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蓝色机器:感受海洋引擎的深沉脉动
》
售價:HK$
96.8

《
用科学了解面包的“为什么” (全彩图解版)
》
售價:HK$
96.8

《
美元霸权的兴衰:它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和我们的财富(梳理美元发展历程,剖析崛起与衰退的根源)
》
售價:HK$
63.8

《
纸上博物馆·文明的崩溃:庞贝+玛雅+美索不达米亚(法国伽利玛原版引进,450+资料图片,16开全彩印刷)
》
售價:HK$
279.4

《
郭实猎与“开放中国”——19世纪上半叶的中西碰撞(精)
》
售價:HK$
74.8

《
毕淑敏温暖四部曲 毕淑敏30年散文精华 暖心疗愈 插图典藏(套装4册)
》
售價:HK$
263.1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古代的身份制:良与贱
》
售價:HK$
85.8

《
国色(《寻色中国》首席色彩顾问郭浩重磅力作,中国传统色丰碑之作《国色》,探寻中国人的色彩世界!)
》
售價:HK$
217.8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有关清初政治史研究的论文集,由四篇长文组成,分别关注皇太极入关、多尔衮摄政、福临亲政改革和玄烨结束四大臣辅政等满族入主中原的重要历史片段。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四篇文章均是从个案入手讨论清初政局演变。历史上的疑案或具体的事件其价值如何,在史学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下,不可一概而论。同样一件疑案,研究者的需要和目的不同,其价值亦迥异。价值判断的前提是确认事实,后者必须建立在史料的鉴别和分析之上,即属于实证。清代历史上的许多疑案,原因不外是与统治者利害攸关,其原始过程和直接证据被当时的记录者或后来的编纂者有意湮灭。若能还其本来面目,不仅可以揭示当时复杂的政治关系,往往也是破解历史表象背后深层原因的关键。
|
關於作者: |
姚念慈,湖北武汉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89年师从清史大家王锺翰先生研习清史满族史,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著作有《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 : 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满族八旗制国家初探》、《清初政治史探微》,论文有《多尔衮与皇权政治》、《评清世祖遗诏》、《明遗民与清初碑传纪年》等。
|
目錄:
|
实证史学并未山穷水尽 ——代序
皇太极入关机缘与得失 ——明金己巳之役若干问题考辨
一 皇太极兴师“伐明”质疑
(一)初衷攻明 还是察哈尔
(二)苏布地与皇太极关系之疑点
(三)皇太极入关后苏布地之表现
(四)入关“伐明”是否符合皇太极本意
二 明廷的失策——放弃抚赏朵颜三卫
(一)蒙古形势变化与抚御之分歧
(二)进取辽西与抚赏蒙古
(三)启祯之际抚赏之议
(四)崇祯举棋不定与本末倒置
(五)袁崇焕为苏布地“储粮”辨
三 金军顺利破关与蓟镇防御再检讨
(一)蓟镇三协分布失当
(二)蓟辽总督驻所东移与总督暂缺
(三)金军破关与蓟镇中东两协
四 明金两军蓟门对峙与至京时间
(一)袁崇焕“遣散援军”原委
(二)自通州入卫京师
五 北京城下三战
(一)德胜门之战
(二)广渠门之战
(三)左安门对峙
六 形势转折点——袁崇焕入狱
(一)再说皇太极反间计
(二)关宁兵东溃与重整
七 皇太极大军北返之再考察
(一)永定门之战与撤离北京
(二)东进山海关受阻及《老档》《清实录》之失载
(三)击败西线明军、仓皇出关
结语:皇太极如何看待入关得失
多尔衮与皇权政治
一 根基脆弱的崇德皇权
二 统治集团的矛盾与福临继位的实质
(一)八旗与崇德皇权之渊源
(二)“八王共治”之余绪
三 多尔衮与两黄旗的合作
(一)二王摄政出笼之经过
(二)豪格的异动与多尔衮独揽大权
四 清军入关与皇权政治的演变
(一)崇德政治遗轨
(二)清初专制皇权之根源
五 “皇父摄政王”与皇权的归一
(一)多尔衮篡夺皇位之步骤
(二)未行篡位是否因两黄旗大臣抵制
(三)太后“核心”说质疑与“皇父摄政王”之内涵
(四)多尔衮生前“归政”说难以成立
(五)专制皇权之下八旗关系的变化趋向
结语
评清世祖遗诏
一 遗诏与罪己诏的诠释
(一)遗诏的实质及世祖背离满洲的时间断限
(二)顺治十七年平反旧案之含义
(三)世祖坚持汉化改革的现实根源
二 八旗格局的变化及其对国家机构的影响
(一)上三旗的组建过程及时间
(二)世祖亲政初期的所谓“率由旧典”
(三)专制皇权及满洲君臣的疏离
(四)满族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重组
(五)议政会议的权限及与皇权的关系
三 从内三院到内阁——行政中枢的建立
(一)徒有其名的文职衙门领袖
(二)亲政初年内院人事更替
(三)顺治十年票拟制度的改革
(四)学士批红
(五)世祖与汉大学士的冲突及陈名夏死因
(六)南北党论质疑
(七)内三院更名内阁的历史背景
赘言
康熙初年四大臣辅政刍议
一 玄烨计擒鳌拜之原因
二 四大臣辅政之由来及其位序问题
三 辅政体制与所谓亲王贝勒监临
四 辅臣“公同奏事”和“太后裁决”辨析
赘言
主要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