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政府论(上、下篇)(中外哲学典籍大全版)
》
售價:HK$
107.8

《
走出情绪风暴,做从容引领的父母
》
售價:HK$
65.8

《
仰望星空:观测火星
》
售價:HK$
68.2

《
费曼学习法:高效学习的实用策略和技巧
》
售價:HK$
64.9

《
风俗论(上册)(汉译名著本)
》
售價:HK$
105.6

《
壹卷YeBook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 广东历史文化研究
》
售價:HK$
86.9

《
漫步上海老房子(修订版)
》
售價:HK$
63.8

《
江淮方言精汇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以40幅战略示意图、战役组图,细绘决战全貌,深度复盘唐燕两军激烈交锋
★由财政、粮食、后勤分析,解构军政博弈,勘破历史大棋局中的对弈迷阵
★李碧妍作序,马伯庸、罗振宇、李硕、陆大鹏、刘勃力荐
|
內容簡介: |
本书详细讲述了安史之乱的叛乱缘起、唐燕双方的作战计划和早期战事,继而系统分梳了唐燕两政权反复争夺关中和唐军收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复洛阳的战事,及其背后的政治博弈、财政重组。最后将叙述重点聚焦于安史之乱后期的军事、政治活动。本书的写作并不仅仅是介绍安史之乱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重新将历史记忆的问题放置于历史书写的前台。本书指出,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后世史官对史料的选择,安史之乱中各方宣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由于比起历史的本来面目更符合大众趣味,于是就如此流传下来,逐渐深入人心。
|
關於作者: |
张诗坪,笔名“黑色君”,《国家人文历史》长期撰稿人,倾向于借鉴欧美学术界古典学领域的主流研究方法和量化模型,还原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和政治博弈。
胡可奇,笔名“扁舟听雨”,多平台历史领域作品创作者,IT人员,擅长用IT思维解构历史,强调严密的逻辑推理与定量分析。
|
目錄:
|
序(李碧妍) 1
第一章 盛世的火药桶:风云变幻的河北 5
关陇集团的唐朝 :少数派的胜利—积怨已久的河北—玄宗朝盛世的牺牲品—失衡的边疆
第二章 唐帝国的裱糊匠:忠奸之辨背后的李林甫 25
府兵制崩溃,军事开支激增—吐蕃崛起带来的边境新压力—被迫扩充财源的唐帝国—敛财高手李林甫
第三章 从极盛到叛乱爆发:杨国忠执政时代 45
股肱之臣还是外戚 :杨国忠的崛起之路—财政天才杨国忠—极盛之年的隐忧—终于铤而走险的安禄山
第四章 大乱终起:安禄山的冒险与唐帝国的应对 67
安禄山到底有多少兵力?—山西还是河南 :安禄山的战略选择—叛军对太原的斩首行动—唐帝国的应对战略
第五章 “不惜”与“代价”的矛盾:大唐名将们的无解难题 87
外战名将封常清的抉择—洛阳之战的闹剧与悲剧—高仙芝不战而弃陕县—将星陨落:孰人之过?
第六章 正面战场之外:长安朝廷的暗战与“大燕国”的建立 105
唐玄宗亲征风波背后的激烈政争—郭子仪横空出世—颜氏兄弟领导下的河北反正—安禄山僭位称帝,史思明回兵河北
第七章 攻防之间:嘉山决战的胜利和滍水战役的惨败 125
一边倒战报背后的棋逢对手 :李光弼和史思明常山之战—郭子仪和史思明的攻防对峙—决战嘉山—南线燕军进围南阳
第八章 强令唐军出关:崩溃边缘的长安朝廷 145
屡屡挑衅的哥舒翰,忍气吞声的朝廷—“逐粮天子”背后,隋唐盛世下的长安粮食危机—唐玄宗的漕运改革—关中巨大的供需缺口倒逼唐军出关
第九章 慎勿学哥舒:决定命运的灵宝之战 161
一代名将哥舒翰与绝对优势的唐军—灵宝战场地形与唐军的战术选择—双方的战斗序列和部署,战役早期情况—“中伏”神话背后的灵宝决战:硬碰硬的战术对决
第十章 新君登基:终于出头的太子,以退为进的唐玄宗 181
能守不敢守的长安城—被过度解读的马嵬驿之变—文艺作品背后的杨贵妃—父子分道扬镳—太子登基后,昔日的拥护者支持起了太上皇
第十一章 陈涛斜之战:父子争权下又一次惨败 201
灵武的新朝廷—河北攻守易势—强弩之末的关中燕军—决战陈涛斜—终于掌握实权的唐肃宗
第十二章 烽火连天:回纥入局与太原之战 227
突厥势力趁乱复辟—从假打到真打的朔方军—突厥威胁促成了回纥与唐朝的联盟—燕军多面合击太原城—安禄山暴死导致太原之战草草收尾
第十三章 “仙人”李泌神话背后:唐廷与朔方军的博弈 249
李泌的宏大战略 :被错过的正确选择?—唐廷财政支撑不起李泌的战略—一家独大的朔方军—从唐肃宗心腹到“仙人”的李泌
第十四章 兄弟阋于墙:诗人李白深度涉入的永王事件始末 265
历史的循环 :建宁王之死—永王东下幕后推手是太上皇—永王失败 :人算不如天算
第十五章 棋逢对手:唐军反攻初期的激烈对决 279
名义占优的燕帝安庆绪实际处于劣势—出师不利的永丰仓之战—郭子仪节制全军—三原之战
第十六章 决战前夜:战场上输掉的,政治上赢回来 297
教科书般的清渠之战—政治号召力帮助唐廷度过至暗时刻—“大燕国”为何缺乏政治号召力—“不成功,便成仁”的郭子仪
第十七章 光复两京:香积寺和新店的辉煌胜利 317
唐燕两军都急于决战—郭子仪选择战场进行排兵布阵—鏖兵香积寺—无力重演灵宝奇迹的燕军—洛阳的光复
第十八章 睢阳保卫战 :英勇的抵抗在过度宣传下变成神话和鬼故事 341
“全家被杀也要投燕”的令狐潮—神话背后的雍丘之战—睢阳守军艰难渡过了粮食危机,不需要食人—“张巡杀妾”背后 :睢阳守军败给了疾病—睢阳周边诸多大唐忠臣,为何对睢阳都见死不救?—比宣传神话中更为纯粹的张巡,却因自己的单纯蒙难
第十九章 没有乘胜追击的唐军:比平叛更重要的是什么? 367
肃宗免税政策后面的算盘—敛财不择手段的唐帝国—朝廷真没钱了!—唐肃宗的“杨国忠”:第五琦为何能迅速崛起?—拯救了唐朝财政的食盐专卖
第二十章 暗流涌动:唐燕两军的内部博弈和重组 391
李光弼遭遇平生最大耻辱—史思明给安庆绪上了一课—安史之乱的局势发展,为什么还没有三流小说流畅?—“九节度使”背后的政治逻辑
第二十一章 风云再起:对安庆绪的追亡逐北 411
唐军再入河北—陷入绝境的安庆绪—“古所未有”围攻战背后的斑斑血泪—郭子仪与史思明的新一轮交手
第二十二章 邺城大决战:被神话掩盖的战局 429
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争端白热化—史思明被迫主动求战—唐军内部接连爆发矛盾—不战而逃的郭子仪
第二十三章 看不见的战线:沙场之外的暗战与改革 447
在劫难逃的安庆绪—唐帝国战后处分与军权大调整—史思明称帝背后的巨大变化—经济天才第五琦的惨败
第二十四章 货币大乱局 :唐廷的经济破产注定了藩镇割据的结局 467
朝廷抢钱行动遇上了军头的狙击—房价飞涨引起的货币大崩盘—彻底破产的唐帝国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权—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如何奠定
第二十五章 从河阳到邙山:李光弼和史思明棋逢对手 489
再次南下的燕军—以少胜多的河阳之战—被迫主动出击的唐军—临阵内讧的邙山之战
第二十六章 难兄难弟:“大燕国”与唐帝国双双走向崩溃 511
史思明在部众的绝望中走向灭亡—“大燕国”政治上的彻底瘫痪—唐廷的江淮钱袋子没了—唐军精锐全体兵变
第二十七章 强势新君登基:史朝义的败亡与来瑱之死 531
江南大抢劫为新君反攻奠定基础—史朝义的最终败亡—打不动的河北军阀—来瑱之死
第二十八章 噩梦成真:吐蕃东进下的新危机 551
高处不胜寒的仆固怀恩—欲为郭子仪不可得的名将们—长安再度沦陷的历史谜案—自食其果的唐代宗
第二十九章 同室操戈:郭子仪和仆固怀恩的巅峰对决 571
技高一筹的郭子仪—仆固怀恩的疯狂冒险—臻于化境的激烈攻防—难以拆解的新变招—郭子仪单骑退敌
尾声:宣传变成了神话,神话凝固成了历史 599
注释 605
后记 665
|
內容試閱:
|
序
2022 年初,本书第一作者张诗坪联系我,说想从头到尾写一本有关安史之乱的通俗读物,希望听听我的看法。其实我并不是安史之乱的专门研究者,只是博士论文的写作涉及安史之乱时的部分史 事而已,所以我并不确信能否提供给他一些写作方面的积极建议。
不过这次联系也让我产生了一种好奇心,因为在这之前我并没 有与专业研究圈外的历史爱好者就安史之乱有过深入交流,更不用说大家就各自的写作方式和写作定位有所切磋。而事实上,在我踏进政治史研究的大门之初,我就一直在专业与通俗两界徘徊,在我看来,这两个圈子的边界之模糊、交集区域之大,曾经让我怀疑,哪怕我把一本专业学者所写的通俗历史读物作为参考文献,或真的有所借鉴时,我的研究还能不能算“专业”?
我相信很多人可能和我有一样的经历,我们并不是因为《三国志》或者《左传》才喜欢上三国史或先秦史的,更可能是因为《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志》。如果说罗贯中也是在用他的方式建构 一部三国历史,那我相信,他的叙事背景,甚至某些史论,哪怕是一些文学化的描述,已经对我们了解三国历史的大致轮廓,或者说,至少从激发起我对三国历史的喜爱或痴迷这一情感而言,发挥了远比“专业”著作更重要的“专业”作用了。
回到安史之乱的话题,尽管这个历史事件几乎妇孺皆知,并且长期被大家视为唐代历史甚至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水岭,但是当我在 21 世纪初想就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经过、意义寻找一部详细而专业的学术专著,尤其是中文学术著作时,我发现几乎没有。退而 求其次,我只能查寻一些专业学者写作的通俗历史读物,但遗憾的是,这些历史读物充其量不过是《资治通鉴》的通俗版,整体叙事框架、内容细节,甚至认识判断,几乎不脱《资治通鉴》窠臼。除 了一次次地加深我对《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崇拜之情外,似乎没有其他作用。
物理学家惠勒曾说:“要了解一个新的领域,就去写一本关于 那个领域的书。”正因为我的研究绕不开安史之乱,我的研究诉 求“逼迫”我不能再用《资治通鉴》的框架去认识安史之乱,所 以才有了后来的《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我需要重新去复原安史之乱的部分历史图景。而在入行出版业后,我又小私心了一下,“动用”我的职业权限,引进出版了蒲立本(Edwin G. Pulleyblank)《安禄山叛乱的背景》和藤善真澄(Masumi Fujiyoshi)《安禄山:皇帝宝座的觊觎者》两书,算是部分弥补了国内安史之乱专业研究书籍不足的缺憾。
因此,我也把和张诗坪的交流作为解答我疑惑、给予我重新审思专业和通俗历史写作关系的一个宝贵契机。
我记得我们的交谈就是以如何看待自己和对方的写作方式和意义为切入点的。他说我们的研究都可以用下棋作比:我的书可谓复盘了中晚唐一系列经典棋局,像一本顶级的棋谱;近来的一些安史之乱的通俗写作,则更多是对安史之乱这个单独大棋局的瞬间进行 文学描写;他的研究则希望能把安史之乱这局大棋中,那些顶尖棋手下每一步关键棋子背后的动机进行最大程度的复盘和理解。
这个比喻在我看来很有意思,也提示我去思考历史写作不同样式的特点和意义。专业研究者更侧重于将碎片化的历史信息按一定 的历史逻辑拼接成一幅幅历史图像,掌握碎片的多寡、对碎片性质认定的程度、拼接碎片所需要的技术手段,以及不同技术手段所能呈现的不同工艺面貌等,被视为学院派研究者的专长或特色。也许,这就是张诗坪所言的棋谱。所谓好的历史研究者,无非是看你 所复原的这些棋谱有多少是不同于前人或前人没看到的。
不过,这些“技术活”在我看来并不独属于学院派研究者,就好比对棋局瞬间的深描,何尝不是认识某步棋的一种探索?推测每一步棋的动机,又何尝不是复盘所需要的一种技术手段呢?
何况,历史画面不可能完满,当我们提到拼接碎片所需要的技术手段,或者是选用哪种手段填补历史碎片之间的空隙时,并没有 规定写作者只能选择专业知识或逻辑推理。恰恰相反,碎片之间的 间隙可能更需要共情、想象力等能力去填补,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并非只是专属于某一类写作者的能力。
近年来,有关安史之乱的非虚构写作正在逐渐增多,当越来越 多的棋谱被呈现出来后,无论是棋局、棋路的解释,还是棋手博弈时的心理起伏,都成为非虚构写作者关注甚至长袖善舞的领域。这一日渐繁荣的写作景观尽管还有着诸如态度、笔调、建构能力等可资探讨的空间,比如张诗坪自己也一度困惑于书稿文风在深度研究和通俗表达之间的摇摆不定,但大多数写作者愿意汲取不断产出的历史研究成果,在力求向更广大的读者展现安史之乱历史魅力的同时,有意识地探讨和反思专业与通俗历史写作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这是大大帮助了我们这些所谓的专业研究者去进一步观察和理解历史现象。
我记得张诗坪曾问起我安史之乱时河东战局的某些具体历史问题,我只能很遗憾地表示我的研究没有涉及河东一块,所以无能力解答。不过我也很期待他的著作能够就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因为如果大家能合力复原出各战场的局部历史,那么对复盘整个安史之乱岂不更进一步了?至少,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就复原安史之乱各战场战局的完整度来说,可能是最全面的著作之一了。
总之,无论各位读者将抱着怎样的心态和眼光来阅读和判断这本书,都希望我们能从中找寻一些新的可能——不仅是对安史之乱的,也是对当下历史写作的;不仅是对书写者的,也是对我们自身的。
李碧妍
2023 年 8 月 14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