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HK$
89.4
|
編輯推薦: |
中医文化的源头在何处?阴阳五行的源头在何处?天干地支的源头在何处?四气、六气、八风的源头在何处?事关经络发现的十二月、十二律的源头在何处?事关疫病的“升降不前”如何判断?位列天道、阴阳之后的术数为何?风为什么是“百病之始”“百病之长”?寒热、虚实理论的根源在何处?“年之所加”为什么是为工者的应知应会?“一”与“九”这两个奇数为什么是针经之纲纪?通过对中医这些基础性问题的追根溯源,通过对中华文化众多经典的旁征博引,通过对十月太阳历的缜密求证,刘明武先生在本书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中医根源在自然法则,可以解答一系列千古难题。
|
內容簡介: |
本书对天道、阴阳、五行、四时、六气、八风、一与九、年与岁、 时与候、气等中医十大基础问题进行了追溯与考证,充分说明了中医文化基础的合理性、常青性与永恒性,为当下深入研究和阐释中医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提供了范本。本书作者刘明武先生系我国著名学者,近10年来以其深厚的国学基础与独特视野,将地质学中“有其矿必有其因”“见其矿必求其因”的思路与方法引入文化研究,将自然科学研究所必须的定量化、标准化引入文化研究,在我国文化界产生了巨大反响。
|
目錄:
|
目 录
引言(00)
十大基础问题之一 天道(00)
十大基础问题之二 阴阳(0)
十大基础问题之三 五行(0)
十大基础问题之四 四时()
十大基础问题之五 六气()
十大基础问题之六 八风()
十大基础问题之七 一与九()
十大基础问题之八 年与岁()
十大基础问题之九 时与候()
十大基础问题之十 气()
附 中西医比较:筷子与刀叉()
思考·对比·超越——代后记()
|
內容試閱:
|
中医文化的基础在自然法则——代序
一、“自报家门”与“他报家门”
古典文学与戏剧中,“自报家门”是一项基础内容。
“来将通名?”
“常山赵子龙!”
赵,是姓;子龙,是字;常山,是家乡是发源地;短短五个字,介绍了“我是谁”,介绍了“我从何处来”。两军阵前,交战双方的相互认识,采取的形式往往是“自报家门”。
曹操出场,《三国演义·回》有如下介绍:“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亦名吉利。”短短两句话,介绍了曹操的模样、家乡、本姓与曹姓。这不是“自报家门”,而是“他报家门”。莎士比亚的剧作采取的也是这种形式。
谈文学与戏剧中的“自报家门”与“他报家门”,是想引出中医文化的百年委屈与中华文化的百年尴尬。
二、百年委屈
委屈!委屈的中医文化,中医文化的委屈,整整一百年了!
批判中医文化的准确时间,始于1917年。
批判中医文化的人,始于留日归来的余云岫先生。
批判中医文化的部书,是余云岫先生1917年出版的《灵素商兑》。
“商兑”一词,源于《易经》第五十八卦的六四爻辞“商兑未宁”。“商兑”一词的本义,是商量斟酌。《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操与众商兑,欲立植为世子。”
《素问》与《灵枢》,组成《黄帝内经》。《灵素商兑》商兑的对象是整部《黄帝内经》。名义上是商兑,实质上是批判。
批判,入手于阴阳五行。
“彼所谓阴阳者,神秘不可思议。”
“至于五行之说,尤属不根。其在印度、欧西则分四行,曰地、曰水、曰风、曰火。中夏则别为五行,曰金、曰木、曰水、曰火、曰土,是东西已不相同,孰得其真?已不可辨。”
阴阳,神秘不可思议;五行之说,尤属不根;批判《黄帝内经》余云岫是从否定阴阳五行入手的。余云岫认为,只要击溃了阴阳五行学说,《黄帝内经》所构筑的中医文化体系就会崩溃。
在余云岫先生这里,只有“我认为怎样就是怎样”,即“以我论之”的批判,并没有进行阴阳五行“从何处来”的追溯。
阴阳五行正式被戴上“玄学”的帽子,始于1923年的“科玄之争”。
科,狭义上的科学,广义上指西方文化;玄,狭义上的玄学,广义上指中华文化。科学有两大特征:一能够实证,二能够重复;玄学,同样有两大特征:一不能够实证,二不能够重复。玄学,玄在何处?玄在阴阳五行上。阴阳五行能实证吗?阴阳五行能重复吗?科玄之争,从表面上看,争的是中西方文化优劣,实质上争的是中华民族如何救亡、如何振兴。从长远看,争的是中华民族到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科玄之争之后,中华文化、中医文化被戴上了“玄学”帽子。
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被后人忽略了,这就是:科学派视阴阳五行为玄学,玄学派同样视阴阳五行为玄学。玄学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先生在《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一文中说:“阴阳五行为两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今当辞而辟之。”梁启超先生认为,以五行学说“支配关乎病人生死的医学,是学术界的耻辱”。始于批阴阳五行,落脚于否定中医,这是梁启超先生的文化批判。坚守“中学为体”又骂阴阳五行,这是不是一个奇怪的悖论?
痛斥阴阳五行为玄学的,除梁启超先生之外,还有一位梁先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梁漱溟先生。否定阴阳五行,否定中医文化,梁漱溟先生有如下之论:“中国人无论讲什么总喜欢拿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去说。医家对于病理药性的说明,尤其是这样。这种说法又是玄学的味道。他拿金木水火土来与五脏相配属,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据《灵枢》《素问》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方,青黄赤白黑五色,酸甘苦辣咸五味,宫商角徵羽五音,以及什么五声、五谷、五数、五畜等相配合。虽看着是谈资文料,实际似乎用不着,而不料也竟自拿来用。譬如这个人面色白润就说他肺经没有病,因为肺属金,金应当是白色,现在肺现他的本色就无病。又姜若炮黑了用,就说可以入肾,因为肾属水其色黑。诸如此类,很多很多。这种奇妙的推理,异样的逻辑,西方不能容,中国偏行之千多年!”
梁漱溟先生,中华文化的坚定信守者;信守中华文化而否定阴阳五行,这是不是又一个文化悖论?
两位梁先生对阴阳五行的批判,同样在“以我论之”的范畴之内。梁漱溟先生,当代大儒,公开坚持不批孔的人。不批孔批阴阳五行,梁漱溟先生并没有解释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儒家奠基人孔子论阴阳又论五行?
百年委屈,百年屈辱,这就是中医文化百年来的境遇。
为什么受委屈?
为什么受屈辱?
中医界失去了自报家门的能力!
我是谁?我是中医!我是中医文化的继承者!这个问题都能回答。
我从哪里来?中医文化的源头在何处?阴阳的源头在何处?五行的源头在何处?阴阳与五行是什么关系?整个中医界当时没有作出解答,之后也没有作出解答,至今仍然没有作出解答。
有!解释不了为什么有!有!解释不了有从何处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是中医文化百年委屈的根本原因。
对于阴阳五行的批判者来说,同样有两大问题没有解释。
问题一:先秦诸子百家,子子论阴阳,家家论五行;如果阴阳五行为玄学,如何评论诸子百家?
问题二:汉代文献《史记》《汉书》《淮南子》,部部论阴阳论五行,如果阴阳五行为玄学,如何评论汉代文献?
三、百年尴尬
阴阳五行不仅仅是中医文化的根本问题,实质上也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根本问题。
阴阳五行根源何在?不仅仅是中医界应该回答的问题,实质上也是整个学界应该回答的问题。不能自报家门,不仅是中医界的尴尬,实际上也是整个学界的尴尬。
阴阳五行不能怀疑,不能批评吗?宗教不允许怀疑,邪教不允许批评,文化既允许怀疑又允许批评,阴阳五行属于文化,所以阴阳五行既允许怀疑又允许批评。问题是:文化批评者是不是应该在批评之前先从根源上弄懂弄清阴阳五行的来龙去脉?
有阴阳,阴阳从何而来?
有五行,五行从何而来?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为何?
有太极,太极从何而来?
有部书——洛书,洛书从何而来?
有张图——河图,河图从何而来?
有八卦,八卦从何而来?
有九宫,九宫从何而来?
有干支,干支从何而来?
有六气,六气从何而来?
有奇偶,奇偶从何而来?
有音律,音律从何而来?
有年和岁,何谓年?何谓岁?
一系列“有”,百年来没有解答一个“为什么有”,这是不是整个中华文化的百年尴尬?!
有!偏偏解释不了为什么有,这是不是中华文化的百年尴尬?!
有!偏偏也解释不了有什么用,这是不是中华文化的百年尴尬?!
阴阳五行,不仅中原有,边陲的兄弟同胞那里同样有!彝族、苗族、水族文化里,都有阴阳五行。有!边陲的兄弟同胞也能解释“为什么有”,尤其是彝族、苗族这两个民族,他们用太阳回归合理而精确地解释了阴阳,解释了五行。关于这一点,文化界知道吗?
四、中医根源在自然法则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有这一论断。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同样有这一论断。
“易简,天下之理得矣。”《易经·系辞上》中有这一论断。
“知其要者”,“要”在何处?
“易简”,“易”在何处?“简”在何处?
“要”在太阳回归,“简”在竿下日影,“易”在竿下日影长短两极的无限循环。太阳回归属于自然法则,易、简是自然法则的两大特点。
竿下日影是一条直线,一阴一阳就界定于这条直线长短两极的极点。日影长极,冬至;日影短极,夏至。《苗族古历》:“冬至阳旦,夏至阴旦。”冬至夏至,源于立竿测影。立竿测影,测量也。测量,本身就属于实证。一阴一阳出于冬至夏至,等量代换,一阴一阳原本就出于可以实证的测量。
日影长短两极,循环一次,一个太阳回归年。冬至,太阳回归年的起始点;夏至,太阳回归年的转折点;现象上的太阳回归,实质上的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一周,一个太阳回归年。地球的年龄,世界公认的数据是46亿年;从地球形成年起,地球公转了46亿次;每循环一次,日影长短两极循环一次,是不是重复?!46亿年,46亿次,体现的是不是永恒性?!一年循环一次,体现的是不是常青性?!源于冬至夏至的阴阳,具有四大特征、四大特性。四大特征是:可以实证,可以重复,源于测量,可以定量。四大特性是:严格规定性,无限循环性,常青性,永恒性。
阴阳出于日影这条直线上的两个点,阴阳是不是具有严格的规定性?!
阴阳出于太阳回归的两个节令,年年有“两至”,阴阳生命力是不是常青?!
为表达阴阳,中华先贤创造出了动态的、有无限循环之义的太极图。
为表达阴阳,中华先贤先创造出了两个圆:空心圆“○”与实心圆“●”,后又创造出了阳爻“—”和阴爻“--”。
○●,在彝族文化里有形有音有义。○发音为土,汉语意思为宇;●发音为鲁,汉语意思为宙。何谓宇?何谓宙?先秦的尸子,对宇宙有时间空间的解释。《尸子》:“四方上下为宇,往古来今为宙。”四方上下,三维空间;往古来今,一维时间。四维时空,形成于○●两个圆。
○●这两个圆,组成了中华大地上的部书——洛书,组成了中华大地上的张图——河图。彝族典籍《土鲁窦吉》(宇宙生化)指出,洛书表达的是五行十月太阳历,河图表达的是太阳历、太阴历、北斗历三历合一的四时十二月阴阳合历。“书”这个单音词,形成于太阳历;“图”这个单音词,形成于阴阳合历。“图书”这个双音词形成于源头的天文历法。
天下读书人千千万万,知道“书”这个单音词的本源吗?
莘莘学子千千万万,知道“部书”与太阳的母源关系吗?
进过图书馆的学者千千万万,知道“图书”这个双音词的出处吗?知道“图书”与日月星的母源关系吗?
太阳回归不但可以解释阴阳,而且可以解答中华文化、中医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五的千古之谜。
以五行为例。太阳回归时间总长度去尾数一分为五,即是五行。一行72日,五行360日。《管子·五行》中有五行之数据,彝族十月太阳历与苗族古历中均有五行之数据。五行,实质上就是十月太阳历的五季。十月太阳历,彝族文化还有完整保留。《土鲁窦吉》告诉世人,洛书就是表达五行十月太阳历的。四川大凉山彝族典籍告诉世人,三星堆中的五环轮就是表达五行十月太阳历的。
五行又称五运。五运,十月太阳历五个运行的季节。
阴阳与五行,一百年来争论不休的两大难题,用十月太阳历半小时就可以得出精致、精确、精美的答案。
失去了十月太阳历,阴阳五行是不可捉摸的玄学;找到了十月太阳历,阴阳五行是循环而精确的太阳法则。
中原没有十月太阳历吗?当然有!后来失传了,可能失传在“后羿射日”的年代。后羿射日,十个太阳射下九个,10-9=1,射日故事背后的实质,应该是十月太阳历的改革。“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的应该是对月亮历即太阴历的重视。
中华文化、中医文化中的基础性问题,亦即一系列无解的千古之谜,放在太阳回归中,两小时之内可以解答百分之九十五。剩下的问题由谁解答?答:月亮圆缺、斗柄循环、日月星的对应,以及如环无端的二十八星宿。
太阳回归、月亮圆缺、日月星的对应,以及如环无端的二十八星宿是中华文化、中医文化的基础,天文历法,精确的时间单位与循环的时间系统也。中华文化、中医文化开端于天文历法,而太阳历则是开端之端点。
文字之前的形象画、抽象画、几何图形,以及中华先贤所独创的河图洛书、太极八卦全部是表达天文历法的,首先表达的是太阳历。
问题的详细讨论,会在正文中进行。
这里简要介绍的是,立竿测影的竿下日影实际上是正三角形的底边,冬至夏至就界定于这条底边上的两个点,换言之,一阴一阳的发源地就是直角三角形底边上的两个点。这两个点在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中的基础性作用,文化批判者知道吗?中医批判者知道吗?
太阳回归,形成了直角三角形底边上的两个点;三角形底边上的两个点,确定出了冬至夏至;冬至夏至抽象出了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发源地在太阳回归。
太阳回归,狭义上的太阳法则,广义上的自然法则,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是从太阳法则出发的。换言之,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基础在自然法则。
现代西方科学,源于人的智慧;远古的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源于人的智慧与太阳智慧的结合。人的智慧有局限性,这就是“双刃剑”的奥秘;太阳的智慧有永恒性,这就是“向东方寻找智慧”的所以然。
“中国古老哲学体现在易图之中,它以阴阳简明自然的方法表示了所有的科学原理。”这是法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传教士白晋的观点。“我认为中国的文化问题,不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全人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句话。谨以西方的一句话与西方的一个观点,摘录于此,作为代序的结束。
刘明武
于南海之滨
十大基础问题之一
天
道
两个字是“天道”,一个字简称之“道”。天道是中华文化的基础,是中医文化的基础,也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基础,同样是自然百科的基础。要想弄懂弄通中华文化、中医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以及自然百科,必须先弄懂弄通“何为道”。
一、“必须明白”的常识
(一)基本概念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易经·系辞上》对“何谓道”的界定。
“形而上者谓之道”,这是《易经·系辞下》对“道之形态”的界定。
(二)天道溯源
道有四大出处:一出于日影,二出于四时,三出于昼夜,四是出于日月。
1.日影论道
中午的日影可以论道,此说出于《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陈子模型》:“日中立竿测影,此一者,天道之数。周髀长八尺。”
何谓日中?太阳位于南中天谓之“日中”。此说出于墨子。《墨子·经上》:“日中,正南也。”
立竿测影,立起的是八尺高竿,测的是中午的日影。为什么中午的日影才能代表天道?因为中午的日影可以定量地揭示太阳回归。
中午的日影,其长度每天都在变化,变化在长短两极之间。日影长点,影长1.35丈;日影短点,影长0.16丈;日影变化,在长短两极之间循环:长极而短,短极而长。日影长短两极的变化,揭示的是太阳回归。
太阳回归,即天道。太阳回归之数,即天道之数。
太阳是恒星,恒星是不会运动的。那么,日影长短两极变化是怎么回事?正确的答案是:地球公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一个近日点,有一个远日点。近日点与远日点之间的无限循环,形成了日影长短两极。
中午的日影即天道,等量代换,地球公转即天道。
彝族十月太阳历以太阳回归论阴阳有“一年分两截,两截分阴阳”之论。两截之分,从冬至到夏至为前一截,从夏至到冬至为后一截;前一截为阳年,后一截为阴年。阳年与阴年,满足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基本条件。——太阳回归年本身就是天道。
2.四时论道
四时可以论道,此说出于《逸周书》。
《尚书》中有《周书》,《周书》即周朝的文章。周朝没有编入《尚书》的文章,集为《逸周书》。《逸周书》记载的文章,大部分事关非常重要的太阳历。如果没有《逸周书》,今天的人就无法知道“四时可以论道”的界定。
何谓道?《逸周书·周月解》有如下解释:“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
生长收藏,是万物的四种变化。万物四种变化的决定因素,是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春夏秋冬四时,就是“不易之道”。“不易”者,永恒也。“不易之道”者,永恒之道也。
春夏秋冬有两种含义:一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二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两分两至”。《逸周书》中的四时,指的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
“四立”区分于日影之下,此说记载于《周髀算经·天体测量》:
立春,日影丈五寸二分,小分三(1.0523丈)。
立冬,日影丈五寸二分,小分三(1.0523丈)。
立夏,日影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0.4573丈)。
立秋,日影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0.4573丈)。
“四立”,实际上确定于两个日影长度:立春立冬,日影长度同为1.0523丈;立夏立秋,日影长度同为0.4573丈。两个日影长度可以确定四个节令,为什么?正确的答案是:太阳回归的一来一往。
《逸周书》中的天道,是讲时令变化、气候变化与物候变化的;时令变化、气候变化与物候变化是现象,背后的决定因素是太阳。
《逸周书·时训》中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记载。
万物五日一个小变化,这里是“五日谓之候”的实际依据。
万物三候一个中变化,这里是“三候谓之气”的实际依据。
万物六气一个大变化,这里是“六气谓之时”的实际依据。
“失时反候,百病不治”,这一论断是在《灵枢》开篇处出现的。时与候是认识百病的坐标!时,有严格的规定性;候,有变化无常性;正常的条件下,时与候是如影随形的对应关系,例如“春有春令,夏有夏令”;异常的条件下,有其时无其候,例如“春行秋令”“春行冬令”;如此异常是百病产生的根源。百病之因在细菌,这是西医的结论。百病之因在气候异常,这是中医的结论。
3.太阳论道
太阳即天道,如此直截了当之论出于《管子》。
《管子·枢言》:“道之在天,日也。”
日即道,道即日,管子如是说。
太阳每天都在东方升起,人们天天都可以看见太阳;太阳即天道,法道者天天都可以看到道。信神的信徒,能够看到神吗?
《鹖冠子·王斧》:“日诚出诚入,南北有极。”一日之内,太阳有东升西落之变;一岁之内,日出方位有南北两极循环之变。太阳东升西落,背后看不见的因素是地球公转。日出方位在南北两极循环,背后看不见的因素是地球公转。日出日入,归纳出了诚信之诚。一岁之内的日出方位的南北两极之变,归纳出的是规律与永恒。
以太阳论道,《管子》之论与《周髀算经》《逸周书》完全一致,所以不能算是新的出处。
4.昼夜论道
昼夜即天道,此说出于《尸子》。
《尸子》:“昼动而夜息,天之道也。”
先秦诸子之中有尸子这一子,《汉书·艺文志》中有尸子的记载。尸子告诉后人,昼夜即天道,天道即昼夜。
从表面上看,昼夜的成因在日往月来;从实质上看,昼夜的成因在地球自转。
5.日月联合论道
日月联合论道,此说出于《易经》。
《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义配日月。”
日月联合论道,实际上还是论在昼夜转换之中。《易经·系辞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现象上的日月往来,实质上的地球自转。
6.道之归纳
《周髀算经》以中午的日影论道,《逸周书》以四时论道,《管子》直接以太阳论道,三种说法,一个指向:天上的太阳就是天道,天道就是天上的太阳。换言之,太阳回归即天道,天道即太阳回归。中华先贤所认识的日影循环,四时循环,站到今天的立场上看实际上是地球公转。太阳回归即天道,等量代换,地球公转即天道。
日往月来形成昼夜,《尸子》以昼夜论道,实际上是日月联合论道。日往月来,昼夜循环,背后的决定因素是地球自转。昼夜循环即天道,换言之,地球自转即天道。
(三)道的六大特征
道是动态之道。道之动起码有六大特征:规定性、有序性、循环性、基础性、永恒性、普遍性。分述如下:
1.规定性
规定在直线上。中午日影所论的天道,展示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是直角三角形的底边。天道运动,始终在这条直线上。
规定在两点之间。中午日影的长点,《周髀算经·天体测量》记载的长度是1.35丈;中午日影的短点,《周髀算经·天体测量》记载的长度是0.16丈;天道循环,就循环在这两点之间。
规定在大圆中。中午日影变化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的形成,并不是太阳回归而是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轨迹是一个空间大圆,天道循环就循环在这个大圆上。
规定在时间中。长极而短,短极而长,中午的日影循环一次即一个太阳回归年。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就是道在时间中的规定性。
规定在空间中。日影直线,展示在地球表面;地球公转大圆,展示在天体之中。直线与大圆,就是道在空间中的规定性。
2.有序性
在时间中循序渐进。春夏秋冬四时之间的转换,是一步步的有序渐进;春夏秋冬四时整体的转换,是周而复始的有序循环。道在时间中的有序性,就体现在四时之间转换与整体转换之中。
在空间中循序渐进。直角三角形底边这条直线上的日影变化,有两种形式:循序渐进或循序渐退。日影短极而长,一步步、一点点地循序渐进;日影长极而短,一步步、一点点地循序渐退。地球公转只有一种运动形式,这就是循序渐进。道在空间中的有序性,体现在日影直线的盈缩之中,同样体现在地球公转循环的大圆之中。
3.循环性
终点与起点是一个点。日影长点,既是太阳回归的起始点,又是太阳回归的终结点;日影短点,是太阳回归的转折点;太阳回归的规定性与循环性,就是由这三个点揭示出来的。
道的循环性,还体现在竿下日影的损益之中。《周髀算经·天体测量》:“冬至夏至,为损益之始。”日影变短为损,日影变长为益。不懂日影损益,无法理解中华大地上为什么会产生出那么丰富的、有永恒意义的成语与格言,例如“满招损,谦受益”“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原始反终”“终则有始”“周而复始”……
4.基础性
太阳回归之道,构筑起人文的基础。
太阳回归之道,构筑起中医的基础。
太阳回归之道,构筑起音律的基础。
太阳回归之道,孕育出了先秦诸子。
中华大地上的算术,源于太阳回归。
中华大地上的化学,源于太阳回归。
中华大地上没有产生现代物理学,但是现代一流的物理学家无一不崇敬阴阳。崇敬阴阳,崇敬的是卦象,崇敬的是太阳,知道阴阳的发源地在太阳吗?相信整个西方没有人知道这一点,因为在西方学者眼里,阴阳是神秘之学。为什么神秘?因为其无所不包。要想明白无所不包的所以然,看看阳光普照的范围。
5.永恒性
地球的年龄为46亿年。
从地球形成的天起,地面上就有了日影。
从地球形成的年起,就有了日影长短两极。
日影论道,46亿年的年龄,算不算永恒?
日影所论的道,是后天之道。后天之道之前,还有先天之道。先天之道是生天生地之道,是生太阳生月亮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