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
|
share:
|
||||
|
新書推薦: ![]() 《 企业可持续发展/ESG工作实用手册 》 售價:HK$ 50.6 ![]() 《 卧榻之侧:赵匡胤、李煜和他们的时代 》 售價:HK$ 87.9 ![]() 《 HR数智化转型:人机协同与共生 》 售價:HK$ 79.2 ![]() 《 范怨武讲透中医基础理论(全2册,中医临床医生范怨武历经四年精心创作) 》 售價:HK$ 118.8 ![]() 《 怪诞行为学·漫画版——战胜拖延症 》 售價:HK$ 41.8 ![]() 《 四海资身笔一枝:唐寅的书画人生【全球33家顶级机构珍藏,全景展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艺术世界】 》 售價:HK$ 184.8 ![]() 《 50岁后的家庭生活:中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家务劳动与孩童照料 》 售價:HK$ 140.8 ![]() 《 壹卷Yebook——《正义论》导读( 理解《正义论》关于哲学、科学、社会、历史和人类未来的批判性思考 》 售價:HK$ 90.2 |
| 內容簡介: |
| 肌动学是康复专业三大基础学科之一,本书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Joseph E. Muscolino编写。本书涵盖了所有最新的运动学知识,内容精深,共4部分(人体结构的基本功能、骨学、骨关节学、肌学)23章。分别从组织、筋膜、关节运动、关节分类、运动轴、关节部位、肌肉起止点、肌肉生理、步态和姿势、不良姿势、拉伸、拉伸原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述。有大量骨骼肌起止点以及标准和反向运动插图。筋膜章节由《解剖列车》作者Tom Myers编写。除此之外,本书还有完整章节的运动治疗和运动训练,以及从业者必学的生物力学和不良姿势类型等。 |
| 關於作者: |
|
Joseph E. Muscolino博士有30余年肌肉骨骼和内脏解剖学、生理学、肌动学、神经学和病理学的教学经验。他还协助课程开发,并协助编写了课程手册。Muscolino博士是美国国家推拿和健身认证委员会(NCBTMB)批准的继续教育教师,推拿治疗师参加他的课程可获得续展注册的继续教育学分(CEUs)。Muscolino博士还曾是NCBTMB继续教育和考试委员会的成员和专家。
王雪强,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康复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康复治疗师、上海上体伤骨科医院院长,研究领域为运动康复、疼痛与脑认知功能、疼痛康复。 廖麟荣,博士、副主任物理治疗师、副教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香港理工大学物理治疗博士,江苏太湖人才计划优秀医学专家团队核心成员,南京医科大学兼职副教授,赣南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安庆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钱菁华,教授,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副院长,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负责人,北京市高精尖学科(运动康复医学)负责人。 |
| 目錄: |
|
人体的基本结构和运动
第1章 人体部位 / 1 1.1 人体的主要部分 / 2 1.2 人体的主要部位 / 3 1.3 人体的关节 / 5 1.4 相邻身体部位的运动 / 6 1.5 身体某一部位内的运动 / 7 1.6 真实运动与“连带运动” / 8 1.7 身体区域 / 9 第2章 身体描述, 11 2.1 解剖学姿势 / 13 2.2 方位术语 / 13 2.3 前方/后方 / 14 2.4 内侧/外侧 / 15 2.5 上方/下方与近端/远端 / 16 2.6 浅面/深层 / 17 2.7 位置术语说明 / 18 2.8 平面 / 19 2.9 平面内的人体运动 / 20 2.10 轴 / 22 2.11 平面和其对应的轴 / 23 2.12 轴的视觉化——以门铰为喻 / 24 2.13 轴的视觉化——以纸风车为喻 / 26 第二部分 骨学:骨的研究 / 29 第3章 骨组织 / 29 3.1 分类 / 31 3.2 长骨的组成 / 32 3.3 骨骼的作用 / 33 3.4 骨作为结缔组织 / 35 3.5 密质骨和松质骨 / 36 3.6 骨的发育和生长 / 37 3.7 囟门 / 39 3.8 骨折愈合 / 40 3.9 骨的应力效应 / 41 3.10 软骨组织 / 43 第4章 筋膜 / 47 4.1 筋膜 / 48 4.2 筋膜网 / 52 4.3 筋膜对身体压力的反应 / 55 4.4 肌腱和韧带 / 57 4.5 滑囊和腱鞘 / 58 4.6 筋膜结缔组织的特性 / 60 第5章 人体骨骼 / 63 5.1 颅骨 / 71 5.2 脊柱(包括舌骨) / 85 5.3 肋骨和胸骨 / 103 5.4 下肢骨 / 107 5.5 骨盆和髋关节 / 108 5.6 大腿骨和膝关节 / 113 5.7 小腿骨和踝关节 / 117 5.8 足骨 / 122 5.9 上肢骨 / 127 5.10 肩胛带和肩关节 / 128 5.11 上臂骨和肘关节 / 133 5.12 前臂骨、腕关节和手骨 / 137 第三部分 骨骼关节学:关节 / 150 第6章 关节运动术语 / 150 6.1 关节功能的概述 / 152 6.2 轴向运动和非轴向运动 / 152 6.3 非轴向/滑动运动 / 153 6.4 直线和曲线非轴向性运动 / 154 6.5 轴向/圆周运动 / 154 6.6 轴向运动和运动轴 / 155 6.7 滚动和和轴向旋转运动 / 156 6.8 滚动、滑动、旋转运动对比 / 156 6.9 完整的命名关节运动 / 157 6.10 关节运动术语对 / 158 6.11 屈曲/伸展 / 159 6.12 外展/内收 / 160 6.13 右侧屈/左侧屈 / 161 6.14 外旋/内旋 / 162 6.15 右旋/左旋 / 162 6.16 跖屈/背屈 / 163 6.17 外翻/内翻 / 164 6.18 旋前/旋后 / 164 6.19 前伸/后缩 / 165 6.20 上抬/下沉 / 166 6.21 上回旋/下回旋 / 167 6.22 前倾/后倾 / 168 6.23 对指/复位 / 169 6.24 右侧横移/左侧横移 / 169 6.25 水平屈曲/水平伸展 / 170 6.26 过伸 / 171 6.27 环转运动 / 172 6.28 斜面运动的命名 / 172 6.29 反向运动 / 174 6.30 矢量 / 175 第7章 关节的分类 / 179 7.1 关节解剖学 / 181 7.2 关节生理学 / 181 7.3 关节灵活性与关节稳定性 / 182 7.4 关节与减震 / 183 7.5 负重关节 / 184 7.6 关节分类 / 185 7.7 纤维关节 / 186 7.8 软骨关节 / 187 7.9 滑膜关节 / 188 7.10 单轴滑膜关节 / 191 7.11 双轴滑膜关节 / 192 7.12 三轴滑膜关节 / 195 7.13 非轴向滑膜关节 / 197 7.14 半月板和关节盘 / 198 第8章 身体的中轴关节 / 202 8.1 颅缝关节 / 204 8.2 颞下颌关节 / 205 8.3 脊柱 / 210 8.4 脊柱关节 / 213 8.5 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 / 221 8.6 颈椎(颈部) / 226 8.7 胸椎(胸部) / 230 8.8 胸肋关节 / 231 8.9 腰椎(腹部) / 235 8.10 胸腰椎(躯干) / 237 8.11 胸腰筋膜及腹部腱膜 / 239 第9章 下肢关节 / 244 9.1 骨盆简介和骨盆运动 / 247 9.2 骨盆内运动(耻骨联合和骶髂关节) / 248 9.3 腰骶关节处的骨盆运动 / 251 9.4 髋关节处的骨盆运动 / 253 9.5 腰骶和髋关节处的骨盆运动 / 255 9.6 在腰骶关节处骨盆和脊柱运动之间的关系 / 257 9.7 在髋关节处骨盆和大腿运动之间的关系 / 259 9.8 骨盆姿势对于脊柱姿势的影响 / 263 9.9 髋关节 / 264 9.10 股骨成角 / 269 9.11 股骨-骨盆节律 / 271 9.12 膝关节复合体回顾 / 272 9.13 胫股(膝)关节 / 273 9.14 髌股关节 / 279 9.15 膝关节成角 / 280 9.16 胫腓关节 / 283 9.17 踝/足区域回顾 / 284 9.18 距小腿(踝)关节 / 287 9.19 距下跗骨关节 / 293 9.20 跗横关节 / 296 9.21 跗跖关节 / 297 9.22 跖骨间关节 / 298 9.23 跖趾关节 / 299 9.24 趾骨间关节 / 301 第10章 上肢关节 / 305 10.1 肩关节复合体 / 308 10.2 盂肱关节 / 309 10.3 肩胛肋骨关节 / 314 10.4 胸锁关节 / 316 10.5 肩锁关节 / 319 10.6 肩肱节律 / 321 10.7 肘关节复合体 / 324 10.8 肘关节 / 324 10.9 桡尺关节 / 327 10.10 腕部/手部概述 / 330 10.11 腕关节复合体 / 334 10.12 腕掌关节 / 339 10.13 拇指鞍状(腕掌)关节 / 342 10.14 掌骨间关节 / 346 10.15 掌指关节 / 348 10.16 手指骨间关节 / 351 第四部分 肌学:肌肉系统研究 / 357 第11章 肌肉附着点和动作 / 357 11.1 全身骨骼肌群概述 / 362 11.2 肩带肌群 / 364 11.3 盂肱关节肌群 / 367 11.4 肘部与桡尺关节肌群 / 372 11.5 腕关节肌肉 / 377 11.6 手指关节外在肌 / 380 11.7 手指关节内在肌 / 385 11.8 脊柱关节肌群 / 391 11.9 肋廓关节肌群 / 410 11.10 颞下颌关节肌群 / 414 11.11 面部表情肌 / 420 11.12 髋关节肌群 / 430 11.13 膝关节肌群 / 439 11.14 踝部与距下关节肌群 / 444 11.15 足趾关节外在肌 / 448 11.16 足趾关节内在肌 / 450 第12章 肌肉组织的解剖学和生理学 / 457 12.1 骨骼肌 / 459 12.2 骨骼肌的组织成分 / 460 12.3 骨骼肌细胞 / 461 12.4 肌筋膜 / 462 12.5 肌纤维/肌节结构的组织学 / 463 12.6 肌丝滑动学说 / 464 12.7 肌丝滑动的能量来源 / 466 12.8 肌肉收缩的神经系统控制 / 467 12.9 运动单位 / 469 12.10 全或无定律 / 470 12.11 肌节结构的详细信息 / 471 12.12 肌丝滑动学说的详细信息 / 474 12.13 红肌和白肌纤维 / 476 12.14 肌筋膜链和张拉整体 / 477 第13章 肌肉的作用机制:全面观 / 488 13.1 肌肉结构和功能的“全面观” / 489 13.2 当肌肉收缩并缩短时会发生什么? / 490 13.3 学习肌肉五步法 / 492 13.4 弹力带运动 / 493 13.5 肌肉拉力线 / 494 13.6 功能群方法学习肌肉动作 / 496 13.7 确定功能群 / 498 13.8 离轴连接法确定旋转动作 / 500 13.9 肌肉收缩力转移至另一关节 / 501 13.10 肌肉动作改变 / 503 第14章 肌肉收缩的类型 / 507 14.1 肌肉收缩类型概述 / 508 14.2 向心、离心和等长收缩的例子 / 510 14.3 肌肉收缩与肌丝滑行机制的关系 / 511 14.4 向心收缩详述 / 513 14.5 离心收缩详述 / 516 14.6 等长收缩详述 / 519 14.7 动作与稳定 / 520 第15章 肌肉的角色 / 523 15.1 原动肌 / 525 15.2 拮抗肌 / 527 15.3 确定“效应肌” / 529 15.4 阻止效应肌的非必要动作 / 531 15.5 固定肌/稳定肌 / 532 15.6 固定肌和核心稳定的概念 / 535 15.7 中和肌 / 537 15.8 确定固定肌和中和肌的步骤 / 539 15.9 支持肌 / 541 15.10 协同肌 / 543 15.11 协调肌肉的角色 / 544 15.12 耦合动作 / 547 第16章 关节运动类型与肌肉骨骼评估 / 551 16.1 主动关节运动与被动关节运动 / 552 16.2 阻抗运动/徒手抗阻运动 / 555 16.3 肌肉骨骼系统评估:肌肉或关节? / 556 16.4 肌肉触诊 / 558 16.5 处理原动肌还是处理拮抗肌? / 560 16.6 处理体征还是处理症状? / 561 16.7 临床研究解读 / 563 第17章 肌肉收缩力的决定要素 / 568 17.1 肌肉部分收缩 / 570 17.2 肌肉纤维结构 / 571 17.3 主动肌张力和被动肌张力 / 574 17.4 主动不足 / 574 17.5 长度-张力和力-速度的关系曲线 / 576 17.6 杠杆作用 / 578 17.7 杠杆作用细则 / 580 17.8 杠杆的分类 / 581 17.9 阻力的杠杆作用 / 583 第18章 生物力学 / 588 18.1 生物力学概述 / 590 18.2 力的简介 / 592 18.3 力学的基本原理 / 595 18.4 描述人体的运动——运动学分析 / 597 18.5 描述人体运动的力——动力学分析 / 602 第19章 神经肌肉系统 / 609 19.1 神经系统概述 / 611 19.2 随意运动与反射运动 / 615 19.3 交互抑制 / 618 19.4 本体感觉概述 / 619 19.5 筋膜/关节的本体感受器 / 621 19.6 肌梭 / 622 19.7 高尔基腱器官 / 625 19.8 内耳本体感受器 / 627 19.9 其他肌肉骨骼反射 / 630 19.10 疼痛-痉挛-疼痛循环 / 633 19.11 闸门学说 / 635 第20章 姿势与步态周期 / 639 20.1 “良好姿势”的重要性 / 640 20.2 理想的铅垂线站立位 / 641 20.3 铅垂线法分析姿势异常 / 642 20.4 继发性姿势异常与姿势异常模式 / 644 20.5 姿势代偿的一般性原则 / 646 20.6 铅垂线法评估站姿的局限性 / 647 20.7 步态周期 / 648 20.8 步态周期中的肌肉活动 / 650 第21章 常见的姿势异常模式 / 657 21.1 下交叉综合征 / 659 21.2 圆背/圆骨盆 / 662 21.3 上交叉综合征 / 663 21.4 平背 / 665 21.5 骨盆上提/下沉 / 667 21.6 脊柱侧凸 / 668 21.7 肩带抬高 / 669 21.8 骨盆/脊柱旋转姿势异常 / 670 21.9 过度旋前 / 671 21.10 僵硬性高弓足 / 673 21.11 趾外翻 / 674 21.12 锤状趾 / 675 21.13 莫顿足 / 676 21.14 膝外翻/膝内翻 / 676 21.15 膝反张 / 677 21.16 鸽趾(内收足)/足内倾(内八字) / 678 21.17 肘外翻 / 680 第22章 牵伸 / 683 22.1 概述 / 684 22.2 基础牵伸技术:静态牵伸与动态牵伸 / 688 22.3 高级牵伸技术:固定牵伸技术 / 690 22.4 高级牵伸技术:收缩放松和主动收缩牵伸技术 / 691 第23章 力量训练原理 / 697 23.1 训练的原因 / 699 23.2 训练的类型 / 701 23.3 阻力的类型 / 703 23.4 训练的执行 / 713 23.5 训练的技术要领 / 718 23.6 训练计划的设计 / 722 |
| 內容試閱: |
|
肌动学一词的意思是对运动的研究。身体的运动是由肌肉收缩的力量产生的,肌肉收缩会拉动骨骼,并在关节处移动身体部位,所以肌动学涉及对肌肉骨骼系统的研究。因为肌肉功能由神经系统控制,所以对肌动学更好的解释可能是对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的研究。又因为筋膜的重要性已经广为理解和接受,也许对肌动学最好的定义是“对神经-肌肉-筋膜-骨骼系统的研究”。
健康运动有3个关键:①软组织的柔韧性,以允许运动;②肌肉组织的力量,以产生运动和保持稳定;③神经系统的控制作用。本书为读者/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以助力他们在健康和体能训练领域更好地帮助患者。 第3版《肌动学——肌肉骨骼系统功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为手法治疗和运动治疗、康复和体能训练等相关健康领域的读者编写的。这些领域包括推拿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瑜伽、普拉提、健身和运动训练、Feldenkrais技术、Alexander技术、整脊治疗、整骨治疗、自然疗法和运动生理。本书展示的是与治疗师工作相关的人体运动基础原理。关于临床应用的“知识点”贯穿全书,便于读者阅读识记。 本书的目的是以清晰、简单、直截了当的方式解释肌动学的概念,而不是简化材料;鼓励读者或学生批判性地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这些是通过清晰有序的版式实现的。我的信念是,如果先呈现大概念,然后在大概念背景下呈现较小的片段,那么任何主题都不难理解。就像拼图游戏一样,每一条必须学习的信息就像是一块拼图。先把所有的知识拼图从书中提取出来,学习它们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似乎难度很大。事实上,如果我们不先学习大概念,而是从小的知识点开始拼凑,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然而,如果首先理解了大概念,学习并将所有小片段置于上下文中的能力就会提高。这种方法会使学习肌动学变得容易很多。 本书的章节是按照肌肉骨骼系统的顺序排列的。在讨论骨骼之前,通常需要先解释术语。在学习关节之前,需要先研究骨骼。在学习术语、骨骼和关节之后,探索肌肉系统。然而,这可能与学校的课程设置顺序不同,学生可能需要在本书中跳跃查找信息,但是本书各章节的条块布局很容易实现信息查阅自由。 本书中散布着和图标。这些图标表示补充信息。表示的是有趣的事实或少量补充信息; 包含更多的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补充信息紧跟在与其相关的正文之后。在每章的开头都有“章节目标”。阅读每一章时,请参考这些目标。 “章节目标”之后是本章信息的“概述”。我强烈建议读者阅读“概述”,以在深入研究细节之前,对本章所涵盖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概述”之后是本章的关键词。当这些关键词首次出现在文中时,它们以蓝色字体的形式显示。《肌动学——肌肉骨骼系统功能》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涵盖了肌动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明确的术语对于清晰的沟通是必要的,这在与健康、运动训练和康复领域的患者打交道时尤为重要。 第二部分涉及筋膜和骨骼系统。这一部分探索了骨骼和筋膜组织的结构,还包含了人体所有骨骼和骨性标志及关节的图片。 第三部分详细研究了人体的关节。前两章解释了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后三章涵盖了身体所有关节的检查。 第四部分探讨了肌肉的功能。除了介绍肌肉组织的解剖和生理,还讨论了肌肉功能这一较大的肌动学概念。本部分首先解释了肌肉收缩的定义,然后从这一点出发,讲述了各种相关概念,如肌肉收缩类型、肌肉的作用、关节运动类型、肌肉骨骼评估、神经系统控制、步态周期、正常姿势、异常姿势、牵伸和力量适应性训练。本部分还介绍了肌肉起止点、可以产生的运动,本部分的插图涵盖了所有人体骨骼肌。 这本书有许多特点: 清晰有序地展示内容。 简单明了的语言使学习概念变得容易。 全彩插图,直观地显示书中的概念。 带有和的“知识点”和“框”介绍了病理状态和临床场景,语言文字生动有趣。 每一章末尾的“复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检验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作为教师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材料。 本版除了保留了第2版的特色,还增加了许多新功能: 扩展了肌肉骨骼起止点、肌肉的主要标准动作和反向动作,人体骨骼肌插图。 与Thomas Myers合著筋膜章节。? 增加了生物力学章节。 增加了异常姿势章节。 整本书都有循证参考依据。 相关出版物 本书的内容是完整独立的。当然, 它也可以与The Muscular System Manual、第4版The Skeletal Muscles of the Human Body(Elsevier,2017)结合使用。The Muscular System Manual是一本图谱,涵盖了肌肉功能的各个方面,清晰地展示了人体骨骼肌。这两本书,连同第3版Musculoskeletal Anatomy Coloring Book(Elsevier,2018)和第2版Flashcards for Bones,Joints,and Actions of the Human Body(Elsevier,2011),为学生提供了一整套学习和全面了解肌动学的资源。如果想了解更多的临床评估和治疗技术,请参阅第2版The Muscle and Bone Palpation Manual With Trigger Points,Referral Patterns and Stretching(Elsevier,2016),Flashcards for Palpation,Trigger Points,and Referral Patterns(Elsevier,2009),以及Mosby’s Trigger Point Flip Chart with Referral Patterns and Stretching(Elsevier,2009)。有关这些产品的更多信息,请访问爱思唯尔的网站。 肌动学可以被视为研究人体运动生物力学的科学(人体当然是生物力学工程的奇迹),肌动学也可以被视为对运动这一艺术形式的研究。运动不仅仅是拿起杯子或穿过房间;运动是我们如何生活和表达自己的方式。因此,科学和艺术是肌动学研究的一部分。无论你是刚刚开始学习肌动学,还是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希望扩展知识,我希望第3版《肌动学——肌肉骨骼系统功能》是一个有用的、友好的指南。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在你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人类运动的奇迹和美丽时,能够觉得阅读本书是一种享受! Joseph E. Muscolino, DC 2016年2月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 megBook.com.hk |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