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城市模式学——根除城市病的理论和方法

書城自編碼: 194615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董国良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34863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630/703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377.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萧条中的生存策略
《 萧条中的生存策略 》

售價:HK$ 57.4
银色瀑布:美国兵工厂与中途岛海战
《 银色瀑布:美国兵工厂与中途岛海战 》

售價:HK$ 79.4
乔丹法则
《 乔丹法则 》

售價:HK$ 80.3
如何不被一杯水淹没
《 如何不被一杯水淹没 》

售價:HK$ 67.9
流人系列03:猛虎 午夜文库
《 流人系列03:猛虎 午夜文库 》

售價:HK$ 90.9
洛克现代性政治学之根
《 洛克现代性政治学之根 》

售價:HK$ 109.3
奥登诗精选
《 奥登诗精选 》

售價:HK$ 112.7
《你的名字。》美术画集
《 《你的名字。》美术画集 》

售價:HK$ 124.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0.7
《城镇化:中国与欧洲(中国梦,归根结底将是城镇化梦;中国的城镇》
+

HK$ 182.9
《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6--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

HK$ 92.8
《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
+

HK$ 103.3
《城市病—中国城市病的制度性根源与对策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

HK$ 146.9
《城市中国的逻辑》
編輯推薦:
城市模式与六角形蜂房遵循同样的自然规律,一定是空间有序、效能最好、资源最省。
內容簡介:
城市模式学是作者创立的新学科,是关于城市模式变革以彻底消除城市病的理论和方法,内容是全新的。主要包括:城市和谐原理;低碳畅通人性化的城市交通应遵循的14条内在规律;导致诸多城市病的城市空间结构缺陷分析;交通拥堵等20种城市病的产生及根治机理;交通与空间结构相互决定规律及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城市状态演变的动力分析,现在城市“拥堵—蔓延—更拥堵”恶性循环的内在动力机制如何转变为“畅通—紧凑—更畅通”的良性循环;决定城市不同演变走向的三种状态劣化效应和优化效应;第三代城市出现的必然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33个约束条件;城市模式构成原理及最优城市模式(JD模式)的完全性筛选法;JD模式结构及其使城市的土地、建设投资、汽车能耗等均节约93%的理论证明;用于老城区交通治理的JD模式第二套技术方案;推广采用JD模式的路线图;有机生长理论及市区7种平面形态;城市状态演变的基因决定论。
《城市模式学——根除城市病的理论和方法》是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土地管理、城市环保与节能、建筑与房地产开发等领域人士及本科生、研究生了解前沿理论的参考书,也是城市建设领域决策和管理人员了解本领域基础性创新与发展方向的参考书。
目錄
要目
前言
序——《城市模式学》提供了解决城市病的好药方 傅志寰
序——寄望我国城市政府积极进行城市模式变革 陈元
序——《城市模式学》开辟了新型城市化道路 厉有为
序——《城市模式学》总结出城市规划中的普适规律 吴启迪
序——城市建设科学利用土地的有效思路和途径 贠小苏
序——实践证明了JD模式的科学性 徐湘平
序——JD模式和《城市模式学》理论是正确和有效的 李康 任福田 段里仁
序——蕴育城市空间模式新技术革命 浦再明
序——《城市模式学》带来新的启迪 杨晓光
代序——根治城市病有方不用是国家之大不幸 丁朝模
自序
细目
《城市模式学》理论要点
绪篇 总论——问题讨论篇
第1章 关于城市问题严重性的17个问题
第2章 关于城市建设理论创新的12个问题
第3章 关于耕地保护和平抑房价的10个问题
第4章 关于生态城市与环境的8个问题
第5章 关于宜居城市标准的16个问题
第6章 关于城市交通的14个问题
第7章 关于城市模式和城市模式变革的12个问题
上篇 交通与空间互决论
第8章 城市交通内在规律
第9章 城市空间结构
第10章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相互决定规律
中篇 城市演变论
第11章 城市状态演变动力
第12章 城市状态演变中的三类效应
第13章 四个状态参数和城市内在动力机制的两种类型
第14章 采用JD模式城市内在动力机制突变的机理
第15章 城市演变的歧路与正路
第16章 城市演变为第三代城市的必然性
下篇 城市模式学本论
第17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33个约束条件
第18章 城市模式构成原理及完全性筛选法
第19章 JD模式的结构及其空间利用方式的特点
第20章 JD模式消除20种城市病的机理
第21章 推广采用JD模式的路线图
第22章 市区有机生长及其7种平面形态
第23章 JD模式中若干专题的讨论
第24章 城市用地三恒值定律和城市技术革命
第25章 城市状态演变基因决定论
第26章 JD模式三维图像集锦
参考文献
索引
城市模式学术语扼要说明及索引
图的索引
表格的索引
参考数据索引
附录
关于JD模式的两个会议纪要
关于JD模式推广珍贵的历史性照片
《雅典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
《柏林宣言》
细目
《城市模式学》理论要点
绪篇 总论——问题讨论篇
第1章 关于城市问题严重性的17个问题
1.1 为什么说现在城市成了人类自残的“杀人机器”?
1.2 为什么说现在城市环境严重损害健康?
1.3 为什么说现在城市不仅出行难而且出行苦?
1.4 为什么说现在城市交通资源浪费了80%?
1.5 为什么说现在城市汽车达到饱和拥有率后市区土地资源浪费90%?
1.6 为什么说现在城市交通时间浪费23 ?
1.7 为什么说现在城市汽车达饱和水平后,油耗与排放将造成石油危机和碳排放危机?
1.8 为什么说现在城市丧失了宜人的开敞空间?
1.9 为什么说现在城市建设投资浪费80%?
1.10 为什么说现在城市建设思路不对?
1.11 为什么说现在城市建设程序不对?
1.12 为什么说现在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不对?
1.13 为什么说现在城市解决城市病问题的切入点不对?
1.14 为什么说现行城市模式给发达国家带来的是困难,而在中国则是灾难?
1.15 为什么说大量浪费土地是现行城市模式的本性?
1.15.1 全世界的城市没有一个不在大量浪费土地
1.15.2 数据计算表明浪费土地是现行城市模式的本性
1.16 为什么说发达国家城市模式到了中国水土不服?
1.17 为什么说沿用现行城市模式中国将陷入六大困局?
1.17.1 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1.17.2 城市交通及环境处于极度恶劣的状态
1.17.3 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
1.17.4 长期威胁国家能源安全
1.17.5 碳排放居高不下
1.17.6 影响长治久安
第2章 关于城市建设理论创新的12个问题
2.1 城市的“死”与“生”是什么含义?
2.2 为什么说雅各布斯对城市建设理论的批判具有震撼性?
2.3 为什么说城市建设理论创新关系城市的死与生?
2.4 传统城市建设理论长期未能取得突破的原因是什么?
2.5 为什么说揭示城市演变内在规律是理论创新的关键?
2.6 为什么说JD模式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先贤们的理想?
2.7 为什么说JD模式破解了寻找城市新模式的世界性难题?
2.8 为什么说以系统论为指导进行融贯综合才能实现创新?
2.9 本书的学术思想包括哪两个方面?
2.10 本书中指导城市模式变革的五个理论要点是什么?
2.11 为什么说本书是分散派和集中派百年争论的终结?
2.12 为什么说本书的理论是力求将城市建设理论从前科学推进到常规科学?
第3章 关于耕地保护和平抑房价的10个问题
3.1 城市节地原理是什么?
3.1.1 城市节地工作的内涵
3.1.2 城市节地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3.1.3 城市节地主要靠科学技术
3.1.4 现行模式城市自发形成人口低密度的规律
3.1.5 “两个人车混杂”是城市大量浪费土地的总根源
3.1.6 JD模式城市自发形成人口高密度的规律和城市节地原理
3.1.7 JD模式是实现城市节地的最优模式
3.1.8 按照城市节地原理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3.2 为什么说沿用现行城市模式耕地可能降至16亿亩?
3.3 为什么说是否采用JD模式是国家面临的重大抉择?
3.4 为什么说中国城市土地匮乏是“假性土地匮乏”?
3.5 为什么采用JD模式耕地可恢复至19亿亩?
3.6 为什么说高房价是四个环节形成的城市病,靠政策不可能从根本上平抑房价?
3.6.1 价格涨落的一般规律
3.6.2 导致中国大城市房价高的四个因素
3.6.3 造成高房价的特殊因素
3.7 为什么采用JD模式才能平抑房价?
3.8 为什么采用JD模式通过市场化解决保障性住房是方向?
3.9 为什么JD模式节约城市建设投资90%,不再需要土地财政?
3.10 为什么保障房建设采用JD模式可以一举三得?
第4章 关于生态城市与环境的8个问题
4.1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真正的生态城市?
4.2 为什么生态城市的最高标准是“节地”两个字?
4.2 为什么生态城市的最高标准是“节地”两个字?
4.3 为什么只有JD模式才能建成生态城市?
4.4 城市环境恶化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4.5 为什么中国城市环境恶化远甚于发达国家城市?
4.6 城市环境恶化的问题可以彻底解决吗?
4.7 是不是城市越大城市病越严重?
4.8 德国的小城市很多,也很不错,为什么《柏林宣言》认定“全世界的城市没有一个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第5章 关于宜居城市标准的16个问题
5.1 宜居城市标准的本质是什么?
5.2 为何宜居城市最高标准是“1001”、JD模式是“幸福1001”模式?
5.3 为什么说“1001”涵盖了宜居环境的全部诉求?
5.3.1 满足社会活动和邻里交往的需求
5.3.2 满足生态环境的需求
5.3.3 满足环境安全的需求
5.3.4 满足环境宁静的需求
5.3.5 满足儿童嬉戏的需求
5.3.6 满足体育活动的需求
5.3.7 满足消除热岛效应的需求
5.3.8 满足老年化社会的需求
5.4 为什么说“1001”涵盖了人性化交通的全部诉求?
5.5 为什么说“1001”涵盖了对宜居城市的全部诉求?
5.6 为什么要讨论由于缺乏宜居城市标准所付出的代价?
5.7 由于缺乏标准城市建设中付出的时间代价有多大?
5.8 由于缺乏标准城市建设中付出的资源代价有多大?
5.9 由于缺乏标准城市建设中付出了哪些环境代价?
5.10 为什么说由于缺乏标准城市建设中付出了丧失幸福感的代价?
5.11 为什么说由于缺乏标准城市建设中付出了安全代价?
5.12 为什么说城市模式决定城市是否宜居?
5.13 为什么说JD模式是最优城市模式?
5.14 为什么说JD模式实现了城市宜居最高标准“1001”?
5.15 为什么明确宜居城市标准对城市建设有警示作用?
5.16 郊区生活可能是“健康杀手”吗?
第6章 关于城市交通的14个问题
6.1 城市交通及格、良好、优秀的标准是什么?
6.2 人性化交通和绿色交通有何异同?
6.3 为什么说城市交通拥堵的真正原因是“1+3”和“两个5”?
6.3.1 就交通论交通是错误的
6.3.2 消除一个初始因素和三个次生因素才能消除交通拥堵
6.3.3 限制小汽车购买和使用的政策,只是延缓了严重交通拥堵产生的时间,并不能消除交通拥堵
6.4 加重交通拥堵的“职住错位演变”是不可避免的吗?
6.5 如何理解越治越堵的根源是“出行结构劣化效应”?
6.6 用于治堵的JD模式的第二套技术方案是什么,为什么它能使城市交通系统1变4?
6.7 为什么JD模式的第二套技术方案能够产生“出行结构优化效应”,从而实现交通拥堵自动缓解和彻底消除出行难,并且使绿色交通成为主体,形成低碳交通城市?
6.8 为什么中国城市的交通拥堵远甚于发达国家城市?
6.9 为什么北京交通拥堵2010年突然变得很严重?
6.10 城市交通拥堵可以彻底解决吗?
6.11 JD模式会鼓励更多人买车而造成更大的拥堵吗?
6.12 为什么说现在城市真正实现无障碍交通是不可能的?
6.13 为什么说东京的交通是成功的又是不成功的?
6.14 为什么城市交通规划思路应该从“线”转变到“面”上?
第7章 关于城市模式和城市模式变革的12个问题
7.1 为什么现行城市模式与汽车文明不相容?
7.2 城市发展应该集中化还是分散化?
7.3 为什么田园牧歌式的独栋居住模式是不可持续发展的?
7.4 已经建成的现在城市怎么采用JD模式?
7.5 为什么说采用JD模式没有风险,不采用JD模式才是最大的风险?
7.6 为什么说现在城市中塑造良好的邻里关系只是幻想?
7.6 为什么说现在城市中塑造良好的邻里关系只是幻想?
7.7 为什么说JD模式能够挽救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能够为中国的发展塑造和平环境?
7.8 为什么说JD模式及其原创理论实现了“雅各布斯猜想”?
7.9 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适宜采用JD模式?
7.10 为什么说JD模式的缺点并不影响它成为新一代城市的模式?
7.11 为什么说JD模式与已经确定的城市规划并不矛盾?
7.12 为什么说发达国家城市模式到了中国水土不服,沿用之国家会陷入六大困境?
上篇 交通与空间互决论
第8章 城市交通内在规律
8.1 平均车速10作用定律
8.1.1 平均车速是城市的生命
8.1.2 定律的表述
8.1.3 平均车速对通勤时间的影响
8.1.4 平均车速对城市效率的影响
8.1.5 平均车速对汽车油耗的影响
8.1.6 平均车速对碳排放的影响
8.1.7 平均车速对公交投资的影响
8.1.8 平均车速对公交出行分担率的影响
8.1.9 平均车速对房价的影响
8.1.10 平均车速对规划布局的影响
8.1.11 平均车速对市区紧凑度的影响
8.1.12 平均车速对耕地保护的影响
8.1.13 平均车速的最佳数值
8.2 交通流匹配定律
8.2.1 定律的表述
8.2.2 定律的说明
8.2.3 道路四级级配理论导致交通拥堵的死循环
8.2.4 道路悖论及摆脱方法
8.3 交通供给密度与交通需求密度匹配定律
8.3.1 名词解释
8.3.2 定律的表述
8.3.3 定律的说明
8.3.4 定律中不等式成立的证明
8.3.5 现行模式城市中定律中的不等式不能成立
8.3.6 匹配情况的图示
8.4 交通资源倍增定律
8.4.1 定义
8.4.2 定律的表述
8.4.3 定律的说明
8.5 交通量倍减定律
8.5.1 定律的表述
8.5.2 定律的说明
8.6 交通需求与人口密度的反比定律
8.6.1 定律的表述
8.6.2 定律的说明
8.7 适度规模定律
8.7.1 定律的表述
8.7.2 定律的说明
8.8 刚性约束定律
8.8.1 定律的表述
8.8.2 定律的说明
8.9 系统相关定律
8.9.1 定律的表述
8.9.2 定律的说明
8.10 出行结构与密度相关定律
8.10.1 定律的表述
8.10.2 定律的说明
8.11 当斯定律的反定律
8.11.1 定律的表述
8.11.2 定律的说明
8.12 交通可靠性定律
8.12.1 定律的表述
8.12.2 定律的说明
8.13 交通人性化6要素定律
8.13.1 定律的表述
8.13.2 定律的说明
8.14 系统刚性定律
8.14.1 定律的表述
8.14.2 定律的说明
8.14.3 本定律的巨大实践意义
8.15 城市交通理论的真理性问题
8.15.1 为什么要讨论真理性问题
8.15.2 有识之士对城市建设理论真理性问题的质疑
8.15.3 传统交通工程学中非真理性问题14则
8.15.4 诸定律的真理性启示
第9章 城市空间结构
9.1 现在城市空间结构及其问题
9.1.1 六要素组成的现在城市空间结构系统
9.1.2 上述六要素系统必然产生一系列问题
9.2 现在城市空间结构缺陷表现为“杂、断、稀、缺”
9.2.1 杂——在空间利用上人车混杂
9.2.2 断——机动车间断流交通
9.2.3 稀——市区停车位密度很低
9.2.4 缺——含义之一是缺少完全性户外安全空间
9.2.5 缺——含义之二是缺少均衡的多元化交通
9.2.6 “杂、断、稀、缺”是城市空间结构的系统性缺陷
9.3 现在城市空间结构缺陷长期存在的社会根源
9.4 城市病主要有20种
9.5 20种城市病的机理
9.5.1 市区蔓延的机理
9.5.2 大量浪费土地的机理
9.5.3 交通拥堵的机理
9.5.4 汽车车均油耗大的机理
9.5.5 尾气污染重的机理
9.5.6 停车难的机理
9.5.7 出行难的机理
9.5.8 交通时间过长的机理
9.5.9 交通事故频发的机理
9.5.10 城市建设投资过大的机理
9.5.11 治安差的机理
9.5.12 中心城区绿化面积少的机理
9.5.13 安全的户外公共空间丧失的机理
9.5.14 汽车噪声充斥的机理
9.5.15 限制小汽车购买和使用的机理
9.5.16 房价居高不下并产生大量房奴的机理
9.5.17 城市功能布局扭曲以及产业与居住区布局错位发展导致上下班距离加长的机理
9.5.18 热岛效应的机理
9.5.19 雨水难以渗入地下的机理
9.5.20 挤占文脉和风貌保护用地的机理
9.6 从机理上看城市内在动力机制的存在
9.7 结论
第10章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相互决定规律
10.1 规律的表述
10.2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10.2.1 城市交通内在规律要求城市空间结构全面有序化
10.2.2 空间结构有序化取决于与交通相关的4个状态参数
10.2.3 西方学者早已指出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关联性
10.3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相互决定规律的图解
10.4 空间结构变革可以根除车撞人的交通事故
10.5 历史上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相互决定作用的表现
10.5.1 交通是决定城市空间形态诸因素中的主要因素
10.5.2 先有交通,后有城市
10.5.3 港口城市的形成和城市扩张的历史
10.5.4 汽车的普及导致美国城市郊区化
10.5.5 空间的无序性造成城市交通的全面不和谐
10.5.6 汽车交通严重损害了人居环境的宜人程度
10.5.7 两个成为经典的城市方案均未解决人与汽车和谐共存
10.6 城市空间尺度的“时空转换”现象
10.6.1 时空转换现象产生的必然性
10.6.2 时空良性转换
10.6.3 时空恶性转换
10.6.4 时空良性转换与市区紧缩相结合,城市效益陡增
10.6.5 城市效率陡增是城市文明程度提高的标志
10.6.6 缩短交通时间是提高城市聚集效益的关键
10.6.7 从“以时间换空间”向“以空间换时间”的转换
10.7 交通对空间影响的实例——环放型路网加快市区“摊大饼”
10.7.1 北京市区“摊大饼”速度加快的过程
10.7.2 环放式路网导致城市布局分散化
10.7.3 环形路破坏人行系统,背离“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向
10.8 交通对空间影响的实例——级差地租影响产业布局
10.8.1 不同交通模式下,市场竞租造成的产业分布完全不同
10.8.2 可达性与级差地租状况分布的关系
10.8.3 交通是决定竞租结果的第一因素
10.9 城市交通决定城市空间的一个特例——带状城市
10.10 城市的规模与交通量的关系
10.10.1 一个实例
10.10.2 城市规模和布局将影响国家城市交通总量的高低
10.10.3 城市最佳规模和城市交通的关系
10.11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相互决定规律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10.11.1 各有关方面专家共同努力才能完善理论
10.11.2 运用相互决定论实现交通供给最大化
10.11.3 交通节能取决于城市空间结构与尺度
10.11.4 城市规划工作将会发生跨时代的转变——体现交通的决定性作用
10.12 全方位间断流交通
中篇 城市演变论
第11章 城市状态演变动力
11.1 城市系统的特殊性和改变演变走向的条件
11.1.1 城市是“人、土地、结构物”等三要素组成的人造系统
11.1.2 “人”的行为决定城市演变的进程
11.1.3 改变“人”的行为,才能改变城市演变的走向
11.1.4 改变“人”的认识,才能改变“人”的行为
11.2 城市状态的定义
11.2.1 定义
11.2.2 城市状态演变动力的定义
11.2.3 以交通为例对上述定义的说明
11.3 汽车进入城市以后的社会博弈过程
11.3.1 博弈的第一个阶段——企求两全其美的阶段
11.3.2 博弈的第二个阶段——探索两全其美方法的阶段
11.3.3 博弈的第三个阶段——在困境中觉醒的阶段
11.3.4 博弈的第四个阶段——城市模式变革的阶段
11.3.5 四个阶段博弈结果的重要启示
11.4 城市状态演变中的各种动力
11.4.1 汽车进入家庭的动力
11.4.2 产生交通拥堵并持续加重的动力
11.4.3 产生停车困难的动力
11.4.4 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被边缘化的动力
11.4.5 造成公交出行难的动力
11.4.6 造成城市模式落后于时代的动力
11.4.7 产生市区蔓延的动力
11.4.8 形成土地财政的动力
第12章 城市状态演变中的三类效应
12.1 出行结构劣化效应
12.1.1 定义
12.1.2 出行结构劣化效应导致越治越堵
12.1.3 出行结构劣化效应的失效
12.2 出行结构优化效应
12.2.1 定义
12.2.2 产生出行结构优化效应的条件
12.2.3 具备出行结构优化效应四个条件后交通系统的质变
12.2.4 交通拥堵缓解和汽车节能减排程度的估计之一
12.2.5 交通拥堵缓解和汽车节能减排程度的估计之二
12.2.6 城市汽车容量提高的倍数
12.2.7 城市汽车保有量增加的倍数
12.3 出行结构劣化效应逆转为出行结构优化效应的条件
12.4 市区扩散效应
12.4.1 市区扩散效应的定义
12.4.2 认识市区扩散效应的重要性
12.4.3 市区扩散效应形成的机制
12.5 市区紧缩效应
12.5.1 市区紧缩效应的定义
12.5.2 认识市区紧缩效应的重要性
12.5.3 市区紧缩效应形成的机制
12.6 市区扩散效应逆转为市区紧缩效应的条件
12.7 职住错位效应
12.7.1 定义
12.7.2 城市产生的一系列微妙变化
12.7.3 职住错位效应作用的过程
12.7.4 颠倒了的因果关系
12.8 职住归位效应
12.8.1 定义
12.8.2 城市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12.9 职住错位效应逆转为职住归位效应
12.10 城市发展的三个迷途
12.10.1 迷途之一——有悖于社会公平的城市交通发展之路
12.10.2 迷途之二——滥用人类生存资源的城市发展之路
12.10.3 迷途之三——盲目地寄望于实现合理的混合布局
12.10.4 如何使城市走出上述三个迷途
第13章 四个状态参数和城市内在动力机制的两种类型
13.1 城市内在驱动力与城市内在动力机制的概念
13.1.1 关于“个体的理性导致群体的非理性”
13.1.2 城市状态演变的内在驱动力
13.1.3 城市内在动力机制
13.2 标志城市空间构造方式差别性的四个状态参数
13.2.1 系统构造方式的差别性是构成万物的普遍规律
13.2.2 系统的序参量标志着系统构造方式的差别性
13.2.3 城市系统的四个状态参数
13.3 现行模式城市四个状态参数处于病态
13.3.1 交通拥堵是常态
13.3.2 停车难是常态
13.3.3 环境恶劣是常态
13.3.4 多元化交通失衡是常态
13.3.5 城市病只能依靠系统构造方式的创新来解决
13.4 状态参数的病态决定现行模式城市的内在动力机制
13.4.1 现行模式城市的内在动力机制是“拥堵—蔓延—更拥堵”
13.4.2 蔓延的驱动力之一——交通拥堵
13.4.3 蔓延的驱动力之二——停车困难
13.4.4 蔓延的驱动力之三——环境恶化
13.4.5 “拥堵—蔓延—更拥堵”恶性循环的形成
13.4.6 现行模式城市的稳定态
13.5 JD模式城市的四个状态参数处于健康态
13.5.1 交通畅通是常态
13.5.2 停车易是常态
13.5.3 宜居是常态
13.5.4 多元化交通均衡是常态
13.6 状态参数的健康态决定新一代城市的内在动力机制
13.6.1 JD模式城市的内在动力机制是“畅通—紧凑—更畅通”
13.6.2 紧凑的驱动力之一——交通畅通
13.6.3 紧缩的驱动力之二——停车易
13.6.4 紧缩的驱动力之三——环境宜居
13.6.5 “畅通—紧凑—更畅通”良性循环的形成
13.6.6 JD模式城市的稳定态
第14章 采用JD模式城市内在动力机制突变的机理
14.1 关于系统突变的概念
14.2 采用JD模式,使状态参数R、P越过了由病态向健康态转变的临界点
14.2.1 采用JD模式,状态参数R越过了由病态向健康态转变的临界点
14.2.2 采用JD模式,状态参数P越过了由病态向健康态转变的临界点
14.3 采用JD模式,使状态参数E、D越过了由病态向健康态转变的临界状态
14.3.1 采用JD模式,环境状态参数E越过了由病态向健康态转变的临界状态
14.3.2 JD模式城市环境状态参数E完全合格
14.3.3 采用JD模式,状态参数D越过了由病态向健康态转变的临界状态
14.4 状态参数的跃变,使城市内在动力机制发生突变
14.4.1 四个状态参数的健康态改变了现在城市的内在驱动力
14.4.2 JD模式使城市内在动力机制突变为“畅通—紧缩—更畅通”
14.4.3 内在动力机制的突变,使城市走出旧的稳定态进入新的稳定态
第15章 城市演变的歧路与正路
15.1 城市演变的歧路
15.1.1 目前全世界的城市发展都走在歧路上
15.2 城市演变歧路的四个表现
15.2.1 城市资源消耗和污染超过了地球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15.2.2 资源利用极端粗放
15.2.3 人类文明所造就的城市,演变中出现了异化现象
15.2.4 在城市建设中,没有完成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5.3 城市演变的正路
15.3.1 先贤们为建设美好的城市,提出了很多闪光的思想
15.3.2 百年来对城市演变的认识,已经孕育着新的突破
15.4 城市演变正路的四个表现
15.4.1 地球资源与环境可以承载的城市
15.4.2 资源利用高度集约
15.4.3 克服了城市演变中的异化现象
15.4.4 在城市建设中,完成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5.5 城市资源消耗与人口密度的反比定律及公式
15.5.1 消耗与密度反比定律
15.5.2 消耗与密度反比的公式
15.5.3 消耗与密度反比公式在中间状态时近似地成立
15.6 城市资源消耗正比定律
15.7 城市资源浪费指数
15.8 歧路与正路的分水岭
第16章 城市演变为第三代城市的必然性
16.1 近代城市演变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6.1.1 汽车贵族化时期城市与汽车普及时期现行模式城市的异同
16.1.2 新一代城市是第三代城市
16.2 三个时代城市的定义
16.2.1 交通与三维空间利用方式共同决定城市状态
16.2.2 定义
16.3 城市尺度是城市状态的标志
16.3.1 三个时代城市尺度的比较
16.3.2 尺度是城市健康状况的标志
16.4 第三代城市的比较优势
16.4.1 第三代城市是3A级城市
16.4.2 第三代城市与第二代城市相比具有20种优势
16.5 第三代城市的产生符合系统演变规律
下篇 城市模式学本论
第17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33个约束条件
17.1 是真正的步行城市,恢复步行者的尊严
17.2 是真正的自行车城市
17.3 是真正的公交城市,全部为快速公交
17.4 公交全部零换乘
17.5 是真正的汽车城市,无交通拥堵并实现连续流交通
17.6 停车位充足
17.7 杜绝汽车撞行人和撞自行车的交通事故
17.8 是全天候交通的城市
17.9 大量节约土地
17.10 大量节约城市建设投资
17.11 大量降低汽车车均能耗
17.12 交通费用低
17.13 每天出行时间合计为1小时左右
17.14 交通管理费用低
17.15 市区开敞空间无汽车
17.16 市区绿化覆盖率高且均匀分布
17.17 市区裸土面积占40%左右
17.18 市区宁静
17.19 汽车车均碳排放减少90%左右
17.20 治安好
17.21 抗灾能力好
17.22 避免热岛效应
17.23 雨水收集好
17.24 高度节水
17.25 水源充足
17.26 污水与垃圾处理好
17.27 聚集效益高
17.28 不出现房价虚高
17.29 城市中各个组团的综合功能完善
17.30 实现泛中心化
17.31 适应城市规模无限发展
17.32 克服“千城一面”的城市病态
17.33 城市发展不与文脉传承和文化保护争地
第18章 城市模式构成原理及完全性筛选法
18.1 城市模式“完全性筛选法”方法论方面的说明
18.2 城市模式构成原理
18.2.1 原理的表述
18.2.2 原理的说明
18.3 城市模式生成公式
18.4 筛选出具有唯一性的最优城市模式,即JD模式
18.4.1 最优城市模式的定义
18.4.2 JD模式开创的第三代城市是十分美好的
18.4.3 105种城市模式一览表
18.4.4 表18.1中第99至第105种城市模式的逐一分析
18.4.5 JD模式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33个约束条件
第19章 JD模式的结构及其空间利用方式的特点
19.1 JD模式的结构
19.1.1 JD模式的完整结构
19.1.2 关于“地面快速路网”
19.1.3 关于“大面积地面停车库”
19.1.4 关于“大面积架空平台”
19.1.5 关于“地面花园”
19.1.6 关于“地面”的特别说明
19.1.7 关于JD模式基本结构的说明
19.2 JD模式第二套技术方案必须满足的要求
19.2.1 可操作性的要求
19.2.2 低碳交通的要求
19.2.3 社会公平的要求
19.2.4 交通安全性的要求
19.2.5 全天候交通的要求
19.2.6 交通快捷舒适的要求
19.2.7 与采用JD模式第一套技术方案的新老城区衔接的要求
19.3 JD模式第二套技术方案的结构
19.3.1 高架慢行道路
19.3.2 地面道路布局的整理和改造
19.3.3 将地面机动车道路改造为快速路网
19.4 JD模式第二套技术方案实施效果
19.4.1 实施第二套技术方案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效果
19.4.2 实施第二套技术方案中第三部分的效果
19.4.3 结论
19.5 市区空间利用合理化三原则
19.5.1 消除户外空间人车混杂的原则
19.5.2 消除地面道路上人车交通混杂的原则
19.5.3 消除车车冲突的原则
19.6 JD模式空间利用方式的特点
19.6.1 JD模式城市空间利用的特点是“分、连、密、全”
19.6.2 “分”和“连”使机动车道路通行能力提高5倍的机理
19.6.3 “密”消除停车难的机理
19.6.4 “全”产生市区紧凑驱动力的机理
19.6.5 “分”、“连”、“密”、“全”共同实现市区紧凑的机理
19.6.6 “全”形成市区紧凑且交通畅通的机理
19.7 关于JD模式结构的特别说明
第20章 JD模式消除20种城市病的机理
20.1 消除“城市病癌症基因”的途径和方法
20.2 消除20种城市病的机理
20.2.1 实现市区紧凑的机理
20.2.2 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机理
20.2.3 实现交通畅通的机理
20.2.4 实现汽车车均油耗降低至115的机理
20.2.5 实现汽车车均尾气排放降低至115的机理
20.2.6 消除停车难的机理
20.2.7 实现出行便捷舒适的机理
20.2.8 实现交通时间短的机理
20.2.9 实现交通事故少的机理
20.2.10 实现城市建设投资小的机理
20.2.11 实现治安好的机理
20.2.12 实现绿化面积高的机理
20.2.13 实现完全性安全的户外空间的机理
20.2.14 实现不受汽车噪声干扰的机理
20.2.15 实现人人享受汽车文明的机理
20.2.16 实现平抑房价的机理
20.2.17 实现居住与就业就近平衡的机理
20.2.18 消除热岛效应的机理
20.2.19 实现雨水涵养地下水的机理
20.2.20 实现保护文脉和旧城区风貌用地的机理
20.3 从机理上看城市内在动力机制的突变
20.4 结论
第21章 推广采用JD模式的路线图
21.1 现在城市采用JD模式改造的必要性
21.2 现在城市采用JD模式的路线图
21.2.1 人车交通分层
21.2.2 交通间断流改为连续流
21.2.3 全面采用JD模式进行部分老城区的改造
21.2.4 采用JD模式不必“一刀切”
21.2.5 老城区采用JD模式改造的效果立竿见影
21.3 城市新区建设全面采用JD模式
21.4 大城市应优先采用JD模式的两点理由
21.5 按照路线图逐步推进城市模式变革意义深远
21.5.1 避免城市建设积重难返
21.5.2 迫切需要解决城市造成全球资源与环境的不可持续问题
第22章 市区有机生长及其7种平面形态
22.1 市区的有机生长
22.1.1 有机生长的定义
22.1.2 关于有机体生长定义的说明
22.1.3 城市应该采用有机生长方式
22.2 周边均匀扩展式布局
22.2.1 定义
22.2.2 结构模型
22.2.3 适用范围
22.2.4 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22.3 卫星城式布局
22.3.1 定义
22.3.2 结构模型
22.3.3 适用范围
22.3.4 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22.4 副中心城式布局
22.4.1 定义
22.4.2 结构模型
22.4.3 适用范围
22.4.4 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22.5 另建中心城式布局
22.5.1 定义
22.5.2 结构模型
22.5.3 适用范围
22.5.4 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22.6 带状扩展式布局
22.6.1 定义
22.6.2 结构模型
22.6.3 适用范围
22.6.4 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22.7 同心环带式布局
22.7.1 定义
22.7.2 结构模型
22.7.3 适用范围
22.7.4 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22.8 连续扩展式布局
22.8.1 定义
22.8.2 结构模型
22.8.3 适用范围
22.8.4 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22.9 布局的选择要因地制宜
22.9.1 老城区改造中要因地制宜地加以变通
22.9.2 因地制宜地做好城市文脉传承的保护
22.9.3 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再创造
22.9.4 团块的规模和形状要因地制宜
第23章 JD模式中若干专题的讨论
23.1 四个基本参数的匹配
23.2 JD模式城市出行结构与小汽车日均行驶距离
23.2.1 出行结构分析的假定条件
23.2.2 在假定条件下出行范围为正方形
23.2.3 人口密度为5万人公里2情况下的出行结构
23.2.4 人口密度5万人公里2时小汽车日均行驶距离
23.3 最佳人口密度
23.3.1 密度是城市的生命
23.3.2 最佳人口密度的理论数值
23.3.3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市区人口密度50000人公里2
23.3.4 50000人公里2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3.4 城市交通可靠性
23.4.1 传统理论中忽略了城市交通的可靠性
23.4.2 满足交通可靠性定律的要求,才能提高交通可靠性
23.5 最佳道路面积率
23.6 最佳路口间距
23.6.1 关于路口间距合理数值的两种观点
23.6.2 交织段长度对路口间距的影响
23.6.3 设置街区中心绿地对路口间距的影响
23.6.4 路口间距的数值满足道路面积率和道路宽度的匹配
23.6.5 路口间距应满足乘公交车走行安全和距离近的要求
23.6.6 路口间距需同时满足交织段长度和立交的坡长
23.6.7 综合考虑路口间距宜为700米左右
23.7 关于出行的五权和公交优先
23.7.1 社会和谐要求人人平等享受交通上的五权
23.7.2 被动公交优先和主动公交优先
23.8 城市交通的九个因果链
23.9 JD模式街区中心绿地面积比例的选择
23.10 关于汽车的饱和拥有率
23.11 JD模式城市商业模式将有创新性发展
23.11.1 JD模式城市创新商业模式的5个条件
23.11.2 推广JD模式可能出现的商业模式创新性发展
23.12 推广JD模式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23.13 推广采用JD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23.13.1 产生天文数字的社会节约
23.13.2 消除造成经济动荡的三大隐患
23.14 JD模式强化城市竞争力的三大作用
第24章 城市用地三恒值定律和城市技术革命
24.1 传统城市建设理论中存在着导致城市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的致命性技术偏见
24.1.1 传统城市建设理论视“人车混杂”为合理存在的10种表现
24.1.2 视“人车混杂”为合理的存在,是传统城市建设理论中致命性的技术偏见
24.2 城市用地三恒值定律
24.2.1 定律的表述
24.2.2 定律的说明
24.2.3 体现城市用地三恒值定律的概念性公式
24.2.4 定律的重要性
24.3 城市技术革命的必然性
24.4 采用JD模式,城市革命性变化的直观性
24.4.1 重新定义JD模式城市的“地面”
24.4.2 人人都能判断JD模式可一举消除所有城市病
24.4.3 JD模式城市同时享受两个文明是很直观的
24.4.4 JD模式城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很直观的
24.4.5 采用JD模式的可行性良好是很直观的
24.4.6 特别说明
24.5 JD模式将启动城市技术革命的进一步说明
24.5.1 将缔造地球人的新生活
24.5.2 城市系统的本性突变,实现城市更新换代
24.5.3 城市聚集效益陡增
24.5.4 资源和资金的节约达到天文数字,对社会经济影响巨大
24.6 按照JD模式城市居民对地面的定义诠释JD模式的结构
24.6.1 一个不能成立的假设
24.6.2 重新定义地面后的JD模式结构
24.7 采用JD模式,避免国家和世界陷入困境
24.7.1 采用JD模式,避免人类自毁地球家园
24.7.2 我国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才能避免五大危机
第25章 城市状态演变基因决定论
25.1 城市系统演变基因的存在性说明
25.2 现行模式城市基因及演变过程总图
25.3 JD模式城市基因及演变过程总图
25.4 城市模式学的两个中心命题
25.4.1 中心命题之一——两个一定
25.4.2 中心命题之二——推广JD模式恰逢其时
第26章 JD模式三维图像集锦
26.1 采用JD模式进行老城区交通的基本治理
26.2 采用JD模式进行老城区交通的深化治理
26.3 新城区采用JD模式的基本结构
26.4 JD模式的完整结构,推荐在新城区建设中采用
26.5 采用JD模式的湘江世纪城实景照片
26.6 采用JD模式的新河三角洲效果图
参考文献
索引
城市模式学术语扼要说明及索引
图的索引
表格的索引
参考数据索引
附录
关于JD模式的两个会议纪要
关于JD模式推广珍贵的历史性照片
《雅典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
《柏林宣言》
內容試閱
《城市模式学》理论要点
一、《城市模式学》的三个基本原理
三个基本原理,是指城市和谐原理、城市模式构成原理、城市四维空间结构原理。
(1)城市和谐原理:人与汽车相生又相克。共处于市区户外空间中则相克,按照JD模式分隔在两个空间中则相生;相克为城市诸病之源,相生为城市和谐之本。
所谓的“城市诸病”,是指交通拥堵等20种城市病(详见第9章);所谓的“城市和谐”,是指城市满足可持续发展的33个约束条件(详见第17章)。
这是城市百年演变昭示的原理。认识这个原理,很重要,可以赋予城市新的生命。本书后文中不会专门讨论这个原理,因为本书的全部内容都是在阐明这个原理的真理性。
传统的城市建设理论中,城市规划学、交通工程学、建筑学、结构学、城市经济学等各个分支的理论,不可谓不完善。但按照这些理论建设了大量的现代城市,到头来却陷入城市病梦魇之中,并成为资源与环境不可持续的祸首。之所以会造成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就是未能按照“城市和谐原理”建设和谐城市。
(2)城市模式构成原理:土地提供空间,交通决定时间,两者的耦合方式决定城市模式。
城市模式学给出了严谨的理论证明,证明存在着与汽车文明完全相容的城市新模式,并已创造出这种城市新模式,即“节地.城市模式”,简称JD模式(JD为“节地”两字汉语拼音的首字母)。世界推广采用JD模式,恰逢其时,可一步到位地建成汽车大众化时代节地、低碳、.、生态、宜居的新一代城市。
(3)城市四维空间结构原理: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动态的,是包括时间维度在内的四维空间结构;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解,要包括在时间长河中展开的全过程。
现行模式城市中存在着三种劣化效应(出行结构劣化效应、市区扩散效应、职住错位效应),其四维空间结构必然随着时间维度的推移、几何空间的不断蔓延,直至汽车达到饱和拥有率后,进入几何空间混杂无序的稳定状态;JD模式
《城市模式学》理论要点
城市中存在三种优化效应(出行结构优化效应、市区紧凑效应、职住归位效应),在时间维度的推移,中几何空间维持高度紧凑,在汽车达到饱和拥有率后,仍处于几何空间紧凑有序的稳定状态。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只要采用现行城市模式,城市四维空间结构的稳定状态必然是混杂无序的,想通过高容积率的规划达到紧凑,通过周密的规划达到有序,都是不可能的。
(4)根据以上三个原理所形成的理论体系,使城市模式学成为城市建设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