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黄河边的中国

書城自編碼: 391901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曹锦清
國際書號(ISBN): 9787520734905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51.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9.7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偏爱月亮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生物安全与环境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HK$ 57.3
别怕,试一试
《 别怕,试一试 》

售價:HK$ 67.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8.8
《后真相》
+

HK$ 167.0
《大学问·实践社会科学系列:实践社会科学的方法、理论与前瞻》
+

HK$ 81.4
《美国折叠:置身事外的反思与批判》
+

HK$ 93.2
《县乡的孩子们(从田野调查中理解县乡教育现状)》
編輯推薦:
本书告诉我们中国原处何地,现在何方,将欲何往?
2011年,《黄河边的中国》这部“中国内地农村的百科全书”以巨大的现实感与深刻的历史感与《孙子兵法》一起,被英国《卫报》列入人类有史以来100种“最伟大的非虚构图书”。本书向我们展现了改革开放后,20世纪90年代中原乡村社会“三农”问题产生的由来和真实面貌,由此引发了社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和农民处境的广泛关注,也为后来的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的事实参考。

曹锦清先生继承了梁漱溟、费孝通等乡建前辈在20世纪30年代所进行的关于中国乡村建设与田野调查的优良传统,由他直达村落、农舍、田间的现场所构成的这部著作,应该说是20世纪关于中国“三农”问题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一部能让我们认清自己的来龙去脉的书,对当今的中国农村建设与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內容簡介:
本书是作者在1996年5月—11月期间深入黄河流域的河南地区的田野调查实录,是一部当代中国少见的实证考察之作。作者足迹遍及豫东、豫西、豫南、豫北、豫中,走访了数县、数乡、数十家农户,并通过市、县两级党校系统访谈了数十位县、乡、村三级官员,以逐日访谈纪要的方式,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后20世纪90年代正在剧烈转型中的中原乡村的社会生活,并着力反映社会转型过程中小农阶层的利益、情绪与态度,生动展现了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制后的广大农民与土地、与市场、与血缘人情网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变化和问题,也揭示了无形的传统文化力量与人们迫切进行的现代化努力之间的强大张力。
本次全新修订版增加了作者近20年来对于中国“三农”的新观察和新思考,与原版本中20世纪90年代的情况形成对比,体现了“三农”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国家多年来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以及为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而进行的坚持不懈努力。
關於作者:
曹锦清, 1949年生,浙江兰溪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三农”问题专家。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于2019年退休。主要著作有《现代西方人生哲学》《平等论》《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走出理想的城堡——中国单位现象研究》《中国七问》《黄河边的中国》《如何研究中国》等。其中,《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目錄
上编 初入中原(1996年5月12日—6月26日)
一、开始调查之前
5月12日 用何种方式进入调查现场
5月13日 认识汤小平
5月14日 参观大相国寺
5月15日 得到开封市委党校的协助
5月16日 信步铁塔公园
5月17日 包公祠断想
5月18日 在开封大学演讲——从包公现象谈传统与现代化
5月19日 亲临黄河
5月20日 在河南大学演讲——再谈传统与现代化
二、豫东之行——访开封市
5月21日 中原乡村调查第一站——D乡L村
5月22日 刘家年收支明细账
5月23日 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
5月24日 “护身符”与“明白人”
5月25日 再访村会计
5月26日 谁在发家致富竞比中占据优先地位?
5月27日 农民与乡村民主问题
5月28日 如何理解“三农”与地方政权之关系?
5月29日 杨教授的“黄河课”
5月30日 来到X乡——一个李永成所熟悉的人情网络
5月31日 乡政府的困境
6月1日 一边修族谱一边外出打工
6月2日 一位普通农户的收支情况
6月3日 难以统计的“黑孩子”
6月4日 “能人”与“村霸”
6月5日 访农民企业家蔡化幸
6月6日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参观焦裕禄陵园

三、豫中之行——访名村
6月7日 闻名遐迩的南街村
6月8日 只能参观不能“入场”的南街村
6月9日 南街村的“能人”现象
6月10日 八里桥话关帝——谈以恩报观念为中心的结合精神
6月11日 竹林村的带头人——赵铭恩
四、重返开封
6月12日 谁来支付高昂的水利投资?
6月13日 当代采风
6月14日 内地的跑官、买官现象
6月15日 “8·16”事件
6月16日 “4·28”事件
6月17日 穷病与富病
6月18日 “杞人”之忧
6月19日 村民对来访者的防范之心
6月20日 “有白馍吃,我们都心满意足了”
6月21日 一个值得重视的婚配现象
6月22日 三起纠纷
6月23日 四年换了四任县委书记
6月24日 念天地之悠悠
6月25日 再谈晋商精神与包公现象
6月26日 告别开封

下编 再入中原(1996年9月6日—11月21日)

一、调查前的准备
9月6日 历史与理论坐标上的社会调查
9月7日 商谈第二期调查事宜
9月8日 农民的“三害”之苦
9月9日 阎部长的两条指示
二、豫中之行——访漯河市
9月10日 “富民工程”真能“富民”吗?
9月11日 升官图
9月12日 参观“小康示范村”
9月13日 糊涂的“明白卡”
9月14日 访林果专业村
9月15日 堪忧的政绩工程
9月16日 劳民伤财的度假村
9月17日 一本有趣的通讯录
9月18日 乡村婚俗:“压床”与“塞颗豆”
9月19日 出师未捷身先死——游武侯祠
9月20日 捉襟见肘的县财政
9月21日 一个走出传统封闭乡村的女性
內容試閱
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可以说是《当代浙北乡村社会文化变迁》(1995年12月第1版上海远东出版社)的姊妹篇。这对姐妹,神应契合,貌却相异。说其“貌异”,是因为这两部书的调查范围、时间跨度与叙述体例各不相同;说其“神合”,是因为这两部书有着共同的企盼,即为这个我们身处其内并搅得我们心神不宁的社会文化急剧变动过程,提供一点真切的感受与切实的理解。
观察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视点”(或说“立场”),每一个“视点”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视角”:第一个“视点”的两个“视角”是“从外向内看”与“从上向下看”;第二个“视点”的两个“视角”是“从内向外看”与“从下向上看”。何谓“外、内”“上、下”?所谓“外”,就是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范畴。“从外向内看”,就是通过“译语”来考察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所谓“内”,即中国自身的历史与现实,尤其指依然活跃在人们头脑中的习惯观念与行为方式中的强大传统。所谓“上”,是指中央,指传递、贯彻中央各项现代化政策的整个行政系统。“从上向下看”,就是通过“官语”来考察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所谓“下”,意指与公共领域相对应的社会领域,尤其是指广大的农民、农业与农村社会。所以,“从内向外看”与“从下向上看”,就是站在社会生活本身看在“官语”与“译语”指导下的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变化过程。
这两个“视点”具有相同的重要性。虽然由于“视点”不同,“视域”各异,但可相辅相成,共同深化我们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状况的认识。就我本人的经历而言,却有一个由“从外向内看”到“从内向外看”的认识转移。1988年前,我一头钻入“译语”。“译语”中不仅有着令人兴奋的成套价值目标,也为我们提供各种认识工具。然而,源于西方社会的价值目标能否作为我们民族的“应该”而铸入中国社会现实中去?光停留在“应该如何的多嘴多舌之中”(黑格尔语),不如去研究“应该”何以悬浮于嘴上而难以进入实践的社会方面根源:源于西方社会的认识工具一旦移译到中国,也往往失其所指而单纯成为“应该”,无所指而强为之指,或削足适履,或指鹿为马。这番经历使我认识到,必须走出“译语”,从另一端去观察中国社会。1988年10月,我与我的朋友打点行装,重新返回农村。前后四年,便有《当代浙北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一书的出版。1996年5月,我只身来到河南,漫游中州大地,沿途所看、所听、所谈、所思、所虑便是这部《黄河边的中国》。
中原乡村社会是“向内、向下看”的理想场所。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原乡村相对于“现代化”起步较早较快的沿海地带而言属于“内地”的范围,乡村社会相对于政府而言属于“下”的范围,更是因为这片古老的黄土地是我们中华农耕文化得以发源、定型且连绵不绝的基地。传统从来都是一种现实的力量,它既记录在历代典籍之中,也活在人们的观念、习俗与行为方式之中,并直接影响着各项制度的实际运作过程,不管这些制度是用什么样的现代名称来显现。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所谓“从内向外”“从下向上”,即从传统的角度去看现代化过程。这一视角的重要意义在于: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实现途径及速度,归根到底是受中国农民、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实现途径与速度制约的。
对于乡村社会调查来说,第一个大问题是如何“入场”,第二个大问题是如何保存“现场”。对于调查者来说,中国逐级划定的行政区划受其行政长官的严格管控,在其管辖地内到处树立着一块无形的“闲人莫入”的告示。官员的防范与村民的疑虑足以使陌生的调查者裹足难前。正式的“入场”方式只有一途,那就是通过官方的许可与支持,自上而下地逐级深入。这一“入场方式”的缺陷是,“入场”环节太多,应酬耗时太多,且官员陪同入场本身极易“破坏”现场,从而使调查失实。另一条非正式的“入场”途径是:启用亲友关系网络。依据这条传统习惯所认可的途径,既可“入场”,又能“保存现场”。此次中原调查,我就是沿着市、县党校的各位朋友所提供的“亲友关系网”而直达村落、农舍的。
访谈式的田野调查,既不是单纯地按预先拟定好的理论框架去收集资料,也不是根据调查资料归纳出一般的结论。一切预设的理论框架差不多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译语”。有了它,很可能套裁“事实”,从而歪曲真相;但没有它,我们甚至无法发现“社会事实”。为了解决社会调查过程中必然遇到的这个“两难问题”,我所采取的方法是:暂时把预设的理论框架“悬置”起来。所谓“悬置”,既非“抛弃”,又非用以套裁社会事实,而是让一切可供借用、参考的理论、概念处于一种“待命”状态,调查者本人则时时处于一种“无知”与“好奇”的状态,直观社会生活本身。“无知”是相对于“熟悉”而言的,而“熟悉”或“习以为常”恰恰是理解的最大敌人。只有“无知”“陌生”而引起的“好奇”,才能让开放的心灵去直接感受来自生活本身的声音,然后去寻找各种表达的概念。调查过程,其实是“理论”与“经验”两个层面往返交流,相互修正、补充的过程。只有通过这条艰辛之路,才能有望找到能够理解社会生活的真正理论。
然而,我并没有找到能够有效地解释农村社会并指明现代化出路的理论。我期待于这部“纪实”的作品,能够替中原乡村社会保留一段信史,恰如摄制若干照片。在所看、所谈之中,夹杂着一些思考,但这些思考远未形成理论,更多的是一些关切与忧虑。在中原大地沿路凡一切有墙的地方,差不多都写着诸如“大跨度,超常规,争一流”“谁发财,谁光荣;谁贫穷,谁无用”之类的口号,一向“知足常乐”的村舍与村落也概无例外地卷入竞逐财富的行列之中。各级政府官员都在制定雄心勃勃的追赶计划,然而,实际状况是,日益庞大、权力逐渐集中的地方政府,到处在与农民争食那块很难做大的老蛋糕,地方财政用于“吃饭”“办公”尚且拮据,遑论“办事”。恰如陷入泥潭而高速运行的车轮,无法推动车身前进,徒耗能源而已。看来,单纯的赶超战略,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我们应该把注意的重心从“应该”如何转到“是怎样的”及“可能如何”方面来,并重新确立我们的“应该”——确定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与主体目标。这是一个关涉到我们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