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7.3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HK$
143.4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HK$
99.7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HK$
44.6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HK$
333.8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2.2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99.7
|
編輯推薦: |
著名诗人朵渔近二十年沉思录,有探寻,更有自省
这些隽永的箴言,为作者平时偶得的佳句,经过二十年来汇聚而成,有一种金子般的质感。
作者在关注现实的同时,执着于对人与人性价值层面的追寻、考问,因而既有身体的痛感,又有省思的洞察,时代气息与普遍深度兼具。
两千余则思想札记,隽永耐读,击中人心
这些思想札记,有对文学、对诗的独到观点,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朵渔曾说,写诗就是“追蝴蝶”,“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而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朵渔:中国当代诗歌代表诗人,中坚力量
朵渔,生于1973年,常居天津,是当代重要的中坚力量诗人,诗歌与随笔写作,为其赢得了诗歌界与读者的普遍尊重与认可,曾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柔刚诗歌奖、屈原诗歌奖、海子诗歌奖、天问诗人奖、单向街书店文学奖、《诗刊》《诗选刊》《星星》等刊物的年度诗人奖等。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由两千余则札记汇聚而成的沉思录。有些近于格言,有些近于短论,有些其实就是精妙的诗句。这些感情炽烈的句子,其实是古代那些无甚野心的读书人,青灯黄卷,随手在页眉、页脚、碎纸上写的几句体己话。
它们如此畅快地表达一位读书人的深刻洞见,又如此清晰地呈现一位诗人的彷徨脆弱。两千余则札记,汇聚的不仅是诗人关于诗与思的沉思,也是关于人生的隐喻。
|
關於作者: |
朵渔,诗人,随笔作家。1973年出生于山东,199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屈原诗歌奖、海子诗歌奖,以及《诗刊》《诗选刊》《山花》《星星》等刊物的年度诗人奖。出版有诗集、文论集、文史随笔集等二十余部。
|
目錄:
|
辑 一
我写诗故我不在
辑 二
像蜂鸣,像流水
辑 三
思想停止于真理在握的时刻
辑 四
写作将一个人唤回孤独的房间
后 记
没道理可讲
|
內容試閱:
|
样章
一首诗,在空无一人的广场上滔滔不绝。
从来都是诗牵着诗人的鼻子走。
诗在未脱离它的作者之前都是一个未成年人。
诗成之后,诗人就消失了。诗人纯属自作多情。
一首诗必须是一个障碍,让你的心绊一下。
诗一点都不天真,诗未老先衰。
有一次我几乎抓住了一首诗的尾巴,但还是被它逃脱了。
新雪般的语言,我的梦想。
悲伤是一种块状物,喜悦是流水。要让自己流动起来,才能写出博纳富瓦所说的那种“像蜂鸣,像流水”的诗。
诗没有讨论的余地。
诗还保留着那种古典的悲剧性:如果我错了,我也愿意错到底。这是命运。
以前写作时,习惯于邀请一位内心的读者。现在总是在内心清空之后才开始写下第一句。
用文字处心积虑地去感动别人,无异于说相声。
我们总是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赞誉,得不到便会痛苦失望。事实上没人欠我们什么。
打动读者的心扉算不上什么,让读者产生恋人般的嫉恨才算成功。
人最幸福的时刻,是独自热情地招待自己的时刻。
发现有人从我的诗里拿走了一个句子,心中窃喜:我的写作终于对别人有了点用处。
一个写作者最大的悲哀是做了读者的人质。
伟大的作品很少是即兴创作,它们必然来自艰辛的劳作。所以,放弃你的花招,回到朴素的言说吧,那点小聪明只够用来沾沾自喜。
这么多年来,你以为你是这些作品的作者/主人?
不,你上当了,你是它们的奴隶。
新写了几首新作,如同压舱之物,秘不示人,这让他心平气和地浪费了一段时光。
“我们不是医生!我们,是病痛。”(赫尔岑)同样也可以说,诗是问题,不是答案。
人与人之间还是离远一点比较好,那样心会靠得更近一些。
古人的思念更漫长,一生难得见上几次面,一封书信也要走上几个月。
在远离祖先的土地上,想起祖父如蝼蚁般匆促的一生,无喜也无悲。他在那片黄土地上娶妻,生子,饲养着一群牲畜。他为每一头牛准备夜草,为每一个子女安排前程,将缰绳套进犟牛的脖子,为淘气的子孙平息事端,为家族的新成员欢欣,如同驾着犁欢快地翻开早春的土地。他未曾离开过那片土地,也未曾在另一个世界生活过。但这样就很好,这样就很好。 每当想起祖父在布满牛粪和洁净麦草的牛栏间愉快地吹着口哨,我就知道,一个牛倌的一生也曾经幸福过,如同那些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祖父的一生必如鸟雀般轻松自在,祖父的一生必如鸟羽般无足轻重。
感谢上苍,我自由写作的时间早已大过我为谋食而工作的时间,竟也没有被饿死。
——为什么写这么多文字?
——因为我几乎不与人讲话。
——为何写下这些格言体?
——因为我不想讲道理。
往岁月的深井里垂下一只空桶,凭着信,等待上苍赐给的礼物。
老而世故,最堪人怜。看到一些渐入老境的诗人依然精于人情世故,拿捏时势分寸,而非“老来诗篇浑漫与”,让人不忍直视。
人真正的才华往往从最脆弱的地方生长出来。
天才就是忽略了很多事情的人。
中年之后,如果还有寻求让他人理解的愿望,就太不可思议了。好不容易得来的孤立,应倍加珍惜。
你如果连续几天不说话,大部分人会忘记你的存在。
你知道仇恨靠吃什么为生?它吞吃岁月。
一只狗眼里有全部的温柔。
罗伯特·本特利说,他写了十几年之后才发现自己并没有写作的天分,“但我无法放弃,因为那时我已经太有名了”。写到最后可能只是一个选择、一个习惯,无论有无天赋可能都停不下来了。
艾米莉·勃朗特三十岁就去世了。她沉默寡言,从不感情外露,一直保持着一种孤独的精神状态。直到临终前的那天早上,她还照常起床,下楼,来到姐妹们中间,“一语不发,也不回自己的房间,午前,停止了呼吸”(齐奥朗)。她像一只猫一样掩藏着自己的形迹,但一部《呼啸山庄》还是让她长留世间。
很多伟大的人物,其实是非常偶然地来到我们中间的。伟大如莎士比亚,“如果不是沃里克郡的乡绅控告他偷鹿,我们也许不会知道他是诗人。”(卡莱尔)
每一次写作都仿佛从“无”开始,都面临着无话可说的绝望等待。有人问博尔赫斯有没有头脑枯竭写不下去的时候,他说:“我的头脑总是枯竭,但我装着没这回事。”
奥登说,对于一首诗,最严厉的考验是亲手将它抄写一遍,好与不好,最细小的毛病都能被生理性地感知。
写完《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时,叔本华只有二十八岁,如此年轻就参透了生死,不可思议。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仿佛大师将平生功力倾囊相授。我很好奇,那个收信的青年最后成为诗人了吗?
利奥塔说,作者只能在读者不在场的情况下写作。
写作让人害羞又骄傲。
|
|