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20年(第一辑)

書城自編碼: 387251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影视/媒体艺术
作者: 李镇、彦风
國際書號(ISBN): 9787503973567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5.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朝鲜半岛古代史研究
《 朝鲜半岛古代史研究 》

售價:HK$ 182.6
钱穆:国史新论
《 钱穆:国史新论 》

售價:HK$ 78.2
洪武元年:大明开国的罪与罚
《 洪武元年:大明开国的罪与罚 》

售價:HK$ 66.7
大学问·从东方到中亚——19世纪的英俄“冷战”(1821—1907)
《 大学问·从东方到中亚——19世纪的英俄“冷战”(1821—1907) 》

售價:HK$ 90.9
郭建龙密码三部曲(套装:财政密码+哲学密码+军事密码)
《 郭建龙密码三部曲(套装:财政密码+哲学密码+军事密码) 》

售價:HK$ 326.6
元宴
《 元宴 》

售價:HK$ 216.2
米兰讲稿(翁贝托·埃科作品系列)
《 米兰讲稿(翁贝托·埃科作品系列) 》

售價:HK$ 227.7
无线重构世界:射频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无线重构世界:射频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售價:HK$ 124.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37.0
《救猫咪编剧攻略系列:电影编剧指南+经典电影剧本解析(套装共两》
+

HK$ 68.2
《王家卫的感官电影:影像诗学与烦郁之美》
+

HK$ 68.2
《吉卜力的伙伴们:我是这样卖宫崎骏、高畑勋电影的》
+

HK$ 110.0
《十七岁你喜欢谁》
+

HK$ 145.2
《哈利波特电影宝库 第2卷 对角巷、霍格沃茨特快列车与魔法部》
+

HK$ 393.4
《哈利波特电影魔法书 第2版》
編輯推薦:
本书是“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20年”项目同名图书的卷,共两卷。本卷包含14篇访谈,访谈人物都是新媒体艺术教育界扛鼎人物,每个人都是业界大咖,他们有:徐坦、高世强、张培力、徐震、邱岸雄、李巨川、管怀宾、杨福东、胡介鸣、王郁洋、刘旭光、彭晓阳、武小川、邬建安。 李镇、彦风老师以专业的提问,层层深入,探讨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的20年历程。
內容簡介:
本书由十四篇访谈组成,是“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20年”项目同名图书的卷,旨在对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近二十年的发展线索进行一次回顾性的记录与梳理;以艺术教育工作者个体为中心,注重个人艺术创作与学院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围绕学院新媒体艺术教育展开,包括学院内外的相关艺术教育实践;涉及实验艺术和跨媒体艺术两个主要二级学科,同时对相关学科概念进行辨析;以口述历史和田野调查的方法推进,以访谈录、纪录片和调研报告的形式呈现;强调独立的学术研究立场,试图为中国未来新媒体艺术教育提供一种参考。
關於作者:
李镇,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数字艺术和新媒体艺术。其研究以对中国艺术家、策展人的田野调查为切入点,思考当代艺术中的艺术与科技议题并使之转化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他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获艺术学博士学位,曾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首批“联合培养博士生”在英国伦敦艺术大学跨艺术、身份与国家研究中心(TrAIN Research Centre,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留学,曾发表多篇论文,出版多部著作。
彦风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数字媒体艺术家及设计师,致力于以国际化的视野来深入探索社会与生活的当代美学, 专注数字媒体艺术与设计的创作和研究,以及跨媒体艺术设计实践等。曾毕业于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综合绘画专业、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新媒体艺术专业,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博士学历,曾为TED 798中国联合策展人及国内外各大赛事评委,作品参加众多国内外重要专业展览,被多家国内外美术馆、机构及个人收藏。
目錄
目录

导读
001
1 徐坦:社会研究与自我教育
009
2李巨川:建筑,或者艺术
045
3 管怀宾:跨媒介观
083
4高世强:新艺术,新影像
115
5 张培力:艺术教育是科学
147
6邱岸雄:探索艺术与科学的底层逻辑
187
7杨福东:无限的电影
217
8胡介鸣:重估新媒体
251
9徐震:艺术是一种人生实践
283
10武小川:教育即艺术
311
11王郁洋:实验艺术是一种方法
345
12刘旭光:再论质觉
379
13邬建安:实验艺术的问题意识
411
14彭晓阳:空间,在地性与创造力
445
附录:“创作”够不上,就是“做事”——访问耿建翌
477
致谢
497
內容試閱
导读
我与好友、同事彦风是持续多年的研究伙伴,我们的研究方向是数字艺术与新媒体艺术。2020年年初,我们合作翻译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新媒体艺术策展人、新学院媒体研究学院教授克里斯蒂安妮 ·保罗( Christiane Paul)的《数字艺术(第三版)》[ Digital Art(Third edition)],并于2021年7月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本关于数字艺术的史论译著。翻译国外的数字艺术与媒介理论著作是我们的一条工作线索,另外两条工作线索就是国内的新媒体艺术教育调研和年轻艺术家生态调研,我们希望三条线索可以平行推进。
我们很早就想将调研聚焦在我们熟悉的艺术教育上,因为我们一直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教育在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像博伊斯( Joseph Beuys)的很多艺术实践就带有强烈的教育性质,中国更是如此。基于这一共识,我们在2021年申请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院级学术研究项目和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种子基金”项目,使我们的调研得以顺利展开。
真正具有全球化意义的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始于2001年。那一年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研究中心成立,2003年新媒体艺术系成立,2010年跨媒体艺术学院成立并设立五个工作室,2015年调整为三个系,2020年在三个系之外增设了自由艺术工作室,这是中国美术学院从新媒体艺术到跨媒体艺术的线索。与此同时发展的是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的线索,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成立实验艺术工作室,2007年成立实验艺术系,2014年成立实验艺术学院,2017年形成三个教学方向。对从两所学院开始的实验艺术和跨媒体艺术专业而言,其中比较重要的三个时间节点是201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成立、2013年“实验艺术”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2015年“跨媒体艺术”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
以两所美院为参照,全国各个院校的当代艺术教育结合自身传统反复调整,终形成了实验艺术和跨媒体艺术一北一南两套系统。当然,还有比如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的新媒体艺术专业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等其他系统。
基于这些基本情况调研,我们沿用克里斯蒂安妮 ·保罗将数字艺术和新媒体艺术视为一种艺术与科技结合,并受到当代艺术观念与数字媒介技术双重影响的艺术观点,将以实验艺术和跨媒体艺术为主体的中国当代艺术教育20年的历程(2001—2020)划分为准备期、启动期、发展期、转型期四个阶段,并以出现早、批判性和包容性的“新媒体艺术”这个概念作为我们这个教育项目的名称,这是我们调研的一个基本框架。
我们开始想做的是近20年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发展历程的调研,但是很快发现,其实决定各个院校实验艺术、跨媒体艺术、数字艺术、艺术与科技、新媒体艺术教育不同基因的其实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所以我们决定把采访聚焦在这些艺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创作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上,同时,口述历史和田野调查的方法以及访谈录和纪录片的形式,有助于帮助我们走入这些个案更加生动的深处。
在这个项目之前,关于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项目有很多。简单举几个例子: 2011年“和而不同——第二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和2017年“教学相长——第三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期间举办的届、第二届“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大会”以及相关非正式和正式的出版物,那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立场、实验艺术的立场;2018年出版的《国美之路大典:跨媒体艺术卷·未来媒体先锋实验》和《国美之路大典:跨媒体艺术卷 ·未来媒体无墙学院》,那是中国美术学院的立场、跨媒体艺术的立场;2021年2月18日至26日 ARTFORUM艺术论坛中文网微信公众号连续发布了“教育力”专题的九篇短文,以及2021年11月1日广东时代美术馆借展览“别杀我,我还在爱!——向黄小鹏致敬”之机举办的“线上论坛:艺术家谈千禧年以来中国的当代艺术教育”,那是学院之外媒体和美术馆的立场。
尽管受到这些项目的很多启发,但我们仍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立场。我们将项目的关键词设定为艺术、教育、科技、社会,也就是说,我们既关心艺术与科技,又关心艺术与社会,甚至认为前者的底色应该是后者。具体来说,我们的项目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该项目旨在对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近20年的发展线索进行一次回顾性的记录与梳理;二、该项目以艺术教育工作者个体为中心,注重个人艺术创作与学院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三、该项目围绕学院新媒体艺术教育展开,包括学院内外的相关艺术教育实践;四、该项目涉及实验艺术和跨媒体艺术两个主要二级学科,同时对相关学科概念进行辨析;五、该项目以口述历史和田野调查的方法推进,以访谈录、纪录片和调研报告的形式呈现;六、该项目强调独立的学术研究立场,试图为中国未来新媒体艺术教育提供一种参考。
就第三点来说,我们选择的受访人分为几类:类是学科、专业的创立者;第二类是院系、工作室的主要负责人;第三类是在学院并不在主流中,但是影响了很多人的教师、艺术家;第四类是曾经在学院后来离开学院,但依然关心教育的艺术家;第五类是注重培养年轻艺术家的营利和非营利艺术机构。就第六点来说,我们尽量保持一种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相信从这种立场生长出来的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无论对我们所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学三大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而言,还是对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的发展规划而言,都是值得期待的。
其实早在申请到项目支持之前,我就开始做相关调研了,比如我在2020年11月借去深圳出差之机采访了徐坦,2021年3月借去武汉出差之机采访了李巨川,因为当时没有经费,所以只做了录音,没有录像。申请到项目支持之后,我们初步拟定了涉及10个城市、12所院校的28位主要受访人的名单,然后于2021年6月去杭州采访了管怀宾、高世强、张培力(包括张辽源和蒋竹韵),7月去上海采访了邱岸雄、杨福东、胡介鸣、徐震,9月去西安采访了武小川。之后因为疫情反复,我们出京受到限制,所以改变策略,11月在北京采访了王郁洋、刘旭光、邬建安,12月在北京采访了彭晓阳。《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20年(辑)》按照时间顺序呈现的14篇文字就来自这14个月中对这14位主要受访人的采访。另外,我们觉得有些遗憾的是耿建翌老师已经在2017年12月5日去世,他对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20年的发展而言非常重要,因此我在《关于——耿建翌》一书中找到一篇2015年4月2日刘畑对耿建翌的采访。当我联系刘畑询问是否可以将这篇访谈作为附录放在本书中时,他慨然应允。这使得本书有了一个更加丰富的面貌。
我们项目的受访人包括50后、60后、70后、80后,年龄跨度很大。他们有些已经退休,专心创作;有些正在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兼顾教学和创作;有些是青年教师,边教学边创作。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首先是有丰厚实践经验的艺术家,然后把自己对艺术和教育的理解带到学院,这是一个明显的特点。然而受到进人制度和评价体系的影响,未来学院里职业的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活跃的艺术工作者越来越少,这好像又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因此,回望过去的20年,我们发现,那20年虽然存在各种问题,但仍然是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一个“黄金时代”,其间积累的丰厚实践经验足以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就像“NFT”和“元宇宙”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一样。因此,我们认为未来的新媒体艺术教育应该在全球与在地的张力中、在历史和现实的张力中走向未来,无论以“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名义,还是以更加流动和多元的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的名义。
对于“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20年”这个项目,我们其实抱有一个非常朴素的目的,就是通过回顾、回望、记录、梳理,为中国乃至世界未来的当代艺术教育提供一种参考。至于这个项目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对这个项目有着什么期待,我们没有考虑太多。但是我比较认同雅克 ·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关于教育的观点。他在《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中对约瑟夫·雅科托( Joseph Jacotot)所说的“智力解放”总结道:“下决心去出发,去行使自身的知性能力,并在行使中坚持它是属于所有人的能力;下决心去让自身举止如同平等世界的居民;让男女众人努力穿过各种事物和符号组成的森林,作出自身的知性历险,让自己被他人看作、并也将他人看作恒久劳作的探究者和艺术家,而非那种只学会了指挥与服从、逢迎与歧视的存在。” 1如果未来的观众和读者能在这个关于艺术、关于教育的项目中得到一些“智力解放”的启发,我想那会是令我们高兴的一件事。
李镇2022年5月10日


这本访谈录,是我的同事李镇和彦风的倾心用力之作,三年疫情让他们的访谈之路不时被阻隔,但他们坚持做到底,线上线下,没有松劲,体现了良好的学风。我虽然不是数字艺术和当代艺术业界中人,但读此书后很有收获,很受启发。我认为这本书的出版是很有价值的,这也是我院和我们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的重要科研成果。从这本访谈中,我比较系统和深入地了解到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家和学者在艺术创新和艺术教育方面的实践和事件、成绩。中国美术界人士对此领域了解、掌握比较多,但美术界外的其他人士,对这个领域的了解太少,包括我所在的摄影界,对此了解也不多,只是因为我曾经主编过的《中国摄影家》杂志开辟过此方面的专栏,才使我了解一二。而这个了解本身就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我认为这批人是二三十年来中国有才华和探索精神的一批人,他们在国内上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也有很多在国外接受了新艺术的教育,他们有国际视野,但他们没有满足于亦步亦趋地跟随西方艺术,而是试图自己创新性地往前走,他们所做的探索,很难说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在他们眼里,合用的、能表达自己的,就是好的。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路径,我认为已经超越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专学西方、照猫画虎、见样学样的那批人。这里边是有时代的进步在的。
这本访谈中的对象人物,对艺术的认知、对科技的用法、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感受,各不相同,各有各的自信,各有各的困惑,各有各的趣味和难点,但总体看,有“星丛”的感觉,我这里借用了一个学术概念,不知道是否准确,我想表达的是,这一本书里的人汇聚成一片闪光点,各自闪光,相互辉映。他们在成长中曾经互相取暖,长成后又互相赞赏。这不也是一种时代氛围和精神么?
在地理学上,高峰很少孤零零地隆起在平原上,常常长起在高原上。其实高原是高峰的底座。艺术上,也有类似的规律。我们看到遗留至今的几万首唐诗宋词中有李白、杜甫和苏轼、辛弃疾,看到元杂剧中有关汉卿,看到清代小说中有《红楼梦》,看到第五代电影导演中有张艺谋……视觉艺术领域也是如此。我相信,在新时代一批批艺术探索者共同努力隆起的高原上,不用太久,一定会有贯通中西、代表中国文化创造能力的高峰之作、之人!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能看轻一个个具体人的一次次努力,让我们看见他们的身影、听见他们的话语,这就是本书的文化价值。
2022年12月
李树峰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