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爱得太多的父母:14组家庭,20年追踪的家庭教育调查实录

書城自編碼: 414071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家教方法
作者: 林婉言
國際書號(ISBN): 9787558595691
出版社: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5.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适用评释(修订版)
《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适用评释(修订版) 》

售價:HK$ 272.8
拉贝日记(全新版本。)
《 拉贝日记(全新版本。) 》

售價:HK$ 96.8
人比AI凶(“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全新力作/当AI无所不能,你靠什么不可替代?答案就在这里!)
《 人比AI凶(“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全新力作/当AI无所不能,你靠什么不可替代?答案就在这里!) 》

售價:HK$ 86.9
英国工业革命:经济的质变、世界工厂的建成与海洋霸主地位的确立 陆海书系
《 英国工业革命:经济的质变、世界工厂的建成与海洋霸主地位的确立 陆海书系 》

售價:HK$ 93.5
汉字东渡
《 汉字东渡 》

售價:HK$ 85.8
FPGA经典设计实战指南:架构、实现和优化
《 FPGA经典设计实战指南:架构、实现和优化 》

售價:HK$ 108.9
俄罗斯通史(1917-1991)
《 俄罗斯通史(1917-1991) 》

售價:HK$ 129.8
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2025版)
《 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2025版) 》

售價:HK$ 54.8

編輯推薦:
这是一份真实到令人沉默的家庭调查报告。西班牙心理医生与葡萄牙家庭教育专家,深入调查了800个“爱得太多”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故事。中国家庭教育作家林婉言,从中精选出14组典型的亲子镜像案例,探究了“爱得太多”家庭背后那些被忽略的心理真相。一本震撼人心的书!我们曾深信,爱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可这本书却提醒我们:爱,一旦失去边界,也可能变成牢笼,甚至伤害。书中的每一个真实案例,追踪都长达20年,用时间写下证词:那些“爱太多”的父母,往往无意中把孩子推向了伤痛的深渊。全书以生动的故事形式呈现真相,让读者在别人的命运中照见自己的影子,引发深思:真正的父母之爱,是有所克制的;而孩子的成长,往往需要经历一场“哪吒式”的分离觉醒——哪怕那是一场撕裂与疼痛并存的过程。
內容簡介:
二十多年前,伊比利亚半岛悄然启动了一项跨越时光的家庭教育调查。来自西班牙的心理医生和葡萄牙的家庭教育专家,他们一起走进了800多个家庭,倾听那些看似寻常却藏着情感波澜的亲子故事。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十年后,一位旅居欧洲的中国家庭教育作家被这些真实故事深深触动,将其整理并提炼出14组典型案例,编写成书。
人们常说:“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
什么是不幸的童年?缺爱、被忽视、遭冷落,当然是,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调查发现,那些看上去“爱得太多”的家庭,同样潜藏着深深的困扰。爱太满、靠太近、管太紧,有时也会让人窒息,一种以爱的名义加诸于孩子的无形伤害。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面镜子,照见父母的焦虑、期望,也映射了孩子的挣扎、顺从与沉默。它们揭示了家庭教育中的许多盲区和误区:父母以为自己在爱,孩子却在慢慢学会逃避。
愿你在阅读这些故事时,不只是看到别人的悲欢,更能重新看见自己,看见你倾其所有的付出,也看到被爱裹挟的孩子。
愿我们终能在“爱”与“放手”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距离。
關於作者:
林婉言,2000年起投身心理学与家庭教育研究,长期关注“爱与成长”的关系。自2014年旅居欧洲,先后与西班牙、葡萄牙多位心理学家及家庭教育作家展开深入交流,致力于跨文化背景下亲子关系的理解与实践。她擅长将心理学理论与真实家庭案例相结合,用温柔而坚定的笔触,探索那些看似平常却影响深远的教养细节,唤起人们对爱的本质的重新认识。
目錄
第一部分 付出型家庭
第一章 出于过度保护而付出的父母&无法独立的孩子
002
案例1 快乐不起来的露西亚
002
母亲总是把我们的事情摆在首位
002
25岁,我的人生还没开始
005
案例分析
007
从“幸福童年”到心理治疗之路
007
无限制的“爱”带来的后果
009
爱的本质:促进成长的审慎付出
011
第二章 源于控制欲而付出的母亲&婚姻不幸的女儿
013
案例2 快被逼疯的玛丽亚
013
我仿佛“嫁”给了我妈
013
从替我选大学,到替我办婚礼
014
因为婚礼,我老公和我妈差点儿闹崩
015
我们的小家庭中总有一个“妈”
017
她真的只是想帮忙
019
玛丽亚丈夫的困惑
020
听听玛丽亚的母亲怎么说
023
案例分析
026
爱得过多的父母,容易教育出无法处理好亲密关系的子女
026
爱得太多的父母,培养依赖性强且容易被操控的孩子
028
过度关爱孩子的父母&真正爱孩子的父母
029
第三章 为了夺爱而付出的父母&找不到自我的孩子
032
案例3 被“爱”所困扰的安德烈
032
父母分开了,却对我们更好了
032
我需要尊重,而他扔给我一件新夹克
034
得到了一切,却失去了自我
035
案例分析
037
父母的付出,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满足自己
037
“夺爱”背后的需求
039
“付出”和“控制”之间的模糊界限
042

第二部分 无法接受不完美的家庭
第四章 不允许失败的父母&只能撒谎的孩子
046
案例4 “完美家庭”里的路易斯
046
被质疑的模范生
047
如果孩子有错,那一定是别人造成的
048
如果家是一个样板间
050
从打造家庭样板间到打造模范孩子
052
面对压力,孩子学会了撒谎
054
案例分析
057
“我的孩子必须优秀”背后的心理动因
057
宁可否认一切,也不愿意接受孩子平凡
058
第五章 在比较中长大的父母&在比较中长大的孩子
060
案例5 人生被规划的安娜
060
从小,我家就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060
我没有义务成长为她希望的样子
061
案例分析
063
有条件的爱
063
虚假自我的形成
065
自我防御机制
067
第六章 用期待做筹码的父母&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
070
案例6 优秀的葆拉
070
那个完美的“她”为什么还单着
070
伪定律:获取爱=做到完美
072
案例分析
073
完美背后的需求与代价
073
赞美和认同的区别
076
第七章 内心装满挑剔的父母&不敢让父母失望的孩子
079
案例7 永远弹不对F调的布鲁诺
079
作为一名钢琴家的孩子
079
我对你很失望
081
案例分析
082
卡伦·霍妮的“应该的专制”
082
内心批判者的惯用伎俩
084
摆脱内心批判者
087
第八章 拒绝现实的父母&求救无门的孩子
091
案例8 特殊儿童莉娅
091
我家孩子怎么可能有学习障碍
091
海啸般的爱,淹没的是自己的孩子
093
看起来是在帮孩子,其实是在拯救自己
096
案例分析
098
总想帮助孩子是一种执念
098
孩子与父母的“互赖症”
101

第三部分 童年补偿型家庭
第九章 奉献型妈妈&不懂感恩的儿子
106
案例9 总是为别人而活的贝伦
106
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为钱发愁
106
我的童年不完整,孩子的童年必须完美
108
付出了,但也受够了
110
案例分析
112
过度弥补童年的养育
112
满足自己需求和满足孩子需求之间的区别
114
第十章 控制孩子的父母&用食物夺回控制权的孩子
118
案例10 因体重被抛弃的桑德拉
118
我感觉自己终于自由了
118
比起男人,美食更能带来持久的安慰
119
案例分析
121
食物,逃避现实的亲密伙伴
121
她渴望的不是食物,而是爱
124
认清需求,让食物回归本质
128

第四部分 边界模糊的家庭
第十一章 缺乏边界感的母亲&害怕被吞噬的儿子
134
案例11 感到窒息的安东尼奥
134
在妈妈面前,我没有隐私
134
从逃避母亲,到逃避所有女性
135
案例分析
136
没有边界的爱,到底有多可怕
136
我想被爱,但又怕被靠近
138
第十二章 挑剔未来女婿的父母&
躺在妈妈怀里找丈夫的女儿
140
案例12 找不到结婚对象的卡罗尔
140
我一个人也能过得挺好
140
他不是“结婚的料”
141
案例分析
143
寻找一个十全十美的爱人
143
与其说找伴侣,不如说在找自己
145
第十三章 拯救型父母&具有国王思维的孩子
147
案例13 成功而失落的胡安
147
有事可以找爸爸
147
我以为我成功了
149
我做到了,但我又没做到
150
案例分析
153
他们需要一个能麻烦他们的孩子
153
“你很特别”和“你需要我才特别”之间:拯救型父母
155
婴儿陛下的特点
156
国王的“特权感”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158
第十四章 不是母后的母亲大人&做着公主梦的孩子
162
案例14 永远想当公主的艾塔娜
162
我妈妈说“女人应该得到这些”
162
我都道歉了,还要我怎么样
164
案例分析
167
“被爱等于被照顾”的恋爱观
167
在婚姻中寻找父母
169

第五部分 总结:我们需要反思什么
第十五章 真正的成长,要突破共生
174
父母爱得太多,孩子成年后的14个特点
174
1.害怕做决定
174
2.在关系中频频受挫
175
3.深重的愧疚感
176
4.抱怨生活的不公
176
5.信任难题
177
6.强烈的控制欲
177
7.做事半途而废
178
8.习惯性自责
178
9.期待特权待遇
179
10.抗挫折能力薄弱
179
11.害怕成功
180
12.易产生饮食失调
181
13.自卑感
181
14.创造力匮乏
181
共生的隐形牢笼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182
第十六章 孩子独立与父母放手之间的博弈
185
哪吒式分离:孩子必须“离开”父母,
哪怕是用最疼痛的方式
186
勇于抉择的费尔南多:现实中的哪吒式分离
188
亚伯拉罕式的放手:放下的不是孩子,而是控制的执念
192
彩虹之约:爱该有的样子和颜色
194
后记 在爱中放手,在放手中见证奇迹
197
附录 彩虹之约行动清单
200
放下“完美父母”的幻想与控制欲
200
重新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每天练习接纳并认可自己
201
重视人际交往,发展身心爱好
201
关闭“自动驾驶模式”
201
用心经营婚姻
202
学习一些亲子交流的有效技巧
202
与自己的父母谈一谈,打破旧有的关系模式
203
告诉孩子你的改变
203
內容試閱
写在开头

我叫林婉言,一位专注于心理学、家庭教育与写作的人。
2014 年,我开始旅居欧洲。
那是一个盛夏的夜晚,在葡萄牙里斯本郊外一间临海的老 房子里,我遇见了两位后来频繁出现在我生活与思考中的朋 友——西班牙心理医生加布里埃尔·冈萨雷斯(我叫他老加), 和葡萄牙家庭教育专家米格尔·莫雷拉(我叫他老米)。
他们都曾在北京和上海生活,对中国家庭并不陌生。虽然成长背景迥异,我们却一见如故。那晚,葡萄酒在玻璃杯中轻轻摇晃,窗外海浪低语,谈话悄然滑向一个更深的问题: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真的能带他们走向自由吗?
我说,在我们身边,许多家庭教育的故事往往在孩子考上大学的那一刻戛然而止,像童话的结尾:“白雪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我更想知道的是:后来呢?
那个被父母全力呵护、精心养育的孩子,成年后真的更快乐、更独立了吗?
我关注的,是那些“童话结局之后”仍在继续的人生:他们学会处理冲突了吗?能进入真正的亲密关系吗?是否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好好呼吸的内在空间?
听到这里,老加和老米几乎同时惊呼:“天底下真有这么巧的事!”
他们笑着说,这些年他们所做的工作、倾听的故事,简直就是我问题的答案。
原来,很久以前,他们在伊比利亚半岛发起了一项为期多年的家庭教育调查。
除了通过在线视频和电话为 700 多个家庭提供心理咨询,位于里斯本的咨询室也接待了约 100 位来访者——他们或来自波尔图的山丘,或从马德里、巴塞罗那远道而来。
有的来访者西装笔挺,试图撑起最好的一面;有的衣着朴素,眼神里写满未诉的痛。
有人全家同行,满脸愁容;有人独自前来,像那位母亲,手里攥着一张孩子的画,泪水早已模糊了颜料;还有一位父亲,递出 10 页密密麻麻的手写信,字里行间全是悔恨与疲惫。
这些故事深深触动了我,如同沉睡的种子渴望破土,一个念头随之燃起:或许,我能将它们写成一本书。
老加和老米欣然支持,愿意分享那些曾在他们心中盘桓已久的心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常在厨房的餐桌旁、海边的石阶上、咖啡馆的角落,或咨询室走廊的长椅间落座。有时候只是几句话,有时候是一场长达几小时的深度交流。那些故事有时轻如一声叹息,有时沉得像石头落进水底。慢慢地,它们在我脑海中开始有了结构、主题与回响。
我将这 800 个家庭大致归纳为四种类型,精选出 14 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是一面镜子,照见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隐秘联结。
孩子的情绪、行为,甚至命运的走向,从不是偶然。他们所呈现的一切,往往正是父母无意识的延伸,是那些未被理解、未被疗愈的部分在孩子身上重新上演。可以说,孩子是父母内心深处那块未被看见的“投影布”,他们的人生,时常在映照着父母未竟的故事。
为了保护隐私、增强可读性,书中的案例均经过改编。它们并不指向任何特定个体,但其中的情绪线索、关系动态与家庭结构,皆真实可信。
人们常说:“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可什么样的童年才算“不幸”?许多人会说,是缺爱、被忽视、遭冷落。
但我们发现,问题远不止“缺爱”这么简单。
许多父母倾尽所有去爱,笃信“只要给得够多,孩子就会更幸福”。但现实远比这复杂。
当爱变得太多、太满、太近、太密不透风时,它也可能成为一种负担,一种温柔的控制,一种无形的伤害。
这些看不见的问题,在一个个家庭中反复上演。
我写这本书的初衷,不是教你如何成为“完美的父母”,而是想邀请你一起思考:
爱,究竟是什么?
教养的本质,是不是该从“给得更多”,转向“看得更清”?
愿你在这本书里,不只是看到别人,也慢慢遇见自己。

林婉言
2025 年春于里斯本

正文

第一章
出于过度保护而付出的父母&无法独立的孩子
案例1 快乐不起来的露西亚
这是老加和老米在 800 个家庭调查中,最早讲给我听的一个故事。
30 岁的露西亚,住在巴塞罗那市中心一幢光线明亮的顶层公寓里。她外表亮丽,事业稳定,身边有无条件支持她的父母。在外人眼里,她的人生就像那间洒满阳光的公寓——干净、明亮、令人羡慕。可只有她自己知道,那扇窗外的光照不到她心底。她常常感到一种深不见底的空虚,自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悬在半空中,找不到任何落脚点。

母亲总是把我们的事情摆在首位
“从小到大,妈妈真的对我们非常尽心。她不是那种热衷于各种活动或抛下孩子与闺蜜共进午餐的妈妈,她的关注点都真是太无聊了。于是有一天我干脆没去上班,什么也没解释。
工作就这样结束了。我处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突然消失,让别人去猜发生了什么,或者干脆让妈妈替我打电话去解释。”

25 岁,我的人生还没开始
大学毕业后,露西亚依然住在父母家里。她并非不想离开,而是每当她提起搬出去,父母总是劝她:“你一个人住会太辛苦,不如再等等。”然后,她会选择听话,继续待在那个熟悉而舒适的家中。
“我在一家出版社做编辑,听起来挺体面,大家都觉得‘搞出版的人应该很有文化’。”她说,“其实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一些复印文件和收快递的打杂工作,有时候自己出版社的书讲的是什么都说不出来。”
“我每天按时上下班、吃饭、洗澡、看电视,一切似乎都井然有序。可正是这种‘没什么不好’的日子,让我觉得自己正在被一点点儿掏空。我大部分时间都觉得自己快疯了。我没有遇见过一个能让我考虑交往的男人,很要好的朋友们也都越来越忙。我抱怨她们从不主动找我,她们反问:‘你为什么从不主动打电话给我们?’可我从不擅长做计划。不知不觉到了周末,我还是一个人窝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发呆。
“那年我 25 岁,却觉得自己的人生根本没有真正开始。我什么都没做,却总是感到筋疲力尽。我开始幻想,如果能搬出去,也许一切会变得不一样。一个周末,我一个人坐车去了市中心,开始找房。脱离妈妈的帮助太难了,但我下定决心,这一次不要她陪我。我想,这也许是迈向独立的第一步。可那天,我走了一整天,看了一圈又一圈的房子,脑子里全是灰扑扑的楼道和重复的结构,像梦境一般毫无辨识度。”最后,她在疲惫中选了一间最不起眼的,几乎没多想就签下了租约。
“那个公寓很糟糕,简直是蟑螂的天堂。浴室天花板上有裂开的石膏板,洗手盆里是一大块锈迹。但我实在太累了,就交了押金,签了合同。”
第二天,父母来看她的新住处,立刻崩溃了。
“‘你不能住在这样的地方!’妈妈几乎是哭着说。
“‘我只租得起这样的!’我大喊回应。
“爸爸没说什么,只是把我和妈妈塞进车里,在城里开了一圈,最终把车停在一栋看起来高档的大楼门前。
“我走进去,看到泳池、阳光甲板,心想:天哪,住在这里多棒啊。但我知道我根本负担不起。我一句话也没说。
“父母说,‘你应该住在这样的地方。’于是我搬了进去。他们每月寄支票给我,帮我付房租。我本来是想独立,结果到了 25 岁,还是靠他们养活。
“生活继续,我继续工作、继续按时上下班、继续看起来无忧无虑。直到快 30 岁时,我的身体开始频繁报警。我总是莫名疲惫,胃部不适,夜里失眠。我去看医生,医生做了一圈检查,最后建议我接受心理治疗。
“我立刻换了医生。在我看来,只有那些被虐待过或精神这些付出对露西亚意味着什么?她百无聊赖、焦躁不安,同时又充满期待——她用尽大半时光等待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发生。她开始相信,自己不需要掌控人生,也无须对人生负责。她被动地等待着别人给她的一切,没有任何野心或精力去做更多的事情。她清楚自己可以一直依赖父母,对此她安全感 十足并且心存感激,但这种安全是有代价的,露西亚必须用舍弃自由和成就感去换取轻松。

无限制的“爱”带来的后果
老米说,当一个母亲过度保护孩子时,某种结局几乎就已注定:一个无须通过自己的心做出选择的人,自然会生长出自我怀疑的内核。
“我行吗?”露西亚在内心反复追问。然后在父母为她安排妥当一切后,告诉自己:“喔,我怎么可能知道该怎么做。”
她在不断地自我弱化中开始倒退,甚至连给朋友打电话组织聚会这样的小事,对她来说都成了无法逾越的高山。
当“爱”成为家庭养育的基调,孩子们无疑是幸福的一代,但一旦父母们总是爱得太多,超出了孩子真正需要的范畴,幸福的一代也就会变成缺乏自主能力的一代。
老加指出,在他接触的案例中,有不少人学历不低、职业光鲜,看似“赢在起跑线”,却连一个少年应有的自信与独立都未建立起来。露西亚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她从没有获取成就感或掌控自己的生活。她的父母出于好意,阻碍了她的发展。
母亲原以为挡住风雨就是保护,殊不知,连同风雨一起被挡住的,还有孩子通往成熟的路径。
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往往不是沿着自己的渴望成长,而是被“妥帖安排”地生活。吃什么、学什么、喜欢什么,甚至未来的路怎么走,早就有了“预设答案”。父母相信,提供越多,介入越深,孩子就越幸福,而自己也就越称职。
他们的爱,是一种无微不至的“服务”:
是热腾腾的饭菜;
是准点守候的车辆;
是提前替孩子扫除所有障碍;
是一句句“我这是为你好”的努力与牺牲。
他们几乎给了孩子所有,却唯独忘了留出一个最重要的空间——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孩子拥有一个旁人眼中的幸福童年,轻松就拥有了食物、住所、关注和与父母的亲密接触。但是,他们也几乎与生命中另一些重要的,甚至是更重要的东西无缘,包括:
自己的感受和意见被认真对待的自尊感;试错的机会,知道如何从失败中爬起的抗挫力;遵从内心,自主决定的能力;自我认知力,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的缺点;还有最重要的是从小需要建立的内在胜任感——那种“我有能力去过我自己的生活”的自信。
老米感叹:“父母总以为给得越多,孩子就越好,却不知道,他们真正该留下的是空白。因为成长从不是‘安排好’的成果,而是一场必须亲自走过的旅程。”

爱的本质:促进成长的审慎付出
精神病学家巴什曾说:“真正的自尊,是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值得被培养、被保护并且有成长的可能。这种自尊,来自一个人‘我能做到’的亲身体验。”
简单来说,自信不是别人说你行,而是你亲自做成了一件事。
可当父母爱得太满,事事代劳,孩子不仅少了犯错的机会,也被剥夺了积累“胜任感”的过程。那些小时候被过度保护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习惯了依赖。他们不知不觉将“有人替我做决定”视作被爱的表现,也把“自己去冒险”当成风险而非成长。
那么,什么样的爱才能真正让孩子成长?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 M. 斯科特·派克给出过一个深刻的定义:
“爱,是一种意愿,旨在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的成熟。它通过拓展自我界限,实现真正的成长。”
这份爱,不在于给得多,而在于是否促进成长。它不等于宠爱,也不是满足一切需求,而是一种“明智而审慎的付出”。
派克提醒我们:当一个人已经具备独立的能力时,我们再去帮他,只是在阻碍他的成长。
真正的父母之爱,是克制的。
它知道什么时候要撑伞,什么时候该放手。
它能看着孩子跌倒,按捺住自己伸出的手。
它明白,让孩子受一点儿小苦,是为了他将来有面对大风暴的能力。
这份爱:
温柔,却不溺爱;
坚定,却不强势;
不靠本能,而靠觉察;
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
而这,正是“爱的觉醒”: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