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资源循环工程理论与实践(刘维平 )

書城自編碼: 409804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刘维平 主编 秦恒飞、张曼莹 副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122472304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0.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出土文献与汉唐法制史新论
《 出土文献与汉唐法制史新论 》

售價:HK$ 85.8
最美最美的博物书(全5册)
《 最美最美的博物书(全5册) 》

售價:HK$ 160.6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原创小品合集
《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原创小品合集 》

售價:HK$ 96.8
在游戏中培养自立的孩子
《 在游戏中培养自立的孩子 》

售價:HK$ 49.5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精)--中华学术·有道
《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精)--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85.8
雪的练习生
《 雪的练习生 》

售價:HK$ 74.8
硅、神经与智能体:人工智能的觉醒
《 硅、神经与智能体:人工智能的觉醒 》

售價:HK$ 85.8
明代粮长制度(增订本)精--梁方仲著作集
《 明代粮长制度(增订本)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68.2

 

內容簡介:
《资源循环工程理论与实践》分为三篇,共11章内容。第一篇以资源循环工程理论基础为主线,阐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基本内涵、资源循环利用与城市矿产的相互关系,以及资源循环的基本原理及其分析方法。第二篇针对资源循环工程技术与应用, 论述了工业固体废物、农林生物质资源、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退役动力电池资源化技术以及能源循环利用与低碳技术。第三篇结合作者的科研工作,阐述了资源循环工程创新与发展,主要包括生物质材料化技术与应用、膜分离技术与贵金属回收、生物电化学技术在资源循环中的应用等内容。本书可作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供资源循环利用及其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
關於作者:
刘维平,江苏理工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06年至今一直承担《资源再生利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及微生物燃料电池为主要科研方向,主持完成了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及常州市社会发展和国际科技合作等科研项目,主持完成了江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及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译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3件;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5项;出版专著与教材3部。
目錄
第一篇资源循环工程理论基础1
第1章绪论 2
1.1资源与再生资源 2
1.1.1资源概念 2
1.1.2资源属性 3
1.1.3再生资源 5
1.2资源循环利用概念、特征和系统模型 6
1.2.1资源循环利用概念 6
1.2.2资源循环利用特征 7
1.2.3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模型 8
1.3城市矿产与资源循环 9
1.3.1城市矿产概念 9
1.3.2城市矿产环境效益 10
第2章资源循环基本原理 12
2.1资源循环生态学原理 12
2.1.1生态学基本概念 12
2.1.2物质循环的生态学原理 13
2.2可持续发展理论 14
2.2.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 14
2.2.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 14
2.2.3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内涵 15
2.3循环经济理论 16
2.3.1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6
2.3.2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17
2.3.3循环经济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关系 18
2.43R 原则及其拓展 18
2.4.13R 原则 18
2.4.25R 原则 20
2.5资源循环利用微生物技术 21
2.5.1微生物技术基本原理 21
2.5.2微生物浸出 22
2.6有色金属材料循环利用冶金原理 22
2.6.1火法冶金 22
2.6.2湿法冶金 25
2.7高分子材料循环利用理论基础 27
2.7.1物理循环 27
2.7.2化学循环 29
2.7.3能量循环 30
第3章资源循环分析方法 31
3.1物质流分析 31
3.1.1物质流分析基本概念 31
3.1.2物质流分析类型与分析方法 32
3.1.3物质流分析步骤与指标体系 36
3.2生命周期评价 38
3.2.1生命周期评价基本概念 38
3.2.2生命周期评价框架与程序 38
3.2.3生命周期评价应用案例 40

第二篇资源循环工程技术与应用43
第4章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 44
4.1废杂有色金属循环利用 44
4.1.1有色金属简介 44
4.1.2金属材料循环利用预处理 46
4.1.3废杂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实例 53
4.1.4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实践 59
4.2黑色金属循环利用 64
4.2.1废钢铁来源及分类 64
4.2.2废钢铁加工 66
4.2.3废钢铁循环利用 66
4.3耐火材料循环利用 67
4.3.1耐火材料简介 67
4.3.2耐火材料循环利用方法 69
4.3.3耐火材料循环利用实例 71
4.4废旧塑料循环利用 71
4.4.1废旧塑料来源 71
4.4.2废旧塑料分类与鉴别 72
4.4.3废旧塑料循环利用技术 76
4.5废旧橡胶循环利用 82
4.5.1废旧橡胶概述 82
4.5.2废旧轮胎循环利用 82
4.6废旧催化剂循环利用 92
4.6.1废旧催化剂来源 93
4.6.2催化剂失活 94
4.6.3常见废旧催化剂再生 96
4.6.4废旧催化剂性能的改进 98
第5章农林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 100
5.1生物质概述 100
5.1.1生物质概念 100
5.1.2生物质种类 101
5.1.3生物质组成结构 101
5.2生物质能概述 103
5.2.1生物质能概念 103
5.2.2生物质能特征 104
5.3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及应用 105
5.3.1生物质热解气化概述 105
5.3.2生物质热解气化工艺与设备 109
5.3.3生物质热解气化工程实践 112
5.4生物质热裂解液化技术及应用 113
5.4.1生物质热裂解液化概述 113
5.4.2生物质热裂解液化工艺与设备 121
第6章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 125
6.1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概况 125
6.1.1建筑垃圾组成及分类 125
6.1.2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 126
6.1.3生活垃圾卫生填埋 126
6.2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 127
6.2.1建筑垃圾预处理 127
6.2.2废弃砖瓦资源化 128
6.2.3废弃混凝土资源化 129
6.2.4废弃沥青资源化 130
6.3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 131
6.3.1生活垃圾焚烧热能利用 131
6.3.2生活垃圾堆肥利用 133
6.3.3生活垃圾资源化新技术 135
第7章退役动力电池资源化技术 136
7.1动力电池简介 136
7.1.1动力电池基本概念及分类 136
7.1.2动力电池关键技术指标 137
7.1.3几种典型动力电池简介 139
7.2退役锂离子动力电池资源化技术 144
7.2.1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资源化 144
7.2.2锂离子动力电池资源循环利用设备 148
7.3退役镍氢动力电池资源化技术 153
7.3.1正负极材料回收利用 153
7.3.2废旧镍氢电池循环利用冶金技术 154
7.4退役铅酸动力电池资源化技术 155
7.4.1铅酸动力电池废酸资源化 155
7.4.2废铅膏资源化 158
第8章能源循环利用与低碳技术 164
8.1能源与低碳经济 164
8.1.1能源及其分类 164
8.1.2低碳经济 165
8.2主要工业行业的节能降碳技术 166
8.2.1钢铁行业余热利用 166
8.2.2水泥生产中的二次能源回收技术 167
8.3能源利用中的低碳技术 168
8.3.1燃烧前脱碳技术 168
8.3.2富氧燃烧捕集技术 168
8.3.3燃烧后脱碳技术 169
8.4二氧化碳利用及封存技术 170
8.4.1二氧化碳利用 170
8.4.2二氧化碳封存 171
8.4.3国内外碳捕获技术发展情况 171
8.4.4二氧化碳利用及封存示范项目 173

第三篇资源循环工程创新与发展175
第9章生物质材料化技术与应用 176
9.1生物质组分结构 176
9.1.1纤维素 176
9.1.2半纤维素 178
9.1.3木质素 179
9.2纤维素基功能材料 181
9.2.1纤维素功能纸材料 181
9.2.2纤维素膜材料 182
9.2.3纤维素气凝胶材料 183
9.2.4其他纤维素基功能材料 184
9.3半纤维素基功能材料 185
9.3.1半纤维素膜材料 185
9.3.2半纤维素基水凝胶材料 186
9.3.3其他半纤维素基功能材料 187
9.4木质素基功能材料 188
9.4.1木质素纳米材料 188
9.4.2木质素基薄膜材料 190
9.4.3木质素基复合水凝胶 193
9.5生物质衍生碳基功能材料的技术与应用 194
9.5.1纤维素衍生碳基功能材料 194
9.5.2木质素衍生碳基功能材料 196
9.5.3生物质本征结构碳材料 196
第10章膜分离技术与贵金属回收 197
10.1膜分离技术概述 197
10.1.1膜分离技术原理及主要类型 197
10.1.2膜分离技术主要问题与对策 201
10.2贵金属回收技术概述 205
10.2.1贵金属二次资源 205
10.2.2贵金属回收方法 206
10.3膜分离技术在贵金属回收中的应用 207
10.3.1吸附膜分离技术回收贵金属 208
10.3.2离子交换膜分离技术回收贵金属 208
10.3.3膜蒸馏技术回收贵金属 209
10.3.4其他膜分离技术 209
第11章生物电化学技术在资源循环中的应用 211
11.1生物电现象与产电微生物 211
11.1.1生物电现象 211
11.1.2产电微生物简介 212
11.1.3产电微生物生理特征 213
11.2微生物燃料电池 218
11.2.1微生物燃料电池基本原理 218
11.2.2微生物燃料电池基本结构 219
11.2.3电极与质子交换膜 220
11.2.4电解液与底物 222
11.3微生物电解池 224
11.3.1微生物电解池基本原理 224
11.3.2微生物电解池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区别 224
11.4微生物燃料电池在金属回收中的应用 225
11.4.1微生物燃料电池金属回收实例 226
11.4.2微生物燃料电池金属回收影响因素分析 227

参考文献 229
內容試閱
在浩瀚的人类文明进程中,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模式日益暴露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严峻问题。在此背景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应运而生。资源循环以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以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证明,资源循环在贯彻落实生态环境理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资源循环是应对资源危机的必然选择。资源的有限性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资源循环工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了资源从“废弃”到“再生”的转变,有效缓解了资源供给压力,为破解资源危机提供了新思路。矿产资源日益枯竭、水资源分布不均且污染严重、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频发,这些无不警示我们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随着传统资源的逐渐枯竭,如何寻找新的资源来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书基于资源循环利用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应对资源危机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资源循环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环境污染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传统的资源利用模式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污染物排放,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破坏。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资源循环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资源循环利用强调在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生态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本书依据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强调资源循环利用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程度,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对当前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积极应对,更是对未来世代负责的体现。
资源循环是引领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资源循环工程涉及冶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化学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资源循环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的突破不仅推动了资源循环工程的发展,也为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本书介绍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相关技术与创新路径,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和水平,推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资源循环工程理论与实践》分三篇,共11章内容,阐述了资源循环工程理论基础、资源循环工程技术与应用、资源循环工程创新与发展,详细介绍了工业固体废物、农林生物质资源、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退役动力电池资源化技术以及能源循环利用与低碳技术,论述了生物质材料化技术与应用、膜分离技术与贵金属回收、生物电化学技术在资源循环中的应用。
编写过程中,刘维平承担了第1章、第2章、第4章4.1~4.3及第11章的编写任务,并负责全书的结构编排与统稿;秦恒飞承担了第4章4.4、第5章、第7章7.2及第9章的编写任务;张曼莹承担了第4章4.6、第7章7.4及第10章的编写任务;蒋莉承担了第3章、第4章4.5及第8章的编写任务;孔峰承担了第6章以及第7章7.1、7.3的编写任务;孟娟、罗京、蒋杰、程龙、陆佳鑫、陈雪雪、王欣然、裴云霁、王松奇等承担了相关章节文献资料的整理及图表绘制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编写过程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特向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江苏理工学院、化学工业出版社,以及书中涉及的工程案例相关企业为本书的出版提供的支持!
随着技术创新与交叉学科的涌现,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科技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增强将不断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循环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展望未来,资源循环利用将在全球范围内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希望《资源循环工程理论与实践》的出版能为资源循环相关专业的教学,以及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由于作者学识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4年夏于常州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