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
售價:HK$
294.8

《
1848:欧洲革命之年
》
售價:HK$
196.9

《
克林索尔的最后一个夏天(精装刷边版,黑塞自传式小说)
》
售價:HK$
49.5

《
财富聚变时代: 发掘逆周期的生存智慧
》
售價:HK$
85.8

《
组合数、递推序列与同余式
》
售價:HK$
184.8

《
自由之困:非自由主义如何塑造美国历史
》
售價:HK$
107.8

《
零号琴(日本科幻大师飞浩隆花十年写的长篇代表作!2019年星云奖*佳长篇小说得主!)
》
售價:HK$
99.0

《
鼓楼新悦.创造居场所:孤独与归宿的社会学
》
售價:HK$
83.6
|
編輯推薦: |
美国图书馆联合会《选择》杂志力荐、香港书奖获奖作品,签名本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永久珍藏!
简体中文版绝版多年后重磅回归,全新收录抗战时期尘封影像!
从女性视角重构抗战历史图景,聚焦抗战时期女性生存面貌
再现历史洪流中边缘群体的浮沉与光芒
用苦难、坚韧、智慧编织女性力量与爱的颂歌
采访历时十年,几易其稿,唐德刚口述史精神传承者、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理事---李丹柯力作!
这不仅仅是一个个女人的故事,不仅仅是她们个人的苦难史,
也是那个时代所有中国女性被沉默的独白,
更是千万普通中国人在战争中的缩影。
这是来自抗战中女性真实生活的鲜活记录,这是女性在历史洪流中的浮沉与光芒
这是一首女性用坚韧与勇敢编织的力量与爱的颂歌
她们来自不同阶层,面对战争的肆虐,有人失去了亲人,有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更有人走出家门,投身到国家的救亡图存之中。
在历史舞台的边缘:
富家千金如何在动荡中保持尊严,用智慧与勇气守护家园;
贫困农妇如何在饥饿与恐惧中挣扎求生,用勤劳的双手为家人撑起一片天;
知识女性如何用教育武装自己,成为抗战动员的中坚力量;
工厂女工如何在轰鸣的机器声中,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聚焦抗战时期女性生存状态的极具人文关怀的口述史著作,通过对多位经历抗战时期女性的采访,将战争还原成更为生动、更贴近民众生活的历史,真实展现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人的遭遇与苦难。作者通过走访 35 位亲历抗战的女性,涵盖女学生、教师、家庭主妇、工人及女共产党员等不同身份,以详实的采访记录为基础,真实还原她们在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经历。这些回忆里有彼此守护的母女情,拯救朋友逃出丈夫魔掌的真挚女性友谊,对育儿以及家庭的责任感,对革命理想执着的追求,以及在战争年代积极接受教育、努力工作以实现女性自由的自我拼搏....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
不同于传统战争史对宏大战场叙事与男性视角的侧重,本书将镜头对准普通女性在战时的生活细节:每日的工作时长与薪资、物资获取的艰难、维持家庭生计的种种困境。这些看似平凡琐碎的生活片段,实则是抗战时期中国社会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用她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保护了中国家庭,从而保护了国家。她们用抗拒死亡和用各种方式让家庭生存的决心,以及她们足智多谋的生存艺术,使中国渡过了艰苦的抗战。
|
關於作者: |
李丹柯,出生于重庆,本科就读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后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历史系就读,获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中国留美历史学会理事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抗战时期中国妇女及女性教育等。
|
目錄:
|
目录
中文版致谢 / 1 /
再版序 / 1 /
序 历史,女性和中国的全民族抗日战争 / 1 /
第一部分
抗战,女性与社会 / 1 /
导 言 / 3 /
朱淑勤 女学生 / 18 /
罗福慧 女学生 / 37 /
金中恒 女学生 / 43 /
李素瑶 女学生 / 50 /
莫国钧 女学生 / 55 /
王代英 女学生 / 59 /
朱淑君 女学生 / 63 /
何佩华 重庆商会会长的儿媳妇 / 66 /
刘群英 下江逃难妇女 / 69 /
崔香玉 医生的太太 / 78 /
杨玉青 工人的太太 / 84 /
赵知难 战时儿童保育会收养的孤儿 / 89 /
杨先知 战时儿童保育会教师 / 101 /
张慎勤 战时儿童保育会教师 / 108 /
陈国钧 来自有钱有势家庭的女性 / 112 /
李素华 贫困的农家女性 / 120 /
王淑芬 贫困的农家女性 / 127 /
蒋素芬 贫困的农家女性 / 136 /
第二部分
抗战,女性与经济 / 139 /
导 言 / 141 /
乌淑群 教师、接线员 / 151 /
徐承珍 小贩的女儿 / 157 /
范明珍 木工的女儿 / 162 /
宾淑贞 女佣人 / 166 /
龚 雪 裁缝的太太 / 171 /
曾永清 被抛弃的家庭主妇 / 177 /
常隆玉 民生公司员工 / 183 /
叶清碧 工厂女工 / 193 /
杨坤慧 工厂女工 / 197 /
梁易秀 工厂女工 / 202 /
高忠贤 松溉实验区女工 / 205 /
游清雨 松溉实验区女工 / 211 /
赵桂芳 松溉实验区女工 / 217 /
第三部分
抗战,女性与政治 / 223 /
导 言 / 225 /
任再一 为新运妇指会工作的女共产党员 / 235 /
白和容 革命学生 / 255 /
罗自荣 救国会的妇女 / 267 /
王 素 中共地下党员 / 282 /
第四部分
女性,记忆与中国的全民族抗日战争 / 291
后记 / 298 /
英文参考文献 / 310 /
中文参考文献 / 316 /
|
內容試閱:
|
序
历史,女性和中国的全民族抗日战争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美国、欧洲以及亚洲其他地区,口述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在中国与二战史的研究中,尤其是在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妇女史的研究中,口述历史却并不多见。现存关于第二次中日战争的学术著作大都倾向于关注重大历史事件和从事政治活动的男性历史人物,研究的框架也多以男性经历为中心,强调以男性经历为基础的战争冲突理论。相对而言,有关个人回忆的口述历史,特别是普通妇女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提供的历史启迪,很少能够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本书是一部关于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妇女的口述史。本书的目的不是将抗战女性化,进而将其人性化和正常化,而是展示抗战中,中国妇女特别是重庆妇女的经历。我认为,战争本身并不能赋予妇女力量,使她们变得强大;是反抗侵略而非战争,使中国妇女经受了磨炼,获得了力量,变得强大。本书有两个主要目标:
第一,它旨在将口述历史和个人回忆引入妇女和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史研究之中。
它关注的是1938年到1945年期间,生活在国民党控制下的战时首都重庆的妇女的生活,以及她们各种各样的战时经历。本书记录了35位中国妇女的口述历史,她们都是抗战的幸存者,她们的故事都是作者通过采访而收集的。将这些战争记忆注入抗战研究中,其目的同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他关于“记忆与美国历史”的研究中提出的观点是一致的:
研究历史记忆能提供令人振奋的新机遇,使我们能够对传统的史料和研究课题提出新问题,作出新的综合分析。因为对历史记忆的研究能将专业化及特殊化的题目联系起来。有关历史记忆的问题,通常自然地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历,它可以连接史学界和认为专业历史同现实生活距离太过遥远而无法触及的广大受众。
一名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在他关于英国工业化和工人阶级研究的开山之作中也告诫我们,要通过吸收和认可普通群众的个人经历来扩充我们对过去知识的认识。2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中,普通妇女作为一支社会力量,一直以来不仅没有话语权,而且常常被抗战史研究忽视。
口述史对还原历史记忆非常重要,因为它特别能揭示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受压迫人民的经历。例如,研究中国抗战的学者们都知道,抗战时期重庆地区物资严重匮乏,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及生存造成了极大影响。重庆档案馆和重庆图书馆所藏大量文献数据可以证明抗战时期重庆的物资短缺。但是档案馆、图书馆的文献数据却无法告诉我们,物资短缺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口述史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到目前为止,有关普通中国人抗战经历的文献很少,抗战时期普通人的历史数十年来都未受到学者的重视。故而,口述历史对于普通中国人,特别是妇女的战时经历的重塑是十分重要的。口述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抗战时期社会性别的差异化和战时社会的政治生活,还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抗战时期,重庆地区其他方面的社会结构不平等的问题。
美国一位杰出的女性问题专家指出,如果仔细研究妇女在战争中的经历,尤其是那些以口述历史为根据的部分,我们很快会发现战争造成的巨大伤亡和普通人权利的被剥夺。在口述史中,妇女的经历与传统文献记载中为动员全国支持战争而强调的英雄主义和英勇无畏的宣传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1同样,中国的全民族抗日战争史中也存在个人经历与传统文献记载之间的差异。本书记录的口述历史告诉我们,在抗战中,国民情绪也同样存在两面性:一方面是传统文献记载的公开宣扬的、全国人民以高昂情绪投身于抗战的故事;另一方面则是鲜为人知的个人经历,以及被死亡和痛苦笼罩着的民族悲哀。我们往往认为传统文献树立的英勇抗战形象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全盘接纳,却忽视了承载战争的个人所遭受的苦难。
我需要在此申明,本书口述史揭示妇女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遭受苦难的目的,并不是要将中国妇女扮演成被动的、可怜的受害者角色。一般来讲,在世界战争史和暴力冲突中,妇女经常被描述成悲痛无助的母亲和妻子。但是近年来一些关于南亚武装冲突及美国二战时期的妇女研究,都显示了妇女在战争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形象,扮演过各种不同的角色。本书的口述历史也显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妇女有着多面的形象——她们是动员、宣传、支持抗战和战时生产的积极分子,也是全民族抗日战争期间性暴力和经济困难的受害者,还是生存策略策划者和家庭小区事务管理者。以往在对军事暴力冲突的学术研究中,妇女在战争中的各种个人经历往往因为得不到认同而被忽视。本书的目的就是试图将这些被忽视的个人故事,引入学者的研究视线,让普通妇女也有属于自己的公开话语权,并且“使她们的经历渗入公共领域”,写进历史,而不再仅仅是与历史无关的个人故事。正像一位印度学者对南亚武装冲突中妇女的描写那样,我们应当把本书中的妇女的经历,看作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史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学术资源和空间。
本书希望这35位重庆妇女的个人故事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普通妇女如何应对抗战,度过日复一日的战时生活。一般的抗战史很少涉及人文维度的讨论。美国历史学家柯博文(Parks M. Coble)指出,在现存的学术研究中,抗战的人文维度往往被忽视了。2认识抗战的人文维度,可以帮助我们对抗战史有更全面的了解。战争的人文维度的主要观点是:战争是人造的,对战争影响最大的是人,受战争伤害最大的也是人,特别是普通人。抗战时期重庆妇女的经历,可以启发我们重新思考人文维度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并帮助我们认识人与战争的关系。只有当人们深刻意识到人与战争的关系时,人类才有可能减少或消灭战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