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弘一法师赠你的七部人生禅卷(传奇高僧弘一法师带你领略佛法智慧,修心静心提升灵性,让你的世界不浮躁,内心更强大)

書城自編碼: 194302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成功/勵志心灵与修养
作者: 舒砚
國際書號(ISBN): 9787543070042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2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2.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打开孩子世界的100个心理游戏——温暖的艺术互动魔法    [美]艾丽卡·柯蒂斯
《 打开孩子世界的100个心理游戏——温暖的艺术互动魔法 [美]艾丽卡·柯蒂斯 》

售價:HK$ 135.7
2024出国留学蓝皮书
《 2024出国留学蓝皮书 》

售價:HK$ 79.4
中国南方木雕花板(全5册)
《 中国南方木雕花板(全5册) 》

售價:HK$ 687.7
中国二战史研究七十年(1950—2019)
《 中国二战史研究七十年(1950—2019) 》

售價:HK$ 667.0
摩梭仁者:东巴口述史
《 摩梭仁者:东巴口述史 》

售價:HK$ 135.7
趣话通信:6G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 趣话通信:6G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

售價:HK$ 90.9
不羁.完结篇
《 不羁.完结篇 》

售價:HK$ 60.7
性别经济学
《 性别经济学 》

售價:HK$ 71.3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29.9
《印度生死书——四部奥义书义疏》
+

HK$ 99.0
《铃木大拙说禅(当今最伟大的佛教哲学权威与禅学权威铃木大拙在西》
+

HK$ 265.0
《弘一法师全集:首套简体横版版李叔同全集(全四册)》
+

HK$ 103.3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編輯推薦:
弘一法师佛心禅意,开示人间大智慧。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以和气迎人,则乖渗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內容簡介:
弘一法师曾说过:“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弘一法师是百年难遇的奇才。从风花雪月的倜傥小生,到严谨大成的学术、艺术、思想大家,再到出家后长伴青灯古佛的佛学大家,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他叹:人如花,不久时;人如浮萍,无定处;人如烟花,现一时;人总归于一己,塌五大;人至山巅五他路;自古圣贤皆寂寞,悲欣交集。
弘一法师见过繁华五蕴皆空,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弘一法师开示人间大智慧,对人生、学业、事业、生活及修养心性诸方面进行分析和指导,启发众人如何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摆正自己的位置,本书以历史上的成功和失败为例证,结合大师言论解说了如何正确对待金钱、物质、名誉、地位,以及如何处理个人与家庭、群体、社会,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本书风格清新质朴、别具一格、直指人心,突破了过往对佛法的解说和刻板的传统。是难得的励志经典。在漫漫的人世中走一遭,我们须有弘一法师的静心淡泊、旷达安然,方可达到那“梅开雪落寻常事,一容一枯报春来”之境,得失随缘,宠辱不惊。
關於作者: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子一身。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著名高僧。弘一法师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出苦海,被尊为南山律宗大师,律宗第十一世祖,享誉海内外。
目錄
学问卷:聆听学习,你的心不再是狭??的通道
把心打开观察万物气象,聆听万籁声音 3
敬畏独处之时,享受安静体悟慎独 7
方生方死,跟随万物规律 11
读书为佳,努力精进勿懈怠 15
学习不可本末倒置,先器识后文艺 18
圣贤绝无标新立异,世间法中觉悟于心 22
最好的学问是彼之感我,得到人心 26
最高的快乐是行善助人,赠幸福予人 30
存养卷:止息妄念,只有自由的心才是平和的
存养需先止息妄念,清心??泊 37
多学静坐,以收敛浮气 41
以理制欲,理胜则心平气和 45
存养宜“缓”,言语静默举止从容 49
顺境逆境皆人生,临喜临??要心平 52
胸襟开阔??养存心,方无疑虑和畏惧 56
自身修持清净超脱,对待他人不可心量狭?? 59
无事时心存明镜,遇事时果断处理 63
如意时??泊不染,失意时泰然处之 67
持躬卷:信仰行动,执著善行进入生命之流
凡事当适可而止,做到游刃有余 73
才华不可肤浅外露,大智若愚为佳 77
切忌歇斯底里,情绪不可发挥到极致 81
话说到恣情痛快时,宜自持静默 85
??不可??太满,留他人立足方无害于己 88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不自欺不欺人进而不欺万物真理 91
以情恕人保全他人友谊,反躬自责要深刻诚恳 95
谦虚退让,为自己留有转身余地 99
包容忍让,你的路没有减少半寸 103
敦品卷:清心少欲,美德名誉自然生成
爱惜名誉需宁静而无所求,沽名钓誉易损己 109
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诗书音乐能使人勤勉尚志 113
钱财来之有道去亦有道,才能不为其卑奴 117
言行知礼恭谨,才能滋养品德和名誉 122
自我标榜也许与众不同,但急于求名实乃无根之树 126
切勿攀附权贵,名誉不是强求沾染而来 130
品行端正首先心内有理,摇摆不定易损名誉品格 134
处事卷:心智上乘,慈悲不是一个名词
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139
不知为不知,切勿不懂装懂 143
无事生事的人,薄福损己 146
世间自取苦人多,遇事宜化小了之 149
心中无事真心无念,清净而心生智慧 152
办事全在圆融周密,思虑深远 156
贪图私欲难成大事,众人的愤??不可侵犯 160
既有无私之举,也当调和人心 164
审视自身能力德行,观察时机才能成事 168
为人之道贵在凡事留心 172
接物卷:律己宜带秋气,接物须带春风
能辨识方会取舍,己私为小苍生慧命为大 177
舍一己便宜,得终生之无忧 181
涉世以慎言为先,闲谈莫论人非 185
面对诽谤,应不辩解善包容 189
遇到轻狂者,当施予稳重 193
浮华的人,应以平实去矫正 196
用温和柔顺的心境去安抚粗暴刚烈之人 200
对待他人应在错中捡对,方止刻薄之心 205
对待自己应在对中挑错,方知晓精进 209
惠吉卷:收敛光芒,让自己成为一个无名氏
群居要守口,独坐需防心 215
与万事万物融合,就要真诚,忠信 21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放之四海皆准 224
知足常乐知止常止,出世入世之法门 228
放下意在清心,收获非同小可 232
立身为山般正直,待人似水般宽容 237
物极必反,与人留余地自身避凶险 243
后记:禅是人们起心动念中的一滴水
学问卷:聆听学习,你的心不再是狭窄的通道
內容試閱
学问卷:聆听学习,你的心不再是狭窄的通道

聆听世界,无处不通道。这世上的众生从起源到消亡,在无限的生命中都做过我们的老师,引导我们感知、了解万事万物。众生深深地关爱我们,我们应念此深恩而知感恩,多用心,多尽心,将由此而生的慈悲心,作为我们解除众生痛苦、赋予众生快乐的通道。
人从出生开始,就在聆听众生的声音,各式各样的弘一法师赠你的七部人生禅卷
人、动物,乃至一草一木,其实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只要我们认真倾听,心底总会涌动出一种莫名的温暖与欢喜;只要我们常怀恭敬与感恩,学习将会变得自然而轻松,不会枯燥而苍白。不管谁在说话,我们会愿意听;不管风从哪里来,我们会愿意静静守候;不管云起云散,我们会愿意仰望……
把心打开观察万物气象,聆听万籁声音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功夫。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弘一法师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位绅士的身上。这日,绅士在花店门口停下车,准备订一束花,送给远在家乡的母亲。
绅士刚要走进店门,却发现有个小女孩坐在马路边哭泣,便忍不住询问她说:
“小朋友,你为什么坐在这里哭?”
小女孩回答他:“我想买一朵玫瑰送给妈妈,但是我的钱不够。”
绅士听了牵起小女孩的手走进了花店,先订下送给自己母亲的花束,然后买了一朵玫瑰花送给了小女孩。
走出花店时,绅士看到小女孩孤单一人不太放心,便提议开车送她回家。
“叔叔,您真的愿意送我回家吗?”
“嗯,当然了!”
小女孩笑了:“那请叔叔送我去妈妈那里好吗?可是,我妈妈住的地方离这里有些远,麻烦叔叔了。”
绅士开玩笑地笑着说:“早知道就不带上你了。”
小女孩告诉了绅士怎么走,绅士一路将车子开了过去,他没想到的是,开车从市区大马路出去之后,顺着小女孩指路的方向来到的地方竟是墓园。
绅士看到小女孩把玫瑰花放在一座新坟前,坟墓里躺着的是她一个月前刚过世的母亲。她为了亲自献上一朵玫瑰花,之前居然准备走这么一大段远路。
绅士泪眼婆娑,深深地被小女孩的行为所感动,他将小女孩送回家后,返回花店取消了寄给母亲的花束,同时买下一大束鲜花,开了五小时的车回到了母亲家中,亲自将花送给了自己的母亲。
众生都是我们的榜样,世界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我们最原始的模样。而这面镜子能帮助我们时刻检讨自己,认真看待自己。
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照镜子,能够拥有一颗开放的心,能够聆听到更多的声音。
若是我们常常将心封闭起来,懂得再多的道理也是无用的,因为心是闭塞的,你就无法领悟真理,而真理在日常生活中最易得到。
一位得道高僧曾在禅师处参学,他是个极为聪慧伶俐的人,禅师很喜欢他,没过多久就选他做了自己的侍者。
这天,高僧路过禅师的禅房时,忽然听到禅师喊了自己一声:“远侍者!”
他连忙走进禅房,听到禅师问他:“是什么?”
高僧不知道禅师的意思,觉得纳闷,冥思苦想,不知道禅师为什么问这句话。
此后,高僧总能听到禅师对他喊道“远侍者”,他刚答应一声,禅师就会问他:“是什么?”
十八年之后,高僧终于有所领悟了。
某一天,高僧决定向禅师辞行,去其他的丛林古刹进行参学。这时禅师对他说:“现在,请你回答我一个问题,如果你能回答得出,就可以走了。”
高僧说:“请禅师发问吧!”
禅师问他:“佛经上有云‘光含万象’,你可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高僧想了想正想与禅师讨论一番,禅师制止他说:“我看,你还是再住些日子吧。”言下之意,是觉得他的修行还不够。
高僧便又住了三年,终于在禅师的指点下得悟大道,此后返到家乡的寺庙住下,造福一方,这一住就是四十年,直到他八十多岁。
某天,他向徒弟辞行说:“老僧云游去也!”
他的徒弟吃惊地问:“师父,您已经八十岁了,云游还能到哪里去呢?”
高僧笑道:“大善知识来去自由,你还……不懂。”又在禅房对众人说:“老僧历经四十年方才打成了一片啊。”说完便圆寂了。
所谓看得到与看不到,听得到与听不到,都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的,佛经上所言皆是真言,但要真正得悟大道,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修炼可以办得到的。
殊不知,众生有多么广阔,万籁声音有多么深远!想要在片刻之间领悟高深的佛法真谛,寻找捷径是不行的,一切顿悟都是从最初的聆听开始的,聆听的心思不静、不沉,听到的声音便只能停留在表象,不能深入到我们的心里,形成充沛的人生养料。
“大善知识来去自由”是潜藏在我们身边的大智慧,只要心敞开了,对众生敞开了,对万事万物敞开了,你能聆听与学习的渠道也就多了,不一定需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即使坐在原地,即使每日看着窗外的树叶与落日,也能有所体悟。
弘一法师主张观天地生物气象,是将他自身的体悟融汇在了佛经之中,我们在生活中能看到的日月更迭、四季变化都是自然规律,也是参悟佛法最初的起点。万物都有它们的表象与内在的本质,有时就是要从简单平凡的事物表象中,体会到其内在蕴涵的深刻道理,从而更好地把握我们面对他人的态度、行为。
通过聆听与省悟来学习圣贤对于万事万物的慈心、气度,需要达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固定的时间或期限,全看个人修行与悟性,当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心打开,这一点看似容易却是最为困难。
通常,我们在接触外界时,一开始都会觉得迷茫和困惑,觉得很难看懂周围的人与事,事情总会在眼前表现得极为复杂,而不是简单的状态,这会令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变得迟钝,不够清晰。在这个阶段,我们大约看不见什么好的形态,得不到什么好的机会,发掘不了什么好的精神。但是,这时的功夫也要做,目的是为了培养我们的主动意识,促进大脑的活跃思维,让思想的容纳力和承载力变得更强大。等到度过了这个阶段,大家的感觉就会变得敏锐许多,对身边一切的学习也会变得水到渠成,看一眼听一声,可能就会有所得,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自然生发的心灵通道。
当我们对万事万物的感觉变得敏感,变得远胜常人,过去在头脑中不能理解与醒悟的事物,顷刻间都会变得透彻起来。
“世事洞明皆学问”。日常生活中原本就存在着许多美妙的东西,法师教导我们用心灵去聆听、去学习,是希望我们不要太匆忙,太匆忙的人总不能学习得更深入,要知道浮于表面的学习迟早会让你推翻重来。


有些东西会有缺憾,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地去品味它,去把握它。
敞开心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不去做,心可能永远是封闭的,多听听这个世界的声音,静下心来去聆听他人的话,聆听窗外的鸟鸣、风声、潮汐……不再总是奔着一个目标前进,却不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自己过得是否快乐。
别以为自己已经听得够多了,学无止境,只要你愿意聆听与学习,世上总有东西能带给你更深的领悟与震撼。
每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你不去了解不去倾听,或许到死都不明白它对于你的价值。
人的聪明之处在于懂得不断学习,具有对知识的吸收、分析、运用的能力,别对自己的这种能力妄自菲薄。
从现在开始聆听周围的声音,一点也不算晚。
学习是件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你如果欺骗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欺骗你;聆听是件需要随时拿起放下的事情,你如果太执著,聆听也将变得无用起来。
不要以为将心封闭起来是很安全的,心只有在宽阔的空间中才能得到滋养,老是密闭在阴暗的角落里,鲜活的心灵也将变得腐朽。
敬畏独处之时,享受安静体悟慎独


时当喧杂,则平日所记忆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宁,则夙昔所遗忘者又恍尔现前。可见静躁稍分,昏明顿异也。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弘一法师

曾经有一位虔诚的女施主,每天供佛。
每天清晨,她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送到寺院,供给佛祖,以表诚心。
这天,女施主把花送到了佛殿,正好遇到禅师从法堂里走出来,禅师见到她十分欣喜,便道:“女施主每天都这么虔诚,以鲜花供佛,根据佛家经典记载,那些经常用鲜花供佛的人,来世将会得到庄严相貌的福报。”
女施主听到这话非常高兴,说:“禅师,这是我应该做的,因为每当我来这里礼佛时,能感觉到心灵像经过了一次洗涤,能得到平静。可惜等我回到家里,我的心就又感觉到烦乱。禅师,我是一个家庭主妇,每天过的日子很简单,但总有许多烦心事,请您指点我,如何才能在喧嚣的尘世中仍旧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禅师不答反问,道:“女施主,你每日用鲜花供佛,对花草想必有一些深厚的认识,请问你平日是怎么保持花朵新鲜的呢?”
女施主回答说:“我如果想保持花朵新鲜的话,就每天给它们换水,还会在换水时把花梗剪掉一截。因为如果不把腐烂的花梗剪掉,花朵就无法轻易地吸收水分,那么一来,花朵就会很容易凋谢。”
禅师点点头笑着说:“女施主不正是明白答案的么?如果想时常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与鲜花要保持新鲜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我们所处的环境就像那瓶里的水,而我们就是瓶子里的花,只要每日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不断地自我反省、忏悔、检讨并改掉身上腐朽的陋习与缺点,使我们的气质发生改变,自然就能一直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保持内心的清净与纯洁。”
女施主听后顿时感悟,道:“原来如此,答案竟在我的身边!多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能有机会更加亲近禅师,感受晨钟暮鼓与菩提梵歌的清净!”
禅师微笑着说:“女施主啊,你的呼吸便是梵歌,脉搏跳动就是晨钟暮鼓,身体就是像寺宇一样的。如若你的两耳可成菩提,那便是无处不宁静,无处不纯洁,又何必必须在寺宇中居住生活?”
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深谙慎独之道,就能时刻扫除心中尘埃。
如果能做到这点,那便是无处不是禅,无处不是佛,无处不是清净祥和!尤其是我们独处时,更加需要谨慎,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并且善于自省,去除心中污垢,就像剪掉花梗腐烂的部分一样,保持内心的整洁安详。
佛经中提倡慎独,《中庸》里也如此写道:能为一者,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中庸》所言的慎独,是主张君子要将“仁义礼智圣”五行统一于内心。“故君子慎其独也”指的便是:当人们一个人独居时,因为暂时远离了公众的舆论压力,听不到外界的批评声音,自己内心的道德品质可能会受到挑战,一些品性不好的人可能会偏离道德规范的约束,想平日不敢想,做平日不敢做的事情来。然而君子在独处时,却能更加约束自己的行为,思想也更为谨慎,是一丝不苟的作为。
《辞海》中也对慎独有所解释,认为一个人在独处时,其行为也应当谨慎不苟,不要松懈。而《大学》中对于慎独的解释是“诚于中,形于外”。
中国从古至今有很多人领悟了慎独的含义,人们对于慎独之所以推崇是因为慎独的境界能让人更加精进。一个人若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遇到艰险之事不恐慌,处于乱世而不惊,待人以诚,德行于心,就达到了一种清净自我的境界。
法师也主张“慎独”,其实就是主张一个人在孤独时应多思考,多沉淀内在宇宙,从内心中不断审视自己在环境中的处境,剖析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分辨是非对错,获悉黑白的细微差别。之所以要进行“慎独”的修炼,是希望人们在群体生活的沉溺和喧闹中能够开辟一片自己的净土,时刻保持清醒。
体味慎独的妙处,不一定要参禅打坐,也不必吃斋念佛,更不要求是群居还是独处。只要我们能在审视内心时,始终保持心中的“诚”,认真对待每件小事,“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从容像流水一样在心口静静存在,便是获得了慎独的功德。
幽独之时心静如水,方能体味与世无争的好处。在历练了慎独之后,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能从容面对,能够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好好地护卫住自己心中的“道”,从而使德可以顺行于心,而非逆行于表。能够抵达慎独境界的人,不会追求时时彰显自我的人生,他们向往的是波澜不惊的生活,能够真正领悟到“诚无垢,思无辱”的快乐。
法师也是由此开示世人,虽然独处时我们身处于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但应当谨慎检点,应心怀戒尺,不敢怠惰。有时候幽暗的事端不知不觉在人们心中产生了,自己的心里已显著体察到了,这时就应该果断地剔除它。细微的腐烂可能大家都不曾察觉,只有借助于自己内心的力量,才能阻止它越长越大。因而,法师认为君子独处的时候更加要谨慎小心,是正确的导引,我们理应时刻关注幽独时的内心,不要让不正当的欲望慢慢滋长。
体会慎独,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我们修炼慎独功夫的第一步,是要将自己处于孤独之中,使自己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沉思,而不去寻找浮躁的消遣或娱乐。只有我们自己充分安静下来了,才有可能来面对一个最完整的自己,认清自己、剖析自己、审查自己的真正意向、真实欲望。做到第一步之后,可进行第二步,便是用自我规范来实现自我约束,在安静的情境中约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这种约束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品德修养,不可掺杂半分虚伪。
多一份敬畏之心,享受安静,慎独能带给我们的是可受用一生的财富。


“独处”最容易掩耳盗铃,以为别人不看不听,你就可神不知鬼不觉,就可为所欲为。
人无完人,世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那就需要保留一份敬畏之心,不要过于放纵自己。
任性妄为,不懂得自我审视,不是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就是从根本上不做亏心事:别人不知道的,不代表可以自欺,别人不指责的,不代表你做的就是对的。
即便别人不睹不闻,你也应当把持住应有的分寸。
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要计较别人如何如何,先看自己是否能够敬畏,是否能够谨慎,是否能在独处时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慎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执行,每一天我们可以给自己一点安静,远离喧闹,看书或听音乐都是体味宁静的好办法。或者,可以练字甚至独坐不语。我们需要提供机会,让自己渐渐地集中注意力到自身上。
一旦我们学会慢慢地认知自己,审读内心,慎独会渐渐地成为你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事。
每个人都可以练习慎独的功夫。当一个人独处时,也要小心谨慎,想象自己依然暴露在众人面前,好像“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完全没有隐藏,这样会更有感悟。
如果能做到慎独,则我们就心地光明,任何时候都可直道而行。
方生方死,跟随万物规律

动若不止,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
——弘一法师

佛陀曾居住在舍卫城的祇陀园精舍,讲述了卡利雅尼公主的故事。
卡利雅尼公主是憍昙弥夫人的儿媳妇,容貌十分漂亮,所以大家送给她一个称呼露芭难陀。公主长大后嫁给了佛陀的异母弟弟难陀,可是就在结婚当天,她的丈夫抛弃了荣华富贵,跟随佛陀出家了。
卡利雅尼的大哥原本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却出家了,他的儿子罗侯罗也出家了。现在卡利雅尼的丈夫难陀也出家了,而她的婆婆憍昙弥夫人早就是出家人,只剩下她孤身一人。她并不想追随佛陀出家,但是为了消除自己的孤单和寂寞,她也到东园普巴精舍,向长老尼大爱道要求让自己出家。
露芭难陀出家后,从其他比丘尼口中得知了佛陀经常教导给他们五蕴的无常、苦与空性。但她一直自恃美貌,认为佛陀见到她恐怕也难免要称赞她的美貌,所以经常回避佛陀,不与他见面。
这一日,其他比丘尼从祇陀园回来,都对佛陀满心称赞,露芭难陀听了之后,决定与其他比丘尼一起去祇陀园参见他。
佛陀见到露芭难陀,就感觉到她对自己美貌的过于执著,心想露芭难陀现在非常执著于自己的美貌,并以此而骄傲,如果她不能摒弃这样的骄傲,可能无法悟道。一根刺需要用另一根刺来剔除,佛陀便决定运用神通,通过美色来消除她身上的傲慢与自大。
佛陀是如何做的呢?
他先变化出一位年约十五六岁的美貌少女,少女坐在他身边给他扇风,但只有佛陀和露芭难陀才看得见这个少女。当露芭难陀看到这位美貌年轻的少女时,赫然发现自己与她相比简直宛如一只丑陋的乌鸦,少女在她面前好像一只美丽的天鹅,心里既嫉妒又羡慕。她继续看她,不一会儿惊奇地发现,这位少女好像一瞬间长大了,现在已有二十多岁;等她过了一会儿再看佛陀身边的少女,发现少女又长大了许多,转眼从一位曼妙的少女成长为大人,接着变化为了中年,又从中年变成了老年……等她再看,发觉少女已经成了一名枯槁的老婆婆,美丽的容貌已然不在了。
露芭难陀骤然发觉,当自己看到新的幻象时,旧的幻象就从眼前消失。少女从年轻到年老,她的肉体在不停地转变并且走向腐化,这一幕幕让她有所觉悟。此时,露芭难陀对容貌的执著,对肉体的执著开始了削减。
这时,佛陀身边的少女已然年迈衰弱,跟着她再也不能控制自己身体的功能,身体腐化,最后死了,然后腐败的身体开始肿胀,出现了肮脏的浓汁,迎来了苍蝇,甚至引来了乌鸦与兀鹰啄食尸体。
这一切让露芭难陀顿时领悟了,对佛陀道:“少女无论过去多美丽,最后也将变得又老又丑,化为腐朽的尸体。同样的,我的身体将来也会变得又老又丑,最后我也会死去……生死是人不可能改变的事情,方生方死,都是规律,我又何必执著于现在的美貌。”就这样,她陡然觉悟于五蕴的真如性了,还当下证得了初果。
对此,佛陀以一段偈子为露芭难陀开示:此城骨所建,涂以血与肉,储藏老与死,及慢并虚伪。
没有人能摆脱由生到死,由盛而衰的自然规律,能够平静地看待生死,以平常心看待万物运转规律的人,距离洞察真谛真理,距离“悟境”就更进了一层。
很多人礼佛学禅,就是为了达到“悟境”的境界。因为只有如此,人们才能洞察宇宙,懂得人生真谛,得到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成就。没有“悟境”的人,以世俗的眼光看待这花花世界,仍旧会困惑不解,仍旧会陷入各种烦恼中不知如何解脱。
曾有一位僧人在佛堂里念诵《法华经》,当他读到“诸法本寂灭”时,好奇心被引发,求知欲被引发,开始日夜参究这句话的意思。
某一日,僧人来到溪边挑水,忽然听见了树上的黄莺在鸣叫,一时间豁然开朗了,顿悟了这句话的意思,并写下了一首偈子:诸法从本来,皆自寂灭相,春至百花开,黄花啼柳下。
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说,大自然固然是变幻莫测难以捉摸的,但仍然具有一定的规律,例如春天时百花盛开,而花开莺啼。正如春天过后才是夏季,夏季之后迎来秋季的规律一样,万物都有它自身生生灭灭的规律,这秩序是不会变的,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外,花有开有落,黄莺有啼有止,这也是它们自生自灭的规律,不容更改。
违背万物规律行事思考的人,是不能获得真理与知识的。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寺庙里有个小和尚,负责每天早上清扫寺庙院子里的落叶,因为落叶很多,他每天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尤其是在秋冬时期,落叶更是多得让小和尚万分头痛。他扫落叶很是劳累,便整日思考,希望能找到一个办法可以让自己轻松些。
这件事不久之后被住持知道了,住持把他喊去,问他是不是觉得苦恼,小和尚很老实,就把心里的想法对住持说了。
住持想了想告诉他说:“你可以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让落叶统统落下来,这样一来,你后天就不用扫落叶了。”
小和尚听了觉得有理,到了第二天早上,起了个大早跑到后院,使劲地摇树,期望能将树上的落叶都摇下来,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全部扫干净,明天可以轻松一天。他高高兴兴地扫干净了这些落叶,回去吃饭打坐了。
然而到了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就傻了眼,怎么昨天摇了那么多落叶,今天还是照样的落叶满地呢?
住持这时告诉小和尚:“我之所以给你出这个主意,就是要让你明白: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摇落叶,打扫干净,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的。”
小和尚这时才明白,原来这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做的,明日总有明日要做之事,谁也不能求得一劳永逸,因为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或许有的人有小聪明,会把树叶全都给摘下来,但那样做不是会破坏树叶本来的生长规律么?你可以这样想,但不能这样做。
法师看待万物便是先从生死轮回,从自然规律开始的,有些道理便是从这些规律之中悟出来的,凡事有因有果,有起源有泯灭。世间的所有现象也都生于因缘,在遵循它自身的发展次序与规律之中,与其他人或物发生因缘。如果我们对任何现象都不深究规律,不研究它们发生的源头,就会发现除了因缘的条件使其发生之外,寻觅不到实实在在可以导致它发生的东西。
佛法所说的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这就是所谓的“空”。万物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因缘又何尝不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微妙规律呢?这世上的所有事物都脱离不了这一个完整的“圈”。
愚蠢的人会脱离规律办事做人,聪明善悟的人则不会,他们所掌握的知识、道理会帮助他们认识规律,遵从规律,利用规律,由此得到更多的体悟,对人生有更好的把握和展望。


人生最愚蠢的行为是常常自以为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
正如幸福不能预知,烦恼也是不可预知的,人要获得幸福或消除烦恼,不能太过强求,殊不知明日的烦恼明日才知,今日的幸福只在今日。
过于期望明天发生的事情带给你好的进展,是种妄念,你不如先做好今天的事。
人的一生由很多天组成,每一天都有我们每一天的人生功课要做,每天都应该努力,而不是单单指望将来。
不要试图违背自然规律,“人定胜天”是大言不惭的观点,只在有限范围内才可实现。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有时候将生死看淡一些,反而能获得更健康更坚韧的心灵。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