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电磁频谱中的战斗: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电子战飞机、作战与装备
》
售價:HK$
107.8

《
书法常识
》
售價:HK$
39.6

《
全新胡雪岩经商十二条戒律中国人的谋略之道善谋者赢天下能略者定乾坤全局成大事
》
售價:HK$
54.8

《
普林斯顿历史学研究指南
》
售價:HK$
103.8

《
即用是体:阳明学深度解读
》
售價:HK$
280.8

《
山河在:一部鲜活的抗战史(1931—1945)
》
售價:HK$
269.0

《
《庄子》中的100个哲理故事
》
售價:HK$
92.0

《
极限聊斋:王蒙神侃《聊斋》(精装珍藏版)
》
售價:HK$
93.2
|
| 編輯推薦: |
◎高清镜头呈现纷繁细节,力图将三国大势细说分明。穿过由耳熟能详的大事件、大英雄构成的主脉,抛开演绎故事带来的爽感,南门太守用高清镜头对准史料的字里行间,抽丝剥茧、连缀细节,织就一幅脉络清晰、信息量致密的历史图卷,支脉与主脉、局部与宏观一一浮现。
◎写大英雄,更写小人物,带你走进汉末三国的群星闪耀时。忠义还是背叛?英雄还是反贼?良策还是败笔?从朝廷到地方、从帝王到百姓,谁能始终洞若观火、稳操胜券,谁能预测和左右未来的轨迹?透过一件件事、一个个人,还原血泪交织、充满偶然性和“神转折”的纷争乱世。
◎一条与古人对话的时空隧道,为你提供具体而微的历史参考。无论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还是白领、基层工作者,又或是面临重大选择的普通人,都能读懂历史发展的逻辑与规律,与不同的人、事共情,获得更为立体、丰富的历史认知。
◎特邀历史地理学者李青淼绘制插图,图文互见、通俗易读。后附大事年表,检索方便。
◎32开平装,纸张松软趁手、可平摊掌上,携带、阅读无负担。
|
| 內容簡介: |
“星汉灿烂三国史”丛书简介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星汉灿烂三国史”是一部全景式重现汉末三国百年风云的通俗编年史著作,共12卷,约280万字,用“史书显微镜”式的笔法,按照时间脉络还原历史演进与人事兴衰。
从184年黄巾起义拉开乱世序幕,到280年孙吴政权终结,作者南门太守以30年研史积累为基础,旁征博引、考辨细节,呈现一幅脉络清晰、信息密集、真实动人的三国历史图卷,带领读者重返动荡年代,理解变局中人的选择与命运。
第5卷简介
208年 三征黄祖 受托荆州 孙刘联盟 决战赤壁
209、210年 三分荆州 周瑜之死 经营合肥 求贤明志
211年 平定关中 进军益州
212、213年 葭萌起兵 荀彧之死 争夺合肥 曹魏建国
|
| 關於作者: |
|
南门太守,本名陈忠海,文史学者、作家。著有历史人物传记11部、文史随笔集30余部,代表作有《三国全史》《三国英雄记》《三国冷知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秘史》《晚清中国与日本》等。
|
| 目錄:
|
序言 历史的进程难以阻挡
第一章 多事之秋(208年)
一、孙权三征黄祖
二、与时间赛跑
三、华佗该不该杀
四、文姬归汉
五、恢复丞相制
六、孔融之死
第二章 南下荆州(208年)
一、威慑四方
二、刘表忧惧而死
三、刘表“让荆州”
四、荆州的“投降派”
五、置酒汉水滨
六、激战长坂坡
七、占领江陵
八、继续进兵
第三章 燃烧的长江(208年)
一、孙刘联盟
二、孙权的决心
三、赤壁初遭遇
四、诈降与火攻
五、曹军大溃败
六、北路兵团与浦口之战
七、孙权主动出击
第四章 三分荆州(209—210年)
一、江陵争夺战
二、刘备“借荆州”
三、周瑜之死
四、荆州江南四郡
五、孙权开拓交州
第五章 求贤明志(209—210年)
一、经营合肥
二、曹丕的甘蔗
三、田畴让封事件
四、颁布《求贤令》
五、《让县自明本志令》
六、修筑铜雀台
七、“三曹”与“七子”
八、邺下生活
第六章 潼关之战(211年)
一、五官中郎将
二、关中惊变
三、潼关对峙
四、黄河上的险情
五、马超的米袋子
六、平定关中
第七章 进军益州(211—212年)
一、刘璋的担忧
二、张松之谋
三、“献地图”的虚与实
四、涪城之会
五、驻兵葭萌
六、诸葛亮秘访江东
七、庞统三策
八、起兵白水关
第八章 创建魏国(212—213年)
一、董昭的新提议
二、荀彧之死
三、“生子当如孙仲谋”
四、曹魏建国
五、马超兵败凉州
六、刘备雒城受阻
附录 历史大事记(208—213年
|
| 內容試閱:
|
序言
历史的进程难以阻挡
对曹操来说,建安十三年(208)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年份。前一年,曹操北征乌桓取得大胜,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此时没有人再怀疑曹操能否统一天下,扫荡刘表、孙权、刘璋、刘备等仅剩的几个割据者也只是时间问题。曹操携得胜之威南征荆州,这一战如果顺利,即可“一匡天下”。大军进入荆州前夕,荆州的割据者刘表病死,其子刘琮率部投降,曹操在统一之路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然而刘备很顽强,孙权也很有魄力,他们联手与曹操打了一仗,这就是赤壁之战。战前,曹操轻而易举地得到荆州,实力倍增,占有天时地利人和,面对惊慌出逃的刘备以及实力不足的孙权,曹操完全有必胜的把握。本来这一仗不难打,比官渡之战好打,比征河北好打,比北征乌桓也好打。但是,曹操在官渡赢了,在河北赢了,在乌桓人那里也赢了,唯独在这里输了。最有可能实现国家统一的时间点却开启了分裂的序幕,如果没有赤壁之战,后面的分裂史也许有避免的可能。
但历史不容假设,这才是历史的真谛。一场赤壁之战造成了“三分荆州”,继而“三分天下”,开启了以后长达60年的分裂时期。因为赤壁之战,一路势如破竹、攻城略地的曹操集团不得不停下扩张的脚步,以更大的耐心与对手纠缠,这个时间还要很长很长。由于错过了一次有望统一天下的机会,赤壁之战不仅是曹操心中永远的伤痛,也是历史之痛。有人据此认为赤壁之战“开了历史的倒车”,甚至认为刘备、孙权以及周瑜、鲁肃、诸葛亮等人是“历史的罪人”。
能不能这样看?其实不能。因为当时天下有实力的军事集团不止曹操一个,实际仍然处在群雄混战阶段。既然群雄逐鹿,那么谁都有统一天下的资格和机会,孙权、刘备抗击曹操,目的不是阻挠国家统一,而是为自己争取统一天下的资格。大家都不反对统一,只是由谁来统一还需要通过竞争来确定。如果孙权、刘备打败曹操后安于割据,那么他们的确阻挡了历史的进程,是造成国家分裂的罪人。但事实是,无论刘备、孙权还是周瑜、诸葛亮,他们虽然承认分裂是现实,却都不认为国家的分裂是最终结果,都在为实现国家统一而努力。
事实上,历史的进程无法阻挡。历史虽然充满了许多意外与偶然,但这些意外与偶然改变的只是历史的局部与细节,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从大方向看,汉末三国时期的主流还是渴望统一,无论手握雄兵的割据者还是普通百姓,都盼望着重新回到之前的太平时光,都希望统一能早些实现,以减少人间的苦痛。
具体到赤壁这场大战,有许多人们所熟知的故事,如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周瑜打黄盖、蒋幹盗书、华容道义释曹操、三气周瑜等。不过,以上这些故事在真实的历史中并未发生过:诸葛亮没有跟张昭等人舌战,也没有借东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是周瑜,庞统并没有献连环计;虽然周瑜、黄盖用诈降计和火攻计打败了曹操,但没有“打黄盖”;蒋幹确实奉曹操之命策反周瑜,但没有“盗书”;曹操败走华容道,但没有在那里遭遇关羽的伏兵;周瑜也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去除这些文艺作品创造出的情节,历史也许不那么精彩和扣人心弦。但历史就是历史,不仅无法假设,也无法虚构。
本书是“星汉灿烂三国史”系列读物的第五卷,聚焦于建安十三年(208)至建安十八年(213)发生的历史事件,在严格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用抽丝剥茧的方法详细解读这段历史。在这非同寻常的六年中,除赤壁之战外还有许多精彩篇章。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遭遇赤壁惨败的曹操仅在三年后就实现了“王者归来”,一场同样跌宕起伏的潼关之战再次展示了曹操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实力,无论是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曹操都有着惊艳的表现。
在写法上,本书仍延续之前的风格。为了使时间线索更为清晰,书中凡涉及月份的,如无特别注明均依据史书原文呈现。书中还使用了一些汉末三国时期通用的度量衡单位,如“斤”“里”“斛”等,并在必要处进行了古今换算。特此说明。
南门太守
2024年6月
选摘一
(选自《建安:决战赤壁(208—213)》第二章)
激战长坂坡
曹操突然接到报告,说刘备一行离开了樊城,正向江陵进发。这个消息让曹操大吃一惊。曹军此时还没有进入襄阳城,曹操马上做出决定,自己也暂不进城,而是组织一支精干的骑兵迅速南下追击刘备,务必赶在刘备之前占领江陵。一场紧张的追击战就此展开。刘备在前,目标是江陵;曹操亲自率领一支军队在后,紧追不舍。曹军一向很擅长追击战,因为他们有“虎豹骑”。“虎豹骑”对刘备一行展开了追击,速度之快果然令人惊叹。《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一天一夜行进300多里,但这是汉朝的里,按现代标准折算的话,一日一夜行进100公里左右。放到现在当然不算什么,但那时没有任何机动交通工具,道路状况也不好,这个速度算是行军的极限了,否则史书不会专门记上一笔。刘备一行的行进速度是多少呢?《三国志·先主传》也有记载:“日行十余里。”按照这样的速度,曹操率领“虎豹骑”很快就能追上刘备。
不过,曹操置襄阳不顾而直接南下,这让刘琮身边的人感觉有可乘之机。刘琮手下有一个名叫王威的人提出建议,说曹操觉得刘琮已经投降,襄阳没有问题了,看到刘备逃走就亲自去追击,此时正是松懈无备之时,又轻军单进,如果以奇兵数千在险要处设伏,一定可将曹操一举擒获,那时就能威震天下,中原可传檄而定。王威劝刘琮说现在是千载难遇的机会,切不可失。《三国志·刘表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载了王威的这个建议:
曹操得将军既降,刘备已走,必懈弛无备,轻行单进;若给威奇兵数千,徼之于险,操可获也。获操,即威震天下,坐而虎步,中夏虽广,可传檄而定,非徒收一胜之功,保守今日而已。此难遇之机,不可失也。
王威其人事迹不详,似乎不是荆州的重要人物,但此人眼光相当毒辣,因为这个建议确实有可取之处。如果刘琮真的破釜沉舟,集中起全部可用的人马,从曹操孤军背后发起一击,曹操当年在洧水河畔面对张绣时先胜后败的遭遇可能重演。刘琮、刘琦和刘备,加上江陵的水军以及正在悄悄向荆州靠近的孙权,如果几路人马现在一起动手,正好把曹操围在中央,“虎豹骑”的战斗力再强,恐怕也难突出重围。可惜刘琮不想冒险,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这时,刘备率领的人马还在前面走着。南下时,刘备将人马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由自己率领南下去江陵,另一部分由关羽率领自汉水南下。寄居荆州,尤其是移驻樊城以来,刘备花费很多精力组建了一支水军,虽然无法与刘表在江陵的水军相提并论,但也有各式战船数百艘。刘备不舍得把这支水军和战船丢下,就让关羽率领水军由汉水开赴夏口,到那里与江夏郡太守刘琦会合,之后再看自己在江陵这边的进展情况。如果成功占领江陵,关羽就来江陵跟自己会合;如果进攻江陵失利,刘备就去夏口与关羽会合,总之这是一种灵活的战术。
刘备知道曹操会追来,所以急切南行,但他们路上遇到了大麻烦。听说曹军来了,不断有荆州百姓加入他们的队伍,人数很快达到十多万。可惜这不是战斗部队,而是百姓和地方官吏,因为是逃难,所以大家把能带的财产都带在身边,仅各式车辆就有数千辆之多,这样的队伍行进起来只能用“蠕动”来形容。
这怎么行?刘备一行必须尽快摆脱曹军的追击。《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有人建议:“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言下之意是应该放弃官民百姓,轻军直奔江陵,跟曹军抢时间。刘备对这类建议再次表示不接受:“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大家自愿追随我,我怎么忍心抛弃?“以人为本”这四个字如今人们已耳熟能详,这里是最早的出处之一。给刘备出主意的人此处仍没有点名,但这个“有人”应该还是诸葛亮。作为刘备此时最主要的参谋人员,诸葛亮有责任及时提出建议。
单从战术层面考虑,这样缓慢地前进无异于自投罗网,应该说,“有人”多次提出建议,让刘备冒险一搏,在当时的情况下应该是高招。刘备如果采纳,虽不一定能打败曹操,但局面显然会比现在有利。但从讲仁义的角度看,这似乎又不是什么好主意,于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一次次替诸葛亮隐了讳。对于刘备不忍放弃百姓的举动,后世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这正是刘备一贯主张的仁义精神的体现;另一种认为刘备是想拿百姓当盾牌,必要时好趁乱逃脱。从之后的情况看,后一种观点似乎很有道理。
“虎豹骑”很快追上了刘备一行,地点在南郡当阳县境内的长坂,此处如今在湖北省荆门市以南。当阳指荆山之阳,位于其西北一带的山脉至此缓降为丘陵和平原,在地势上属过渡带,因而有许多面积广阔的山坡,长坂就是其中之一。在《三国志》里长坂被写作“长阪”,古书中“坂”和“阪”意思相同,长阪即长坂,泛指山坡。所以,长坂也许是一个地名,也许指的只是当阳境内一处没有名字的大山坡,故俗称长坂坡。当年,这一带长着茂密的树木,其中以栎树为多,古来此地又被称为栎林长坂,这一点对刘备来说很重要。这处山坡很有些名气,《左传》里曾经提到过,称之为“险地”。一处长满树木的山坡被称为险地,是因为它自身的位置:东面是汉水,西面是沮水和漳水,北面山地一带有著名的虎牙关,南面是长湖。被堵到这样的地方,想脱身相当困难。刘备率十多万军民刚到这里的时候就被曹军追上了,一场激战就此展开,战斗的结果毫无悬念,刘备大败。《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及于当阳之长阪,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此前,刘备娶的几任妻子都死了,《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说刘备“数丧嫡室”。刘备做豫州刺史时驻扎在小沛,娶当地女子甘氏为妻,即死后被追谥为昭烈皇后的甘夫人。刘备到徐州后一度不敌吕布,幸亏徐州本地富豪麋竺、麋芳兄弟全力支持,刘备才渡过难关。这时甘夫人被吕布俘虏,麋竺就把妹妹嫁给了刘备,即麋夫人。刘备刚到荆州时还没有儿子,在新野收了一个名叫刘封的养子。可就在前两年,甘夫人突然怀了身孕,生下一个儿子,小名阿斗,也就是后主刘禅。此时刘备“弃妻子”,指的是丢下了甘夫人、麋夫人以及年仅两岁的刘禅。
遭到“虎豹骑”一番冲击后,刘备所部大乱。混乱中,赵云表现得十分神勇,保护甘夫人及刘禅杀出了重围。《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刘备当时已经往南逃去,赵云抱着刘禅,保护着甘夫人,居然免于一难。《三国志·张飞传》记载,张飞率领二十多名骑兵负责断后,亲自把守在一座桥上,瞋目横矛,对追来的曹军大喝道:“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居然把曹军震住,一时间没有人敢靠近。刘备脱离危险后清点人数,发现诸葛亮和张飞都在,夫人们和孩子不在,赵云也不在。《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记载,刘备身边有人说赵云已经投降曹操了,刘备听了很生气,用手戟敲打说话的那个人,说:“子龙不弃我走也!”过了一会儿,赵云果然回来了,还带回来甘夫人和刘禅。刘备临阵提拔赵云为牙门将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