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4.7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HK$
112.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HK$
201.6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HK$
109.8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HK$
110.9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HK$
87.4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第二届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所论涉及近代交通体系下的中国铁路、航运的发展过程与基本功能,近代航运在竞争中的革新与成长,交通技术引入中的资本与政治因素,交通体系与产业结构、区域经贸发展、城市化进程、旅游业以及思潮传播和文教事业变迁间的复杂关系等,从侧面体现了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与学术水平。
|
關於作者: |
丁贤勇,男,浙江省桐庐县人,现为杭州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杭师大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浙江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理事。
江沛,教授,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社会兼职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社会和当代中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成果,合著、主编的学术著作有《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东农村社会调查与研究》《二十世纪的中国农村社会》《民国史纪事本末》等,以及在《近代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日本《中国研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杨玄博,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社会科学部教师。
|
目錄:
|
第一章航运业的竞争、革新与成长
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沿海航线上的争夺 朱荫贵
近代中国的开港城市与东亚 吴松弟 王哲
民国时期浙江嘉兴地区轮船航路网 〔日〕松浦章
木帆与机械:新旧变革中的钱塘江航运(1912~1937) 徐杨
第二章交通技术引入、资金与政治
近代铁路技术向日本的转移
——兼与中国铁路技术引进的比较 祝曙光
论邮传部的借债筑路政策 苏全有
晚清铁路产权争议中的社会、企业与政府
——以株昭铁路的筹建和建设为例 朱从兵
国民政府时期浙江公路建设经费初探
——兼谈蒋介石与浙江公路建设的关系 方新德 孙丽娜
钱塘江桥兴筑、炸损与修复之探讨(1933~1953) 简笙簧
第三章铁路体制与区位重构
清末民初铁路国有与产权保护的缺失 尹铁
外部商业圈与郑州区域中心地的形成
——基于20世纪上半叶铁路交通的考察 刘晖
国内铁路联运制度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
——以1913~1933年华北各铁路为中心 熊亚平 安宝
近代江淮地区铁路交通区位研究
——以津浦铁路改线为中心 马陵合
第四章交通与城市化进程
近代交通体系初成与华北城市变动(1881~1937) 江沛
中东铁路(滨洲线)的修建与沿线地区的早期城市化 曲晓范
新式交通与近代宁波城市的发展述评 成梦溪
第五章交通与市场贸易、区域经济发展
江河海联运与近代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城乡经济 戴鞍钢
近代交通与乡村社会的商品流通——以浙江为中心 丁贤勇
近代江南运河丝绸之路与市镇社会变迁——以南浔为个案 李学功
浙江的新式交通与农村副业(1911~1937) 余涛
西南土产外销与大后方口岸贸易变迁(1937~1945)
——以桐油、猪鬃、生丝和药材为中心 谭刚
第六章交通与近代旅游业的兴起
自行车与中国骑车人(1868~1949) 徐涛
“经济”的旅行:沪杭线上的游览专车(1916~1937) 蒋晶晶
新式交通与莫干山避暑地开发研究 秦熠
民国时期杭州公共交通与都市旅游的发展 李婧
第七章交通与思潮传播、文教事业发展
中东铁路的地域性与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传播 黄进华
试析沪杭甬铁路职工卫生事业的发展(1928~1937) 杨玄博
述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民国时期交通档案述略 蔡全周 胡震亚
附录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近代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二届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丁贤勇 刘俊峰
后记
|
內容試閱:
|
关于开展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研究的若干思考(代总序)
江沛
人类生活空间的大小,长期受地理空间及自然条件约束,限制着生活、生产、文化等诸种交流。此种空间与条件约束着人类获得各种生活资源的能力,影响着其视野的拓展、知识的丰富性甚至想象力的丰富程度,这也是约束人类能否相识相知、能否构建人类共同体的关键所在。而拓展空间的关键所在,一是借助交通工具“压缩”空间距离,展开交流;二是借助通信手段进行信息交流。
古代人类生活的空间,受制于旧式交通工具的简陋及传统交通体系的落后,而无法达成真正的自在生活状态。庄子曾有《逍遥游》,称自北冥南迁的大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想象力不可谓不丰富,但羡慕与无奈之情溢于言表。受制于交通落后,古人要想远足,只能“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直至清末,曾国藩从湖南赴京应试,水陆并用仍需费时三月之久。出行处处受制,极度不便,古人何来“逍遥”?难以克服地理局限的人类,只能局促一地,坐井观天。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古代的历史,基本是各地域单独的历史发展进程,难称人类文明融合的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古代人类交流信息,除利用飞鸽传书,多需借力牲畜(如驿运)、水运或人的行走。同样受制于交通工具的落后,信息交流十分不便,唐代诗圣杜甫曾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慨叹;宋代赵蕃也有“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的感怀;宋代陆游更有“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的无奈。
人类自18世纪渐入近代社会,随着工业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规模生产及市场化的需求不断增加,以机械为动力的现代交通运输业应运而生。限制人类交流、沟通的地理空间,因现代交通及信息技术的发达日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