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文化南方:中古时期中国文学核心传统

書城自編碼: 414074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史
作者: [美]王平,魏宁,周睿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224152104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6-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0.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了不起的创作者:保持创造力的10堂启发课
《 了不起的创作者:保持创造力的10堂启发课 》

售價:HK$ 64.9
爱得太多的父母:14组家庭,20年追踪的家庭教育调查实录
《 爱得太多的父母:14组家庭,20年追踪的家庭教育调查实录 》

售價:HK$ 65.8
人偶游戏(东野圭吾竟然写过这种惊悚悬疑之作)
《 人偶游戏(东野圭吾竟然写过这种惊悚悬疑之作) 》

售價:HK$ 65.8
自然、权利与正义(重思古典自然法 探索人类生活的永恒根基)
《 自然、权利与正义(重思古典自然法 探索人类生活的永恒根基) 》

售價:HK$ 74.8
汗青堂丛书155·糖与现代世界的塑造:种植园、奴隶制与全球化
《 汗青堂丛书155·糖与现代世界的塑造:种植园、奴隶制与全球化 》

售價:HK$ 118.8
汗青堂丛书154·崩盘:小冰期与大明王朝的衰落
《 汗青堂丛书154·崩盘:小冰期与大明王朝的衰落 》

售價:HK$ 92.0
企业家业保障与传承
《 企业家业保障与传承 》

售價:HK$ 187.6
世界武器装备知识图解
《 世界武器装备知识图解 》

售價:HK$ 174.6

編輯推薦:
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田晓菲等
深度阐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南方”意识
从楚辞、汉赋到唐诗
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南国”所在
內容簡介:
在中国中古文学中,“南方”的象征意义丰富。本书收录宇文所安、田晓菲等多位知名学者的文章,这些文章从文学作品所属的具体文学史时段出发,关注文学家的“南方”意识与身份认同,对中国文学核心传统展开了多层次的研究。书中既探讨了中古时期中国文学何以在一边以南方为荣、一边对南方感到陌生与忧虑的情况下,形成自身的特质,也集合了对陆机、江淹、王勃、李白等人诗文的独到分析,读者亦可从中窥知中国中古时期的文化与历史动态。
關於作者:
[美]王平(Ping Wang),华盛顿大学博士,现为华盛顿大学中国文学教授。
[美]魏宁(Nicholas Morrow Williams),华盛顿大学博士,曾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现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中国文学副教授。
目錄
象征意义上的南方(王平、魏宁)
南金与羽扇:陆机的“南方意识”(康达维)
拟作:陆机、陆云与南北间的文化交融(田晓菲)
哀怨、抒情性和南方(王平)
南国“远”疆:江淹在福建的蛮暗岁月(柯睿)
伤春:王勃与李白对南方文学主题的再想象(魏宁)
羊公碑与山公醉:襄阳的两个诗学典故(吴捷)
九世纪以来的江南:论心欲的惯习化(宇文所安)
致谢
译后记
內容試閱
三十多年前,我在研究魏晋南北朝赋史的时候,就注意到建安赋向楚骚传统的复归、魏晋之际吴蜀赋与北方赋的不同、南方为东晋南渡士人提供了题材和舞台、南北朝赋史呈现明显不同的发展轨迹等文学史现象。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学识和视野有限,我并没有进一步探讨这些文学史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也没有深入挖掘这些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南方文学传统,探讨这些作家的南方意识与南方文化认同,因此所论难免未达一间。最近,有机会拜读王平、魏宁两位教授主编的《文化南方-中古时期中国文学核心传统》,我不仅顿有豁然开朗之感,以往研读中古诗赋的一些记忆也不禁涌上心头。
公元 280 年,西晋攻灭吴国,江南地区被纳入统一政权的版图。《晋书·陆机传》记张华语云:“伐吴之役,利获二俊。”按照伐吴功臣、西晋著名文学家张华的说法,伐吴战役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兼并了江南的疆土,而是得到了东吴两大青年才俊——陆机、陆云兄弟。而《晋书·顾荣传》则云:“吴平,与陆机兄弟同入洛,时人号为‘三俊’。”不管是“二俊”还是“三俊”,在当时的语境中,实际上都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来自东吴的人才,也代表着那时开始冒头的江南文学文化。吴国被灭之后不久,以二陆兄弟与顾荣为代表的南方才杰之士相继入洛,向北方的西晋政权寻求新的出路。他们不可能预料到,仅仅三十多年后,他们的北方同僚也不得不背井离乡,仓皇南下,在南方寻找新的立足地。
在二陆兄弟所处的时代,南北方的关系史变迁,呈现出一条盛衰离合兴亡起伏的曲线:由最初的晋吴南北对峙,发展到北盛南衰,西晋灭东吴而达成短暂统一,最终则北乱南兴,东晋继起。二陆兄弟和文化南方的离合聚散,与三国两晋政权的盛衰兴亡正相对应。陆云对哥哥陆机的文学才华,充满骄傲和自信。东汉名家张衡有一篇杰作《二京赋》,是写汉代的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根据陆云《与兄平原书》可知,陆云曾建议陆机创作《二京赋》,并且坚信,只要陆机出手,其创作成就必定超越张衡。虽然陆机最终没有采纳陆云的建议,令人遗憾,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二陆兄弟构想中的“二京”,应该是指当时西晋首都洛阳和东吴首都建业。
陆机因何缘故而未采纳陆云的建议,费人猜详。我猜测,这可能是因为陆机后来有了新的想法。据《晋书·左思传》记载,陆机初到洛阳的时候,本来有意写一篇《三都赋》,借此在洛阳文坛一鸣惊人。听说左思也正在写作《三都赋》,于是他“抚掌而笔,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服,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按照《晋书》的说法,左思一鞭先着,珠玉在前,才使陆机辍笔,放弃了同题作赋以争高下的计划。对于这种说法,我一直有些疑惑不解:在左思赋成前后,陆机的性格何以判若两人?
最近读清代安徽桐城人光聪谐的《有不为斋随笔》,其卷甲有“《三都赋》”一条云:“左思,齐国临淄人,赋三都而推重魏,可也。陆机,吴人,且世为孙氏重臣,若赋三都而推重魏,则悖于理;改而重吴,又于时事不合,机固未宜为此赋也。初入洛欲为之,始念已谬;其见思赋佳,叹服辍笔,正以其无悖于理而有合于时事,不徒以其研核精致耳。”相对于《晋书·左思传》的说法,光聪谐的解释似乎更为合理,读罢此条,我有茅塞顿开之感。众所周知,“赋者,古诗之流也”。诗赋本是一家。京都赋这一题材类型,本来即是以都城为主题,一个都城无疑是一个区域文化的代表。《三都赋》和《吴都赋》中所写的建业,就是文化南方的代表。这样说来,西晋初年以陆机、左思为代表的南北作家围绕《三都赋》的角力,实际上是“文学与地方”议题在辞赋创作上的呈现,也可以说是“诗歌与地方”议题的一种变形。从陆机的政治立场和文化情感来说,无论是写《二京赋》,还是作《三都赋》,都必须推重吴都;然而,其时的天下早已是四海一家,新的政治时势要求大赋作者必须推重魏都也就是晋都,否则就是政治不正确。受此时局限制,陆机进退维谷,只能辍笔不为。可见,陆机最终做此抉择,不仅关涉“诗歌与地方”,也关涉他的“南方意识”和“南方认同”。
2012年10月26 日到27日,普林斯顿大学召开以“诗歌与地方”(Poetry and Place)为题的学术研讨会,围绕中古中国的文学与文化这一大背景展开讨论,话题饶有趣味。本书所收录的七篇专题文章,最初就是提交这一研讨会的。陆机、陆云兄弟理所当然地成为会上讨论的热点之一。会后,七位作者又经过较长时间的商量培养,对各自的论文进一步充实修订,才交付出版,先出了英文版,现在又有了中文版。这是一件可贺的事。如果说这本书的主题-文化南方的成立与中古时期中国文学核心传统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深化而且互动频繁的过程,那么,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持续深化而且互动频繁的过程。这是一件可喜的事。
将近六十年前,美国著名汉学家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1913-1991)教授出版其名著《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The Vermilion Bird: T''ang Images of the South,University of Califomia Press,1967)。2014年,该书中译本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朱雀》堪称一部“诗歌与地方”的开拓性著作,本书与《朱雀》一脉相承,异曲同工。不同的是,《朱雀》所讨论的南方侧重于岭南,时间段集中于唐代,而本书所讨论的南方则侧重于江南,时间段拉长为整个中古时期。后者因为出于七位作者之手,视角也更加多元。
王平教授和魏宁教授特撰《象征意义上的南方》,开宗明义地指出:“文学中的南方边界是不断变化和长久演进的,本书研究所关注的不是地理层面上的‘南方(south)’,而是文化意义上的‘南国(Southland)’或‘江南’(字面意思即‘长江以南’)。”“本书追溯整个中古中国时期‘南方’的文学再现的承嬗离合,上自汉廷崩溃,经由魏晋南北朝分裂,下及唐室一统。对南方文化独特性的自豪、对南方边陲异域性的焦虑,这种历时性交错游移,遂生成了中古中国文学的诸多独有特征。”这些论述富有启发性。从诗歌的角度来看,其所谓“诸多独有特征”也许可以概括为“南方诗学”。本书诸篇从这一视角切入,剖析整个中古文学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畅论“南方诗学”,小试锋芒,不同凡响。相信未来有更多人将步武其后,寻源而问津。
我出生于福建,十六岁以前都生活、成长于这个被柯睿教授的文章称为“南国远疆”的地方。二十岁以后,我移居南京,在这座中古时期最为典型的南方城市里学习、工作、生活,至今已四十年。本书最主要的几个关键词,亦即文化、南方、中古、诗歌等,也正是我日常生活与读写须臾不离的主题。机缘凑巧,上个月适有襄阳之行,在古隆中、岘山、习家池、米公祠等地稍作盘桓,流连忘返,除了《羊公碑与山公醉:襄阳的两个诗学典故》一文中着重讨论的两个有关襄阳的诗学典故,我被这座古城众多的文学故事所包围。我在岘山步道入口处,抚摩南宋李曾伯抗击蒙古军队、收复襄樊后镌刻的纪功铭,在这块摩崖石刻旁边,就是传说中著名的刘备跃马檀溪之地。从三国到西晋、南宋,几段历史记忆重叠在一起,仿佛一路与我同行,从来不曾离开。文学糅合着文化,想象融汇着象征,不但重新塑造了我的襄阳形象,也塑造了我的南方记忆。我知道,今天的福建、南京和襄阳,与中古时期的福建、南京和襄阳已经迥然不同,但是,它们肯定还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记忆的延长线之上。
我与这本书颇有缘分。为本书撰文的七位学者,都是美国汉学界的知名专家,尤其以在中古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而蜚声学界。他们的很多论著,我都曾认真拜读过,深受教益。我与他们的交谊,短者十余年,长者垂三十年。这本论集的两位主编王平教授和魏宁教授,也与我相识多年,虽然远隔千里,仍然时通音讯。疫氛初清,我即得悉此书中文版即将出版的消息,又有缘得见书稿,故简述先读为快之感,并向作者和编者致敬致贺。
程章灿
2023年5月21日于南京


九世纪以来的江南: 论心欲的惯习化
宇文所安
某一地方呈现的气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在此地”,“此地”拥有自身的独特乡味,迥然有别于“不在此地”、渐行渐远的他乡。对于南朝人来说,“江南”不是完全家国意义上的“此乡”,北方流亡遗民于此寓居,以充满北方指代传统的文学语词试着将“江南”当作另一“离散故国”。在约七世纪初始,南方不复为政治中心之时,南方文本世界几乎完全取代和遮蔽了北方文学遗产。但在唐朝人看来,“江南”只作为一种“被置换的”文本意境而在此存照,若非羁旅行役或拜官授职不会亲临其境,而在地统治的贵族精英大多是北人,故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江南”成了文本想象中的心欲之境而非现实归属的桑梓之地,一如近代早期的意大利之于西欧人而言。
江南其魅虽是一种文化的陈词滥调,但并不意味着江南失去了它原有的吸引力。打个比方,就像一枚钱币,即使流通多时、磨损严重乃至漫漶难辨,其币值亦不会贬跌。甚至一提及“江南”之名,随之可搭配一连串固定的述语式词组,比如“可采莲”,或“佳丽地”,或单单缀以一“好”字。
每一固定的述语皆源自一曲一诗。“江南可采莲”最为古旧久远(乃至难以考证),其衍生出关涉采莲女子的诸多诗作,遂构成了关联“江南”意象群的有机部分。“江南佳丽地”出现稍晚,确切时间当是南齐永明八年(490),“佳丽地”一说虽已存现于更早文本中,但在这里始与江南响和景从。该诗值得全文征引,因为此说是时就像(前文喻代的)钱币甫一流通时的那样锃亮新奇。

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谢脁的《入朝曲》乃应制《隋王鼓吹曲》十首其一,由题目可知此为王公贵族上朝而作。
开篇名句典出曹植的《赠丁仪王粲》:
壮哉帝王居,佳丽殊百城。
这里谢朓以“建康”取代了曹诗中的“邺城”,一如他的这联在声名上也盖过了曹诗;而最重要的是,其不仅仅是说一城一地的繁华绮丽,而是整个“江南”的无限旖旎。
“江南”并不代表南齐的全域疆土,但却是帝国的新拓腹地,许多更逢宠遇的王侯贵族都于此封邑授职。这一整体空间是以“建康”为中心加以建构的,正如诗题“入朝”所示,诗文本从京畿辅地写到帝国中心-先泛说金陵,再细叙建康周遭地名,远处则见扬子绿水、宫城朱楼,伴随笳鼓之乐、车水马龙继续行进,沿“驰道”、跨“御沟”,最后行至“云台”,这里是见证着江南各郡王侯功成接受封赏之所。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