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燕园拾尘:北大生命成长手记

書城自編碼: 297342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中小学阅读
作者: 王曙光
國際書號(ISBN): 9787301275306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2-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70.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5.6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7.4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真谛全集(共6册)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編輯推薦:
青春只有一次,那些岁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镌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
《燕园拾尘:北大生命成长手记》文章大多写于大学生活期间,能够与初入大学生活的青年人产生强烈共鸣,其基调积极向上,语言活泼跳脱,充满思辨的魅力。
內容簡介:
《燕园拾尘:北大生命成长手记》是作者燕园四记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阐述了作者对人生虔诚而沉静的思考,以及对母校北大精神的深刻体悟。本书初版于十五年前,初版后在青年学子中引起热烈反响。在这部散文集里,既有对于生命成长的深邃而冷静的领悟,也有与北大名师大家们跨越时代的心灵对话;既有对燕园生活的缅怀省思,也有对北大文化性格和精神魅力的独特体察,处处披露了一个北大学子宝贵的心灵历练。
该书郑重而朴素,格调清雅,文笔酣畅,充满对于生命与情感的明哲而虔诚的感悟。
關於作者:
王曙光,笔名舒旷,山东莱州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1990年考入北京大学,先后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出版经济学著作20余部,发表经济学论文百余篇,并有数部散文集与诗集行世。
目錄
隐忍、舍弃与征服:用痛苦换来的欢乐读《贝多芬传》
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傅雷:《贝多芬传》译者序窗子外面是京城惯见的春季的狂风,在宇宙间万物生意盎然的时刻,这狂乱干燥的风似乎是一种关于人生与成长的最为贴切的暗示和象征:在春树如云百花葳蕤的春季,我们却不得不忍耐晦黯的春寒料峭的早晨,不得不在夹杂着黄尘的狂风里瞩望人生的成长,不得不忍受痛苦以至于绝望的折磨以达到生命的升华。任何成长都不是没有代价的,对于那些敏感于自己的内心的人而言,成长的每一步似乎都如同跋涉在凄风苦雨之间,在经受了心灵的巨大创痛之后才能使生命最终臻至圆满的境地。被鲜花与凯旋一样的岁月所围绕的少年时代,很难体悟生命里艰辛与苦难的一面,他们尚陶醉在自我的曼妙的幻梦之中,真实的世界中所上演的哀伤与挫折只是他们在文艺中所想象和虚构的影像,而当苦难真正降临的瞬间,他们却往往将这些痛苦加以诗意地夸大,陷于一种颠倒、紊乱和绝望的状态而不能自拔。于是苦难非但不能滋养和壮大他们的心灵,反而会毁灭他们的信仰,扑杀他们玫瑰色的梦境,戕害他们对于人生的热切的希望。我常说,燕园是一个散发着浓郁的诗歌与梦想气息的园子,然而在青春的明朗蓬勃的朝气之中,也隐隐地流动着一种狂躁不安的情绪,一种在人生的磨折面前致命的犹疑。在燕园,有许多青春的脆弱的灵魂尚徘徊在生命的绝望的气息里,不能鼓舞起心灵的伟大的力,不能以隐忍坚定的心志抗拒苦难,反而沉溺于迷茫、哀怨和失意的自我暗示之中,以致完全丧失了生的意志。我对这些青春的生命充满了痛惜。苦难是人生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可以想象没有苦难的人生吗?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可以不经过痛苦的孤独的磨折就克服了自身的平庸凡俗从而成就一种完整灿烂的人生吗?当苦难到来的辰光,我们相信,就连意志最为坚定的心灵也会感到些许的犹疑并产生对于人生的诘问,就如同耶稣在走向十字架前对自身命运和历程的深沉痛苦的反省。然而苦难是不可逃避的一种宿命,而且愈是那些不甘于凡庸的卓越的心灵,就愈是会遭受这种宿命的执着的困扰和打击。对于这些注定卓尔不群的人而言,人生在它开启的时候,真是如同一场悲惨的斗争,那是一场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之中展开的斗争。那些在患难中艰辛跋涉的时光,成为人生中永久的印记,记录着被焦虑、绝望、彷徨和愤世嫉俗所笼罩的岁月。然而我们永远要记住,没有一个伟大的心灵不是由长期的患难而铸就的。当我们因着自身的痛苦的命运而怨叹哀伤不知所措的时刻,我们不要忘记我们还有无数的同道者,他们与我们一同担当着人生中苦难的命运,一同注释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古老格言。罗曼罗兰在为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所作的传记的序言中,曾经写着这样的话,这话是足以鼓舞我们关于人生的信仰,并坚信在我们遭受患难的时刻不会孤单的: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莫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作我们的养料吧;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罢。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样飞涌出来。甚至毋须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的那末伟大,那末丰满,那末幸福。在人类的历程中,在可以作为患难中的英雄的榜样的先驱者中,贝多芬无疑是最优秀者之一。这个饱经人生苦难的灵魂,曾经历艰苦悲惨的童年时光,成年后则被贫穷的生活所折磨,又屡遭爱情的抛弃和情感的创伤,而在这些灾患之外,又增加了对于一个以音乐为毕生天职的人的最为宝贵的功能的丧失。这些致命的打击和挫折,形成他忧郁与悲愤的性格。他常常被一种无边的寂寥、深刻的愁苦和对于人生的怀疑情绪包围着,在认识他的一些人看来,他态度高傲,举止粗野,神情抑郁,对于周遭的人和物,同时怀着一种居高临下式的鄙弃轻蔑和内心深处的怜悯慈悲。孤傲坚忍的贝多芬,在他遭受病痛的折磨的时刻,同样不能抑制内心的失意和愁闷,他在写给好友韦该勒的信中说: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卢塔克教我学习隐忍。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内心倔强而孤傲的人,是如何在凄恻的隐忍和骄傲的反抗之间徘徊的。他内心深处的痛楚一方面来源于孤独傲岸的节操,一方面却来源于对于命运的深深的怀疑。他在最为绝望的时刻,竟然发出这样的凄惨的呼喊:连一向支撑我的卓绝的勇气也消失了。啊神,给我一天真正的欢乐罢,就是一天也好!我没有听到欢乐的深远的声音已经多久!什么时候,啊!我的上帝,什么时候我再能和他相遇?永远不?不?不,这太残酷了!当我们听到这撕心裂肺的诘问和呼喊的时候,也不免感到深深的怜惜和同情。这个纯洁的、对于人生的爱情充满强烈向往的心灵,屡次涉入这个布满危险的领地,以一种清教徒一样的圣洁的心情,试图领受爱情的甘美的馈赠,他对于爱情的神圣永远怀着一种毫无保留毫无假借的观念。然而这样的一个人是生来受爱情的欺骗,做爱情的牺牲品的。他不断地钟情,如醉如狂般的颠倒,他不断地梦想着幸福,然而立刻幻灭,随后是悲苦的煎熬。这些爱情的辗转苦痛,这些肉体与精神上的折磨,这些时而激烈地抗争时而颓唐地怨诉的声音,成为人类苦难与忧患的最真切的写照。然而贝多芬却从没有泯灭对于幸福的渴望,不肯相信不可救药的灾难,对于爱情、对于疾病的痊愈,他始终怀着坚毅的希望。在他最为艰苦的时候,他写下了可以传诵千古而不朽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在贝多芬的音乐里,弥漫着一种不可磨折的意志力,一种向命运抗争和挑战的精神,那是来自内心的力,它源于对于神明所赐予的命运的平静的隐忍,源于对于苦难的勇敢的担当,源于经过艰辛的搏战和舍弃而达到的对于人生的全新体悟。傅雷先生在论述贝多芬的音乐时,认为贝多芬的圣徒一样的行述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力,它预示着对命运的征服,也预示着人类自身的自由与解放。他的音乐中充满狂风暴雨式的狂野的气息,傲岸不驯,激昂,暴烈,似乎力在奔涌,随时都会冲决约束;他甚至超临一切之上,即使在上帝面前也保持着诅咒与追问的姿态,他把神明视为与他平等甚至要遭受他虐待的伴侣。《英雄》《悲怆》《命运》,处处显示出他的力,他的不可抑制的内心的高傲。他的音乐里充溢着对于人类的苦难的慈悲,他替征服神明的卑微的人类歌唱和呼吁;而在《田园》《黎明》和《第四交响乐》中,则弥散着一种晴明的清澈的欢欣,时而如同悠闲的田野间的散步,时而如同黎明时分清新的呼吸与赞美,时而是徐缓和悦的吟唱,充满活跃的生机和生活于尘世的微笑。在贝多芬的音乐里,我们可以感到,痛苦与欢乐的旋律,总是交替着出现,它们构成一个完满的节奏,形成一种苦难与幸福的和谐。爱恋与征服,隐忍与抗争,温柔与坚韧,生命与死亡,在贝多芬的音乐里始终是缠绕纠结的。罗曼罗兰曾经说: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敬痛苦!欢乐固然值得颂赞,痛苦亦何尝不值得颂赞!这两位是姊妹,而且都是圣者。他们锻炼人类开展伟大的心魂。他们是力,是生,是神。凡是不能兼爱欢乐与痛苦的人,便是既不爱欢乐亦不爱痛苦。凡能体味他们的,方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离开人生时的甜蜜。这句话可以作为贝多芬人生与音乐的注脚。疗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仆曾由他搀扶,多少次的创伤曾由他抚慰。每一个从贝多芬的行迹中得到鼓舞并重新获得生命信仰的人,都会同傅雷先生一样,对贝多芬怀着永远的感激的心情。在《贝多芬传》的末尾,罗兰写下这样的话,愿以此语与曾经经受苦难的朋友共勉: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初稿二零零零年五月二日定稿
从容的坚守与高贵的疏离
岁月极美,在于她必然的流逝。尘世中许多令人难以预料的变迁每日在我们生命里上演着,许多令人惊诧莫名的嬗变在发生着,我们却并没有觉察。待到翻看过往的记忆的时候(或由别人的眼光来看),才会照例地悚然一惊。一个人,在环境和心境的迁移之中不知不觉地改换着自己的面貌和心态,改变着自己和周遭的关系。而一个人内心的特立独行卓然不群是很可贵的,他自然要经历许多的创痛和磨折,但是假如他放弃这种坚守,他将感到更大的痛苦。一种背叛的痛苦。一种无所依凭的痛苦。一种被割裂被戕杀被遏制被窒息的痛苦。但是坚守的前提是内心所秉持的从容感和愉悦感,我们必须首先在这种坚守之中找到一种均衡的幸福感。这种幸福不包含任何压迫和矫揉造作,它从容,镇静,和谐,安详,自得。他要深深地理解周遭的世界,并使自己的内心与它们达成一种宝贵的缄默的和谐。有多少处于成长期的少年为自己的内心和外界的深刻冲突而深感苦恼!这个世界以自己不可违逆的节奏运行着,对于一个有着不可救药的诗人气质的人而言,要学会顺从这种既定的秩序与节奏,要将内心与广大的世界相融洽,相和谐,是一桩极其艰难的事业!他可以完好地保留自己内心的气质,弃绝世俗的规范和游戏规则,但是他很难与周遭的环境达成一种和谐和认同。环境挤压他,他同时压迫环境,他感到自己的行为方式与周遭的一切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而达不成一种妥协。自然,要环境向一个毫无影响力的脆弱的个体心灵妥协是不可能的,因而答案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的不幸也在这里。似乎唯一的出路便是弃绝一切,与这些世俗的束缚和规则斩截地割裂,去抗拒,仇恨,嘲弄,鄙弃。然而这一切手段并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当诗人弃绝世界的规则的时候,世界也弃绝了他们。真正的诗人,真正的具有诗人气质和情操的人,首先是一个内心澄澈而宁静的人,一个在大众的信条下面仍能呼吸自如的人。他决不嘲弄普遍的大众信条,更不会仇恨和抗拒它。他与这些世俗的人们所赖以生存的信仰和规则保持一种高贵的疏离,这种疏离不是不参与大众的生活,不是在这普遍的规则下面重新树立一种信仰,而是怀着敬畏的心情看待这些秩序,怀着理解的同情观照周遭卑微的人和事物,必要的时候,还要怀着一种幽默感,面带微笑地以悲悯的情怀俯视一切的生存。在他的眼里,秩序是一种既定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的庇护所,他自己不必仰仗这些荒谬的庇护,但是他不会嘲笑大众这样做。北大校园中积淀已久的幽雅、孤独、沉郁、特立独行的诗人气质给予处于青春期的年轻的灵魂的渗透是难以估量的,这种气象造就了自由、果敢、卓然不群的心性,也极易流于孤僻、狂躁、失落与荒疏,使得这些年轻的生命游走于尘世的边缘,不知道如何与广大的世界相融合。在北大,我学习这种能力用了将近十年的时光,现在仍在艰难地学习着,这是一种更为宝贵的学习,向周围许多具有优秀人格的人学习,向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迁的自然汲取智慧,努力使内心的寂寞的工作与广大的外界相联结。经过长期的孤独的磨折与历练,经过无数内心的拼斗与冲突,经过自我与外界、梦想与现实的屡次碰撞与妥协,一个人才会有一种从容的心态,达到一种澄明的境地,成就一种宽宏、精进、沉静的襟怀。一九九九年深冬
內容試閱
自序

夜里捧读《拾尘》,倒像是在看另一个灵魂的独白,看另外一个生命的成长日记。遥远的记忆纷至沓来。二十年的岁月仿佛在一瞬间回放。
这是一些久违了的文字!虽然或许浅稚,却是诚恳、朴素而没有矫饰。前人有言:愧赧对少作。然而,当我在深夜摩挲这些散发着少年情怀的激扬文字,却并不惭愧羞赧。因为那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真诚无伪的内心独白。有何羞愧?
《拾尘》大部分篇什写于1990至2000年间。初版10余年以来,这些独白式的心灵自述获得了很多美好的回应,这是我感到幸运又惶恐的。幸运的是我获得了这么多宝贵的同道者,惶恐的是唯恐自己会辜负这些心灵上的密友与同道。
一个陌生的朋友在博客留言:拜读先生的《燕园拾尘》,十年了。在我心灵遭受困扰的时刻,有幸这本书给过我莫大抚慰。感谢先生。一个年轻朋友在电子邮件里说:前两天我在朋友的床上发现了《燕园拾尘》,翻了几页,很喜欢,便向他借了回去看,在温暖的黄色灯光下,我轻轻地翻动着书页,细细体味其中含义隽永的语句,有时得到共鸣,潮湿了眼睛。我很感谢您写了这本书。
读到这些温暖的回应,我一直觉得,写作者与读者,实质上就是精神上的兄弟。我们并肩走在旅途上,彼此扶携,彼此鼓舞,彼此砥砺,也相互警醒,相互批判。一本书,在无数心灵之间辗转流布,就是一群精神上的同道者跨越时空的喊话。一本书的命运此时远远超越了一个人的命运。
一千年前,陈子昂登上高处,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然而,通过文字,诗人可以穿越时空,既与古人同游,又润泽与启迪后来者。虽天地悠悠,逝者如斯,然而人生代代无穷,他们隔着遥远的时空相互呼应,相互唱和,相互瞩望,相互致意,又有何叹!

这本小册子所探求的,是永远的成长主题。一个人,应该永远在成长,永远在路上,永远追寻和探求自己的内心,永远对生命怀着深沉的敬意、温情的盼望,永远坚定地站在大地上咏唱。
每一段生命都不可复制,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每一段生命都有自己的精彩,都值得我们珍重和怀念。然而从人类的漫长历史来看,人生又何其相似!所有的人类,在共同的年龄,面临共同的生命遭遇、共同的困惑和梦想、共同的挣扎和向往。
这本小册子是献给过去和未来所有经历成长、正在成长和必将成长的心灵的。成长是艰辛的,但又是我们必须经受的。我们必须承担所有的生活,这些生活或许是苦难的,或许是琐屑的,或许是喧嚣的,或许是庸常的,但我们永远不要失去追寻生命诗意的努力。我们要像水一样能适应每一种境遇,但也要学会超越自我的生活,要学会时时以更高的造物者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生活,从而使自己的尘俗的生命变得具有某种超越性和诗意。
在这个功利的喧嚣的世界中,年轻的心灵面临着致命的挑战、诱惑和渗透。我们要学会以强大的内心去面对。不沮丧,不嘲笑,不反叛,不做作,不乡愿,不自欺,不苟且,不冷漠,不抱怨,不焦躁,不急迫,不拒斥,不彷徨,不绝望,不放弃,不回避,不厌倦,永远热爱生命,永远接纳和祝福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永远领受和体味广大的生活,永远印证造物者的荣耀与生的尊严。

我们很容易被俗尘所裹挟以至于盲从,被潮流所浸泡以至于妥协,被功利所蒙蔽以至于变质。一旦忘记了成长,就意味着精神上的萎缩与毁灭。
我们要警醒的是,不要自恋式地执着于追忆自己的琐屑过往,而要以一种清醒的批判精神,反省自己的思想、心灵和行动,在生命的砧铁上不断锤炼自己,在生命的长河里持续不懈地淘洗自己的灵魂,使生命在任何一个阶段都有所精进,有所收获。
我们还要警醒自己,不要囿于一己的悲欢得失,而要有更广大的关怀,在更开阔、更广远的世界里安置自己的心灵;此时我们才能不以一己的微小成就而沾沾自喜,也不以自己的琐屑挫折而失意彷徨。你被一种更高远的力量和声音所吸引所召唤,世界的繁华在你的眼里退缩了,而另一个世界变得更加光明而广大。
你要衷心地热爱土地和人民,坚定而诚挚地与之融合,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智慧、韧性和盼望。你的小我要不断地拓展疆域,使之变得更辽阔,更有关怀,你的心灵更与大我相连接。
生命犹如长河,它不断在前行,不断在前行中融汇和汲取不同的养分;它穿越无数艰难困苦,经历无数峡谷险滩,而没有改变其激情,不改其初衷,因为它自信它的归宿是沧海。大浪淘沙,它在成长的历程中淘洗掉无数沙砾和渣滓,它丝毫不在意遭遇的逆境,也不留恋于周围的美妙风景,一往无前,从而充满了方向感、包容力与使命感。
经受了这样的淬炼,我们才会以从容的心态,臻至一种澄明的境地,成就一种宽宏、精进、沉静的襟怀。

二十多年来,我有幸生活在燕园。在燕园,我得以有机会与高贵的心灵对话。我从他们身上汲取无数精神的力量,被他们理想的光亮所温暖所指引,也被他们的担当、他们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所鼓舞。他们身上深厚的学术修养、深远的人文关怀、深刻的自我反省与批判精神给予我的激励和省悟,是难以言说的。隔着遥远的时空,我体会他们的心灵与成长,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启示。我盼望,经由《拾尘》这本小册子,这些启示能够传达给更年轻的心灵。
二零一一年二月二日除夕之夜,在自己即将跨进四十岁的时候,看着窗外节日的焰火,我涂了一首《四十述怀作古风二百字》:
四十曰不惑,知命焉彷徨。
忆昔弱冠时,远游赴异乡。
十载栖燕园,未负好韶光。
谨奉尊长诲,经世酬家邦。
少年意气在,坐看云飞扬。
忆昔而立年,多舛频心伤。
磨折宜砺剑,患难转雄强。
浴火而涅褩,重生悟大象。
舍予方弘廓,我土日已广。
登高挥浮云,荡胸洗俗肠。
抱朴且守真,轩冕非所望。
特立任独行,时人讥狷狂。
岂知图南志,扶摇击沧浪。
勿为时流蔽,慎撄荣名缰。
心岂由物役,无羁得所畅。
淡定对誉毁,忍辱放眼量。
动静不失时,守拙辨行藏。
自古任重者,途远须毅刚。
精进修德业,绝学述圣往。
夙志在乡土,信道笃行长。
这首诗算是我二十年来蜗居燕园的心灵缩影。二零一四年一月三十日农历除夕,《燕园拾尘》第三版订毕,又涂了四句:
廿载蹉跎漫拾尘,
燕园岁岁杨柳新。
逝者如斯堪入梦,
无双毕竟是青春。
献给你们,献给我精神上的兄弟们。
二零一四年二月一日晨于善渊堂


隐忍、舍弃与征服: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读《贝多芬传》
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
傅雷:《贝多芬传》译者序
窗子外面是京城惯见的春季的狂风,在宇宙间万物生意盎然的时刻,这狂乱干燥的风似乎是一种关于人生与成长的最为贴切的暗示和象征:在春树如云百花葳蕤的春季,我们却不得不忍耐晦黯的春寒料峭的早晨,不得不在夹杂着黄尘的狂风里瞩望人生的成长,不得不忍受痛苦以至于绝望的折磨以达到生命的升华。任何成长都不是没有代价的,对于那些敏感于自己的内心的人而言,成长的每一步似乎都如同跋涉在凄风苦雨之间,在经受了心灵的巨大创痛之后才能使生命最终臻至圆满的境地。被鲜花与凯旋一样的岁月所围绕的少年时代,很难体悟生命里艰辛与苦难的一面,他们尚陶醉在自我的曼妙的幻梦之中,真实的世界中所上演的哀伤与挫折只是他们在文艺中所想象和虚构的影像,而当苦难真正降临的瞬间,他们却往往将这些痛苦加以诗意地夸大,陷于一种颠倒、紊乱和绝望的状态而不能自拔。于是苦难非但不能滋养和壮大他们的心灵,反而会毁灭他们的信仰,扑杀他们玫瑰色的梦境,戕害他们对于人生的热切的希望。我常说,燕园是一个散发着浓郁的诗歌与梦想气息的园子,然而在青春的明朗蓬勃的朝气之中,也隐隐地流动着一种狂躁不安的情绪,一种在人生的磨折面前致命的犹疑。在燕园,有许多青春的脆弱的灵魂尚徘徊在生命的绝望的气息里,不能鼓舞起心灵的伟大的力,不能以隐忍坚定的心志抗拒苦难,反而沉溺于迷茫、哀怨和失意的自我暗示之中,以致完全丧失了生的意志。我对这些青春的生命充满了痛惜。
苦难是人生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可以想象没有苦难的人生吗?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可以不经过痛苦的孤独的磨折就克服了自身的平庸凡俗从而成就一种完整灿烂的人生吗?当苦难到来的辰光,我们相信,就连意志最为坚定的心灵也会感到些许的犹疑并产生对于人生的诘问,就如同耶稣在走向十字架前对自身命运和历程的深沉痛苦的反省。然而苦难是不可逃避的一种宿命,而且愈是那些不甘于凡庸的卓越的心灵,就愈是会遭受这种宿命的执着的困扰和打击。对于这些注定卓尔不群的人而言,人生在它开启的时候,真是如同一场悲惨的斗争,那是一场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之中展开的斗争。那些在患难中艰辛跋涉的时光,成为人生中永久的印记,记录着被焦虑、绝望、彷徨和愤世嫉俗所笼罩的岁月。然而我们永远要记住,没有一个伟大的心灵不是由长期的患难而铸就的。当我们因着自身的痛苦的命运而怨叹哀伤不知所措的时刻,我们不要忘记我们还有无数的同道者,他们与我们一同担当着人生中苦难的命运,一同注释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古老格言。罗曼罗兰在为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所作的传记的序言中,曾经写着这样的话,这话是足以鼓舞我们关于人生的信仰,并坚信在我们遭受患难的时刻不会孤单的:
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莫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作我们的养料吧;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罢。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样飞涌出来。甚至毋须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的那末伟大,那末丰满,那末幸福。
在人类的历程中,在可以作为患难中的英雄的榜样的先驱者中,贝多芬无疑是最优秀者之一。这个饱经人生苦难的灵魂,曾经历艰苦悲惨的童年时光,成年后则被贫穷的生活所折磨,又屡遭爱情的抛弃和情感的创伤,而在这些灾患之外,又增加了对于一个以音乐为毕生天职的人的最为宝贵的功能的丧失。这些致命的打击和挫折,形成他忧郁与悲愤的性格。他常常被一种无边的寂寥、深刻的愁苦和对于人生的怀疑情绪包围着,在认识他的一些人看来,他态度高傲,举止粗野,神情抑郁,对于周遭的人和物,同时怀着一种居高临下式的鄙弃轻蔑和内心深处的怜悯慈悲。孤傲坚忍的贝多芬,在他遭受病痛的折磨的时刻,同样不能抑制内心的失意和愁闷,他在写给好友韦该勒的信中说: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卢塔克教我学习隐忍。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内心倔强而孤傲的人,是如何在凄恻的隐忍和骄傲的反抗之间徘徊的。他内心深处的痛楚一方面来源于孤独傲岸的节操,一方面却来源于对于命运的深深的怀疑。他在最为绝望的时刻,竟然发出这样的凄惨的呼喊:连一向支撑我的卓绝的勇气也消失了。啊神,给我一天真正的欢乐罢,就是一天也好!我没有听到欢乐的深远的声音已经多久!什么时候,啊!我的上帝,什么时候我再能和他相遇?永远不?不?不,这太残酷了!当我们听到这撕心裂肺的诘问和呼喊的时候,也不免感到深深的怜惜和同情。这个纯洁的、对于人生的爱情充满强烈向往的心灵,屡次涉入这个布满危险的领地,以一种清教徒一样的圣洁的心情,试图领受爱情的甘美的馈赠,他对于爱情的神圣永远怀着一种毫无保留毫无假借的观念。然而这样的一个人是生来受爱情的欺骗,做爱情的牺牲品的。他不断地钟情,如醉如狂般的颠倒,他不断地梦想着幸福,然而立刻幻灭,随后是悲苦的煎熬。这些爱情的辗转苦痛,这些肉体与精神上的折磨,这些时而激烈地抗争时而颓唐地怨诉的声音,成为人类苦难与忧患的最真切的写照。
然而贝多芬却从没有泯灭对于幸福的渴望,不肯相信不可救药的灾难,对于爱情、对于疾病的痊愈,他始终怀着坚毅的希望。在他最为艰苦的时候,他写下了可以传诵千古而不朽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在贝多芬的音乐里,弥漫着一种不可磨折的意志力,一种向命运抗争和挑战的精神,那是来自内心的力,它源于对于神明所赐予的命运的平静的隐忍,源于对于苦难的勇敢的担当,源于经过艰辛的搏战和舍弃而达到的对于人生的全新体悟。傅雷先生在论述贝多芬的音乐时,认为贝多芬的圣徒一样的行述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力,它预示着对命运的征服,也预示着人类自身的自由与解放。他的音乐中充满狂风暴雨式的狂野的气息,傲岸不驯,激昂,暴烈,似乎力在奔涌,随时都会冲决约束;他甚至超临一切之上,即使在上帝面前也保持着诅咒与追问的姿态,他把神明视为与他平等甚至要遭受他虐待的伴侣。《英雄》《悲怆》《命运》,处处显示出他的力,他的不可抑制的内心的高傲。他的音乐里充溢着对于人类的苦难的慈悲,他替征服神明的卑微的人类歌唱和呼吁;而在《田园》《黎明》和《第四交响乐》中,则弥散着一种晴明的清澈的欢欣,时而如同悠闲的田野间的散步,时而如同黎明时分清新的呼吸与赞美,时而是徐缓和悦的吟唱,充满活跃的生机和生活于尘世的微笑。在贝多芬的音乐里,我们可以感到,痛苦与欢乐的旋律,总是交替着出现,它们构成一个完满的节奏,形成一种苦难与幸福的和谐。爱恋与征服,隐忍与抗争,温柔与坚韧,生命与死亡,在贝多芬的音乐里始终是缠绕纠结的。罗曼罗兰曾经说: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敬痛苦!欢乐固然值得颂赞,痛苦亦何尝不值得颂赞!这两位是姊妹,而且都是圣者。他们锻炼人类开展伟大的心魂。他们是力,是生,是神。凡是不能兼爱欢乐与痛苦的人,便是既不爱欢乐亦不爱痛苦。凡能体味他们的,方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离开人生时的甜蜜。这句话可以作为贝多芬人生与音乐的注脚。
疗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仆曾由他搀扶,多少次的创伤曾由他抚慰。每一个从贝多芬的行迹中得到鼓舞并重新获得生命信仰的人,都会同傅雷先生一样,对贝多芬怀着永远的感激的心情。在《贝多芬传》的末尾,罗兰写下这样的话,愿以此语与曾经经受苦难的朋友共勉: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初稿
二零零零年五月二日定稿
从容的坚守与高贵的疏离
岁月极美,在于她必然的流逝。尘世中许多令人难以预料的变迁每日在我们生命里上演着,许多令人惊诧莫名的嬗变在发生着,我们却并没有觉察。待到翻看过往的记忆的时候(或由别人的眼光来看),才会照例地悚然一惊。一个人,在环境和心境的迁移之中不知不觉地改换着自己的面貌和心态,改变着自己和周遭的关系。而一个人内心的特立独行卓然不群是很可贵的,他自然要经历许多的创痛和磨折,但是假如他放弃这种坚守,他将感到更大的痛苦。一种背叛的痛苦。一种无所依凭的痛苦。一种被割裂被戕杀被遏制被窒息的痛苦。
但是坚守的前提是内心所秉持的从容感和愉悦感,我们必须首先在这种坚守之中找到一种均衡的幸福感。这种幸福不包含任何压迫和矫揉造作,它从容,镇静,和谐,安详,自得。他要深深地理解周遭的世界,并使自己的内心与它们达成一种宝贵的缄默的和谐。有多少处于成长期的少年为自己的内心和外界的深刻冲突而深感苦恼!这个世界以自己不可违逆的节奏运行着,对于一个有着不可救药的诗人气质的人而言,要学会顺从这种既定的秩序与节奏,要将内心与广大的世界相融洽,相和谐,是一桩极其艰难的事业!他可以完好地保留自己内心的气质,弃绝世俗的规范和游戏规则,但是他很难与周遭的环境达成一种和谐和认同。环境挤压他,他同时压迫环境,他感到自己的行为方式与周遭的一切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而达不成一种妥协。自然,要环境向一个毫无影响力的脆弱的个体心灵妥协是不可能的,因而答案似乎是不言自明的。
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的不幸也在这里。似乎唯一的出路便是弃绝一切,与这些世俗的束缚和规则斩截地割裂,去抗拒,仇恨,嘲弄,鄙弃。然而这一切手段并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当诗人弃绝世界的规则的时候,世界也弃绝了他们。真正的诗人,真正的具有诗人气质和情操的人,首先是一个内心澄澈而宁静的人,一个在大众的信条下面仍能呼吸自如的人。他决不嘲弄普遍的大众信条,更不会仇恨和抗拒它。他与这些世俗的人们所赖以生存的信仰和规则保持一种高贵的疏离,这种疏离不是不参与大众的生活,不是在这普遍的规则下面重新树立一种信仰,而是怀着敬畏的心情看待这些秩序,怀着理解的同情观照周遭卑微的人和事物,必要的时候,还要怀着一种幽默感,面带微笑地以悲悯的情怀俯视一切的生存。在他的眼里,秩序是一种既定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的庇护所,他自己不必仰仗这些荒谬的庇护,但是他不会嘲笑大众这样做。
北大校园中积淀已久的幽雅、孤独、沉郁、特立独行的诗人气质给予处于青春期的年轻的灵魂的渗透是难以估量的,这种气象造就了自由、果敢、卓然不群的心性,也极易流于孤僻、狂躁、失落与荒疏,使得这些年轻的生命游走于尘世的边缘,不知道如何与广大的世界相融合。在北大,我学习这种能力用了将近十年的时光,现在仍在艰难地学习着,这是一种更为宝贵的学习,向周围许多具有优秀人格的人学习,向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迁的自然汲取智慧,努力使内心的寂寞的工作与广大的外界相联结。经过长期的孤独的磨折与历练,经过无数内心的拼斗与冲突,经过自我与外界、梦想与现实的屡次碰撞与妥协,一个人才会有一种从容的心态,达到一种澄明的境地,成就一种宽宏、精进、沉静的襟怀。
一九九九年深冬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