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中国世界遗产全书·大美中国篇+最美非遗篇(全2册 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798.0
 
  《 
			“欧洲之心”人文视角下的捷克国别研究
			》
 售價:HK$ 
			107.8
 
  《 
			书立方 中国文化常识口袋文库 礼盒装共30册
			》
 售價:HK$ 
			330.0
 
  《 
			突破平面Photoshop 2025设计与制作剖析
			》
 售價:HK$ 
			75.9
 
  《 
			如果未来可以被编辑 关于基因编辑的技术、哲学和艺术悖论
			》
 售價:HK$ 
			64.9
 
  《 
			数字芯片后端设计基础与实践(微课版)
			》
 售價:HK$ 
			65.8
 
  《 
			AI赋能财务:写给CFO的AI使用手册
			》
 售價:HK$ 
			98.8
 
  《 
			无人机技术 未来趋势与实际应用
			》
 售價:HK$ 
			184.8
 
 
 | 
         
          | 編輯推薦: |   
          | 700年华夏盛世,汉与唐两种表达,拂去2000年时光尘埃,看清楚何以中国 汉唐长安,不只是古代中国的中心,也是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是信仰汇流之地,是制度之源,是东方世界的中轴线。它吸纳佛光道气,承载丝路千帆,诞生制度规范,雕刻信仰图腾,汇聚百工巧思,是“大国之都”的极致表达。重读长安,就是触摸中华秩序的源头,理解中华文明如何在冲突与交融中绵延不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刘庆柱扛鼎之作
 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启汉长安城遗址的系统研究,近七十年来,几代考古人扎根黄土,从残垣断瓦中打捞文明密码。考古学家刘庆柱以历代考古成果为基,结合典籍文献,3次精修打磨,终成集大成之作《盛世长安》。这部书不仅是个人学术生涯的结晶,更是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集体智慧——新增近百幅高清彩图与最新行政区划考据,让沉睡的黄土开口讲述中华文明的根基与荣光。
 3. 实景还原 考古成果 文献印证,全景式呈现长安从汉到唐的城市细节
 以考古研究为根基,以出土文物为证,以史书典籍为脉,用实景图与手绘复原图全景串联,将长安从地下重唤于眼前。历史不再是模糊的符号,而是触摸可感的鲜活现场。
 4. 上百张精选插
 |  
         
          | 內容簡介: |   
          | 两千年烟尘落定,一座城犹在光中。它曾是汉家天下的中枢,是大唐万国的归心;驼铃起处,万商云集,礼乐交织,星辰可步。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盛世长安》以六十余年考古成果为基,融汇文献之脉络、图像之细节,重现汉唐长安的壮阔图景。从未央宫、大明宫,到坊市、学府、佛寺、道观,这不仅是一部城市的复原图谱,更是一种文明的记忆修复。
 在这本书中,你将触摸到中华秩序的源头,感受到古人理想的温度。读长安,不仅是回望盛世,更是理解何以中国的钥匙。
 |  
         
          | 關於作者: |   
          | 刘庆柱,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前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都城与陵墓考古研究。主持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重大遗址发掘,著有《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古都问道》《汉长安城》等学术经典。 |  
         
          | 目錄: |   
          | 一 古代长安的自然地理环境 / 001 地理位置 / 003
 山脉与塬地 / 005
 河流与池泽 / 007
 二 汉代以前的关中历史 / 011
 三 汉长安城的营建及其形制与布局 / 017
 汉长安城的营建 / 019
 汉长安城的形制与布局 / 023
 四 汉代长安的宫殿及其离宫、苑囿 / 063
 西宫——未央宫 / 065
 东宫——长乐宫 / 111
 后妃之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 / 118
 “度比未央”的建章宫 / 124
 上林苑——皇室公园 / 131
 避暑胜地——甘泉宫 / 140
 五 礼制建筑 / 147
 明堂(辟雍) / 150
 灵台 / 153
 宗庙 / 154
 南北郊 / 160
 社稷 / 161
 六 西汉诸陵和诸陵邑 / 165
 西汉诸陵及陵园 / 167
 西汉诸陵陪葬墓 / 186
 西汉诸陵邑 / 190
 七 汉代长安的治安管理 / 195
 军事设施和卫戍部队 / 197
 京师的社会治安与管理 / 201
 八 汉代长安与周边地区及域外的文化交流 / 207
 九 汉代长安的经济状况 / 219
 发达的农业 / 221
 先进的手工业 / 228
 繁荣的商业 / 240
 十 汉代长安的文化面貌 / 249
 全国的学术中心 / 251
 最高学府——太学 / 251
 皇家图书馆 / 254
 音乐与舞蹈 / 256
 美术 / 259
 十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安城 / 263
 十二 唐长安城的形制与布局 / 271
 隋文帝徙都及大兴城的营建 / 273
 唐长安城的建设与布局 / 276
 唐长安城的外郭城 / 277
 十三 唐长安城的皇城、皇宫与池苑 / 287
 长安城的子城——皇城 / 289
 宫城 / 292
 东内——大明宫 / 298
 南内——兴庆宫 / 314
 禁苑与西内苑、东内苑 / 320
 曲江池与南苑 / 323
 十四 唐代长安的皇家离宫 / 329
 皇家离宫的分布与建设 / 331
 九成宫 / 332
 华清宫 / 337
 十五 唐代长安的宗教 / 345
 佛教在长安 / 347
 古刹名寺遍长安 / 348
 道教在长安 / 365
 祆教在长安 / 369
 摩尼教在长安 / 370
 景教在长安 / 371
 十六 关中唐代十八陵 / 373
 唐陵陵区的分布 / 375
 唐陵的形制 / 377
 十七 唐长安城的行政管理 / 409
 唐长安城的行政机构 / 411
 唐长安城的治安管理 / 412
 十八 唐代长安的社会经济 / 417
 长安的农业与郊区庄园 / 419
 传统与新兴的手工业 / 422
 商业市场与商业活动 / 433
 十九 唐代长安的文化 / 441
 最高学府——长安国子监 / 443
 唐诗与长安 / 444
 长安乐舞 / 447
 长安美术 / 455
 体育运动——击球 / 460
 二十 国际大都会——唐长安城 / 463
 长安城中的少数民族居民与外国使者 / 465
 在长安供职的各族酋长与外国人 / 467
 长安城中的外国商人及其商业活动 / 469
 二十一 唐代以后的长安 / 475
 后 记 / 481
 参考文献 / 483
 |  
         
          | 內容試閱: |   
          | 序言 
 西安古称长安,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国家组织编写《祖国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领导考虑我当时是汉长安城考古队负责人,就把这个撰写工作交给我了。1988 年 6 月人民出版社将我撰写的《长安春秋》出版了。本书主要是通过有关古都长安的历史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介绍长安的历史。限于篇幅,该书简要介绍了汉唐时期都城长安的辉煌历史。
 21 世纪之初,不少出版社与我商谈,希望《长安春秋》能够再版。但是由于我当时田野考古工作任务比较重,一直没有答应。直到 2014 年 6 月,“丝绸之路起点: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联合申遗成功,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得到国际公认。西安当地的一些出版部门希望再版此书,这就是《长安春秋》第二版(《地下长安》)撰写与出版的原因。相较于《长安春秋》,《地下长安》的主要特点是,增加了大量汉唐长安的考古新发现。更为重要的是,《地下长安》充实了丝绸之路开通后都城长安与“国家文化”相关的诸多内容,包括汉唐帝陵、都城社会管理、域外宗教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等重要方面。
 近年来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备受国内外关注,而汉唐长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突出代表,也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集大成,我认为当前需要重新认识“地下长安”,不仅要介绍古都长安的历史,更要通过《盛世长安》的出版,更加清晰地回望、理解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突出特性”。
 汉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之“盛世”,人们常说的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其中前三位均在“长安”,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汉唐”当之无愧,而其都城长安,更是中国历史上“盛世”的典范!汉唐盛世的辉煌,集中体现在其国家政治统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经济管理中心与文化礼仪活动中心——汉唐长安上。
 通过汉唐长安的历史,可以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这体现在其都城规制思想所蕴含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中”与“中和”这一核心思想。因为人类历史的延续,正是基于正确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如始于汉长安城城门的“一门三道”形制,和战国时代楚国都城湖北江陵“纪南城”的西城墙之北城门与其南城墙的西城门各有三个门道的形制很类似,二者
 均为“一门三道”,只是“纪南城”并未形成城门定制。楚国先后是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之一,而“楚文化”与“汉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文化“亲缘”,因为“汉文化”的缔造者实际上就诞生于楚国故地(丰沛),如汉高祖刘邦及其朝廷的重要军政高官萧何、曹参、王陵、审食其、周勃、周亚夫、樊哙、夏侯婴、周昌、任敖等均为楚人。这种文化传承也使得“汉唐盛世”的汉字、汉人、汉族、汉文化圈由此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国。如果人们再看一看都城附近的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乾陵司马门前真人大小的 60 多尊蕃臣石像,可知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被世人称为“天可汗”,这堪称世界史上的奇迹!这是中华文明“和平性”与“包容性”特质的实证。
 汉唐长安城的规制,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居中”的理念(如太极宫位于宫城中央,东宫与掖庭宫分布于其东西两侧)。从考古发现来看,至迟在商代都城(洹北商城)的宫城已位于都城中部。此后,略晚于汉长安城的北魏洛阳城的宫城、宋开封城、元明清北京城的都城规制基本继承了汉唐长安城的规制,这也就佐证了中华文明都城规制发展的“连续性”。
 汉唐形成的古代都城规制思想延续至元明清。大金王朝海陵王认为“燕京乃天地之中”,因此他建都“燕京”(北京),其都城名为金中都,“中都”之名体现出古代都城“择中建都”、都城之内“择中建宫”、宫城之内“择中建殿”的理念。蒙古族建立的元大都、清代满族建立的清王朝都城北京城,都是例证,这种“国家文化的认同”,更加凸显了中华文明的国家
 至上与各民族之凝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形成、深入民心。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与宫城正门从过去的“一门三道”发展为“一门五道”的重要里程碑,这里体现的是中华文明“国家认同”理念的进一步强化与深化。上述都城规制变化,使国家至上的政治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古代都城规制发展所体现的“连续性”,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创新性”密切相关,历史在发展,都城城门从汉长安城“一门三道”发展为唐长安城(外郭城)与宫城正门的“一门五道”,正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创新性”的见证。这一规制为后世所继承,直至元明清,北京城皇城正门天安门便体现了这一规制,天安门前增设的金水桥,更加凸显了都城及其宫城至高无上的地位。都城作为国家的缩影,不仅是政治与权力的中心,也通过空间布局象征性地体现国家的自然地理与宇宙观。一些皇城内安排了“水池”,如汉代未央宫中的“沧池”、建章宫中的“太液池”,唐长安城宫城中的“四海池”,这一制度一直传承至元明清,北京城中的“中南海”“北海”等都有所体现。其实秦始皇陵的地宫中就灌注了大量的汞,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地宫之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些无疑强化了国家观念中的“海洋”意识。随着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国家的概念越来越完整。
 中华文明在不断的创新中一代又一代地发展着。“汉唐盛世”时期,大唐王朝都城长安的国际地位,唐太宗李世民被国内外称为“天可汗”,长安城中的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建筑及宗教碑刻,以及唐代历史文献记载的域外商人、政界人士在长安的数量之多、地位之高、影响之大,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至今西安保存的
 “大唐景教流行中国碑”,就是中华文明“包容性”“和平性”的历史佐证。可以说《盛世长安》生动展现并佐证了中华文明的这些突出特性。
 
 地理位置
 
 古代长安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地处关中盆地中部。关中盆地,南倚秦岭山脉,北临北山山系,西起宝鸡,东到潼关,整个地形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渭河河槽南北两侧为不对称的阶地和台塬。阶地地势平坦,台塬之上地面广阔,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对于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显得尤为重要。
 关中地区的地理形势十分优越。所谓关中,就是说此地在关塞之中,其东、西、南、北的关塞分别是函谷关、散关、武关和萧关。
 函谷关以函谷得名。函谷东自崤山,西至孟津,东西 40 里。谷道两边是悬崖峭壁,山崖之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松柏。苍松翠柏遮盖着狭长的谷道,更增加了函谷之中的险要气氛。由于谷道深险如函,因而得名函谷。秦汉时代,此地也称为崤函。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处:一是春秋战国时代、秦代到西汉中期的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王垛村。西汉中期,函谷关迁徙至今河南省新安县,又称汉函谷关,此关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第一关,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汉函谷关之关城建于过关的古道之上,东西160 米,南北 110 米。关城东北与东南分别是传说的鸡鸣台和望气台,这或许就是函谷关的东阙。汉代函谷关遗址考古发现的“关”字瓦当,成为汉代函谷关的重要佐证。
 关中西界散关,因关塞在大散岭上,所以取名为散关,或称大散关。又一说,散关因临古散谷水而得名。还有一说,散关所在地因西周时代为散国而得名。散关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二里关村,这里曾出土西周青铜器散氏盘,其上铭文有“周道”,周道应该是西周时代秦蜀之通道。此关适于秦岭咽喉之地,扼川陕交通要道,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武关为关中南部之关,春秋时代称少习。战国时代,秦国于少习置武关,为秦之南关,刘邦就是从武关进入关中、灭亡秦朝的。武关遗址在今陕西省丹凤县武关镇武关村。关城遗址平面为长方形,面积约 4 万平方米。
 关中北界的萧关,是长安与西北地区的交通要冲。萧关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东南 15 公里的古城镇,关城平面为长方形,东西800 米,南北 500 米,墙基宽 2 米。城外置护城壕,城壕深约 12 米,宽约30 米。萧关是“长安咽喉,西凉襟带”。
 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关中地处我国华北、西北、西南和中南几大地区的交界之地,西北通戎狄,西南连巴蜀,东北接三晋,东南达楚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汉唐时代,长安又是世界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
 
 山脉与塬地
 长安处于秦岭和渭北塬地之间。秦岭是长安附近最著名的山脉,东西横贯中国中部,为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广义的秦岭西起甘肃、青海两省边境,东至河南中部,海拔 2000 —3000 米,山势巍峨壮丽。长安面对的秦岭山势巍峨,群峰林立,东西分布有太白山、终南山、万华山、观音山等 40 余座海拔 2000 米以上的山峰。狭义的秦岭,为陕西境内商洛至宝鸡的一段,秦岭诸山之中,终南山与汉唐长安距离最近。终南山在今西安市南 40 多公里处,是秦岭西自武功、东至蓝田县境的总称,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骊山等山峰,文献亦称此段秦岭为南山。历史文献记载的终南山,又名中南山,是因其山被古人认为居天下之中、首都之南而得名。终南山又称太乙山、太一山,元封二年(前 109),汉武帝在终南山修建了太乙宫(或称太一宫),祭祀太一神(太一神是天神中最尊贵的神)。终南山附近土地肥沃,谓天下陆海之地,故又称之福地,是长安南部的天然屏障。
 如果说终南山山势雄伟、苍松翠柏、气象万千,那么渭北塬地则又是另外一番自然景象。它犹如一条气势磅礴的黄龙,首饮黄河,尾衔西天。汉唐时代著名的甘泉宫、池阳宫、扶荔宫、仁寿宫与九成宫、玉华宫等,都分布在渭北塬地之上。渭北塬地地势高亢、地面平坦。这类塬地在长安附近也多有分布,如少陵原、白鹿原、铜人原、细柳原和咸阳原等,大多是高而平的地形,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它不像山地那样瘠薄,坡度较大;虽高平,但其间河流纵横,用水并不困难;虽近临河水,但高差较大,河水泛滥对其影响甚微。因此,我们祖先早在远古的史前时代就生活在这里,出现过旧石器时代的蓝田人、大荔人等,创造了白家文化、北首岭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与姜寨类型、杨官寨类型、客省庄二期文化等灿烂的史前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些塬地里,保存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少陵原位于今西安市东南,地处浐(chǎn)河与潏(jué)河东西之间,南起长安区大兆街道司马村,北至何家营,南北 20 余千米。少陵原,因西汉孝宣许皇后的陵墓——少陵而得名。
 白鹿原位于今西安市东南,其西为浐河,东为灞河,北起西安东郊纺织城,南至秦岭北麓,南北长 20 多千米,东西宽约 6 —10 千米。据说周平王时,有白鹿游于此。古代白鹿被视为祥瑞动物,为纪念白鹿降临的瑞兆,所以取名为白鹿原。西汉初期,汉文帝在此修筑了霸陵,因而此原又称霸陵原。白鹿原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所重视。刘邦攻克武关,占领峣关,进入关中以后,就屯兵于此原之上,然后西取咸阳,东扼项羽之兵。
 铜人原位于今西安市灞桥东北,东西 7 千米,南北 5 千米。秦始皇铸铜人 12 枚置于咸阳宫前,西汉时代移至汉长安城长乐宫。东汉晚期,董卓挟持汉献帝到长安,因其财政困难,把 10 个秦代铜人熔铸成钱币。剩余2 个铜人,魏明帝欲运往洛阳,运至霸城,重不可致而留在霸城大道之南,该地因此取名铜人原。这里汉唐墓葬很多,可能是汉唐时代长安居民的墓地之一。
 细柳原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细柳街道,处于汉唐昆明池故址以南。需要说明的是,西汉名将周亚夫驻军之地细柳营,并不在长安区的细柳原,而是在今咸阳市渭河附近。
 咸阳原位于渭河北岸,西自今兴平市东北,东迄高陵区西南,在今咸阳市渭城区和秦都区的北部,其北为泾河,南临渭河。咸阳原东西长 32 千米,南北宽 10 —13 千米。原区海拔 420 —510 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秦孝公徙都的咸阳,就在咸阳原南部。咸阳原上,还埋葬有战国时代的秦王陵墓。咸阳原应该始于秦咸阳城之名。咸阳原的北部,是西汉王朝的主要帝陵陵区,这里有 9 座西汉皇帝的陵墓,并有数以百计的陪葬墓,陪葬者均为西汉一代的达官显贵与皇亲国戚。在 9 座帝陵之中,有 5 座帝陵设置了陵邑,所以咸阳原又称五陵原。咸阳原以北的北山南麓分布有关中唐十八陵及数以百计的陪葬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