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HK$
445.8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HK$
221.8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HK$
99.7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HK$
109.8
《
不止江湖
》
售價:HK$
98.6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HK$
154.6
《
双城史
》
售價:HK$
110.9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HK$
55.8
|
編輯推薦: |
《印刷质量与标准化》以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为目标,系统地介绍了印刷质量检测原理与标准化的内容。既注重理论性,又尽可能地结合了印刷工业的生产实际,同时也注重将印刷质量检测的新技术、方法、标准等引入本书。本书具有使用价值。
|
內容簡介: |
《印刷质量与标准化》以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为目标,系统地介绍了印刷质量检测原理与标准化的内容。首先整体介绍了印刷质量和印刷标准化的意义,以及目前印刷行业中几个印刷标准化认证规范;然后介绍了印刷质量检测的色度和密度基本原理,主观评价的方法及要求,质量检测与控制的重要参数以及检测的手段印刷测控条和测试版等;接着结合国家标准和印刷行业标准给出了各类印刷品的检测方法、印后加工质量检测方法、印刷品的综合检测方法以及印刷品的环保检测要求和方法;*后结合ISO相关标准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印刷质量控制方法和印刷质量检测系统。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印刷工程类本专科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印刷科研人员,从事印前处理、印刷质量和生产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同时也适合作为包装工程、广告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参考书。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印刷(品)质量2
一、印刷品质量2
二、印刷复制质量2
三、印刷品质量评判的标准和演化4
四、评判过程5
五、印刷质量检测的意义7
第二节标准与标准化8
一、标准与标准化8
二、印刷标准与标准化9
第三节印刷标准认证9
一、G7和G7PC认证10
二、PSA认证11
三、GMI认证12
四、PSO认证12
五、绿色印刷认证14
第二章 印刷色彩检测基础15
第一节印刷密度16
一、密度的基本概念16
二、ISO密度18
第二节色彩空间与色差评价31
一、色彩空间31
二、色差评价36
第三节色彩测量39
一、色度测量几何条件39
二、测量条件45
三、测量背衬46
四、数据报告47
第三章 印刷品的主观评价49
第一节印刷品比较和单独观察时的评价条件50
一、P1条件51
二、P2条件52
第二节彩色软打样系统要求53
一、软打样的数据要求53
二、软打样的显示器要求53
三、显示要求54
四、显示驱动和模拟要求55
第三节印刷品的主观评价方法56
一、主观评价观测条件57
二、印刷品表观质量的评价57
三、主观评价方法介绍58
第四章 印刷品评价与控制的主要参数59
第一节实地密度60
一、墨层厚度对实地密度的影响60
二、实地覆盖率对实地密度的影响61
第二节阶调值与阶调值增加62
一、阶调值62
二、阶调值的确定方法62
三、阶调值增加64
第三节灰平衡68
一、中性灰的确定68
二、灰平衡及灰平衡曲线的绘制70
三、影响灰平衡的因素72
第四节相对反差73
一、相对反差值的概念73
二、确定相对反差值的意义74
三、影响相对反差值的因素74
四、DR值部位的选择75
五、最佳实地密度与相对反差76
第五节印刷色序和叠印率77
一、印刷色序77
二、确定印刷色序的一般原则78
三、叠印率的测定79
第六节光泽度80
一、基本概念80
二、光泽度的测量82
三、影响印刷品光泽的因素84
第五章 印刷测控条的原理和种类90
第一节基本概念与原理91
一、测控条的检测原理91
二、测控条的分类92
第二节制版测控条93
一、AGFA数字制版控制条93
二、GATF Merritt印版测控条95
第三节数码打样测控条95
一、ISO 12647-7测控条96
二、BRUNNER打样控制条97
第四节印刷测控条98
一、UGRAFOGRA印刷控制条99
二、ECIBVDM中性灰测控条100
三、测控条的使用方法103
第六章 印刷测试版105
第一节GATF测试版106
一、GATF测试版的诊断功能106
二、版面上的构成要素108
第二节ALTONA测试版112
第七章 印后加工质量评价115
第一节印后加工一般要求116
第二节书籍的印后加工要求116
一、精装书的质量要求116
二、平装书的质量要求117
第三节印后整饰的质量要求118
一、覆膜118
二、上光119
三、烫印和压凹凸119
第八章 印刷品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120
第一节综合评价的必要性121
第二节综合评价方法121
一、综合评价法的特点121
二、综合评判的步骤122
第九章 不同类型印刷品的检测与评价126
第一节分级与抽样检测127
一、印刷品质量等级的划分127
二、书刊印刷品检验抽样规则127
第二节平版装潢印刷品130
一、成品规格尺寸偏差130
二、套印允差130
三、实地印刷131
四、网点印刷要求131
五、印面外观131
六、印面烫箔外观132
七、印面凹凸印外观132
八、印面覆膜外观132
九、印面上、压光外观132
第三节凸版装潢印刷品133
一、成品规格与尺寸偏差133
二、套印允差133
三、实地印刷要求134
四、印面外观134
第四节柔性版装潢印刷品135
一、外观135
二、同批同色色差136
三、印刷墨层结合牢度与耐磨性136
四、套印精度136
第五节凹版装潢印刷品136
一、套印允差136
二、实地印刷137
三、印面外观137
第六节数字印刷品质量评价137
一、字符与线条质量指标138
二、大面积区域密度属性指标139
三、局限性140
第十章 印刷品的环保检测142
第一节绿色印刷143
一、绿色印刷的背景143
二、绿色印刷的发展现状143
三、绿色印刷的内涵143
四、绿色印刷的主要特征144
第二节平版印刷品环保检测要求144
一、印刷用原辅料的要求144
二、印刷产品有害物限量146
三、印刷过程宜采用的原辅材料147
四、印刷过程宜采用的环保措施147
第三节凹版印刷品环保检测要求149
一、印刷用原辅料的要求149
二、印刷过程采用的原辅材料151
三、印刷过程采用的节能环保措施151
第十一章 印刷质量控制153
第一节油墨质量控制154
一、油墨的色彩要求154
二、透明度特征155
三、墨膜厚度156
第二节印刷控制的方法156
一、控制阶调值增加曲线方法157
二、灰平衡校正方法157
三、CMYK到CMYK多维转换的使用158
四、三种方法的对比159
第三节印前数字打样质量控制160
一、打样的基本要求160
二、打样承印物的颜色和光泽度161
三、印刷出来的颜色161
四、其他要求162
第四节ISO 12647-2的印刷质量控制164
一、一般的技术要求164
二、打样和印刷的技术要求165
三、阶调复制范围170
四、阶调值增加和扩展170
五、图像位置误差172
六、纸张颜色偏差的处理172
第五节跨技术的印刷数字化数据173
一、技术要求174
二、过程控制176
三、7种特性化参考印刷条件177
第六节G7工艺180
一、G7新的理念180
二、G7的基本概念181
三、G7校正的工具182
四、使用FanGraph进行G7校正183
五、G7的常规印刷191
第十二章 印刷质量检测系统193
第一节基于视觉的印刷质量检测系统194
一、检测原理194
二、质量检测系统195
第二节检品机196
一、检品机发展现状196
二、系统功能196
三、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197
第三节印刷质量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199
参考文献202
|
內容試閱:
|
中国作为印刷大国,现在经历着向印刷强国转变的历史时期。印刷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绎成管理模式与战略思维的竞争。印刷标准化作为现代印刷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不仅在成本控制、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企业不断提高和强化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企业的长足发展。因此,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是印刷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标准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印刷品质量水平的高低。在印刷工程教育中,印刷质量与标准化的课程也被作为核心课程列在教学计划中。基于此,笔者编写了这本《印刷质量与标准化》。
本书的编写,既注重本科教学的理论性,又尽可能地结合印刷工业的生产实际,同时也注重将印刷质量检测的新技术、方法、标准等引入其中。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印刷质量与标准化的内容。首先介绍了印刷品质量检测和控制的基础印刷色彩检测,接着结合ISO 3664和ISO 12646介绍了印刷品主观评价的方法;对于印刷品质量的客观评价,先从检测与控制参数开始,结合工业应用介绍了常用的印刷测控条和测试版,并提出了印刷品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由国家标准和印刷行业标准给出了各类印刷品的检测方法和具体的参数指标;针对目前国家对环保的要求,结合相关标准介绍了印刷品的环保检测;对印刷品质量控制的方法、控制的要素等内容结合ISO 2846、ISO 10128、ISO 12647、ISO 15339等国际标准进行了介绍。最后,简单介绍了先进的印刷质量检测系统。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印刷工程类本专科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印刷科研人员,从事印前处理、印刷质量和生产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同时也适合作为包装工程、广告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参考书。本书作为教材使用,参考学时为40学时,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安排适当调整。
本书由郑元林担任主编。编写人员及写作分工如下:第四、五、六章由西安理工大学赵金娟编写,其余部分由西安理工大学郑元林编写,于淼淼翻译整理了部分ISO标准,刘腾收集整理了部分资料,邓轩协助进行了校对工作。全书由郑元林统稿。本书由齐鲁工业大学林茂海老师主审。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恒图像视觉有限公司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限于编者学识水平,本书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