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HK$
89.4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HK$
67.0
|
編輯推薦: |
扎迪·史密斯的这些文章是她在奥巴马任职总统时,往来于英国和美国的八年间所写的,因此是一个过去的时代的产物,但也是一个更温和、更富含希望的时代的来信。其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曾首发于不同的媒体,是作家对当时当下的事件的即发反应;因而随着所处环境的更迭,再度阅读这些文字将带给读者不同于以往的感受。她始终坚守着自己从中成长的80年代伦敦西北区的文化土壤,越是强调自己的写作的生发地,就越渴望抓紧它。同时,她也是ZUI后一代伴随着印刷品而非电子页面成长起来的作家。比起说服读者认同某种观点,她更倾向于塑造一种思维的方式。那是在她看来更重要的事情:看待事物和思考的方式。
“英国青年一代作家代表”扎迪·史密斯十年随笔集结,直面时代的芜杂与荒诞 。
2019年全美书评人协会奖评论奖得主,《纽约时报》年度推荐作品。
不只是天才的小说家,更是善于思辨的评论者。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录了扎迪·史密斯过去十年间的非虚构创作,从时政、艺术、哲学、文学、生活与个人经验,全方位地展现了她在这一领域的独创性。其中既有对眼下这个时代的深入体察,也延续了作家一贯对流行文化的关注和反思,体现了她多元的文化洞见。扎迪·史密斯敏锐的观察力如同她钟爱的舞蹈,肆意自由地在不同的领域内穿行。她用这种方式梳理归拢自己看似芜杂的思绪,又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好奇心;不同于时下流行的学院派写作,她的口吻亲密却不过度私人化,视野宽广而不受限,往往能同时看到事物的两面;比起说服读者认同某种观点,她更倾向于塑造一种思维的方式。本书可以视作扎迪·史密斯对过去十年间自我写作生涯的一次全方位的总结,也证实了她不仅是一个天才的小说家,更是一位善于思辨的评论者。
|
關於作者: |
扎迪·史密斯1975年生于英国伦敦西北区,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2000年,她凭借处女作《白牙》震惊文坛,之后陆续发表了《签名收藏家》《美》《西北》《摇摆时光》《使馆楼》等作品。2003年,她被权威文学杂志《格兰塔》选为“20位ZUI佳青年作家”之一。她迄今三次入围布克奖,并斩获诸多文学奖项,多次入选《纽约书评》《时报》《出版人周刊》《洛杉矶时报》等权威书评版年度十佳图书。过去二十年里,她凭借独特的个人风格,日益奠定了自己“英国青年一代作家代表”的地位。此外,她始终热心公众议题,在小说创作以外,还发表了大量评论性文章,全方位地展现了她多元的文化洞见。
|
目錄:
|
001 / 前 言
部 在世间
003 / 伦敦西北之蓝调
014 / 一个国家的四季挽歌
020 / 藩篱:英国脱欧日记
034 / 论乐观主义和灰心失望
第二部 在台下
043 / “为什么?”世代
063 / 饶舌之神建立的王朝
075 / 异母兄弟
101 / 调谐简纪
118 / 意志的窗口:《失常》
138 / 给写作者的舞蹈课
第三部 在画廊
151 / 在午夜时分杀死奥逊 · 威尔斯
161 / 燃烧的六月
166 / “他们叫我疯子”:
观杰里 · 丹齐克镜头下的比莉 · 哈乐黛有感
175 / 巴尔塔萨 · 登纳的《老妇人》
184 / 马克 · 布拉德福德的《尼亚加拉》
190 / 一只寡言的鸟:
利奈特 · 伊阿德姆—博阿基耶绘画里的叙事奥秘
205 / 地图的断壁残垣:评莎拉 · 施的《离心机》
216 / 进与出
第四部 在书架上
231 / J. G. 巴拉德的《撞车》
239 / 哈尼夫 · 库雷西的《郊区佛陀》
252 / 浅谈《西北》
255 / 《哈泼斯》杂志专栏
336 / 那个不是我的我
第五部 感受自由
353 / 书写人生
356 / 浴室
367 / 人和尸体之比
382 / 遇见贾斯汀 · 比伯!
395 / 花园之爱
407 / 思想的影子
420 / 找到你的乐土
427 / 欢喜
435 /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前 言
我在罗马与老朋友一起吃饭,席间,他们中有一人转身对我说:“当然,你迄今的写作生涯是一出历时十五年的心理剧。”大家都笑起来—我也跟着笑了—但这句话有点刺痛我,我连续几个星期为话里的含义所烦扰。现在,我就把这句话写在这篇前言里。确实,多年来,我一直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也经常疑惑我究竟有没有让自己在某些事情上显得荒唐可笑。我想这种焦虑源自我知道自己不具备真正的资格写我所写的东西。我既不是哲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不是名副其实的文学或电影方面的教授,不是政治学家、专业的乐评人或训练有素的记者。我在创意写作系教书,本身却没有创意写作的艺术硕士学位,也没有博士学位。我的根据——不过尔尔——几乎总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我感到这一点——你呢?我突然有此想法——你呢?
论述一个人情感体验的文章,从本质上讲,是站不住脚的。这些文章的特点是自由。同理,读者也异常自由,因为我没有一丝比她高明的地方,谈不上权威。她可以随时随地反驳我的感受,她可以说:“不,我从未那样觉得”或“天哪,我根本没有过那样的念头!”
写作(对我而言)是三个不稳定的、变幻无常的要素的交集:语言、世界、自我。个要素从不完全属于我;第二个我只能略知一二;第三个则是对前两个要素可变、即兴的回应。若说我的写作是一出心理剧,我想不是因为我,像网上讲的,有如此多的感受,而是因为对我来说,准确地平衡这三种要素、赋予每种其该有的分量,这从不是不言自明的。我试图从“自我”——自我的界限不定、自我的语言不纯、自我的世界决非“不言自明”——这个要素出发、同时又面向“自我”而写作。我希望读者,和作者一样,时常寻思她到底有多自由,并理所当然地认为,阅读具有和写作同等的自由度和紧迫感。
一点说明:我发现我对人类自我的有点模棱两可的看法,完全不合潮流。读者拿在手里读到的这些文章,是我在奥巴马任职总统的八年间,在英国和美国所写的,因此是一个过去的世界的产物。当然,面对我们眼下的局势,在大西洋两岸,几乎不可能再保有任何模棱两可的感受。今天,数百万或多或少散漫无组织的自我,必定将不知不觉团结起来,加入抗议、社会活动、游行、投票、控诉、捍卫的行列,变成狂热分子、政治说客、士兵、辩护人、历史学家、专家、评论家。人不能拿空气与火搏斗。但同样地,若忘了怎么辨识自由,则谈不上为争取自由而斗争。我将这些文章送给仍好奇什么是自由的读者——请他们按照需求利用、改写、拆解、推翻或无视!
扎迪 · 史密斯
纽约
2017年1月1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