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清宫与皇家生活
》
售價:HK$
86.9

《
结构化的政治:比较分析中的历史制度主义
》
售價:HK$
118.8

《
心智升维:思考力跃迁的底层逻辑(知名心理学家20年心血之作,解读诺奖得主卡尼曼快与慢思维系统,在AI狂潮下找到无法被替代的价值——思考力)
》
售價:HK$
74.8

《
黑色的眼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售價:HK$
60.5

《
解码生物电
》
售價:HK$
75.9

《
艾略特波浪理论:精华笔记图文版
》
售價:HK$
75.9

《
修真十书研究
》
售價:HK$
151.8

《
大学问·太平天国再研究
》
售價:HK$
140.8
|
編輯推薦: |
精选180余张珍贵影像
跨越180余年历史记忆
汇成出一部“香港成长史”
|
內容簡介: |
不同于其他香港影像主要从大历史的宏观角度来介绍香港社会的发现,《香港影像志》更侧重于百姓生活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场景相结合,以草根史的角度呈现香港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变迁,呈现出更全面、立体、丰富的香港社会生活。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香港影像志》由“香港时代影像”“香港影像故事”“文献辑录”三大部分构成。“香港时代影像”部分,按照古代香港、英占以后的香港和回归以后的香港的时间顺序,反映由古至今香港社会和城市的发展,以及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紧密联系,同时也突出了香港回归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文化的日渐融合。“香港影像故事”相当于用特写或放大镜头的手法,聚焦某个重大事件或香港社会的某个侧面,例如香港电影、电视、流行乐坛、武侠小说、启德机场、填海工程等,是与香港社会息息相关的内容。“文献文物辑录”则将与香港社会发展有关的一些重要文献和文物形象地展示给读者。
|
關於作者: |
李健,媒体资深图片编辑,多年致力于中国影像史志研究,编著出版“影像志”系列图书:《1949 中国影像志》《澳门影像志》《北京城市影像志--新中国成立 70 年北京百姓生活变迁史》《我们正年轻--百年青春影像志》等,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编著的图书曾入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华文好书榜,百道好书榜,京华好书等,受到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环球时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央视网、国际在线、北京电视台等几十家主流媒体的报道。
|
目錄:
|
序(刘蜀永)
第一章 香港时代影像
古代香港(史前—1840年)
英占时期的香港(1841—1997年)
1、开埠及战前发展(1841-1941年)
2、日占时期(1941-1945年)
3、抗战胜利后城市发展(1945-1997年)
回归后的香港(1997-2022年)
第二章 香港影像故事
香港电影百年潮
香港电视发展史
香港流行乐坛回溯
香港武侠小说史
告别启德机场
九龙城寨
“马照跑”的香港*马会
工展会:香港经济起飞的记忆
广九铁路:连通粤港血脉
香港填海工程
香港的怀旧与长情
第三章 香港文献辑录
|
內容試閱:
|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发展的新实践。中国新闻社资深图片编辑李健女士提出编辑“粤港澳大湾区影像丛书”的设想,计划编辑《香港影像志》《澳门影像志》及《广东影像志》三部大型图集,逐步推出。这是富有创造性的构想。
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人文湾区”的概念。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是粤港澳三地紧密联系、交流合作的血脉纽带,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人文湾区”的重要思想基础。相信“粤港澳大湾区影像丛书”的编辑,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进粤港澳大湾区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这也是延续粤港澳人文交流互动的崭新尝试。
地方志的体裁包括述、记、志、传、图、表、录等。过去我们在编写地方史志书籍的过程,就很重视图片的选用。图片的特点是形象生动、信息量大,可令人信服地补充文字记载的不足。本书选用的一些历史照片就很说明问题。例如书中选用了1899 年3 月中英双方代表在沙头角海岸树立界桩的经典照片,左前方中方代表王存善低头站立垂头丧气,英方代表骆克(Stewart Lockhart)手扶界桩趾高气扬。双方代表的神态折射出两国在租借新界过程中的不平等地位,对照鲜明。照片中见证这一历史事件的民众的麻木形象,也令人感慨,引人深思。又如,书中有一幅19 世纪末香港教会女子学堂的照片,墙上挂着一幅世界地图,以及基督教内容的中式对联,体现出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书中还有一幅1997年末代港督彭定康与候任特首董建华在港督府会面的照片。两人背向而行,彭定康回头张望,董建华笑容满面,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开始。
从图集的结构安排看,《香港影像志》和以往出版的香港历史图集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其独特之处。全书由“香港时代影像”“香港影像故事”“香港文献辑录”三大部分构成。“香港时代影像”部分,按照古代香港、英占时期的香港和回归以后的香港的时间顺序,反映由古至今香港社会和城市的发展,以及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紧密联系,同时也突出了香港回归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文化的日渐融合。
“香港影像故事”相当于用特写或放大镜头的手法,聚焦某个重大事件或香港社会的某个侧面,例如香港电影、电视、流行乐坛、武侠小说、启德机场、填海工程等,是与香港社会息息相关的内容。影像故事最后一篇《香港的怀旧与长情》,选了何藩、邱良、蒙敏生、钟文略等摄影师拍摄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生活图片,再现香港“狮子山下,同舟共济”的社会风貌,对应现在香港的怀旧风潮。最后一张图片是国旗和香港区旗飘扬在狮子山前,作为整本书的一幅点睛之图,也是编者对香港美好未来的祝福。
“文献辑录”则将与香港社会发展有关的一些重要文献和文物形象地展示给读者。有关英占香港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原件和1933 年香港大户人家结婚用的喜帖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和民俗资料。
在历史学界,有所谓大历史和草根史的说法。过去的香港历史图集往往是从大历史的角度,即从宏观的角度,介绍香港社会的发展。本书则注意把大历史与草根史结合起来,书中图片既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场景,也有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写照,这就使得图集展示的香港社会生活更全面、更立体、更丰富多彩,也更有历史感。
《香港影像志》的编者在图片收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数量众多,精品不少。例如1860—2024 年不同年代的香港全景照,1922 年黎民伟所摄庆祝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胜利的照片,1927 年有“中国球王”李惠堂等人签名的香港中华足球队照片,1948 年九龙弥敦道新华社香港分社办事处的照片,1949 年民主人士柳亚子、陈叔通、马叙伦、郑振铎、叶圣陶等离港北上参加新政协会议在华中轮上的合照,2012 年香港电车上的人民币广告,2018 年港珠澳大桥通车的照片,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照片。
《香港影像志》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影像丛书”的第二本,继《澳门影像志》之后出版,很有意义,因而乐于应李健女士的邀约参与审稿工作,并撰写一篇简短的序言,表示支持与祝贺。
刘蜀永
2025 年5 月1 日于香港岭南大学
(刘蜀永:香港地方志中心副总编辑、香港史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