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元首政治与帝国治理——以赫洛迪安《罗马帝国史》为考察对象
》
售價:HK$
74.8

《
镜观中国 1930年代的中国人、中国事和中国景 “走近中国”译丛系列
》
售價:HK$
85.8

《
地中海十城:西方文明的古典基因
》
售價:HK$
97.9

《
国学的天空(国学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傅佩荣经典之作)
》
售價:HK$
74.8

《
超人类进化:从仿生到人工智能
》
售價:HK$
86.9

《
九型人格:人人都应该学习的自我认知课
》
售價:HK$
71.5

《
中年面相
》
售價:HK$
63.8

《
疑案里的中国史3艾公子著(中国史里扑朔迷离的40个疑案,惊奇好玩又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
售價:HK$
76.8
|
編輯推薦: |
李学斌的这部著作,呈现了关于近年受到关注和热议的“中国式童年”命题的系统思考。从时间到空间,从身体到精神,从现实到虚构,从语境到文本,从历史的探寻到未来的建构,“中国式童年”的样貌、内涵、进程、艺术表达及反思等重要话题在其中得到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且彼此映照,互为阐发。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立足纷繁芜杂的中国儿童生存境况,系统探讨“中国式童年”文化内涵及其文学表达的学术力作。作者融合文艺学、童年社会学、心理学、媒体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理论,阐释了“中国式童年”的文化内涵与文学价值,分析了时间和空间维度下本土童年文化对儿童文学的意义,并从身体、游戏、伙伴、媒介、消费和历史六个维度揭示了原创儿童文学表达“中国式童年”的不同题材内容、审美路径。关于当前的原创儿童文学,作者在肯定其繁茂景象的同时,也提出了题材内容集中、叙事方式单一、文化韵味寡淡等多重“隐忧”,由此阐明创作主体深入挖掘“中国式童年”的丰富文化内涵对于原创儿童文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本书不仅是“中国式童年”这一学术概念的理论拓展与深化,也为原创儿童文学如何书写“中国式童年”提供了重要参照。
|
關於作者: |
李学斌,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入选者。现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初等教育系。1997年开始理论研究与文学创作,已发表各类作品近四百万字,含理论专著、文论集、儿童小说、散文集、人物传记、图画书、译作等四十余部。其中,理论、评论代表作有《童年审美与游戏精神》《幽默的蛰伏》《从“中国式童年”到“中国童年精神”——论新世纪原创儿童文学审美价值取向》等;儿童小说代表作有《蔚蓝色的夏天》《走出麦地》《龙抬头,猪会飞》等。另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四十余篇,文学评论两百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上海文艺创作精品”奖、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论奖”、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种荣誉。
|
目錄:
|
序(方卫平)
绪论
第一章 童年文化的内在结构及多重面相
第二章 “中国式童年”概观与童年文化审美书写
第三章 时间维度的“中国式童年”文学范型
第四章 空间视域下“中国式童年”的内容嬗变
第五章 “中国式童年”的“灵、肉”书写
第六章 “中国式童年”现实模态与虚拟图景
第七章 “中国式童年”社会建构及互动表达
第八章 新媒介语境下“中国式童年”审美镜像
第九章 “中国式童年”消费景观与文学幻象
第十章 “中国式童年”百年生命叠印与历史重构
结语:新时代原创儿童文学的繁茂与“隐忧”——“中国式童年”文化症候与原创儿童文学未来趋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方卫平)
2015年初,我在《南方文坛》第1期发表的《中国式童年的艺术表现及其超越》一文中认为,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复杂性,分化出了中国当代童年生存境况的复杂性。在短短数十年时间里,我们的孩子们从一个相对单纯的成长环境进入了另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变数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这个环境的若干鲜明表征包括:中国独特的现代化进程对于当代城市和农村儿童生活及其精神面貌的持续影响和重塑;主要由经济方式变迁导致的中国社会分层和流动对于传统童年生活方式的根本性改变;迅速发展变更中的新媒介文化施加于儿童群体和个体的日益广泛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和协同作用导致的更为复杂的各种当代童年生存问题。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研究亟须对这些独属于中国童年的新现象和新命题做出回应,或者说,对于中国式当代童年的关注和思考,应该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个核心艺术话题。这一话题不只是关于中国儿童文学应该写什么的问题的思考,它也衍生出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艺术发展而言具有重大意义的新的美学课题。
十年来,儿童文学理论界在这些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和探索,而李学斌教授的新著《“中国式童年”镜像及文学表达——童年文化与新世纪原创儿童文学研究》,可以说是这种努力、探索的一次非常重要的理论拓展和收获。
学斌的这部著作,呈现了关于近年受到关注和热议的“中国式童年”命题的系统思考。从时间到空间,从身体到精神,从现实到虚构,从语境到文本,从历史的探寻到未来的建构,“中国式童年”的样貌、内涵、进程、艺术表达及反思等重要话题在其中得到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且彼此映照,互为阐发。如同他在绪论中所说,“中国式童年”作为文化对象,“内涵丰赡,结构纷繁,样貌芜杂”,其研究的难度和学术上的挑战性可见一斑。
阅读全书十章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儿童文学学者面对这样一个充满难度的对象,如何全面地考察,细致地梳理,锲而不舍地追问,鞭辟入里地剖析。在这部新著中,读者能够获得一种十分鲜活、生动的现场感——不论是新媒介和消费文化的话题,还是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话题,都是与当下原创儿童文学发展现实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年来原创儿童文学领域的一些重要创作现象,包括童年回忆写作、战争题材写作、当代都市与乡村童年书写、儿童文学中的童年史呈现等,在学斌这部著作中均得到了综观式的探讨。作者亲历和见证了中国儿童文学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发展,也以引人注目的创作和批评实践,亲身参与了这一段文学历史的建构。多年前,他的博士论文做的是儿童文学游戏精神的研究,令我印象深刻。十多年过去了,他的研究视野、方法、思考等又经历了新的重要拓展。
学斌此书的另一大特点,是将当代原创儿童文学放到童年文化的背景上进行考察。我曾经在《儿童文学的中国想象——新世纪儿童文学艺术发展论》一书的开篇中说过,童年观和与此相关的童年文化,对一个时代儿童文学的艺术面貌及其文类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与制衡作用。众所周知,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是伴随着现代童年观的产生逐渐展开的,儿童文学的历史进程也与童年观、童年文化的历史变迁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儿童文学每一阶段的艺术发展,都与相应时代的童年文化形成了一种童年精神方面的遥相呼应,它既从童年文化中吸收重要的精神滋养,同时也参与塑造着特定时期童年文化的总体面貌。因此,谈论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童年文化始终是无法绕过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线索和背景。这也是多年来,我一直呼吁儿童文学的创作和批评都要努力突破儿童文学的小圈,走向更大的文学、文化和人类视野的原因。也因此,学斌这部著作所展现的学术意图、研究思路和理论视野,我是十分赞赏的。记得六七年前,学斌着手准备做这个课题时,我们曾经探讨过相关的一些概念与问题。从童年文化的角度研究儿童文学,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何在?我以为,由童年文化视野反观儿童文学,我们对这一文学样式及其艺术特质与可能性的认识,以及与此相伴的创作实践等,才有可能进入或抵达一个更开阔、深邃的艺术地带。学斌此书从童年文化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既是透过人类的“文化”看儿童的“文学”,也是透过作为人类精神根基的“童年”来看作为一个社会亚群体的“儿童”。儿童文学也是童年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那么,它以何种方式成为这一文化的承载者和建构者,又以何种方式实践其背后深远重大的文化精神?原创儿童文学特别需要从这样的视角,重新梳理、思考当下所有的艺术问题。我想,学斌的这部用心之作,是可以推进儿童文学界关于上述问题的进一步思考的。
实际上,在一个媒介、技术及社会生活都同步经历剧变的时代,对于原创儿童文学艺术未来的关切乃至忧虑,始终潜藏于学斌的这部著作里。他用“隐忧”这样的词语表达这份关切,从中可见一位学者的清醒和责任心。关于“中国式童年”的文学表达,他提出的五个“不平衡”的批评与剖析,包含了对当下儿童文学写作中亟须认真对待的一些重要命题的深入思索。这些判断和揭示带着当下文学现场的鲜活和热度,确实命中了原创儿童文学艺术的核心问题。
学斌既是静居于学院的儿童文学学者,也是活跃在创作前沿的儿童文学作家。这样的双重身份,使他的观察、思考、表达,既具有一种学院思维的学术光泽,又能与儿童文学的艺术地气相贯通。谢谢学斌,数年磨一剑,为当下的儿童文学研究,贡献了这样一部厚重的理论著作。
童年既是个体人生的特定阶段,也是社会结构的派生类型,还是成人文化的参照体系。作为个体人生的特定阶段,童年不仅为完整的人生奠基,还以其生长性、开放性为生命发展导航;作为社会结构的派生类型,童年不只是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历史等所观照、统摄的对象,也是社会文化必不可少的有机构成;而作为成人文化的参照体系,童年在通过不同于成人世界的生命形态、生活实践标示其独立性的同时,更以纯真、自由、快乐、想象、探索、创造等价值构成、审美精神彰显自身的文化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层面的童年文化研究、探析,都离不开对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媒介、消费、历史、伙伴、身体、游戏等儿童社会关系、生命现象、生活内容、成长动态的考察,离不开对现实童年生态的文化属性、结构、内涵,以及其审美形态、价值取向的审辨、思考。所有这些不仅在丰润、芜杂的“中国式童年”文化镜像中得以确证,而且还在新世纪原创儿童文学实践层面充分展现。
论及“中国式童年”,正如绪论所言,“中国式童年”既是“中国童年”(或“童年中国”)的同义语,也是对其特定文化语境的强化表达。概而言之,“中国式童年”指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孩子映现在社会发展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其内涵除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所衍生的复杂多样的童年面相之外,还包括中国儿童斑驳、苍凉的历史存在与丰沛、昂扬的未来趋向。
实际上,在21 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式童年”概念的提出与西方“新童年社会学”之“社会建构论”不无关系。按照社会建构论的观点,童年并非自然存在,而是由社会、政治、历史和道德等共同建构的。在此背景下,童年不仅表现出文化多样性,同时也内含民族差异性。换言之,不同地域背景下的童年之所以形态各异,就在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文化都在建构属于自身的童年。
以此为参照,“中国式童年”可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来理解。
“中国式童年”的空间含义体现的是本土童年的地域文化特征。它在原创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形态大体呈示出乡村童年、城市童年、边际童年三种样貌。其中,乡村童年是指以乡村为具体生活空间而展开的童年生活现实;城市童年是指以城市、城镇为生活空间而绵延开来的童年生活图景;而边际童年则是指处于不断流动、变迁中的童年生活境遇。
而“中国式童年”的时间含义主要指近代以来,中国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所赋予童年的形貌特征和文化内涵。其具体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历史童年、现实童年和未来(想象)童年三种样态。单就时间意义而言,这三种样态可分别理解为“审视、眷念的过去”“自在、自为的现在”“憧憬、求索的将来”。上述“中国式童年”之时空内涵及不同样态立足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不仅与民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集体无意识文化信息、文化原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植根于近代以来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语境,呈现着丰饶、芜杂、昂扬、斑驳的多元样貌。甚而,在未来的延长线上,它们还代表着中华民族追求幸福生活,寻求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和美好愿景。
由此,“‘中国式童年’镜像”所指涉的就并非单层面的中国少年儿童现实生存“映像”,而是以之为核心,向前追溯到近代以来中国儿童驳杂的历史面相,向后延展到中国孩子丰赡之成长愿景,在整体结构上涵盖了本土童年历史记忆、生活实践、观念嬗变、精神探索等诸多层面的复合性文化现象与审美资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