
			75.9
 
  《 
			肩部康复训练 损伤预防 评估与恢复(修订版)
			》
 售價:HK$ 
			107.8
 
  《 
			速写随手画 临摹训练素材集
			》
 售價:HK$ 
			61.4
 
  《 
			女性的奥秘
			》
 售價:HK$ 
			85.8
 
  《 
			理解人性:成熟不是看懂事情 而是看透人性 任何事件中 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
 售價:HK$ 
			61.6
 
  《 
			看见情绪价值2(做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不要和别人一起欺负自己,你的情绪比全世界的期待都重要)
			》
 售價:HK$ 
			54.8
 
  《 
			罪案调查科:罪终迷局
			》
 售價:HK$ 
			58.1
 
  《 
			从达·芬奇到互联网 : 文艺复兴以来的技术与文化
			》
 售價:HK$ 
			94.6
 
 
 | 
         
          | 內容簡介: |   
          | 不少人以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已无多少剩义可探寻,其实对那场在北京的学生运动与其他地方的呼应,哪怕是活动的具体经过,其参与者、反对者和旁观者的言与行,我们的了解都还不能说充足,更不用说广义的五四了。可以说,五四的历史和历史中的五四,没弄清楚的具体内容都还不少。正因此,我们对五四运动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书写了历史、影响了后人,仍缺乏深入的体悟,毕竟那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冲突和激情的时代,发生在当时的任何事情,多少都带有时代的烙印。五四运动本身,也特别需要作为一个充满了矛盾、冲突和激情的丰富的历史活动来理解和认识。,本书是作者专注于此项研究多年、纪念五四运动的论著。 |  
         
          | 關於作者: |   
          | 罗志田,1952年生,四川乐山人,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学术史、思想史和外交史。著有《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1995)、《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1998)、《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1999)、《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2001)、《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2003)、《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2003)、《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2006)、《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2009)、《经典淡出之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2013)、《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2014)、《近代中国史学论述》(2015)等。 |  
         
          | 目錄: |   
          | 引论 把“天下”带回历史叙述:换个视角看五四  001 一、从名相模棱看国家概念的“早熟”  003
 二、后天下时代“国家”概念的困乏和昔人的
 因应  014
 三、余论:把天下带回历史叙述  025
 章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
 新文化运动  032
 一、革命的延续:从辛亥到五四  035
 二、冲击反应与自我觉醒  042
 三、文化在开战中兴起  051
 四、学生运动与文化运动  062
 五、新文化运动的遗产  068
 六、余论:广狭五四的互动  079
 第二章 多重的复调:五四的特异性与多歧性  083
 一、五四的延续与转折  084
 二、划时代的分水岭  088
 三、渐入行动时代:五四的延展和终结  096
 四、五四认知的形成和发展  102
 五、五四个性的特异面相  107
 六、五四需要复调的研究  117
 第三章 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  126
 一、引言:《新青年》的沟通作用  127
 二、“我们”与“他们”的困扰  132
 三、新文学作品的实际读者  143
 第四章 希望与失望的转折:五四学生运动前一年  148
 一、公理战胜的乐观  151
 二、新纪元和新潮流  157
 三、对文治的憧憬  167
 四、对共和体制的失望  176
 五、余论:局势和情绪的逆转  183
 第五章 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再认识  198
 一、倒放电影的争论起因  203
 二、因相近而区分  208
 三、胡适的思路及他人初的因应  224
 四、整体改造和点滴改革  237
 五、外来主义与中国国情的关系  269
 六、余论:走向“行动的时代”  288
 第六章 陈独秀与《新青年》的转向  304
 一、“五四”前后的《新青年》  304
 二、北大的学科调整与京城的新旧之争  309
 三、徘徊于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
 陈独秀  323
 四、《新青年》的转向  329
 五、《新青年》编辑部改组风波  338
 六、余论:“五四”比我们认知的更丰富  345
 第七章 课业与救国:从老师辈的即时观察认识
 “五四”的丰富性  349
 一、蒋梦麟对五四的即时观察  350
 二、老师辈一年后的反思  357
 三、救国和读书怎样两全?  365
 四、社会模范的自制能力  370
 五、余论:学生与五四运动  378
 第八章 无共识的共论:五四后期关于东西与世界的
 文化辨析  384
 一、文化的东西与世界  387
 二、世界不是东西二元:常乃惪的挑战  394
 三、余论:线性进化的世界文化  401
 第九章 从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看学生运动后对五四
 基本理念的反思  409
 一、论战双方的动机  411
 二、进化论与作为五四基本理念的“科学”  424
 三、余论:认识科学  4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