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
|
share:
|
||||
|
新書推薦: ![]() 《 何以中国·忠臣之变:大宋989—1051 》 售價:HK$ 80.2 ![]() 《 西游的黎明:三界神魔往事 》 售價:HK$ 85.0 ![]() 《 壹卷YEBOOK——胡克与16世纪的英国政制危机 》 售價:HK$ 89.7 ![]() 《 金融中的机器学习:理论与实践 》 售價:HK$ 140.8 ![]() 《 五代十国史(上、下册) 》 售價:HK$ 184.8 ![]() 《 飞越疯人院 》 售價:HK$ 75.9 ![]() 《 家族财富管理:成功投资七要务(第二版) 》 售價:HK$ 108.9 ![]() 《 时刻人文·始皇好读:帝业与人生的书籍史 》 售價:HK$ 57.2 |
| 編輯推薦: |
| 本书全面介绍了在当前全球各国为控制气候变暖背景下碳资产的形成、定价、交易与市场发展进程,以案例实践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企业和行业开展碳资产管理的现状和相关策略,为“双碳”背景下我国企业的碳资产管理和实务操作指明了方向。本书共 12 章,内容包括碳资产概述、碳排放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金融工具、碳资产定价概述、碳资产定价的理论与方法、碳资产市场的风险控制、企业碳资产管理概述、企业碳资产管理实施体系、碳资产管理实践案例、碳资产与企业融资案例、“双碳”目标下我国企业碳资产管理的发展之路。 |
| 內容簡介: |
|
本书全面介绍了在当前全球各国为控制气候变暖背景下碳资产的形成、定价、交易与市场发展进程,以案例实践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企业和行业开展碳资产管理的现状和相关策略,为“双碳”背景下我国企业的碳资产管理和实务操作指明了方向。本书共 12 章,内容包括碳资产概述、碳排放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金融工具、碳资产定价概述、碳资产定价的理论与方法、碳资产市场的风险控制、企业碳资产管理概述、企业碳资产管理实施体系、碳资产管理实践案例、碳资产与企业融资案例、“双碳”目标下我国企业碳资产管理的发展之路。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适合企业管理者、能源行业从业者、碳资产管理行业从业者及大学生阅读使用。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无标签者不得销售。 |
| 關於作者: |
| 杜焱,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工程人选,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华夏廉洁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现任湖南工商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2项、省级项目14项。先后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经济地理》《经济管理》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和索目等;出版学术专著2本;获得省部级教学和科研成果奖励4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国民经济、廉政经济、金融经济、风险与保险等。 |
| 目錄: |
|
第 1 章 碳资产概述 1
1.1 碳资产的概念 1 1.2 碳资产的特征及种类 2 1.3 碳资产的发展趋势 5 习题 11 第 2 章 碳排放交易 12 2.1 碳排放交易产生的背景 13 2.2 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理论 15 2.3 国内碳排放权交易的需求与相关政策 18 习题 23 第 3 章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4 3.1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参与者 25 3.2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及类型 30 3.3 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34 3.4 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36 习题 41 第 4 章 碳金融工具 42 4.1 碳金融及碳金融工具概述 42 4.2 碳市场交易工具 44 4.3 碳市场融资工具 51 4.4 碳市场支持工具 58 4.5 碳市场创新工具 63 习题 65 第 5 章 碳资产定价概述 66 5.1 碳资产定价的基本概念及原则 67 Ⅳ 5.2 碳资产定价的影响因素、类型及设计特征 71 习题 84 第 6 章 碳资产定价的理论与方法 85 6.1 碳资产的价值构成理论 86 6.2 经典金融资产定价理论 87 6.3 碳资产定价理论 94 6.4 碳资产定价的主要方法 96 习题 116 第 7 章 碳资产市场的风险控制 117 7.1 碳资产市场风险概述 117 7.2 政治风险与政策风险 120 7.3 市场风险与投资风险 134 7.4 国内外碳交易市场风险控制现状 141 习题 144 第 8 章 企业碳资产管理概述 145 8.1 企业碳资产管理的内涵、意义与流程 145 8.2 企业碳资产管理的类型及内涵 149 8.3 企业实施碳资产管理的驱动因素 152 习题 156 第 9 章 企业碳资产管理实施体系 157 9.1 企业碳资产管理体系 157 9.2 企业温室气体报送系统的建立 165 9.3 碳交易项目的开展及企业履约 169 9.4 企业碳资产综合管理现状 172 习题 175 第 10 章 碳资产管理实践案例 176 10.1 典型行业的碳资产管理 176 10.2 碳资产管理策略 195 习题 204 第 11 章 碳资产与企业融资案例 205 11.1 碳排放权质押融资 206 11.2 碳配额与 CCER 组合质押融资 212 11.3 碳排放权质押叠加保险融资 218 Ⅴ 11.4 碳资产管理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220 习题 224 第 12 章 “双碳”目标下我国企业碳资产管理的发展之路 225 12.1 企业碳资产管理战略 226 12.2 企业碳资产管理的核心内容 229 12.3 碳资产管理模式的发展及创新趋势 234 习题 238 |
| 內容試閱: |
|
一、
编写说明 编者广泛听取了专家和同行的建议,参考了碳资产管理相关的经典资料以及最新资料, 并根据授课过程中的经验编写形成本书。 二、 编写背景 在人类面临全球气候变化极大威胁的今天,各国政府广泛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 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 和生活方式。 2020 年 9 月 22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 庄严宣布: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 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背景下,碳排放权等碳资产已 成为企业等经济社会活动主体的一种独特发展资源。为通过市场化手段加速碳资源的流通 和配置,加快以市场化的手段促进企业节能减排, 2011 年 10 月,我国 7 省市启动了碳排放 权交易试点工作,并于 2013 年起陆续开始上线交易; 2017 年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 设方案(发电行业)》印发实施, 2021 年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我国逐步形成了 比较完善的碳市场交易体系,碳资产交易市场也逐渐走向成熟,这为企业等各类经济主体开 展碳资产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碳资产管理是以碳资产的取得为前提,战略性、系统性地围绕碳资产的开发、规划、控 制、交易和创新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行为,是依靠碳资产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完整过程。碳 资产管理与企业节能减排管理的区别在于碳资产管理不仅包括对碳排放权的日常管理和交 易管理,还包含一系列围绕碳资产展开的战略性管理过程,目的是形成企业的独特资源,如 碳知识、碳人力、碳制度和碳金融资源等。 对于企业来讲,进行碳资产管理的意义是什么呢? 首先,在经济层面上,碳资产管理可 以提高企业的碳资产资源使用效率,通过碳资产的价格信号和资源配置功能推动企业管理 与运营,提高碳资产的利用率和企业生产率,促进技术升级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其次,在环 境层面上,碳资产管理有利于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维护。只有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 度,才能更好地确定碳资产管理的定位、内容和实施路径,更好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响 Ⅱ 应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促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最后,在社会层面上,碳资产 管理能够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在消费者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获得公众 的认同,并通过吸引消费者的关注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正是基于以上现实背景,企业急需熟悉碳资产理论、定价、风险控制以及碳市场交易流 程和碳金融工具使用方面的专业人才。编者基于多年的授课经验,辅以丰富翔实的案例资 料,结合案例由浅入深地讲述碳资产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本书可供高校相关专业的本科 生和研究生学习使用,以达到培养碳资产管理专门人才的目的。 三、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案例配套。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碳资产的概念、理论及发展, 而且介绍了碳金融工具、碳资产定价理论与方法、碳资产市场风险控制等实用性知识,梳理 了国内外碳市场相关发展现状及趋势。全书以碳资产管理相关知识案例贯穿始终,注重理 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本书宗旨是: 不仅帮助读者掌握碳资产管理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 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不过,要达到合理、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 题,还需要对金融专业相关课程进行学习。 针对初学者和自学读者的特点,本书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深入 浅出,用简洁的语言详细讲述知识要点。另外,本书提供的延伸阅读案例也能帮助读者进一 步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并熟悉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相结合 的方式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四、 编写分工 本书共分为 12 章,第 1 、 2 章由杜焱教授编写,第 3 、 4 章由张琦教授编写,第 5 、 6 章由 杨梅博士编写,第 7 、 8 章由吴文洋博士编写,第 9 、 10 章由谌莹博士编写,第 11 、 12 章由罗兰 兰副教授编写。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们力求完善,但仍不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 见谅。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 megBook.com.hk |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