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英格兰的扩张
》
售價:HK$
96.8

《
不焦虑的立体几何:学透稳拿分
》
售價:HK$
87.8

《
海外中国研究·洪亮吉:清朝士大夫的生存之道
》
售價:HK$
74.8

《
数据资本大时代
》
售價:HK$
86.9

《
激情耗尽(精装彩插典藏版)
》
售價:HK$
65.9

《
鲍文家庭系统治疗
》
售價:HK$
152.9

《
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前146-716(罗马征服以来的希腊史)
》
售價:HK$
132.0

《
余音不绝:接着讲宗教史(精装)
》
售價:HK$
52.8
|
編輯推薦: |
回顾紫禁城建造历史,讲述故宫博物院百年守宝传奇
从明成祖建成北京紫禁城到紫禁城变为故宫博物院,作者以宏大的笔触写尽故宫600年历史跨度,100年博物院风云。
守宝人守护文物的独家档案
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章剑华重磅力作,披露抗战时期文物南迁亲历者口述史料,讲述文物守护的艰难经历。
追寻命运各异的故宫守宝人,致敬文明传承的孤勇者:
倡导建立故宫博物院的李石曾、因“偷盗文物”案被迫辞职的第一任院长易培基、在故宫文物迁移过程中发挥重组织协调作用的第二任院长马衡……大量第一手资料,让您深入了解那些守护文物的英雄。
125张插图,让您大饱眼福:
人物、建筑、文物、景物,125张历史和当下的故宫照片,只看图也能大饱眼福!
|
內容簡介: |
本书围绕为故宫博物院建设、发展及文物保护做出重要贡献的李石曾、易培基、马衡、那志良、单士元等诸多人物,深入挖掘这批人与故宫相关的酸甜苦辣和爱恨情仇。作者使用丰富的第一手故宫资料串联故宫博物院百年历程,以“虚构的真实”这一文学化的创作手法,对故宫背后的不为大众所知的人们进行真实且文学化的还原,使读者对故宫、故宫物、故宫人有真实且形象的认识。
|
關於作者: |
章剑华,笔名立早,江苏宜兴人,文学博士,国家一级艺术监督,江苏省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现任江苏省文联主席,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会长,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南京艺术学院讲席教授,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省委党校等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出版《故宫三部曲》《大江之上》《世纪江村》《向苍穹》《经典之城》《人生简史》《极简演讲集》等个人专著近20部,曾获中国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好书、中国党建好书、中国社科好书、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等,作品多次列入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省委宣传部重点出版项目。
|
目錄:
|
引 言 百年故宫
第一章 故宫前身——紫禁城的营造
第二章 李石曾倡议筹办故宫博物院
第三章 溥仪为搞复辟盯上宫中文物
第四章 故宫博物院在大变局中诞生
第五章 易培基带领博物院开创新局
第六章 故宫面对危机筹划国宝外迁
第七章 吴瀛担任押运官开启南迁路
第八章 马衡临危受命代理院长之职
第九章 危急中故宫文物实施大迁徙
第十章 西迁路上故宫人誓死护国宝
第十一章 数千箱国宝无奈走上不归途
第十二章 故宫博物院获新生喜事连连
第十三章 运台文物阳明山下得以安身
第十四章 故宫博物院重金购回平复帖
第十五章 富春山居图六十年后终合璧
第十六章 故宫老人世纪守望悲欢离合
第十七章 两岸同仁忆往昔重走南迁路
第十八章 故宫博物院新时代再展新貌
尾 声 永远的故宫
|
內容試閱:
|
溥仪为搞复辟盯上宫中文物
紫禁城内变幻的风云让小皇帝溥仪亦喜亦悲、一惊一乍,但还总是怀着不绝的希望。不知不觉中,3岁登基、6岁退位的他已经长大成人。
成人后的溥仪是一个矛盾中的人,他既接受着旧式教育,又有外国人做他的英文老师,灌输许多新的、先进的东西;既享受着宫廷里一切古物珍品,又戴起了眼镜,骑上了自行车,安装了电话;既陶醉在帝制梦之中,又向往外面世界的新生事物。
多年来,紫禁城内的小朝廷及其保皇势力,虽然复辟梦一再破灭,但仍然僵而不死。他们时刻窥视着社会政治风云的动荡起伏,企图伺机恢复昔日的帝制。
他们行动的第一步就是筹措经费,既用以弥补目前日益捉襟见肘的小朝廷日常开支,又为以后复辟或逃匿之需做积累。
如何筹措经费,溥仪着实动了一番脑筋,但始终想不出好的办法,最后只得把眼睛盯在宫中的文物上,打起了他的如意算盘。
本来,这些珍品文物都是我国悠久文化遗产中的主要构成部分,民国成立后应全部收归国有,不得为清室所私有。然而,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他与那些政客和军阀们为了报答曾经受过的“君思途重”,竟在《清室优待条件》中正式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的条文,把紫禁城内外财物包括所有珍贵文物在内,都当作合法的私产,得到“特别保护”。这样一来,我国几千年来的丰富文物典藏,全民的精神财富在帝制被推翻的情况下,仍属于爱新觉罗氏一姓的私有财产,并用条文固定下来。
正因为如此,溥仪摆出从前“主子”的派头,对宫中珍贵文物任意处置,或抵押,或捐赠,或赏赐,有恃无恐,不受限制。就这样,二百年多来积累在宫中的书画精品,大量地被带出紫禁城。
上梁不正下梁歪。久而久之,内务府官员及太监们便学着“皇上”的样子,干起偷盗之事。
其实,宫中偷盗之事并非起于溥仪偷盗之后,之前就时有发生。溥仪大婚时,偷盗活动就已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刚行过大婚礼,皇后凤冠上的珍宝全换成赝品。参与宫中盗窃活动的几乎可以说从上到下,人人有份。偷盗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溜门撬锁的,有监守自盗的,有顺手牵羊的。
有一次,一名太监不知从哪个宫中窃得旧藏《法书大观》一册,内有北宋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四家墨迹,著名的苏轼《季常帖》也在其中。这么一件重要的墨宝,竟让太监窃得后捎带回住所,将内部诸印玺擦掉,并藏于土坑之中,俟机拿出去出售。
到了溥仪他们偷盗文物在宫中传开后,偷盗活动便更为猖獗,甚至明目张胆起来。这段时间,莫名其妙的事情接踵而至:毓庆宫的库房门锁被人砸掉了,后窗户也打开了;乾清宫的窗子被人打开,里面的大钻石不见了踪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