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为你想要的生活

書城自編碼: 403459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成功/勵志人生哲学
作者: 奥普拉·温弗瑞,阿瑟·C.布鲁克斯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767926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6.1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漫画三国一百年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61.4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5.6

 

編輯推薦:
1.奥普拉X哈佛教授阿瑟的人生智慧,讲述普通人的挫折、困难与幸福故事,给予普通人走出低谷的力量。谈家庭,谈工作,谈友谊,谈信仰,诸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与金句。
2.为你想要的生活,家庭不必完美,工作不是你的全部。在繁忙但又感到人生无意义的时候,怎么办?怎么走出低迷的状态?回到生活本身,关注家庭、友谊、工作与信仰四个基本方面,在不确定的当下更快乐、更从容。
3.阿瑟教授在哈佛大学讲授幸福与领导力课程,坐无缺席,在书中给大家总结一系列积极心理学实践工具。管理好自己的基本情绪,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主动改变,而不是被动等待外部环境变化。
4.《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1,亚马逊编辑精选2023年最 佳图书之一,美国“豆瓣”Goodreads2023年度“读者选择奖”图书之一。
內容簡介:
·《纽约时报》2023年畅销书排行榜#1
·美国亚马逊编辑精选2023年最佳图书之一
·Goodreads 2023年度“读者选择奖”图书之一
奥普拉:你在生活中最想要什么?
观众:想要幸福。
不论你现在的处境多么艰难,阿瑟教授和奥普拉都将带给你更加幸福的启发。
在《为你想要的生活》中,通过结合前沿的心理学知识和多年来帮助人们构建良好生活的智慧,阿瑟教授与奥普拉向我们展示了,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应该主动地改变,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外部世界改变。
带着极其富有洞察与共情的文字,两位作者给出了能够让生活立刻产生改变的情绪自我管理工具及实用方法,引导读者建立幸福的四大支柱——家庭、友谊、工作和信仰,回到生活本身。同时,他们还分享了自己在生活和事业中来之不易的智慧,以及无数普通人的挫折、困难与幸福。
拥有情绪自我管理的工具,并建立好你的家庭、友谊、工作与信仰,你就可以把握自己的当下与未来,而不是一直毫无意义的等待。这本《为你想要的生活》,便是你通往美好生活的蓝图。
關於作者:
全球知名媒体人,被中国读者誉为“脱口秀女王”。奥普拉与世界各地的人们建立了无与伦比的紧密联系。25 年来,她通过《奥普拉脱口秀》给数百万观众带来了欢乐、启发与鼓舞。
她作为慈善家的成就,以及她对书籍、阅读和教育的贡献,使她成为美国当今颇受尊敬和钦佩的公众人物。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他在哈佛大学教授与幸福相关的课程,在《大西洋月刊》创建并撰写流行专栏《如何打造人生》。此外,他还是一位广受赞誉的公众演说家和众多畅销书的作者,作品包括《中年觉醒》和《珍视你的敌人》(Love Your Enemies)。 临床心理学副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专注于身心健康和亲密关系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目錄
来自奥普拉的寄语 /VII
来自阿瑟的寄语 /XI
前言 把不喜欢的柠檬做成柠檬水 /XVII

第一部分 创造你想要的生活
第一章 幸福不是目标,不幸福也不是敌人 /003
幸福的两个神话 /005
什么是幸福 /009
不幸福的作用 /016
测试你的情绪水平 /018
欣赏负面的感受 /023
享受蜂蜜的同时,不忘感恩蜜蜂 /028

第二部分 管理你的情绪
来自奥普拉的寄语 /033
第二章 元认知的力量 /037
大脑的情绪感受 /039
原始情绪和复合情绪 /042
元认知:管理你的情绪 /045
当你无法改变世界时,改变你体验世界的方式 /047
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过去,那就改写它吧 /050
元认知训练 /054
现在,选择你想要的情绪 /057
第三章 选择一种更好的情绪 /059
在日常中心怀感恩 /062
幽默是极好的情绪咖啡因 /067
成为充满希望的人 /072
停止过度共情 /077
为他人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083
第四章 减少对自我的关注 /085
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 /088
不再在乎别人的看法 /094
不要给嫉妒的杂草浇水 /100
创造你想要的生活 /105

第三部分 回归生活的基本
来自奥普拉的寄语 /115
第五章 建立不完美的家庭 /119
挑战 1 发生冲突 /121
挑战 2 缺少互补性 /126
挑战 3 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之中 /132
挑战 4 拒绝原谅 /137
挑战 5 不诚实 /141
与家庭和解的 5 个方法 /144
第六章 寻找真正的友谊 /147
挑战 1 看清你的性格 /150
挑战 2 “希望他对我有用” /153
挑战 3 固执己见 /159
挑战 4 把伴侣作为最亲密的朋友 /164
挑战 5 跳出虚拟世界 /169
经营友谊的 5 个方法 /174
第七章 你不是你的工作本身 /177
挑战 1 职业目标 /182
挑战 2 职业道路 /188
挑战 3 工作成瘾 /191
挑战 4 把自己当作老板 /196
平衡工作与生活的 4 个方法 /201
第八章 寻求日常生活之外的体验 /205
讨论信仰是件棘手的事 /208
你的灵性大脑 /210
挑战 1 有多少时间真正活在当下 /213
挑战 2 开始内在觉醒 /217
挑战 3 找到正确的关注点 /221
寻求超越体验的 4 个方法 /223
来自奥普拉的寄语 /226

结语 当你开始分享,幸福会成倍增加 /231
致谢 /239
注释 /243
內容試閱
来自奥普拉的寄语
25年以来,我通过制作《奥普拉脱口秀》得到的众多收获之一就是近距离面对不幸福。形形色色的不幸福,不一而足。我的访谈嘉宾里有因为灾难、背叛或巨大挫折而一蹶不振的人,也有愤怒和心怀怨恨的人,还有充满悔恨和内疚、羞耻和恐惧的人。人们想尽一切办法麻痹自己,试图忘记不幸福,但是每天醒来依然感觉不幸福。
同时,我也见证了无数的幸福。有人收获了爱情和友情,有人发挥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干出一番美好的事业;有人从无私奉献中获得回报,甚至为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捐出了一个肾;有人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更丰富的意义;有人被给予了第二次机会。
不幸福的嘉宾通常会引起观众的同情,而幸福的嘉宾则会赢得观众的敬佩(也许还有一点儿羡慕和嫉妒)。还有第三类嘉宾,这些人完全有理由不快乐,但他们却没有这样做。观众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却由衷地受到启发。他们是能把不喜欢的柠檬做成柠檬水的人,是能看到一线生机和光明一面的人,是能把半杯水看作已经装满了一半的人。这让我想起了马蒂·斯特帕尼克和他的家人。马蒂·斯特帕尼克是一个患有自主神经失调线粒体肌病的男孩,这是一种罕见的致命性肌肉萎缩症。但是他却能够在万事万物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在经历一次次风暴后依然能愉快地玩耍。他写得一手好诗,睿智过人,是我在节目之外结识的第一位嘉宾。我称他为我的“天使”。
一个身患致命疾病的男孩怎会如此幸福?有一位母亲也是如此,甚至在生命垂危的时候,她依然能够内心满怀平静、意义感和愉悦,为年仅6岁的女儿录制了数百盘语音磁带,教导女儿如何好好生活。
还有一位来自津巴布韦的女性,她11岁结婚,每天遭受毒打,但她并没有向绝望的命运低头,而是坚守希望,默默制定目标,并最终实现了这些目标——包括取得博士学位。
这些人是怎么做到有勇气起床的?更别提成为如此闪闪发光的榜样了。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生来就是如此吗?是不是有什么值得全世界的人学习的秘诀或者成长模式?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东西,相信我,全世界的人都想知道。在我做《奥普拉脱口秀》的25年中,如果说有一件事让所有观众都关注,那就是对幸福的渴望。正如我之前提到过的,每次节目结束之后,我都会和观众聊天,我经常问他们在生活中最想要的是什么。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想要幸福。”只想过得幸福,只要幸福就足够了。
不过,我之前也提到过,当我问起人们什么是幸福的时候,他们突然就不太确定了。他们会支支吾吾,最后说“体重减掉几磅”,或者“有足够的钱付账单”,又或者“我的孩子——我只希望孩子能够幸福”。由此可见,人们拥有目标和希望,但是无法勾勒出幸福的具体模样,很少有人能给出真正的答案。答案就在本书里,因为阿瑟·C.布鲁克斯已经学习、研究和实践了这个答案。
我最早是通过阿瑟在《大西洋月刊》上的热门专栏《如何打造人生》认识他的。在新冠疫情期间,我开始看这个专栏,很快它就成为我每周期待的读物,因为它讲述了我一直以来最关心的话题:活出有目标、有意义的人生。后来,我又看了阿瑟的《中年觉醒》这本书,这是一本让你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得更加快乐的非凡指南。这个男人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
显然,我得找他聊一聊。当我这么做的时候,我立刻意识到,如果我一直做《奥普拉脱口秀》,那么我会一直找他聊——几乎我们讨论的每个话题,他都能贡献出密切相关且具有启发性的内容。阿瑟对幸福的含义流露出一种自信和笃定,这既令人欣慰,又振奋人心。他能够既宽泛又非常具体地谈论我多年以来一直在讨论的事情:如何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所以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最终我一定会以某种方式与他合作。本书就是我们的一次合作。
来自阿瑟的寄语
“你一定天生就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人。”
我经常听别人这么说。这么说也有道理:我在哈佛大学讲授关于幸福的课程,在《大西洋月刊》上撰写和幸福相关的专栏,同时也在世界各地讲授有关幸福的科学。因此人们总是觉得,我一定拥有获得快乐的天赋,就像职业篮球运动员必然是天赋异禀的运动健将。我很幸运,对吧?
但是,幸福并不像篮球。要成为一名幸福专家,并不能靠天生的幸福感。恰恰相反,天生幸福感高的人几乎不会去研究幸福,因为对他们来说,幸福并不需要研究或者思考,研究幸福就像是研究空气。
事实上,我写作、演讲和教授有关幸福的内容,正是因为它对我而言天生就很难,而我想要获得更多幸福。我的幸福感基线(指的是如果我不去学习和研究它的情况下我所处的幸福感水平)是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的。然而,我并没有遭受过巨大的创伤或者不同寻常的痛苦折磨,也不需要任何人为我感到难过。这只是家族的遗传:我的祖父就很郁郁寡欢;我的父亲很焦虑;到我这里,我既容易抑郁又容易焦虑。关于这一点,可以问问和我结婚32年之久的妻子埃斯特尔。(当她看到这段描述时,边点头边说:“是的。”)因此,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家,我的工作不是做研究,而是自我探索。
如果你看本书的原因是你发现自己并不像你认为的那么幸福——无论是因为你正在为某些具体的事情而苦恼,还是因为你只是“看起来”过得不错,但实际上却心力交瘁——那么,你就是和我最有共鸣的那类人。
25年前,当我作为一名博士生开始研究幸福这个主题的时候,我并不太确定学术知识是否会对我有所帮助。我担心幸福并不是能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进行改变的东西。我想,也许幸福就像天文学那样,你可以了解关于星星的知识,却无法改变它们。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学识对我并没有太大帮助。我懂很多知识,但它们并不实用,只是让我观察到了哪些人是最幸福的,哪些人是最不幸福的。
10年前,在我人生中一段特别黑暗和风雨飘摇的时间里,埃斯特尔问了我一个问题,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她说:“你为什么不用那些复杂的研究,来看看是否有办法改变自己的习惯呢?”很简单,对吧?出于某些原因,我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我愿意去尝试。我开始花更多的时间观察自己的幸福感水平,找出其中的规律。我探究了自己痛苦的本质,以及自己可能从中获得的成长。我根据这些信息设置了一系列的实验,尝试做了一些事情,比如罗列一张感恩清单、做更多的祈祷,以及在自己感到悲伤和愤怒(经常发生)的时候采取和自己当下的情绪倾向相反的行为。
这样做的实际效果非常好,我甚至还在运营一家大型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之余,开始在《纽约时报》上撰写有关幸福及其在生活中应用的文章,向更多人分享这一切。越来越多的人联系我说,将幸福的科学转化为实用的建议对他们很有帮助。与此同时,我发现通过这种方式传授知识,不仅可以巩固我头脑中的知识,也让我变得更快乐。
显然,我想做更多的事情。于是我改变了自己的职业方向。55岁那年,我辞掉了CEO(首席执行官)的工作,计划去撰写有关幸福的文章,并演讲和教授有关如何获得幸福的科学。我首先为自己制定了一份简单的个人使命宣言:
我致力于运用科学和思想帮助大众,让大家在爱和幸福中彼此联结。
我接受了哈佛大学的教授职位,开设了一门课程叫“幸福的科学”,上课名额很快就被学生们约满了。随后,我在《大西洋月刊》上开设了一个幸福主题的专栏,每周有数十万的读者阅读。我发挥自己的专业,阅读前沿的心理学、神经科学、经济学和哲学研究文献,每周探究一个新的幸福主题。然后,我把学到的东西在自己身上进行真实的实验。一旦实验成功,我就会把学到的东西教给学生们,并向广大读者公开。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看到自己的生活有了越来越多的进步和改变。我观察到了自己的大脑是如何处理负面情绪的,并学会了如何管理这些情绪,而不是试图摆脱它们。我开始把人际关系看作心与脑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谜团。我开始学习最幸福的那群人的习惯,这些人里,有些是我在收集的信息里看到的,有些是我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其中包括一个非常特别的人,你将在接下来的前言里看到这个人的故事)。与此同时,我开始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人——有些我从未听说过,有些则非常有名——都在和我一起学习,看看是不是只要努力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
在这些年里,自从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我的幸福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大家留意到我笑得更多了,工作得更开心了,人际关系也比以前更好了。在学习了这些原则的学生群体、商业领袖和其他普通人身上,我也看到了这样的改善。他们中的许多人所经历的痛苦和失去是我从未面对过的,但他们却找到了幸福。
我仍然会面临很多糟糕的日子,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今天,我可以和这些糟糕的日子共存,因为我知道如何从中获得成长。艰难的时刻总会来临,但我并不害怕,而且坚信自己在未来会有很大的进步。
有时我会回想起自己35岁或45岁时的样子,那时的我很少感到幸福,对未来有一种听天由命的感觉。如果59岁的我回到过去对自己说“你将学会如何变得更幸福,并把这些秘诀传授给其他人”,过去的我可能会觉得这个未来的自己一定是疯了。但事实却是,我变得更幸福,而不是疯了。
现在,我很荣幸能与我从年轻时就很钦佩的人合作——这个人就是奥普拉·温弗瑞,她用爱与幸福鼓舞了全世界数百万人。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我们有着共同的使命,尽管我们追求这个使命的方式不同——我在学术界,而奥普拉在大众传媒领域。
我们在本书中的使命是将我们二人的工作结合在一起,向各行各业的人揭示这令人赞叹的幸福科学,让人们能够利用这门科学更好地生活和帮助他人。简而言之,我们致力于帮助你认识到,在生活的浪潮中,你并不是无助的。只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心智和大脑是如何运作的,你就可以建立起你想要的生活,从你内在的情绪开始,向外延伸到你的家庭、友谊、工作和信仰。
这对我们有用,对你也会同样有用。
第一章 幸福不是目标,不幸福也不是敌人
2007年9月的一个晚上,在美国匹茨堡卡内基梅隆大学座无虚席的报告厅里,一位教授咧嘴大笑,这是他在那里的最后一次演讲。在回顾自己一生的工作,回顾如何发现其他人的优点、克服困难和充满激情地生活时,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他精力充沛、活力四射,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甚至在讲到兴头上时趴在地上做了一组单臂俯卧撑!
这位教授名叫兰迪·波许,是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深受卡内基梅隆大学师生的喜爱。你可能会认为,他在最后一次讲课时的喜悦是因为他要退休去加勒比海度假了,或者更有可能(他才47岁)是要去其他地方担任要职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是兰迪教授的最后一次讲座,因为他已罹患胰腺癌晚期,生命仅剩最后的几个月。
来听这场讲座的人们并不知道主题是什么。是对生命之短暂的悲剧性回顾吗?还是一份遗憾清单?可以肯定的是,当晚的报告厅里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但兰迪没有哭。他诙谐地说:“如果我看起来没有那么沮丧或者消沉,抱歉,让你们失望了。”他的演讲是对生命的赞美,充满了爱与欢乐,他与朋友、同事、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一起分享了这些美好。
不可否认的是,兰迪是一个沉浸在巨大幸福感中的人。在那个9月的晚上,即使是最残酷的诊断结果也无法掩盖这个清楚的事实。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在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他尽情地享受生活,通过全国的媒体(包括奥普拉的节目)激励大众,并在他的个人主页上公布他的健康状况和治疗细节,以及家庭大事记和许多个人的欢乐时刻。
2008年7月25日,兰迪·波许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与世长辞。
在生命最后的几个月里,兰迪做了一件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生命中最艰难、最灰暗的时光,他让自己过得更加幸福。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幸福的两个神话
想要幸福并不奇怪。“没有人不希望自己幸福。”神学家兼哲学家奥古斯丁在公元426年就提出了这样无须证据的论断。如果有人说“我不在乎是否幸福”,那么这个人要么是产生了错觉,要么是信口雌黄。
当人们说自己“想要幸福”时,是什么意思呢?通常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表达自己想要获得(并保持)某种感受,比如快乐、愉悦或类似的感觉;第二层是表达获得这种感受时存在一些障碍——“我想要幸福”后面几乎总是跟着“但是……”。
来看几个例子。首先是克劳迪娅,她生活在纽约市,是一位办公室经理,35岁的她已经和男友同居了5年。克劳迪娅觉得自己无法规划未来,比如住在哪里、是否要孩子、职业生涯如何发展。这一切让她很沮丧,也让她无所适从,深感悲伤和愤怒。她想要幸福,但她认为在男友下定决心之前,她无法幸福。
再来看看瑞安。他本以为上了大学就能交到一辈子的朋友,也能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然而万万没想到,他走出校门后比入学时更加迷茫。现在,25岁的他背负着数千美元的债务,频繁跳槽,感觉漫无目标。他期待着一个合适的契机出现,能让他感到幸福,同时还能让未来变得清晰。
接下来是刚满50岁的玛格丽特。10年前,她认为自己一切都很顺利——孩子们都上高中了,她做着一份兼职工作,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但是,自从孩子们纷纷离开家,她开始感到焦躁不安,对一切都不满意。她在Zillow网站上浏览各种房源,觉得搬家可能会对自己有帮助。她认为巨大的变化会带来幸福,但她不知道什么样的变化是有帮助的。
最后是特德。自从退休后,他就没有真正的朋友了,他和工作上认识的所有人都失去了联系。他已经离婚多年,子女们都已成年并专注于各自的家庭。有时候他会看看书,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打发时间。他认为,如果他有很多朋友,就会过得很幸福,但是他好像找不到这些朋友。
克劳迪娅、瑞安、玛格丽特和特德都是被日常琐事困扰的普通人,没有遭遇什么不寻常的困境或者丑闻(实际上他们是我们多次遇见过或者帮助过的综合案例)。每个人都在应对着日常生活中可能面临的普遍困扰,没有犯下大错,也没有愚蠢地冒险。他们对幸福和生活的信念是很正常的,但也是错误的。
克劳迪娅、瑞安、玛格丽特和特德都生活在“我想要幸福,但是……”的状态中。如果把这句话拆分一下,你会看到它基于两个信念:
1. 我能获得幸福……
2. ……但我所处的环境让我陷入不幸福。
虽然这两个信念听起来很有说服力,但实际上都是错误的。你无法获得幸福——尽管你可以变得更幸福。你所处的环境和你不幸福的根源并没有必要阻碍你。
当我们说“你无法获得幸福”时,意思是:寻找幸福就像寻找“黄金国”(ElDorado)。“黄金国”是一座传说中的南美黄金之城,从来没有人见过。当我们寻找幸福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短暂地感受到幸福的滋味,但它并不持久。人们纷纷谈论它,有些人声称自己拥有它,但那些全社会公认最能充分获得幸福的人——富有的、美貌的、有名气的、有权势的——似乎常常因为破产、个人丑闻和家庭纠纷而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有些人确实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幸福,但没有人可以始终如一地掌控它。
如果真的有绝对幸福的秘诀,我们应该早就找到它了。而且这将是一桩大生意,所谓的“秘诀”一定会在互联网上被疯狂售卖,在每一所学校里被讲授,而且很有可能受到政府的资助。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是不是有点奇怪?自从30万年前非洲出现智人以来,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心心念念的东西,也是对所有人而言都遥不可及的东西。我们已经掌握了如何生火、造汽车、造登月飞船和制作TikTok短视频,人类拥有那么多的智慧,却依然没有掌握那些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和留住真正想要的东西的艺术和科学。
这是因为幸福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方向。即便到了天堂,我们也无法拥有完整而彻底的幸福。但是,我们每个人无论在生活中处于什么阶段,都可以不断地变得更幸福。
此生不可能彻底拥有幸福似乎是一个令人失望的消息,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消息。这意味着我们总算可以停止寻找那座并不存在的迷失之城,从此一劳永逸。我们可以不再因为找不到或者留不住幸福而怀疑是不是自己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也可以停止认为是个人原因导致自己没有获得幸福。没有什么积极环境可以带给我们所寻求的幸福状态,也没有什么负面环境会阻碍我们变得更幸福。事实是:即使遭遇了一些问题,你也可以变得更加幸福。有时候,你甚至恰恰会因为遭遇这些问题而变得更加幸福。
这两个错误的信念才是我们许多人陷入困境和痛不欲生的真正原因,而不是生活带给我们的东西导致了不幸福。人们想要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并且认为在扫清生活中的所有障碍之前,任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这些差错源于一个错误的答案,这个答案用于回答一个听起来很天真的问题: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幸福
想象一下,你让一个人告诉你什么是汽车。她想了想你的问题,然后回答说:“汽车就是……嗯,就是我坐在座椅上的感觉,但是这个座椅是我想去超市买东西时坐的。”听了这个回答,你会觉得她根本不懂什么叫汽车,当然也就不会把自己的车钥匙交给她。
接着,你问她什么是船。她想了一会儿说:“它不是一辆汽车。”
这真的是一个很荒诞的场景。但奇怪的是,当我们让别人定义什么是幸福和不幸福的时候,得到的通常都是这样的回答。你可以自己试试看。你会得到类似这样的答案:“幸福是……嗯,我想是一种感觉,比如我和我爱的人在一起或者我在做我喜欢的事情时的那种感觉。”那不幸福是什么呢?“不幸福就是缺乏幸福。”
人们无法获得更多幸福的最大原因是,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提升的到底是什么。而他们感到自己困在不幸福中的原因是,他们无法定义什么是不幸福。如果这也是你的困境,不必太难过,大多数人都搞不清楚这些定义。他们会谈论感觉,也会使用一些隐晦的比喻,比如“我灵魂中的阳光”,这是一首古老的长老会赞美诗所称的幸福。
即便是古代哲学家,也很难就幸福的定义达成一致。例如,看看伊壁鸠鲁和爱比克泰德之间的争论。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前270年)开创了一个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学派:伊壁鸠鲁主义。该学派认为幸福生活需要两样东西:静心(ataraxia,即不受精神困扰)和无痛(aponia,即没有身体疼痛)。他的哲学可以概括为“如果感到恐惧或者痛苦,那就回避它”。伊壁鸠鲁学派认为不适通常都是负面的,因此消除威胁和问题是让生活更幸福的关键。他们并不是懒惰或者不思进取,也不认为忍受恐惧和痛苦是理所应当或者有所裨益的,他们只是更注重享受生活。
爱比克泰德生活的时代比伊壁鸠鲁晚了300多年,他是最杰出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之一。他认为幸福来自找到人生的目标、接受命运的安排,以及不考虑个人得失的道德行为。他对伊壁鸠鲁提出的享乐信念不屑一顾,他的哲学可以概括为“挺起脊梁,履行职责”。遵循斯多葛学派的人认为幸福是通过大量的牺牲获得的。这毫不奇怪,斯多葛学派往往都是勤奋工作的人,他们为未来而活,愿意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所认为的)而付出巨大的个人代价,毫无怨言。他们认为幸福的关键在于接纳痛苦和恐惧,而不是主动回避它们。
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延续着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的思路来分析问题:要么在感觉良好的享乐中寻找幸福,要么在履行责任的美德中寻找幸福。放眼全球,关于幸福的定义不断被扩展。比如,学者们发现东西方文化对于幸福的定义有所不同。在西方,幸福通常被定义为兴奋和成就;而在亚洲,幸福通常被定义为平静和满足。
幸福的定义甚至还取决于幸福这个词本身。在日耳曼语系中,幸福(happiness)的词根与好运或者好命有关事实上,幸福这个词来自古挪威语“happ”,意思是“幸运”。在拉丁语系中,幸福一词源于“felicitas”,这个词在古罗马时期不仅指有好运气,还包含成长、丰饶和繁荣之意。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的词汇,如丹麦人经常用“hygge”来描述幸福,这个词的含义有点像是惬意和舒适的欢乐。如果幸福真的这么主观,甚至更糟糕地说,幸福只是某个特定时刻的感觉,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研究幸福,因为这就像试图把果冻钉在墙上一样。如果是这样,那么本书大概只有两个字的篇幅:好运。
幸好,我们今天可以做得更好。不同文化对于幸福的定义确实形形色色,这就是为什么你经常在新闻中看到国家之间的幸福感比较并不十分有用或者有说服力。事实上,你的感觉也和幸福感紧密相关,你的情绪会影响你的幸福感,而你的幸福感又会影响你所有的情绪。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所有人而言,幸福没有什么恒定的要素,也不意味着幸福只是一种感觉。
定义幸福的一个好方法是看它的组成部分。如果非要给感恩节晚餐下个定义,你可能会列举出一道道菜肴——火鸡、馅料、红薯等等。如果你是一位好厨师,你可能会列出所有的配料。如果你是一位营养专家,你可能会说晚餐(实际上所有的食物)都是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这三种宏量营养素组成的,想要做出一顿健康又美味的晚餐,需要保证这三者恰当的平衡。
同时,晚餐的香味也会弥漫整个房间。然而你应该不会说这香味就是晚餐,相反,你会说这香味是晚餐美味的证据。同样,快乐的感觉不是幸福,而是幸福的证据。幸福本身是实实在在的,就像晚餐一样,它可以被定义为三种“宏量营养素”的组合,你需要在生活中平衡和丰富这三种营养素。
组成幸福的“宏量营养素”分别是:享受、满足和目标。
首先是享受。这个词听起来是一种快乐的感觉——“感觉很好”。但这并不准确。快感可以是动物性的,享受则完全属于人类。快感产生于大脑中专门用来奖励特定活动(比如进食和性爱)的脑区,在很久以前这些活动有助于人类存活和传承基因。(如今,能带来快感的事物——从物质到行为——经常出现适应不良或者被滥用的情况,引发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享受带来了对快乐的渴望,并增加了两样重要的东西:交流和意识。比如,感恩节的晚餐在味道好、能填饱肚子的时候能带来快感,但当你与心爱的人共进晚餐并留下温暖的回忆时,才会带来享受,这调用了大脑中更多意识部分的参与。快感比享受更容易获得,但满足于快感是错误的,因为快感稍纵即逝,而且是孤独的。所有的成瘾都包含快感,而不是享受。
要想更幸福,你就不应该满足于快感,而应该把快感变成享受。当然,这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享受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这意味着放弃简单且易得的刺激,也意味着对渴望和诱惑说“不”。有时候,获得享受是很难的。
幸福的第二大营养素是满足。满足是你达成自己为之努力的目标之后的那种兴奋,是你在学业中获得“A”或是在工作中获得晋升时的那种感觉,是你终于买了房或结了婚的那种感觉,是当你做了一件困难的事——甚至也许是痛苦的事——但达到了你的人生目标时所体会到的那种感觉。
满足是一种很棒的体验,但没有付出和牺牲就无法拥有满足感。如果你不为某事付出代价——哪怕只有一点点——你就不会感到满足。如果你为了考试复习了整整一周并取得了好成绩,你会感到很满足。但是如果你为了取得同样的成绩而作弊,除了做错事,你根本获得不了任何满足感。这就是为什么在生活中走捷径是一个糟糕透顶的策略——它破坏了你获得满足感的能力。
虽然满足能带来巨大的喜悦,但它也极其难以捉摸:你以为目标的达成会给你带来永久的满足感,但这种感觉显然只是暂时的。我们都知道滚石乐队在1965年的一首超级热门单曲《我无法得到满足》[(I Cant Get No)Satisfaction],其实这种说法不准确,应该说:你可以得到满足,但是你无法一直保持满足感。我们拼命地努力奋斗,而一旦我们获得了那种喜悦,它立刻就会消散,这真的让人无比沮丧——甚至痛苦。这就是为什么,如歌手贾格尔唱的那样,我们努力、努力、再努力地去留住它。心理学家把这种行为称为“享乐主义跑步机”,在这种跑步机上,我们很快就会适应美好的事物,并且必须不停地跑啊跑,来保持满足感。对金钱、权力、享乐,以及声望(或名气)等世俗层面的事物来说,尤其如此。
第三大营养素——目标——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暂时享受不到快乐,甚至也不用获得很多满足,但是如果没有目标,我们就会完全迷失,因为我们无法应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惑和困境。只有当我们拥有意义感和目标感的时候,我们才能满怀希望、内心平静地面对生活。
然而,怀有强烈意义感的人往往能在痛苦中找到意义。这个论断来自精神病学家、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我们将在下一章里看到更多他的相关内容。他在经典回忆录《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写道:“一个人若能接纳命运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负起自己的十字架,则即使身处最恶劣的环境中,照样有充分的机会去加深他生命的意义。”试图消除生活中的痛苦以获得快乐的常见策略是徒劳的,也是错误的;相反,我们必须解开生活的谜团,将痛苦化作成长的契机。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