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十八世纪英国的大众政治(汉译23辑)
》
售價:HK$
74.8

《
《衰落 :英美文化的极限》
》
售價:HK$
74.8

《
清代中国与东亚海域交流 精装 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107.8

《
寒门攻略
》
售價:HK$
65.8

《
壹卷YeBook 记忆肖像:罗素回忆录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哲学大师罗素传记性回忆录
》
售價:HK$
52.8

《
历史认知语言学
》
售價:HK$
85.8

《
社会正义与城市
》
售價:HK$
74.8

《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壹卷YeBook 重塑国学回到国学大师的黄金时代
》
售價:HK$
105.6
|
| 編輯推薦: |
|
读真实的历史,了解明代北京城的营建与发展,了解明代围绕北京城展开的历史,了解北京城真实的故事。这是现代北京城的起点。这是一座由元、明两朝决策、,利用金中都东北城外的宫苑遗产而统一规划营建的都城。元创其制,明因之改建,至嘉靖朝形成了中轴线为主干两翼张开的平面凸形布局。本书就永乐迁都北京以后的城建历史轨迹,分九章四十七专题叙述:永乐营建北京,嘉靖增筑外城,宫城、皇城、坛庙、胡同街区,以及都城管理系统与宫廷太监等详情。
|
| 內容簡介: |
|
北京是一座由元、明两朝政府决策、,利用了金中都得部分遗产营建的都城。元创其规模,明因之改建,至嘉靖朝终于形成现代的城市布局。《北京城史记明代卷》以明代为背景,以北京变迁史、建都史、军事史、官员史、祭祀史、教育史、商业活动、民间活动为话题,通过引用史料,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明代北京城的发展与变化。其中对永乐迁都、北京城的间架结构、明代北京城的文化发展等内容,都用通俗想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为读者展现出一座明代都城的全貌。
|
| 關於作者: |
|
李宝臣,北京市文史馆馆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文化冲撞中的制度惯性》《明北京》《食道世风四讲》《礼不远人》(深度修订版)等八部,以及《礼法社会的秩序》等论文百余篇。
|
| 目錄:
|
目录
优质章 永乐迁都 1
一、从元大都到北平府 2
二、元故宫与燕王府 11
三、永乐迁都历程 16
四、营建北京工程总量与“十王邸” 28
第二章 北京平面凸形城垣的形成 39
一、洪武、永乐、正统三朝的北京城垣 40
二、嘉靖增筑外城 49
三、筑城材料供应 60
四、城墙的辉煌与衰败 65
第三章 宫城、皇城与坛庙 69
一、南北贯穿的城建中轴线 70
二、宫城 87
三、皇城格局与宫城外皇城内的十二座门阙 95
四、内廷宦官与宫官系统 113
五、礼制祀典建筑——坛庙 131
第四章 中轴线两翼张开的城建布局 161
一、簇拥千步廊左右的朝廷衙署 162
二、仓、场、局、厂、库 176
三、城市干道与胡同坊巷 190
四、住宅等级与府邸名园 206
第五章 都城管理 227
一、管理机构 228
二、朝廷与内府衙门直管京师 232
三、五城坊牌铺的层级结构 245
四、铺户与行户 254
五、都城与宫城的守护 260
六、宫廷内操太监净军 265
七、城门与税收 269
八、灾异与救助 272
九、流离困苦的自宫遗弃人 279
第六章 京师与京畿 287
一、驿路交通 289
二、京畿重镇 298
三、皇陵与巩华城 306
四、漕运 318
五、南海子与自宫人海户 328
六、京畿移民与宫庄贵胄田庄 334
第七章 都城讲学、结社与首善书院创建 341
一、最高规格的讲席——经筵 344
二、都门结社与诗文创作理念歧见 346
三、仕宦讲学与何心隐、李贽悲剧 349
四、首善书院 357
第八章 学校科举制 363
一、国子监 364
二、顺天府学 372
三、京卫武学 376
四、功名层级与录取比例 378
五、标准化考试的八股文 385
六、贡院与偷盗功名 390
第九章 都城主要的社会交汇空间 401
一、官店、廊房、塌房 402
二、乡谊会馆与工商会馆 405
三、寺庙宫观 421
四、街市、庙市与世相风情 428
五、西教西学的输入与天主堂 435
明北京史事系年简表 447
主要参考书目 463
附录 475
北京城门拆毁表 476
京师主要城建、宫殿、坛庙土木工程(嘉靖朝) 480
|
| 內容試閱:
|
前言
皇朝直控区十字扩充与都城东移北上
北京成为一统华夏之都始于元初。这是一座由元、明两朝政府决策、,利用了金中都东北城外的宫苑遗产而统一规划营建的都城,元创其规模,明因之改建,至嘉靖朝终于形成平面凸形城市布局。
北京地处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两大高原与松辽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平原的中心,战略地理优势不言自明。中国古代的“形胜”观念,其实就是早期的地缘学说,对于地理与、地理与军事、地理与人文、地理与文化、地理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认识得很透彻。战略上的形胜观念,就是要在宏观的山川形势之中,选择要冲城市,经营重点驻守,从而充分掌控山川网络之纲,始终把握战略主动,促进皇朝长治久安。都城是皇朝优质城,因之必须要争得地理区位的最大优势,这样才能占尽先机高屋建瓴顺势而为,哪怕区位本身存在明显缺陷。
从地理的、气候的、资源的等等综合条件上考察,北京在物资供应上依赖外部支援,经济补给线一旦发生梗阻,必引起危机与社会恐慌;在战略位置上逼近北方诸游牧民族区域,易受搔扰与攻击。面对这两大缺陷,永乐帝雄才大略、高瞻远瞩,选择继承元大都遗产,毅然迁都北京,同时建立可靠的大运河补给体系,调拨江南的粮食等战略物资,用作控制北部周边区的军费与朝廷的行政开支。这一经久不衰的国家行为填补缺陷的历史过程,构筑了南北交流一体化的人文活动繁荣昌盛、硕果累累,从而使皇朝控制领土与社会的能力增强。
中华疆土地势上西北向东南梯级倾斜的地形地貌与早已发生的中原文明吸引力,促成民族内聚的顽强趋势。但是,民族认同运动与皇朝一统并非单纯倚靠这一惯性。一统皇朝实行的行政区域划分贯彻反自然主义的作用亦功不可没。顾炎武指出:河南、河北必不以(黄)河为界,湖南、湖北必不以(洞庭)湖为界。行政区划克服自然地理山水分界的阻隔,有意地把山两侧、水两岸居民置于同一政区内管理。这一行政措施行之有年,的确给动荡分裂期间企图据险而守、划江而治的独立王国增添了意想不到的麻烦。原属同一政区的民众不能忍受割裂带来的生活障碍,早已养成山两侧水两岸浑然一体的观念与习惯。
在技术、通信、交通落后的年代,如果没有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就很难铸就异地之间的文化同一性;如果没有公共工程与社会流动,就不能维系一个领土广袤的庞大帝国。北京由元以前的区域中心城市上升为华夏一统的帝都,是历史上来自不同方向的军政力量交汇冲突合成演化的结果。
中国历史上城市等级化现象,同样充分展示出地理与社会、地理与历史、地理与、地理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任何城市,特别是那些中心城市的形成,从来都是区域间物流、人文交汇积淀的产物。山川格局、气候、水系网络、物产、物流等对城市依赖的内外交流、防御、物资供应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城市无论大小,起初一定是自然眷属赐予福地与人类趋利避害天性的结合而选定的城址。不过,城市一旦形成,就会继续扩张,历史作用就要超过地理作用。尤其是着眼于军事控制功能的政府维护的城市,更让自然作用大大缩小。
人文地理学的“可能论”与“挑战论”可以移来解释中国历史都城位移的运动轨迹。莫里斯·迪韦尔热归纳了“可能论”的要点:“自然提供各种程度的可能性,人在其中挑选。地理提供一块底布,人在上面绘制自己的图画。” 挑选与绘制是人类有意识的选择与创造。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的“挑战论”则认为:“人与环境的关系不仅是顺着环境的自然趋势,而且可以逆流而上。一帆风顺于文明有百弊而无一利,反之,逆境却能推动文明发展。”
“可能论”与“挑战论”都强调了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与创造力。没有适应,没有择优而居的智慧,人类不可能获得发展支点;反之,没有创造,没有征服险阻的勇气,人类也要丧失逃脱险境、战胜灾难的能力。事实上,天遂人愿、完全依赖自然供应的生活是不存在的。那些历史上光照人间、千秋百代的城市历史,无不是经历了自然灾害破坏的血泪与战火考验,无不是先民奋斗与智慧的沉积。
追溯中华一统都城迁移史,也许能让问题变得更清晰。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只有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五座历史名城是华夏一统意义上的都城。今天列名于历史著名都城的其他城市,建都历史或是时代久远,或是偏安,或是割据方国之都,均不在所论之列。
一统都城迁移史,自秦都咸阳、汉都长安起,循东移(东汉、西晋都洛阳)——西归(隋唐都长安)——东移(宋都开封)——北上(元都北京)——南下(明初都南京)——北上(永乐迁都北京,清因之)的往复十字交叉的运行轨迹。这一迁移轨迹就是一部生动的中国古代皇朝控制社会、团聚社会、实现大一统的历史。
从古代政府规模、财政状况与技术、物力等条件上看,皇朝不具备对每一地方局部皆实现实质控制的能力。一般来说,依据里程远近、物产状况、人口稠稀、人文水准、交通网络、气候条件、外部战争压力等综合因素观察,朝廷控制地方能力可划分四级:以都城为中心的直控区、次控区、疏控区与周边区。随着历史发展、经济技术进步,必然促使直控区扩充,直控区一扩大,其他三区必随之而重新组合层层递进。都城是皇朝地理的灵魂,朝廷居重御轻,引领社会朝向君主集中,撑起大一统天地。
导致一统都城最终舍弃关中而迁至大运河沿线并从此在运河流域南北移动的历史原因,不外是直控区扩充与周边区战争冲突压力方向改变促成的。隋以前,江南是次控区。关中直控区养育了长安,并可以支持它的繁荣。待到大运河开通以后,江南便上升为直控区,皇朝愈来愈依赖它的财富,进而依赖它的人才。兼之,西北周边区战争压力减弱与中欧陆路交通的衰微,以及东北周边区战争压力一再增强,使得皇朝不得不改变传统模式,最终放弃了在关中建都。宋太祖都开封便是这一历史变化的结果。
华夏一统皇朝的中心控制区,早期诸朝处于关中至山东一线,渭水自西向东注入黄河东去入海。西东走向的控制轴线,凝聚了中原一统文化。通过政府行为,中原文化加快了向南北传播与辐射,同时也吸引、激发了南北诸民族尤其北方周边区民族奢羡之心。在华夏文化扩延与民族一体化的进程中,北方是周边区民族南下的趋同战争与中原文化北传的历史;南方则是中原移民开发与文化一体的过程。南北向的拓展延伸,促使皇朝的中心控制区扩充与都城的东移北上。
中国历史上的都城迁徙过程,呈现为趋向冲突焦点区域模式。由于区域间经济成长与文化差异、利益博弈、战争冲突,促使作为社会平衡力量的政府必须设在便于控制四方的要害区内,即使被选中的城市存在着诸多不利,也在所不惜,政府决不能仅考虑自身安全便利而放弃应尽的职责。都城选址逼近冲突焦点区让朝廷战略储备从容充足,并有效地克服了交通、通信带来的困难,增强了政府快速应变反应能力,通过政府行动保持区域间的均势与稳定。
永乐迁都北京是中国古代都城东移北上的终点,随之北京的、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生活、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变。朝廷挟北京“地势雄伟,山川巩固,四方万国,道里适均”形胜优势,实现“天地清宁,衍宗社万年之福;山河绥靖,隆古今全盛之基”的一统梦想。因此,京师建设,务必追求建置恢弘气势磅礴、宫殿雄伟壮丽、城墙厚重巍峨,帝王于此居重御轻,展皇仪而控四方。
永乐迁都历史评价褒贬不一。黄宗羲认为,有明都燕不过二百年,历遭侵扰事变,让朝廷疲于奔命,“江南之民命竭于输挽,大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都燕之为害也”。顾炎武就此论曾致信黄宗羲,同意都燕弊端之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