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HK$
89.4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HK$
67.0
|
編輯推薦: |
阅读《内心垂死》就像观看一部细腻绵长的文艺片。精妙的隐喻,实验性质的叙事,读心者的困境中满溢着令人共情的无措与悲伤。伴随着优美的文笔,一阵淡淡的怅然从书页中翩然而出,如冬夜初雪般缓缓飘落在读者的脑海,慢慢融化,留下悠长的余味。
|
內容簡介: |
戴维·塞利格的人生可谓平平无奇,既无工作,也无爱人。然而,他却拥有一项天赐的超能力——生来就能读懂他人的内心。这个恩赐与诅咒并存的能力塑造了他的品性和人格。
如今,他已到中年,读心能力也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弱。他努力维持着自己对现实的把控,却不得不在挣扎中接受一个事实:自己的内心正走向凋亡……
|
關於作者: |
罗伯特·西尔弗伯格(Robert Silverberg),美国著名科幻作家,1935年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他的写作生涯始于其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学士学位时期。从1954年发表处女作开始,他便如同一台上满了发条的写作机器,连续创作了数十部长篇作品和数百篇短篇作品。
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西尔弗伯格开始从事个人风格更强烈的创作,写出了比早期作品更加深刻、人物更加丰满生动的作品,也迎来了他获奖的高峰期,成为雨果奖和星云奖颁奖典礼的常客。《内心垂死》便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
2004年,为表彰西尔弗伯格为美国幻想文学做出的杰出贡献,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授予他大师奖。
|
內容試閱:
|
大师代表作:
罗伯特·西尔弗伯格是多次雨果奖和星云奖的得主,其个人创作也经过了早年一举夺得雨果奖、中期转向其他文学类型的大量创作、最终回归科幻的阶段。在多年的锤炼后,他后期的作品更有深度、更为成熟,而《内心垂死》正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作品。
2、科幻与主流融合,颇具纯文学气质:
向内探索,注重人性的关怀和思辨。如《华盛顿邮报》的推荐语所说,“这部出色的小说讲述了人类共同的悲伤、中年的巨大冲击。我们的内心都在死亡,我们所有人都必须面对曾经的自我最终的消失。”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中年人如何面对他与生俱来的读心能力的消失。当他的读心能力彻底消失时,他反而获得了真正的宁静——心之死也是他的新生。
实验性质的写作手法。本书以非线性叙事手法回顾了主角过往的人生;有几个章节是主角作为论文枪手所写的论文内容,这些论文与小说情节交相辉映,颇有“元小说”的味道;由于是关于读心的故事,很多段落有着意识流的特征。
3、文笔优美:
这本书的文笔非常成熟细腻,在科幻界尤为突出、堪称标杆;译文也忠实地还原了原作的气质,非常流畅优美。
第一章
是时候再进城一趟了,去大学里搞点钱。我的日常开销并不大,一个月两百美元足以维持生计,只不过最近手头比较紧,我也不敢再去找妹妹借钱了。很快,这些学生就得写本学期的第一篇论文了。这门生意一直比较稳定,戴维·塞利格疲惫不堪、日渐衰败的大脑即将再次派上用场。今天应该能接到七十五美元的活儿。十月份的清晨很美妙,阳光灿烂,空气干爽。一股高气压笼罩着纽约市,吹走了湿气和薄雾。在这样的好天气里,连我那逐渐衰弱的能力也活跃起来。那么我们走吧,你我两个人,正当天空慢慢铺展着清晨。目标百老汇地铁站,请准备好地铁代币。
你我两个人,我在对谁说话?毕竟我正独自一人前往曼哈顿下城。你我两个人。
为什么是两个?当然指的是我和住在我脑子里的那个生物。它蛰伏在海绵般的巢穴里,窥视着毫无戒心的凡人们。那个狡猾的东西,生病的怪物,正在比我更迅速地走向死亡。叶芝曾写过一首诗——《自我与灵魂的对话》,而塞利格的自我分裂是叶芝这个可怜的傻瓜永远无法理解的。既然如此,那塞利格为何不能也聊一聊自己这项独特却易逝的天赋,将其比作一个强行寄宿于他头骨之中的不速之客呢?有何不可呢?那么我们走吧,你我两个人。穿过走廊,按下按钮,进入电梯。一股大蒜的臭味。这些乡巴佬,乌泱泱的波多黎各人,走到哪里都能留下强烈的气味。我的邻居们,我爱他们。向下,向下。
现在是东部夏令时上午10点43分,中央公园的温度是57华氏度,湿度为28%,气压表读数为30.30英寸汞柱,且气压呈下降趋势。东北风,风速每小时11英里。天气预报显示,今天和明天都是晴天,阳光明媚,最高温度在60至65华氏度。今天的降水概率为零,明天为10%,空气质量良好。戴维·塞利格时年四十一岁,呈老化趋势。他的身高略高于中等水平,身材是一个习惯自己胡乱对付一顿的单身汉特有的瘦削。平时,他总是一副微微皱眉、略带疑惑的神情,还经常眨眼。他身着褪色的蓝色牛仔夹克、1969年的复古条纹阔腿裤和结实的厚底靴。从外表看,他很年轻,至少脖子以下如此;但事实上,他看上去活像一个从某间非法实验室里跑出来的实验品:一个日渐秃顶、满是皱纹、一脸愁容的中年男子的脑袋被嫁接到了一个不情愿的青春期男孩的身体上。这事是如何发生在他身上的?他的脸和头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老的?电梯从十二层(他那两室一厅的避难所所在的楼层)慢慢下行时,缆绳发出一阵尖利刺耳的嘲笑。他怀疑这些生锈的缆绳比他的年纪还大,而他自己可是生于1935年的老古董了。这片房屋可能建于1933年或1934年,当时的纽约市市长还是菲奥雷洛·亨利·拉瓜迪亚,也许还要更早一点——可能建于二战前。(你还记得1940年吗,戴戴?那一年我们带你参观了世界博览会。这是尖角塔,那个是圆球。)不管怎么说,这些建筑都在变老。但话又说回来,世间万物不都是如此吗?
电梯吱吱呀呀地停在了七层。斑驳的电梯门尚未开启,我却早已感知到一束通过电梯横梁传来的思维颤动,源头是一名拉美裔女性。门外站着的很有可能是一个年轻的波多黎各妻子——毕竟大楼里到处都是这种人,她们的丈夫在这个时间段都已外出工作。然而,我坚信自己读出了她的灵场,而不是全凭瞎猜。果不其然。她身材矮小,皮肤黝黑,二十三岁左右,挺着大肚子。我可以清楚地捕捉到来自她的双重思维输出:她自己浅薄、感性的跳跃式思维,以及从她坚硬隆起的腹部里传出的毛茸茸的模糊跃动。胎儿大概六个月。她面部平坦,臀部宽大,一双小眼睛具有光泽,薄薄的嘴唇抿得很紧。她的另一个孩子大约两岁,是个脏兮兮的女孩,此刻正紧紧抓着母亲的拇指。她们进入电梯时,这个孩子冲我咯咯直笑。女人怀疑地看了我一眼,也浅浅微笑了一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