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家庭财富守护与传承 作者邵毅力
》
售價:HK$
87.8

《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114
》
售價:HK$
4180.0

《
中国现代性的起点:戴震的新古典世界(海外中国研究文库·一力馆)
》
售價:HK$
119.9

《
生存与尊严:律师定位与展业方法(第四版)
》
售價:HK$
74.8

《
水电项目鱼类增殖放流技术实践
》
售價:HK$
85.8

《
出版的力量:清末至新中国初期的知识分子与工业化出版
》
售價:HK$
77.0

《
雍正:天地古今惟一啸(修订版)
》
售價:HK$
79.2

《
正学堂稿(全二册)《儒藏》精华编选刊
》
售價:HK$
151.8
|
| 編輯推薦: |
作为第一个全球记者奖项瑞士“真实故事奖”的中文地区合作者,《单读》持续关注全球传媒业的动向,继《单读26·全球真实故事集》之后,推出续编《单读40·全球真实故事集Ⅱ》,译介“真实故事奖”2021年和2023年入围作品中的六部。
六篇真实故事逼视真实的人性,呈现出存在于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身份、不同人之间普遍性的暴力,以及暴力带来的持续性创伤——
为打击恐怖主义而设的关塔那摩拘押营制造着新的暴力,曾经的施刑者和受刑者都在事件发生后的十多年里饱受精神折磨;
大德黑兰监狱拘禁了一万多名罪犯,他们为赎罪而来,心灵、身体和感官,以及人的价值和人本身却在监狱中日渐腐烂;
一位德国天主教神父在“二战”后组织的青少年营地活动多年后被指“半军事化”“带有法西斯风格”,他曾对孩子实施体罚甚至性侵犯;
新冠疫情带走了许多西班牙老人,他们在医疗资源不足和没有家人相伴之时孤独死去;
波兰的“记忆部”试图将历史篡改为英雄的波兰人在纳粹占领期间几乎家家藏匿过犹太人,但历史的真相并没有那么美好;
|
| 內容簡介: |
本辑《单读》为口碑长销好书《单读26·全球真实故事集》续编。《全球真实故事集II》译介了第一个全球记者奖项瑞士“真实故事奖”2021年和2023年入围作品中的六部,分别关于关塔那摩拘押营的一对冤家、伊朗大德黑兰监狱的世相、一位德国父亲遭性侵的往事、疫情中过世的西班牙老人、波兰记忆文化的反抗者和几度流亡的缅甸罗兴亚人。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必须为那些正在从历史中被抹去的事物而战斗。”这些真实故事都在战斗着。它们再度提醒世人,记录是重要的,为了所有的受害者、幸存者、无辜的人。
除了这六篇文章外,本辑《单读》还收录了中国记者靳锦关注柬埔寨诈骗从业者的新作,以及巴勒斯坦摄影师哈桑·阿尔扎宁用手机拍下的流离失所生活。
|
| 關於作者: |
巴斯蒂安·贝布纳(Bastian Berbner),《时代周报》(Die Zeit)记者、编辑,也为《南德意志报杂志》(Su?ddeutsche Zeitung Magazin)撰稿。曾获埃贡·欧文·基施奖(Egon-Erwin-Kisch-Preis)、德国记者奖(Deutschen Reporterpreis)、阿克塞尔·施普林格奖(Axel-Springer-Preis)和欧洲新闻奖(European Press Prize)杰出报道奖。他是播客《斯拉希:关塔那摩十四年》(“Slahi–14 Years Guanta?namo”)和《180度:反仇恨的故事》(“180 Degrees–Stories Against Hate”)的主播,后者内容已结集成书《寻找共同点:分裂世界中克服仇恨的鼓舞人心的真实故事》(In Search of Common Ground: Inspiring True Stories of Overcoming Hate in a Divided World)。
约翰·格茨(John Goetz),调查记者,电影制作人。他的作品见于《明镜周刊》(Der Spiegel)、《南德意志报》(Su?ddeutsche Zeitung)、《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和《卫报》(The Guardian)。他的电影在德国广播电视联合会(ARD)、德法公共电视台(ARTE)、英国第四台(Channel 4)、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 丹麦广播公司(DR)和全球的各大电影节上放映,其中《斯诺登大逃亡》(Snowden’s Great Escape)获得德国电视学院奖(Deutscher Fernsehpreis)最佳纪录片奖,《寻找怪物》(In Search of Monsters)已在北美发行。
庄亦男,德语教师、译者,出生于上海,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德文系。主要翻译作品:伊尔泽·艾兴格《更大的希望》、约瑟夫·罗特《造反》、沃尔夫冈·克彭《草中鸽》、罗伯特·瓦尔泽《雅各布·冯·贡腾》等。
巴纳夫谢·萨姆吉斯(Banafsheh Samgiss),伊朗资深社会新闻记者,她为《正义之声报》(Seda-ye Edalat)、《伊朗报》(Iran)、《东方报》(Shargh)、《信任报》(Etemad)等伊朗报纸,以及新闻网站Ensaf News和Meidaan撰写报道。
韩见,前媒体人,现金融行业从业者,坐班之余用爱发点电的不自由撰稿人。
尼娜·希克(Nina Schick),1975年出生于海德堡。在德国国家学术基金会奖学金的支持下,她先后于康斯坦茨、卡迪夫和汉堡学习法律。通过第一次国家法律考试后,她又获得了美因茨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她曾是美联社(AP)和《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的自由撰稿人。2006年起,她在慕尼黑新闻网站FOCUS Online担任编辑,并于2012—2016年担任新闻副主管。2016年开始,她成为一名自由记者,并兼职处理殡仪馆的公共关系工作。
蔡芷芩,中国东海岸人,《单读》编辑。
巴勃罗·德拉诺(Pablo de Llano),《国家报》(El Pai?s)编辑,曾供职于该报的墨西哥分部,也做过驻迈阿密记者。他拥有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学哲学学位。
龚若晴,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西班牙语文学博士在读,译有《拒绝所有的岸:瞭望员马克洛尔集》《鹰的语言:哥伦比亚当代诗歌选集》等。
凯蒂娅·帕廷(Katia Patin),多媒体记者,常驻华盛顿和伊斯坦布尔。她的报道关注东欧及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记忆、威权主义与政治议题。作品曾发表于《尾声故事》(Coda Story)、《时代杂志》(TIME)、《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卫报》等媒体。
刘漪,自由译者,有两只猫。
萨拉·A. 托波尔(Sarah A. Topol),记者,《纽约时报杂志》(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特约撰稿人。她在纽约长大,能流利地说俄语,曾于2008年移居开罗、2013年移居伊斯坦布尔,现常驻里斯本和纽约。她的报道获得过真实故事奖(True Story Award)、美国国家杂志奖(National Magazine Award)、库尔特·肖克国际新闻奖(Kurt Schork Award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ism)等。她的作品也发表于《大西洋月刊》、《商业周刊》(Businessweek)、《时尚先生》(Esquire)、《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GQ等媒体。
李逸帆,蒙特雷国际研究院口笔译硕士,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自由译者、撰稿人,译有《水蛭气象表》《柏林葬礼》《不可计算》等。
靳锦,资深媒体人。
哈桑·阿尔扎宁(Hassan Al-Zaanin),视觉艺术家,十八岁,来自加沙地带。
何珊珊,《单读》执行主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和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系。
|
| 目錄:
|
“关塔那摩”把他们变成了什么? 巴斯蒂安·贝布纳 约翰·格茨
有罪之城 巴纳夫谢·萨姆吉斯
十字之下 尼娜·希克
就这样,我们失去了改变西班牙的一代人 巴勃罗·德拉诺
波兰的“记忆部”篡改大屠杀历史 凯蒂娅·帕廷
一位老师与大屠杀 萨拉·A. 托波尔
外篇
媛媛的旅馆 靳锦
他们的痕迹 哈桑·阿尔扎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