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HK$
188.2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6.2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HK$
69.4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HK$
62.7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HK$
109.8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HK$
65.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HK$
50.4
|
編輯推薦: |
九位当下中国重磅实力派小说家的至情之文。梁晓声、葛亮、石一枫、鲁敏、邵丽、等9位茅奖、鲁奖、“中国好书”获奖作家的经典小说作品,9个直抵心灵的故事,9个人生主题,救亡、择友、恋爱、婚姻、家庭、救赎……揭示不同的人生哲理,9种生命策略,9剂心灵解药, 9堂智慧课。 看这些昨天、今天和未来的故事,读出自己的人生。一夜暴富的京郊拆迁户、中间地带的北京“土著”与精英知识分子阶层重重纠葛与冲突;日常小景中“鸡事儿”和“狗事儿”;中年人生存的疼痛感与无助感;一地鸡毛一般的情感纠葛、关于婚姻的得救之道;两个总是为他人疗愈心伤的老人,却背负着不为人知的伤痛……聚焦平凡人的生活状态和人际关系,以小见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照见自己,也能照见芸芸众生的命运与情感。 对于人性的敏感观察,对于人情的微妙洞悉,让人拍案叫绝。情节设置巧妙,文风各异,能给人强烈的真实感、阅读快感和审美愉悦。或细腻委婉,或轻松幽默,或不羁洒脱,或深沉克制,但都极富感染力。小说情节设置巧妙,情绪饱满,描绘了时代的特征,展现不同人群心理的变化,并且融入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展现中国当代文学的风貌和成就,一次满足您的阅读渴望。
|
內容簡介: |
本书共收录9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北京文学》等国内知名文学杂志近期发表的优秀中篇小说,梁晓声、葛亮、石一枫等9位知名作家,或写城乡变迁之中不同群体的遭遇,或写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或探索人性、命运与情感的交织,聚焦平凡人的生活状态和人际关系,擅长在日常小景中寻找有意味的事物,以小见大,传递出他们对现实的思考与态度。小说情节设置巧妙,文风各异,或细腻委婉,或轻松幽默,或不羁洒脱,或深沉克制,但都极富感染力。
|
關於作者: |
主编:张颐雯
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副主任,《北京文学》副主编、 编审, 评论家。曾获“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奖”骨干编辑奖,《小说月报》百花奖责任编辑奖,责编的作品曾获得《小说月报》百花奖、《小说选刊》双年奖、蒲松龄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老舍散文奖、萧红文学奖、毛泽东文学奖、福建省百花文艺奖等多种刊物奖和省部级文学奖。著有评论随笔集《现在开始回忆》。
梁晓声
当代知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至今创作的作品逾千万字,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俄、日、韩等国文字推介到海外。代表作有《雪城》《年轮》《返城年代》《今夜有暴风雪》《人世间》等,其中长篇小说《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葛亮
著名作家。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好书”、“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大奖、首届香港书奖、香港艺术发展奖等奖项,著有小说《北鸢》《朱雀》《燕食记》等。作品被译为英、法、意、俄、日、韩等国文字。长篇小说代表作两度入选茅盾文学奖十强。
石一枫
著名作家。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第五届冯牧文学奖等。著有长篇小说《红旗下的果儿》《恋恋北京》《心灵外史》《借命而生》等,小说集《世间已无陈金芳》《特别能战斗》等。
|
目錄:
|
遭遇“王六郎” 梁晓声
入瓷 葛亮
逍遥仙儿 石一枫
无主题拜访 鲁敏
九重葛 邵丽
去云那边 须一瓜
出山 龚万莹
芳邻 张者
余墨 房伟
|
內容試閱:
|
讲故事的时代,写时代的故事 张颐雯
去年底,我刚刚开始编选《入瓷》和《昙花现》两个选本的工作,一位写小说的朋友问我:看现在作家的小说,会有新的不一样的感受吗?这真是个值得思考的好问题。这些最新出炉的小说,它们的特点在哪里?这些作家是如何传承我们的文学传统,又如何吸纳新的信息、开启自己的思考,在作品中注入今天的力量的?所有这些问题只有在不断的阅读中才能找到答案。编辑这两个选本,让我有机会全面回顾这一年来读到的作品。
因为职业关系,过去的一年里读了大量近期发表的小说。这些小说数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但当我将这些庞杂的作品进行梳理和筛选,将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优秀之作整理出来时,这两个选本的雏形便逐步清晰,展露出一个整体的面貌。
最终呈现给读者的这两个选本,共选出 9 篇中篇小说(《入瓷》)和 18 篇短篇小说(《昙花现》),包括冯骥才、梁晓声、周大新等经典作家的最新作品,也包括徐则臣、鲁敏、东西等实力作家的年度最佳作品,更有马小淘、杨知寒等极有天赋、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作品。这些小说家有着不同的文学背景和个人特质,既有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延续,也有对新的写作技巧的不断尝试,更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继承与使用,大家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关注着生活。
小说题材涉及方方面面,从边地到首都,从中国到世界,有对历史的回望,也有对未知的想象,每一位优秀的写作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发现和书写时代的新变。希望这两个选本能够将 2023 年最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中短篇小说呈现出来,也希望其中一些作品在未来能够成为经典,更希望这些充满智慧与才情的文字能够陪伴读者朋友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获得一些安慰,得到一点力量,进而更加深入地探索世界和理解自我。
这里以书中收录的几篇作品为例,分享我这一年小说阅读的收获。
属于时代的故事
这是一个不缺少故事的时代。每天我们都在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体看到许多真实事件,但这些具有新闻性的真实事件抵达我们时又变成了“琐碎的日常”,成为对生活经验无意识的反映与堆砌。
萨义德说过,“时时维持着警觉状态,永远不让似是而非的事物或约 定俗成的观念带着走”。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有效。当下生活中这些尚不清晰,没有被理论认识与定义的东西总是被敏感而优秀的作家率先捕捉,并通过小说将生活的碎片打造成型。
石一枫的《逍遥仙儿》就讲述了一个只能够发生在当下的故事。小说充满了具有北京气质的调侃,调侃对象包括城市精英、文化新贵和由底层百姓变身而成的拆迁富婆。这三个风牛马不相及的人因为孩子在同一个学校上学而聚到一起,继而发生了种种恩怨冲突,小学生和小学生背后的家长组成了一个巨大的修罗场。小说写出了仅属于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表面上是在探讨出现极度“内卷”的北京小学的教育问题,实际远不止于此,主人公们频繁的冲突和富有想象力的峰回路转的情节,不仅是对经济、文化的反映,甚至体现了对女性主义的反思。小说将今天的故事铺陈为时代的故事。
说到女性,须一瓜的《去云那边》从这一议题出发而发现“云那边”,找到虹彩云的路径。嫁了有钱男人的女人面对出轨该如何自处?这本会是个传统的悲情故事,女人或者忍气吞声或者从新计议。在新的观念、新的环境中,传统的婚姻叙事已难以为继,在种种巧合、一地鸡毛之下,作者没有让主人公返回传统叙事逻辑,而是让其从破碎的生活走向了云端。这也是今天的故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时代的变迁中,旧瓶终于换了新酒,我们的小说走向了新的结局。文学就是有这个作用,它赋予故事新的意义,创造新的关系,在新的环境中重新理解人、塑造人,在生活与文本的互相激发中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孙睿的短篇小说《抠绿大师 II 陨石》是一个典型的关于今天的故事。新媒体发展、自媒体泛滥的年代,模拟太空的拍摄技术帮了主人公的忙。它让一个罪犯,也是一个充满着悔恨、渴望着救赎的男人与亲人体面地告别。对他的孩子来说,父亲来到另一个时空,成就了他们的永恒。这是新的技术介入生活的切实可行的例子,真实与虚拟相互作用,构成了日常生活,也构成新的戏剧性。这个男人恒常的情感世界没有变化,但他表达感情的方式却是全新的了。
新与旧,常与变
说到新与旧的关系,它已经成为现在文学写作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们可以说,今天的生活方式是新的,人物关系是新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似乎也是新的。这些新事物令我们不断处于兴奋之中,但是无论这一切有多么的陌生和新鲜,它们也是从无数的旧中脱胎而来的。
黄咏梅的短篇小说《昙花现》就是一个寻找旧的人和旧的事的故事。林姨妈至死仍在不断回味青春年华里昙花一现的感情,而人到中年的“我”则两次借助手机视频连线,观望着她那衰老的、将死的旧情人。在今天,找到一个故人并告知他有关她的一切太过简单,但这对女人一生的命运并无裨益,生活也不会被时间改写。
邵丽的中篇小说《九重葛》中,孤寂到近乎抑郁的中年独居女性已经是大都市里的一道风景,更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现象,这道风景在现实社会和文学世界中几乎从未美丽过。在邵丽的小说里,这个离婚未育的中年女性在曲曲折折中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这爱情由相遇开始,由一盆花确定,再由一片农场而达到难得的圆满结局,一个真正的古典爱情故事在今天这个庞大而孤独的世界中发生了。
乔叶的短篇小说《明月梅花》是个平静舒缓的故事。二姨的女儿不幸去世,少女明月并不知道,这或许会改写她的命运,是智慧而温柔的奶奶默默地将她拉回了轨道,主人公人到中年后才知晓这个年代久远的故事。古典的中国式的血脉亲情在今天依然给我们体恤和温暖。而葛亮的小说《入瓷》更是将“广彩”“自梳女”“抗日战争”这些元素书写成旧时代的注脚,要写的还是工笔画般的岁月风景、人间故事。
纵观全书不难看出,无论书写旧的生活还是新的故事、过去的时代还是变动的世界,表达的依然是人的常态,是人性的常态。往返在新与旧、常与变的虚构世界,文学的可能性才能够得到彰显,我们当下的生活才能够获得意义。
探索世界的青年
以我对青年写作的理解,青年作家写作早期有两方面优势。一个是他们往往全身心地投入自我表达,于其中寻找写作的出路;另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给了他们天然的优势,他们的写作占据了城市题材的主场。而阅读的结果与我的想象大相径庭,今天的青年作家并未紧紧抓住“自我”和“城市”这两个新时代写作的“灵丹妙药”,也没有把表达丰厚完整的生命过程当成中年人的特权,他们抛开了个人化写作,也无所谓是否城市题材,在探索新世界的路上已经走得很远。
龚万莹的中篇《出山》营造了一个当代小说中罕见的小岛,生生不息是这个岛屿的主调,用这里的方言来说,“烦恼”就是“欢乐”,“出殡”就是“出山”。在这个潮湿温热的小岛长大的孩子看着她的外公和她的整个家庭成长、衰老,死亡之后,又获得新生。三代人的生生死死、守望相助和欢乐悲伤真是让人感叹。年轻的写作者轻巧圆融地写出生命的厚重,这种超出年龄的通达是意外的收获。
如果把成长于南方海岛的龚万莹写出的《出山》算作“新南方写作”的经典表现和未来方向,那么,短篇小说《夜游神》则用精致的叙事和独异的氛围展现出“新东北写作”的后续力量。哈尔滨亚麻厂爆炸事件里毁容的女性如何面对之后漫长的生命过程,这一主题严峻冰冷,极其疼痛,史玥琦用戏中戏的方式层层拆解,又逐渐聚焦于这个内核,东北的黑土地始终是个不一样的所在,最终小说带给我们的希望让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变得柔软,让一个不算新鲜的主题呈现出温暖。
其余十数篇小说,各有其迷人之处。或写城乡变迁之中不同群体的遭遇,如梁晓声、鲁敏、邓一光、刘庆邦、张者的小说;或写日常生活与永恒的亲情,如韩东、罗伟章、马小淘、杨知寒的小说;或写传奇与美好的人,如冯骥才、马晓丽、周大新、万玛才旦的小说;或写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如房伟的小说;还有优秀作家对小说技艺的不竭探索,如徐则臣、东西、肖江虹 ……篇幅所限,就此打住。小说,总结起来可以千姿百态,但终归如本雅明在其文论《讲故事的人》中所说:“小说不是因为为我们展现了别人的命运——而且可能是说教式地展现——而有意义,而是因为这陌生人的命运燃烧的火焰为我们提供了我们从自身的命运所汲取不到的热量。”
看这些昨天、今天和未来的故事,读出自己的人生。
遭遇“王六郎”
第一次见到那孩子,大约在四年前的夏季。大约。下午三点多,我拖着拉杆箱走在北京南站附近一条马路右侧的人行道上。很热,虽已到了下午,仍无丝毫爽意。因列车上开空调,我怕凉,穿上了薄绒衣。下车匆忙,没脱,并且连薄西服也穿上了。
等候出租车的人排起了长队,调度员说我们那拨排队的人估计得等一小时。这使我甚感意外,不愿等,心想站外也许反而会较快就能坐上出租,于是离了站。尽管绒衣和西服是薄型的,一到了外边,顿觉身上溽热难耐。若当街脱下两件上衣往拉杆箱里塞,我嫌麻烦。何况,拉杆箱已塞不下了,怕硬塞而弄坏拉链,那岂不太糟了,便说服自己加快脚步往前走,希望能尽快拦住辆出租。不一会儿,汗流满面,内衣湿矣。马路上驶来驶去的出租车不少,一半空车,却没一辆因我在不停招手而减速。我忽然意识到,网约时代早已开始,一辆接一辆驶来驶去的空车肯定是别人所约的,它们为路边招手之人而停的时代已成历史。这可怎么办呢?我不会网约,何况手机上并没下载网约软件。
正犯难,见前方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个大男孩的背,男孩戴长舌帽,身高一米七五左右,也推着拉杆箱。我断定他和我一样是从南站出来的,原因同样是不愿在站内用一个多小时等车。
这年头,像我这把岁数的人,跟着年轻人的感觉走,往往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我的老年朋友常对我这个在新现象面前每每不知所措的顽固分子如此教诲。于是我加快脚步,缩短和那大男孩之间的距离。他穿的是浅黄色制服短裤,有多处兜那种,短袖翻领衫则是浅蓝色的,中间有一排美观的白浪花,而脚上是一双白网球鞋。暴露的胳膊和腿都很红,显然是晒的。那么,他必定是从某海滨城市返京。也必定,几天后他的胳膊和腿都会变黑。
他一直走到一处立交桥的桥洞那儿才站住,而我已走近了他。
他感觉到我在紧跟着他了,转身讶异地看我。
我笑笑,尴尬地问:“这儿容易打到车吗?”
他说:“怎么可能!我在这儿等家里的车来接我。在这儿等不
晒,比马路边清静。”
大男孩有一张单纯又阳光的脸,气质聪慧,顿时使我联想到了《聊斋志异》中那些善良而才情内敛的小书生,他们是蒲松龄笔下追求起美好爱情来不管不顾的狐仙鬼魅们喜欢的类型。
我识人的经验告诉我,向这样一个大男孩寻求帮助是会被耐心对待的,便又问:“如果我让家人帮我约车,应该告诉家人这里是什么地方呢?”
他反问:“您自己不会?”
我不好意思地说:“是啊,落伍了。”
他笑道:“许多老同志都不会,这是你们不必在乎的短板。但您不能将自己定位在这儿,咱俩不同,我刚才说了,我是在这儿等自己家的车,我家里的人不止一次在这儿接我了。没有准确名称的地方,网约车的导航器是导不过来的……”
他说时,眉目间一直呈现着笑意。分明的,助人对他是件愉快的事。他的口吻和他脸上的表情,使他看起来像一位负有监护责任的大人在向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做解释。在立交桥的阴影下,他的脸看上去似乎更阳光了。
“那……”
虽然我特受用他对我的善待,内心里却不免焦躁。他左看看,右看看,指着一处有明显的拱形大门的小区说:“告诉您的家人,让网约车到那儿接您。”
于是我与儿子通手机,之后谢过大男孩,与他聊起来。我以为他是初三生,他说他已经高二了。我猜他是偏文科的学生,他说恰恰相反,他的理科成绩更优些,考大学也会选择理科专业,只有在高考特别失利的情况下才考虑选文科的哪一专业。他的话使我这个在大学教了十五六年中文的人颇窘。
他看出来了,笑问:“您是大学老师?”
我说:“曾经是,教中文的,退休了。
“哈,请您原谅,希望没有伤害到您的尊严!”
他笑出了声。一种开心的笑,其声不高,却爽朗。
我受他那笑的感染,也笑了。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说只提供一个小区的名称约不到车,还须提供什么街或什么路。
我不知南站属于什么区,而我站在什么街或什么路的立交桥下,大男孩竟也不知道。“老师别急,我立刻就能替您查到,分分钟的事儿。您穿得也太多了啊,起码可以将西服脱下搭手臂上吧?您这样,我看着心疼!”
他掏出一包纸巾递向我,我擦汗脱西服那会儿,他快速地在手机上查出我们所处的位置。我因为遇到了他,庆幸不已。儿子用短信告知我,已替我约好车了。大男孩说:“您应该转移到小区大门那儿去,您儿子替您定的准确位置肯定是那里。”
我说:“不急,还有五六分钟呢,陪你说会儿话,你怎么对我‘您、您’的?”
他笑道:“您是长辈嘛。”
我说:“可你还开始叫我老师了。”
他说:“您曾是大学教授,我是高二学生,称您老师太应该了呀。”
脱下西服后我身上不那么热了,约好了车心里也不焦躁了,于是我们之间进行了以下愉快的对话。看得出,有个人陪他说话,也正符合他的心愿。
“你根据什么认为我是教授?”
“您自己说您曾在大学教书嘛。到了您这种年龄,普遍而言,退休前都会熬成教授了。”
“熬”字由一个大男孩口中说出,使我脸上有点儿挂不住。
他看出了我的窘态,立刻道歉:“对不起,用词不当,应该怎么说好?‘修成’,还是‘进步成’?”
我也看出,他那种一本正经虚心请教的样子是装的。那会儿,这阳光大男孩表现出了他调皮的一面。
我没正面回答他的话,而是问:“一个陌生人对你自称曾是教授,你一点儿都不怀疑?从小到大,没人告诫你别和陌生人说话吗?”
他郑重地回答:“您问的是两个问题,我先回答第一个。小时候,我爸妈都告诫过我,千万别和陌生人说话。小时候姑且不论,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朗朗乾坤,光明世界,一名高二男生居然不敢和陌生人说话,他将来的人生还有什么出息呢?如果中国这样的青年越来越多,中国的将来岂不堪忧了?再回答第二个问题。我是很有一些识人经验的,我对自己的经验也很自信。从面相学来看,您绝不会是一个可能对他人构成危害的人。”
我也笑了,如同当面受表扬。我虽老了,对于表扬还是挺开心的。和这个路遇的阳光大男孩闲聊,的确使我愉快,遂又问:“你对我一直‘您、您’的,而我却一直‘你、你’的,你没有任何不平等的感觉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